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692312阅读:来源:国知局
41在轴第一方向XI侧经由第一轴承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0(中间支承部件20)。此外,变速输入轴50经由第一旋转轴41以及第一轴承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壳体10(中间支承部件20)。
[0077]第一旋转轴41具备向比转子铁心47更靠近轴第一方向XI突出的轴突出部42。在图示的例子中,向比转子铁心47以及定子铁心43更靠近轴第一方向XI突出的轴突出部42的突出长度与向比转子铁心47以及定子铁心43更靠近轴第一方向XI突出的第一线圈端部45的突出长度相同。因此,第一旋转轴41的轴突出部42配置于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侦叭亦即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45重合的位置。
[0078]轴突出部42形成为圆筒状,在轴突出部42的外周面嵌合有圆筒状的第一轴承35的内周面,第一轴承35的外周面嵌合于中间支承部件20的轴承支承部21的内周面。
[0079]2-2.中间壁 12
[0080]如图2所示,壳体10具备在第一旋转电机MG1与变速装置TM的轴向之间,从周壁11延伸至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侧的中间壁12。简要地说,中间壁12形成为沿径向以及周向延伸的圆环状的部件。中间壁12与周壁11形成为一体。
[0081]中间壁12具备从周壁11沿径向延伸至比第一线圈端部45稍靠近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并且沿周向延伸的圆环板状的径向延伸部15。径向延伸部15与第一线圈端部45的轴向的间隔比径向延伸部15与变速装置TM(旋转部件52)的轴向的间隔宽。
[0082]另外,中间壁12以从径向延伸部15沿径向延伸至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并且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另外,中间壁12在径向内侧的端部具备为了形成与中间支承部件20的连结部而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的中间壁突起部16。
[0083]中间壁突起部16以比径向延伸部15更向轴第二方向X2侧延伸,从而中间壁突起部16的轴第二方向X2侧的端面与定子铁心43的轴第一方向XI侧的端面的轴向位置接近的方式配置。
[0084]中间壁突起部16(中间壁12)的径向内侧端面13与转子铁心47中的圆环的径向的中间部的径向位置一致。
[0085]因此,中间壁突起部16配置于比第一线圈端部45稍靠近径向内侧的径向位置与转子铁心47的中间部的径向位置之间,从而配置于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侧。这样,中间壁12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向径向内侧延伸中间壁突起部16的量。
[0086]在中间壁突起部16设置有形成有内螺纹的沿轴向延伸的螺栓插入孔19,从而供紧固螺栓30旋合。在周向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多个螺栓插入孔19。
[0087]另外,在中间壁12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将从配置于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铅垂下方的液压控制装置供给的工作油供给至变速装置TM、第一旋转电机MG1等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的油道(以下,称为中间壁油道18)。中间壁油道18形成于中间壁12所具备的油道形成部17。此处,油道形成部17形成为从中间壁12的壁面向轴第二方向X2侧凸起并且沿径向延伸的凸条。
[0088]油道形成部17沿径向延伸并且为了在内部形成中间壁油道18也沿轴向延伸。中间壁12在周向不同的位置具备沿径向延伸的多个油道形成部17。中间壁油道18沿径向延伸,并在中间壁12的径向内侧端面13开口,从而连接于在与径向内侧端面13抵接的中间支承部件20中形成的支承部件油道27。此外,图2表示油道形成部17以及中间壁油道18之一。
[0089]2-3.中间支承部件20
[0090]中间支承部件20具备支承用于将第一旋转轴41以及变速输入轴50支承为能够旋转的第一轴承35的轴承支承部21、筒状的支承部件突起部22以及从上述支承部件突起部22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23。
[0091]〈支承部件突起部22>
[0092]支承部件突起部22形成为圆筒状。支承部件突起部22配置于中间壁突起部16的径向内侧、亦即在径向观察时与中间壁突起部16重合的位置。支承部件突起部22的外周面25与中间壁12的径向内侧端面13(中间壁突起部16的内周面13)抵接。
[0093]支承部件突起部22从中间壁突起部16的内周面13的径向位置沿径向延伸至变速输入轴50的外周面的径向位置。
[0094]〈轴承支承部21>
[0095]轴承支承部21为从支承部件突起部22向轴第二方向X2突出的圆筒状的部件。轴承支承部21配置于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侧亦即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45重合的位置。轴承支承部21的内周面嵌合于第一轴承35的外周面。另外,第一轴承35的轴第一方向XI侧的端面与支承部件突起部22的朝向轴第二方向X2侧的面抵接。
[0096]〈凸缘部23>
[0097]凸缘部23相对于中间壁12在轴向的第一旋转电机MG1侧(轴第二方向X2侧)沿径向延伸,并且上述凸缘部23的外周面24配置于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侧。
[0098]凸缘部23形成为在从支承部件突起部22的径向外侧端部向轴第二方向X2延伸后,向比支承部件突起部22更靠近径向外侧延伸的圆环板状的部件。凸缘部23(圆环板状部)的朝向轴第一方向XI侧的面与中间壁突起部16的轴第二方向X2侧的端面抵接。凸缘部23配置于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侧亦即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45重合的位置。
[0099]〈紧固螺栓30>
[0100]在凸缘部23形成有供紧固螺栓插入的沿轴向延伸的螺栓贯通孔28。螺栓贯通孔28与形成于中间壁12的螺栓插入孔19对应地在周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多个。
[0101]紧固螺栓30沿轴向从第一旋转电机MG1侧(轴第二方向X2侧)插入并旋合于凸缘部23的螺栓贯通孔28以及中间壁12的螺栓插入孔19,从而将凸缘部23固定于中间壁12。
[0102]紧固螺栓30的头部31与凸缘部23的朝向轴第二方向X2侧的面抵接。而且,紧固螺栓30的头部31配置于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侧亦即在径向观察时与第一线圈端部45重合的位置。
[0103]如以上那样,第一轴承35、轴承支承部21、紧固螺栓的头部31以及第一线圈端部45配置于在径向观察时相互重合的位置,并且第一轴承35、轴承支承部21、紧固螺栓的头部31以及第一线圈端部45从径向内侧起按记载的顺序配置。由此,能够有效利用比第一线圈端部45更靠近径向内侧的空间来配置壳体10与中间支承部件20的连结部和第一旋转轴41以及变速输入轴50的支承机构。
[0104]〈支承部件油道27>
[0105]在中间支承部件2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供给从液压控制装置供给的工作油的油道(以下,称为支承部件油道27)。支承部件油道27在中间壁突起部16内沿径向延伸,并在支承部件突起部22的外周面25开口,从而连接于在与外周面25抵接的中间壁12内形成的中间壁油道18。支承部件油道27在周向不同的位置设置有多个。支承部件油道27也形成于后述的轴向突出部29。
[0106]〈轴向突出部29>
[0107]中间支承部件20具备从支承部件突起部22的径向内侧端部向轴第一方向XI延伸的圆筒状的轴向突出部29。
[0108]轴向突出部29从轴第二方向X2侧插入形成于变速输入轴50的外周面与变速装置TM的主体部的内周面之间的圆筒状的空间。
[0109]相对于变速输入轴50的外周面在径向外侧隔开间隔地配置变速装置TM的主体部。
[0110]轴向突出部29的内周面经由轴承61将变速输入轴50的外周面支承为能够旋转。轴向突出部29的外周面经由轴承62将变速装置TM的主体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轴向突出部29的轴第一方向XI侧的端面经由轴承63沿轴向支承变速输入轴50的凸缘部。
[0111]被轴承62支承的变速装置TM的主体部的部件形成为绕轴旋转的旋转部件52。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旋转部件52形成为连结于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以及第三离合器C3的一方的接合部件而一体旋转,并且连结于变速输入轴50而一体旋转的部件。
[0112]图2虽未表示,但在旋转部件52的内侧配置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以及第三离合器C3,在轴向突出部29形成向各离合器供给工作油的油道。
[0113]在轴向突出部29的内部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支承部件油道27。在轴向突出部29形成有从支承部件油道27向外周面开口的贯通孔,从而将工作油向各离合器供给。在轴向突出部29以及支承部件突起部22也形成有从支承部件油道27向内周面开口的贯通孔,从而将工作油供给至形成于变速输入轴50内的油道,而经由变速输入轴50的油道供给至变速装置TM的其他的离合器以及制动器、第一旋转电机MG1等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的各部分。
[0114]另外,在轴向突出部29的外周面与旋转部件52的内周面之间配置有圆筒状的套筒部件64,用于上述间隙的油封并且形成油道。在轴向突出部29以及支承部件突起部22的内周面与变速输入轴50的外周面之间配置有圆筒状的套筒部件60,用于上述间隙的油封并且形成油道。
[0115]〈推力轴承37>
[0116]在支承部件突起部22与变速装置TM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