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08375阅读:3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底座定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钢轨打磨列车等大型养路机械,以及内燃机车上常常设置有开放式过道。这种开放式过道采用外走廊结构,在过道即车体走板的边缘设置一排扶手杆,以 保障行走在过道上的人员的人身安全。尤其是在机车的运行过程中,扶手杆的安全保障作 用显得尤为重要。扶手杆是通过底座固定在车体走板上的,因此,要设置扶手杆,首先要设置底座。 当扶手杆数量较多时,就需要设置多个等间距的底座,以保证设置扶手杆后,整体美观。现有技术中,在车体走板上设置底座的过程包括先按设计图纸扶手杆装配所示尺寸,在车体走板上确定某一扶手杆底座纵向中心 线,相邻两底座纵向中心线间距1380mm,然后以走板边缘为基准向里侧25mm处划出扶手杆 底座横向中心线;在扶手杆底座上划出其横向、纵向两条中心线,再将划好的两组中心线一一对应, 划出扶手杆底座的轮廓线;将扶手杆底座轮廓线外焊脚范围内的走板油漆打磨干净;若误将轮廓线打磨掉, 则需重新上述定点划线工序;打磨掉油漆后,将扶手杆底座放进轮廓线内,点焊固定,检查扶手杆底座位置是否 符合尺寸要求,若不符则重新点焊固定,正确无误则满焊,完成底座焊接工作。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在于采用单一测量划线,逐个定位点焊,再修正,最后组焊 的焊接定位方法不仅操作程序复杂,需测量的数据多,效率低,而且测量项点多易造成误差 累积,使精度降低。同时,需要参与人员较多,一般2-3人,不利于节约人力资源。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扶手杆底座定位 操作复杂、精度低、效率低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支座,包括边距限制部及与 所述边距限制部成折页状连接的定位部;底座模板,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相匹配,固定于所述定位部上连接所述边距限 制部的一面,所述底座模板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边距限制部上连接所述定位部的一面之间 的距离,等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的横向中心线到车体走板边缘的距离。如上所述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其中,底座模板可直接焊接在定位部上,也可拆 卸的固定在定位部上。当底座模板可可拆卸的固定在定位部上时,所述定位部上可设置有通孔;所述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还可包括[0017]连接件,用于通过所述通孔将所述底座模板固定在所述定位部上,以使扶手杆底 座定位装置上的底座模板可拆卸,从而能够用于不同规格的底座定位,实现重复使用,以充 分利用资源。所述通孔可有两个,二者中心距等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上的两个螺纹孔的中心 距,以使底座模板更牢度的连接在定位支座上。所述底座模板上可设置有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相匹配的两个螺纹孔;所述连接件可为与所述底座模板上的螺纹孔相匹配的螺栓。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通孔之间可设置有弹性垫圈,如弹簧垫圈,以起到进一步紧固 的作用。所述连接件与所述通孔之间可设置有平垫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通过定位支座对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与 车体走板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定,通过底座模板划出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的轮廓线,实 现了扶手杆底座的快速、精确定位,简化了操作程序,省去了大量的测量工作,提高了定位 精度,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图1所示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的左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的立体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中底座模板的俯视图;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中定位支座的主视图;图5B为图5A所示定位支座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以图1 图5B为例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包括连接件1、弹簧垫圈2、平垫圈3、底 座模板4及定位支座。定位支座采用型号为45 X 45 X 5-Q235A的角钢制成,包括边距限制部51及与所述 边距限制部51成折页状连接的定位部52。底座模板4以钢板15-Q235A作为原料制成,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相匹配,固定 于所述定位部52上连接所述边距限制部51的一面,所述底座模板4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 边距限制部51上连接所述定位部52的一面之间的距离,为预先设定的待定位的扶手杆底 座的横向中心线到车体走板边缘的距离。如图3、图4所示,底座模板4上设置有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相匹配的两个螺纹孔41,连接件1为与所述底座模板4上的螺纹孔41相匹配的螺栓。如图5A、图5B所示,定位支座5中,定位部52上设置有两个通孔53 ;两个通孔53 的中心距等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上的两个螺纹孔的中心距,也即与底座模板4上的螺纹 孔41相匹配。连接件1通过通孔53将所述底座模板4固定在所述定位部52上。并且,连接件1与定位部52之间设置有弹簧垫圈2、平垫圈3,以进一步紧固底座 模板4。制作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时,在定位支座5的一侧面即定位部 52上钻两个直径为12. 5mm的通孔53。两通孔53纵向中心距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纵向中心距相等,两通孔53横向中 心线距定位支座5内侧面即到边距限制部51上连接定位部的一面的距离,等于车体走板边 缘到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横向中心线的距离。底座模板4上钻两个M12的螺纹孔41,其尺寸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相同;然后 用连接件1及弹簧垫圈2、平垫圈3将底座模板4紧固在定位支座上。使用时,先按图纸上扶手杆装配所示的尺寸,在车体走板上确定一扶手杆底座纵 向中心线,相邻两底座纵向中心线间距例如可以为1380mm,然后将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的 定位支座5的内壁即边距限制部51与定位部52形成的夹角内壁紧靠车体走板边缘,底座 模板4上的纵向中心线与之前在车体走板上所划的底座纵向中心线对齐后,按底座模板4 的轮廓即可划出扶手杆底座的轮廓线,将轮廓线外焊脚处油漆打磨后,便可将扶手杆底座 放入轮廓线内进行焊接。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经在GMC96型钢轨打磨列车的扶手杆底 座焊接生产验证,符合工艺要求。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定位支座,包括边距限制部及与所述边距限制部成折页状连接的定位部; 底座模板,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相匹配,固定于所述定位部上连接所述边距限制部 的一面,所述底座模板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边距限制部上连接所述定位部的一面之间的距 离,等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的横向中心线到车体走板边缘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上设置有通孔;所述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还包括连接件,用于通过所述通孔将所述底座模板固定在所述定位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有两个,二者中 心距等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上的两个螺纹孔的中心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模板上设置有 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相匹配的两个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底座模板上的螺纹孔相匹配的螺栓。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 所述通孔之间设置有弹性垫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垫圈为弹簧垫圈。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与 所述通孔之间设置有平垫圈。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扶手杆底座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支座,包括边距限制部及与所述边距限制部成折页状连接的定位部;底座模板,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相匹配,固定于所述定位部上连接所述边距限制部的一面,所述底座模板的横向中心线与所述边距限制部上连接所述定位部的一面之间的距离,等于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的横向中心线到车体走板边缘的距离。通过定位支座对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与车体走板边缘之间的距离进行限定,通过底座模板划出待定位的扶手杆底座的轮廓线,实现了扶手杆底座的快速、精确定位,简化了操作程序,省去了大量的测量工作,提高了定位精度,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文档编号B61C17/00GK201856762SQ20102027387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6日
发明者买松岩, 张 雄, 文晓玲 申请人:北京二七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