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5431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特别涉及分别在车体前部的前侧与后侧具有一对转向车轮的,即所谓前双轴式车用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大型拖车、大型卡车等这样的大型车辆中,现在,采用所谓的前双轴式车,其中,在车体前部的前侧和后侧,分别具有一对转向车轮。在这样的前双轴式车中,一般,为了通过方向盘的转向操作对前后两对转向车轮进行转向控制,需设置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分别将转向助力作用于转向连杆机构。
现有的前双轴式车用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包括通过上述转向连杆机构,使前侧转向车轮转向的前侧动力缸(例如,内置于整体式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中的动力缸);和通过转向连杆机构,使后侧转向车轮转向的后侧动力缸。经过利用操纵方向盘的操作对流路进行切换的控制阀,向这些动力缸有选择地供给由车辆发动机驱动的泵排出的流体压力,这样,就形成了分别将操纵转向助力作用于转向连杆机构,使前侧转向车轮和后侧转向车轮按照所需状态转向的结构。
但是,在上述现有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中,由于通过单个发动机驱动泵的排出压力,使前侧和后侧车轮转向用动力缸运转,所以伴随该发动机动力式泵发生故障、或该泵的流体压力管损伤等的情况,不能向各动力缸供给流体压力,在此场合下,仅仅通过手动的方向盘的操作不能使前侧和后侧的转向车轮转向,对于大型车辆,则处于转向操作极其困难的状态。
于是,人们提出了这样一种方案(JP特公昭62-22号文献),即,在现有的前双轴式车用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中,独立于发动机驱动式泵之外,还设置将车轮的旋转作为驱动源的副泵,通过将源自该副泵的流体压力供给到用于使后侧转向车轮转向的动力缸,使操纵转向助力产生作用以减轻操纵力。
在具有这样的副泵的现有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中具有双系统的流体压力回路等的整个装置的组成部件数量较多,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的问题。为了消除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申请人提出了在由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泵因故障等原因而停止、源自该泵的流体压力的配管损伤等场合下,使前双轴式车的前侧和后侧的转向车轮能够转向的新结构的前双轴式车用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发明专利申请(特开2000-247247号公报)。
上述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包括分别对前双轴式车的前侧转向车轮和后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控制的前侧动力缸和后侧动力缸。另外,还设有通过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主泵及通过发动机以外的驱动结构驱动的副泵;对应于方向盘的操作,进行各泵的流体压力的流路的切换的控制阀;设置于两个泵和控制阀之间的泵的切换阀,通过该泵切换阀,在正常时,主泵与控制阀连接,同时副泵与贮存箱侧短接。
另外,设有用于切换流向前侧动力缸和后侧动力缸的流路,以供给源自上述控制阀的流体压力的促动器切换阀。上述后侧动力缸包括通过主泵的流体压力而动作的第1缸和通过副泵的流体压力而动作的第2缸,通过上述促动器切换阀,在正常时,将源自主泵的流体压力供给到作为主促动器的前侧动力缸和后侧动力缸的第1缸,在发动机驱动式的主泵发生故障时等情况下,分别使前侧动力缸和后侧的第1缸的左右室短接,并且使作为副促动器的后侧动力缸的第2缸与控制阀连接,供给源自上述副泵的流体压力。
由于在上述现有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中,后侧动力缸包括用作在正常时动作的主促动器的第1动力缸;用作在发动机泵发生故障时动作的副促动器的第2动力缸,且促动器切换阀可在作为主促动器的前侧动力缸和后侧动力缸的第1缸与作为副促动器的后侧动力缸的第2缸之间进行切换控制,所以如与过去的具有双系统流体压力回路的装置进行比较,已然大幅度地改善,尽管如此,仍具有结构复杂、部件数量较多、成本较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前双轴式车用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即使在因驱动主泵的发动机的停止、管的损伤等使流体压力源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可切换到副泵而能对前双轴式车进行转向控制,且结构简单、部件数量少、成本较低。

发明内容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包括由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主泵;由上述发动机以外的驱动机构驱动的副泵;相应于方向盘的操作,将源自上述各泵的流体压力的流路进行切换的控制阀;通过借助上述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对前双轴式车的前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控制的前侧动力缸;通过借助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对前双轴式车的后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控制的后侧动力缸;将上述主泵和副泵中的任何一个与上述控制阀连接的泵切换机构;并设有在通过该泵切换机构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使后侧动力缸与控制阀隔断,同时将该后侧动力缸的左右室连通的促动器切换机构。
在本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中,由于采用当主泵发生故障而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后侧动力缸与控制阀完全隔开,左右两个压力室相互连通的结构,所以可使促动器切换机构与后侧动力缸的结构得以大幅度地简化,而减小成本。
另外,如权利要求2所述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在将主泵与控制阀连接时,上述泵切换机构使副泵与贮存箱短接的结构。
此外,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泵切换机构和促动器切换机构将源自上述主泵的流体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实行切换动作。
还有,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外壳上,使上述泵切换机构和促动器切换机构形成一体。
再有,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泵切换机构中,设有在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直接将主泵侧的进口与贮存箱连通的排放通路。
由于在本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中,当因主泵侧发生故障,泵切换机构从主泵切换到副泵,而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源于泵切换机构的主泵进口通过排放通路与贮存箱直接连接,故不会因从主泵排放的空气使先导压力上升,而可以顺利并且确实地进行切换。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中,上述贮存箱为与主贮存箱分隔开的副贮存箱。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通过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主泵;通过上述发动机以外的驱动机构驱动的副泵;对应于方向盘的操作,切换上述各泵的流体压力的流路的控制阀;通过借助上述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使前双轴式车的前侧转向车轮转向的前侧动力缸;通过借助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使前双轴式车的后侧转向车轮转向的后侧动力缸;将上述主泵和副泵中的任何一个与上述控制阀连接的泵切换机构;通过切换通往上述前侧动力缸、后侧动力缸的流路,有选择地供给源自所述控制阀的流体压力的促动器切换机构,并且在上述泵切换机构中,设有当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使主泵侧的进口直接与贮存箱连通的排放通路。
在本发明的场合下,与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相同,如果切换主泵,而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由于源自泵切换机构的主泵的进口通过排放通路与贮存箱直接连接,由此,也不会因主泵排出的空气使先导压力上升,进而可顺利且确实地进行切换。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泵切换机构具有嵌合在形成于外壳内部的阀孔中的可自由滑动的滑阀,在该滑阀的一端,设有将源自主泵的流体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导入的先导压力室,同时,在另一端设有当具有弹簧,且在因先导压力的降低使滑阀动作,从而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使主泵侧的进口直接与贮存箱连通的排放通路。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中,上述贮存箱为与主贮存箱分隔开的副贮存箱。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外壳上,形成与源自主泵的入口邻接并通向贮存箱的排放端口,并且在上述滑阀的外面或阀孔的内面中的任一处,形成有在将主泵与控制阀连接时,关闭上述排放端口,而在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将排放端口与源自主泵的输入端口连通的连通通路。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通通路为形成于滑阀的外面的平面倒角(chamfer)。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通通路为形成于上述滑阀的外面或阀孔的内面的倾面倒角。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明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通通路为形成于滑阀的外周面或阀孔的内周面的圆周倒角。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连通通路为形成于滑阀的外周面的圆周形槽。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结构简图;图2为上述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不同动作状态(流体压力源发生故障时)的示意图;图3上述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部分剖面侧视图;图4表示设置于上述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上的泵用切换阀正常运转时的纵向剖视图;图5表示设置于上述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上的泵用切换阀的流体压力源发生故障时的纵向剖视图;图6表示设置于上述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上的动力缸用切换阀正常运转时的纵向剖视图;图7表示设置于上述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上的动力缸用切换阀的流体压力源发生故障时的纵向剖视图;图8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结构简图;图9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泵用切换阀的正常运转时的纵向剖视图;图10表示图8的泵用切换阀的流体压力源发生故障时的纵向剖视图;图11表示发生故障时,将主泵的进口侧与贮存箱连通的连通通路的一个实例的剖视图;图12为另一连通通路实例的示意图;
图13为又一连通通路实例的示意图;图14为又一连通通路实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通过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整体由符号1表示)的结构简图。该动力转向操纵装置采用使并排设置于大型车辆的车体前部的前侧转向车轮(在图中为前部前轮)以及后侧转向车轮(在图中,为前部后轮)随着图中未标示出的方向盘的转向操作而转向时的操纵转向助力分别作用于前后的操纵转向连杆系统的结构。
在图中,MP表示由车辆的发动机(图中未表示)驱动的发动机驱动式的主泵,SP表示由发动机以外的驱动源,例如,车轴的旋转、电动马达等的旋转而驱动的副泵,该泵MP、SP分别从贮存箱MT和ST吸入流体(液压油),按照所需的流体压力排出。源自这些泵MP,SP的流体压力通过在后面将要描述的作为泵切换机构的泵用切换阀10,传送给流路切换用控制阀12。
在本实施方式中,照原样使用将控制阀12与动力缸18装配成整体的普通的整体式动力转向操纵装置2(参照图3)。由于该整体式动力转向操纵装置2的结构众所周知,故省略对其的具体图示,但是,控制阀12包括与随着方向盘而一起运动的短轴而形成整体地旋转的转子14;使上述短轴与通过扭力杆连接于同一轴上的蜗杆形成一体地旋转的轴套16。该控制阀12通过该转子14和轴套16的相对旋转而动作,进行流体压力的流路的切换动作。
对前侧转向车轮(前部前轮)17进行转向的前侧动力缸18包括通过以可滑动的方式嵌合于上述整体式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2的外壳20(参照图3)的内部的活塞划分而成的左右压力室18L、18R,通过与方向盘的操作相应的控制阀12的切换动作,将源自上述主泵MP或副泵SP的流体压力有选择地供给到上述前侧动力缸18的左右压力室18L、18R。通过该流体压力使活塞沿操纵转向方向移动,将操纵转向助力赋予上述前侧转向车轮17。
对后侧转向车轮(前部后轮)21进行转向的后侧动力缸22通过作为在后面将要描述的促动器切换机构的动力缸用切换阀24,与上述控制阀12连接。
作为上述泵切换机构的泵用切换阀10设置于上述主泵MP和副泵SP与上述控制阀12之间,采用当将发动机驱动式的主泵MP与控制阀12连接时,副泵SP与贮存箱ST侧短接;在因发动机停止、管道破裂等因素造成主泵MP发生故障时,将副泵SP与控制阀12连接的结构。
下面通过图1、图3和图4,对上述泵用切换阀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泵用切换阀10与动力转向操纵装置2的外壳20装配成一个整体。在固定于上述外壳20上的泵用切换阀主体26上,形成有阀孔28,在该阀孔28的内部,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嵌合有滑阀30。该阀孔28的开口部通过插塞32(参照图3)而闭塞。
源自上述主泵MP的流体压力通过设置于阀主体26的内部的引导通路36而导入位于上述滑阀30的一端(图1和图4的右端、图3的下端)的室34的内部,而在另一端侧设有在导入贮存箱压力的同时,向上述一端给滑阀30加力的压缩螺旋弹簧38(参照图4)。
在阀主体26上,设有源自主泵MP的连接端口PM;通向贮存箱MT的连接端口TM;源自副泵SP的连接端口PS;通向贮存箱ST的连接端口TS,在各端口PM,TM,PS,TS的阀孔28朝向内面的开口部上,分别形成环状槽(图4右起,依次为28a、28b、28c、28d)。另外,在阀主体26的控制阀12这一侧,形成将源自任意泵MP、SP的流体压力送给上述控制阀12的供给端口IN,以及将由上述控制阀12返回的流体返回到贮存箱MT、ST的返回端口OUT。
另一方面,在滑阀30的外周面,形成有4个环状槽30a、30b、30c、30d,图1的右端的环状槽30a与从右侧起第3个环状槽30c通过内部通路30e连通。
该泵用切换阀10,在由发动机驱动的主泵MP正常运转时,通过先导压力,使滑阀30向图1、图4的左方(图3的上方)移动。此时,从主泵MP排出的流体经连接端口PM、从阀孔28的右侧起第2个环状槽28b、从滑阀30的右侧起第2个环状槽30b和供给端口IN被输送到控制阀12,源自控制阀12的返回流体经返回端口OUT、滑阀30的左端的环状槽30d、阀孔28的左端的环状槽28d和贮存箱端口TM,返回到贮存箱MT。另外,源自副泵SP的流体经连接端口PS、阀孔28的右端的环状槽28a、滑阀30的右端的环状槽30a、滑阀30的内部通路30e、从滑阀30的右侧起第3个环状槽30c、从阀孔28的右侧起第3个环状槽28c和贮存箱端口TS,返回到贮存箱ST。
另外,在主泵MP发生故障时,由于导入先导压力室34的先导压力为零,故如图2和图5所示,在压缩螺旋弹簧38的作用下,滑阀30右移,副泵SP经连接端口PS、阀孔28的右端的环状槽28a、从滑阀30的右侧起第2个环状槽30b、与到达控制阀12的供给端口IN连接,源自控制阀12的返回端口OUT经滑阀30的左端的环状槽30d、从阀孔28的右侧起第3个环状槽28c和贮存箱端口TS,与贮存箱ST连接。
下面通过图1、图3和图6,对设置于上述控制阀12和后侧动力缸22之间的动力缸用切换阀24进行描述。该动力缸用切换阀24设置于固定在上述整体式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2的外壳20上的阀主体40的内部(参照图3)。在该阀主体40上形成有阀孔42,以可自由滑动的方式与滑阀44嵌合。该阀孔42的开口部通过插塞46(参照图3)闭塞。
在上述滑阀44的一侧(图1和图6的右端,图3的左端)的室48的内部,源自上述主泵MP的流体压力通过上述先导通路36、泵用切换阀10的先导压力室34和先导通路50导入,另一方面,在滑阀44的另一侧,设置有与贮存箱MT、ST连通的排放通路52,并且设置有压缩螺旋弹簧54,对上述滑阀44向上述滑阀压力室48一侧加力。
在上述阀主体40上,形成一对端口PA,PB,通过方向盘的操作,其中一个端口形成控制阀12的导入通路,另一个端口形成返回通路。另外,在阀主体40上,形成有一对缸端口CL、CR,这一对缸端口CL、CR分别与上述后侧动力缸22的左右压力室22L、22R连接。在与上述控制阀12连接的一对端口PA、PB,以及与后侧动力缸22连接的一对缸端口CL、CR中的朝向上述阀孔42内部的开口部,分别形成有环状槽(图6右起,依次为,42a、42b、42c、42d)。
在滑阀44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两个部位的环状槽44a,44b。在该动力缸用切换阀24,在通过发动机驱动的主泵2正常运转时,滑阀44伴随先导压力,向图1、图6的左方(图3的右方)移动,与上述控制阀12连接的端口中的一个端口PA(图1、图6的右方的端口,图3的左方的端口)经阀孔42右端的环状槽42a、滑阀44右侧的环状槽44a、从阀孔42的右侧起第2个环状槽42b和右侧缸端口CR,与后侧动力缸22的一个压力室22R(图1右方的压力室)连通,另一端口PB经阀孔42左端的环状槽42d、滑阀44左侧的环状槽441、从阀孔42的右侧起第3个环状槽42c和右侧的缸端口CL,与另一压力室22L连通。
另外,在主泵MP发生故障时,由于导入先导压力室48的先导压力为零,则如图2和图7所示,滑阀44右移,将源自控制阀12的两个端口PA,PB隔断,通向后侧动力缸22的左右压力室22L、22R的缸端口CL、CR经由阀孔42的右方起第2个环状槽42b、滑阀44左侧的环状槽44b和由阀孔42的右方起第3个环状槽42c,处于相互连通的状态。
下面对上述结构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当由发动机驱动的主泵MP正常运转时,由该主泵MP排出的流体压力被导入泵用切换阀10的先导压力室34中并按压滑阀30,同时还被导入动力缸用切换阀24的先导压力室48中并按压该滑阀44(图1、图4和图6的状态)。
在该正常运转状态中,从主泵MP排出的流体压力通过泵用切换阀10送到控制阀12,从对应于方向盘的操作而切换的控制阀12,送到使前侧转向车轮17转向的前侧动力缸18的左右压力室18L、18R中的任何一个,并且通过动力缸用切换阀24,送到使后侧转向车轮21转向的后侧动力缸22的左右压力室22L、22R的与上述前侧动力缸18同一侧的压力室的内部,沿所需方向,对前侧转向车轮13和后侧转向车轮21进行转向控制。
当由于发动机停止,或主阀MP的管道的损伤等原因,未从主泵MP供给流体压力时,泵用切换阀10的先导压力和动力缸用切换阀24的先导压力为零,滑阀30、40均受到弹簧38、54的按压,向先导压力室34、48一侧移动(图2、图5和图7所示的状态)。另外,在发动机停止、主泵MP的排出管发生损伤等场合下,主泵MP的排出压力马上为零,处于上述的状态(图2、图5和图7所示的状态),但是,在从贮存箱端口TM到贮存箱MT的返回管发生损伤的场合下,从动力缸用切换阀24的缸端口CL、CR到后侧动力缸22的左右室22L、22R的管发生损伤等场合下,当主泵MP的贮存箱MT处于排空状态之后,不进行由主泵MP的排出而处于上述状态。
在该状态下,通过泵用切换阀10将副泵SP与控制阀12连接,将流体压力供给到前侧转向车轮17的动力缸18,使前侧转向车轮17转向。另外,由于通过动力缸用切换阀24,隔断从控制阀12到后侧动力缸22的通路,并且,该后侧动力缸22的左右室22L、22R通过该动力缸用切换阀24连通,因此,在后侧转向车轮21伴随前侧转向车轮17的转向而转向时,不会受到妨碍。
这样,因发动机的停止、主泵MP的管破损等因素,不能由主泵MP供给压力流体时,由于通过泵用切换阀10的切换,将正常运转时处于短接状态的副泵SP与控制阀12连接,并且后侧动力缸22与控制阀12分离,使左右两个压力室22L、22R连通,由此,可使前侧转向车轮用动力缸18正常运转,向所需方向转向。另外,由于后侧动力缸22处于短接状态,故后侧转向车轮21也随着前侧转向车轮17的转向而转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照原样使用控制阀12与动力缸18呈一体的现有的整体式动力转向操纵装置2,而且,后侧动力缸22和动力缸用切换阀24的结构比上述现有装置(特开2000-247247号)简单,因此可谋求减少部件数量、降低成本。而且,由于泵用切换阀10和动力缸用切换阀24呈一个整体地装配于整体式动力转向操纵装置2的外壳20上,故可谋求整个装置小型化,还能减少管等的数量。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结构,显然,可适当地改变、变换各部分的形状、结构等。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是通过车轴而驱动的副泵SP,但是并不限于此,该副泵也可通过马达驱动等发动机以外的驱动机构驱动。
下面通过图8和图9,对实施方式2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进行说明。图8为实施方式2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大致结构图,图9为设置于该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上的泵用切换阀10的纵剖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中的泵用切换阀10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参照图4)的相同,相同的部分采用同一标号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26上的、源自主泵MP的连接端口(源自主泵的输入端口)PM与通向副泵SP的贮存箱ST的连接端口TS1之间,形成有与副泵SP的贮存箱ST相连的排放端口TS2。另外,在从该排放端口TS2仅空气回流的场合下,也可将排放端口TS2与主泵MP的贮存箱MT连接,但是,在出现油混入空气中而返回的状况的场合中,由于具有先导压力急剧上升的危险,所以优选为不使其直接回流到主泵MT而与副泵ST连接。
另一方面,在滑阀30的外面,形成有可将源自上述主泵MP的输入端口PM与排放端口TS2之间连通的连通通路30f。在导入先导压力室34的先导压力的作用下使滑阀30向图的左方移动时(图9所示的状态),该连通通路30f仅涵盖排放端口TS2,先导压力降低;而在因弹簧38的作用使滑阀30向先导压力室34一侧移动时(参照图8和图10),可将源自上述主阀MP的输入端口PM与排放端口TS2连通。通过这些连通通路30f和排放端口TS2,构成排放通路。
上述连通通路30f的形状不受到特别的限定,如上所述,当滑阀30向图中的右方移动时,既可将源自上述主泵MP的输入端口PM与排放端口TS2连通,例如,也可如图11所示,在滑阀的外面形成多个平面倒角30f。另外,在图11中,在滑阀30的外面上,形成有两处斜面30f,但是倒角30f的数量不限于两个,也可为1个,也可为3个以上。
另外,也可如图12所示,在滑阀30的外面的多个部位,形成倾面倒角30g,或在阀孔28的内面侧,形成多个部位的倾面倒角28e(参照由虚线表示的倒角)。另外,如图13所示,也可在滑阀30的外周面上,设置遍布全周的范围的圆周形倾面倒角30h。此外,如图14所示,也可在滑阀30的外周面,设置沿全周的范围的圆周倒角30i。此外,并不限于图中所示形状,当因主泵MP发生故障等原因导致副泵SP与控制阀12连接时,可将源自主泵MP的输入端口PM直接与排放端口TS2相连。
在上述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在主贮存箱MT内的液压油处于排空的状态的故障中,例如,在源自主泵MP的管、通向动力缸18、22的管等破损的场合下,具有下述危险,即主泵MP会连续地排放空气,使泵用切换阀10的先导压力不降低,导致滑阀30的动作不完全,不向副泵SP切换的状况;或尽管先导压力暂时降低,滑阀30完全向先导压力室34侧移动,但在由主泵MP排出的空气压力的作用下,先导压力又再次上升,将滑阀30压回,产生不能切换到副泵SP的状况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由于在因主泵MP侧发生故障等使先导压力降低的场合下,伴随滑阀30的移动,源自主泵MP的输入端口PM与排放端口TS2通过连通通路(倒角30f)而连通,从主泵MP流入的空气通过连通通路30f和排放端口TS2,直接返回到贮存箱ST,因此先导压力不会再次上升,可完全地切换到副泵SP。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动力缸用切换阀24与后侧动力管22的左右压力室22L、22R处于连通状态时,形成有将这两个压力室与上述副贮存箱连接的排放端口DP。该排放端口通过排放通路56,与上述泵用切换阀10的排放端口TS2相连。显然,该排放端口在因先导压力的作用使滑阀44向图的左方移动时,通过滑阀44的两个环状槽44a、44b之间的阀面44c而闭塞。
另外,泵用切换阀10以外的部分不限于图8的结构,控制阀、前后动力缸和动力缸用切换阀等也可为其它的结构。例如,作为上述现有的结构(参照JP特开2000-247247号的图1)的泵切换阀也适于采用图9的结构。
如上所述,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包括由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主泵;由上述发动机以外的驱动机构驱动的副泵;对应于方向盘的操作切换源自上述各泵的流体压力的流路的控制阀;通过借助上述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对前双轴式车的前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控制的前侧动力缸;通过借助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对前双轴式车的后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控制的后侧动力缸;将上述主泵和副泵中的任何一个与上述控制阀连接的泵切换机构;并设有在通过该泵切换机构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使后侧动力缸与控制阀隔断,同时将该后侧动力缸的左右室连通的促动器切换机构,这样,即使在发动机停止或因管线破损等因素使发动机驱动式的主泵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能通过副泵使动力缸运转而进行转向操作。而且,随着整个装置的体积能够实现紧凑化,可谋求简化结构,降低成本。
另外,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在上述泵切换机构中,设置有在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直接将主泵侧的进口与贮存箱连通的排放通路,这样,可顺利且完全地进行从主泵向副泵的切换。而且,可减少由主泵向副泵切换时的时间延迟。特别是因发动机停止造成故障的场合下,切换的时间延迟进一步减少。
此外,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包括通过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主泵;通过上述发动机以外的驱动机构驱动的副泵;对应于方向盘的操作,切换上述各泵的流体压力的流路的控制阀;通过借助上述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对前双轴式车的前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的前侧动力缸;通过借助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对前双轴式车的后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的后侧动力缸;将上述主泵和副泵中的任何一个与上述控制阀连接的泵切换机构;通过切换到上述前侧动力缸,后侧动力缸的流路,有选择地供给上述控制阀的流体压力的促动器切换机构,并且在上述泵切换机构中,设有当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使主泵侧的进口直接与贮存箱连通的排放通路,由此,可实现与上述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主泵;由所述发动机以外的驱动机构驱动的副泵;相应于方向盘的操作,将源自所述各泵的流体压力的流路进行切换的控制阀;通过借助所述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对前双轴式车的前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控制的前侧动力缸;通过借助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对前双轴式车的后侧转向车轮进行转向控制的后侧动力缸;该将所述主泵和副泵中的任何一个与所述控制阀连接的泵切换机构;在通过所述泵切换机构将所述副泵与所述控制阀连接时,使所述后侧动力缸与所述控制阀隔断,同时将所述后侧动力缸的左右室连通的促动器切换机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将主泵与控制阀连接时,所述泵切换机构使所述副泵与所述贮存箱短接。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切换机构和促动器切换机构将源自所述主泵的流体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实行切换动作。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动力转向操纵装置的外壳上,所述泵切换机构和促动器切换机构形成一体。
5.如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泵切换机构中,设有在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直接将主泵侧的进口与贮存箱连通的排放通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存箱为与主贮存箱分隔开的副贮存箱。
7.一种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的主泵;通过所述发动机以外的驱动机构驱动的副泵;对应于方向盘的操作,切换所述各泵的流体压力的流路的控制阀;通过借助所述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使前双轴式车的前侧转向车轮转向的前侧动力缸;通过借助控制阀而切换的流体压力,使前双轴式车的后侧转向车轮转向的后侧动力缸;将所述主泵和副泵中的任何一个与所述控制阀连接的泵切换机构;通过切换通往所述前侧动力缸、后侧动力缸的流路,有选择地供给源自所述控制阀的流体压力的促动器切换机构,并且在所述泵切换机构中,设有当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使主泵侧的进口直接与贮存箱连通的排放通路。
8.如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切换机构具有嵌合在形成于外壳内部的阀孔中的可自由滑动的滑阀,在所述滑阀的一端,设有将源自主泵的流体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导入的先导压力室,同时,在另一端设有当具有弹簧,且在因先导压力的降低使滑阀运动,从而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使主泵侧的进口直接与贮存箱连通的排放通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存箱为与主贮存箱分隔开的副贮存箱。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上,形成与源自主泵的输入端口邻接并通向贮存箱的排放端口,并且在所述滑阀的外面或阀孔的内面中的任一处,形成有在将主泵与控制阀连接时,关闭所述排放端口;而在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时,将排放端口与源自主泵的输入端口连通的连通通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路为形成于滑阀的外面的平面倒角。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路为形成于所述滑阀的外面或阀孔的内面的倾面倒角。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路为形成于滑阀的外周面或阀孔的内周面的圆周倒角。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通路为形成于滑阀的外周面的圆周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即使当发动机驱动式的主泵(MP)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仍可使前双轴式车转向的动力转向操纵装置。包括发动机驱动式的主泵(MP);由车轴驱动的副泵(SP);相应于方向盘的操作,切换源自各泵的流体压力的流路的控制阀(12);通过借助上述控制阀(12)切换的流体压力,使前双轴式车的前后侧转向车轮(17、21)转向的前侧及后侧动力缸(18,22);正常运转时,将上述主泵与上述控制阀(12)连接,并且将副泵与贮存箱(ST)连接,而在主泵发生故障时,将副泵与控制阀连接的泵用切换阀(10)。在控制阀与后侧动力缸之间,设有动力缸用切换阀(24),在主泵发生故障时,隔断源自控制阀(12)的流路,并且将后侧动力缸的两个压力室(22L、22R)连通。
文档编号B62D7/14GK1460619SQ0312380
公开日2003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24日
发明者新居利洋, 石川正吾 申请人:尤尼西亚Jkc控制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