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13857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摩托车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摩托车上的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纱丽是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具有面料舒适、色彩艳丽、外观漂亮等特 点,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妇女的喜爱。但身着纱丽的女性朋友在搭乘摩托车时却有诸多不便, 这是因为女性朋友在摩托车上几乎都是侧坐的,其双腿一般放置在摩托车后轮的左侧,而 纱丽的下端自然下垂,离后轮很近,当女乘客不小心或者受摩托车行驶风吹的影响,纱丽的 下端容易被巻入高速旋转的后轮中,轻则将纱丽撕裂,重则会将女乘客从高速行驶的摩托 车上摔落下来,进而对女乘客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同时,后轮中巻入异物会突然卡滞,严
重影响了驾驶员的正常操控,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在炎热的夏季,身着裙子的妇女在搭乘摩托车时也会存在上述安全隐患。因此,亟 待在摩托车上增加相应的防护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防护装置,以防止女乘客的 纱丽或裙子被巻入高速旋转的车轮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摩托车防护装置,包括左上管、左下管、左悬立 管、后搁脚支架和纱丽网,其中左下管位于后搁脚支架的上方,该左下管的下端与左悬立管 的下部固定,左下管的上端焊接在左上管的中部,左上管的前端与左悬立管的上端固定,在 所述左上管后部的下方设置有纱丽网,该纱丽网的顶部与左上管固定连接,纱丽网底部的 前端与所述后搁脚支架的尾端固定。 本实用新型将纱丽网设置在摩托车后轮的左侧,纱丽网对摩托车后轮起遮掩作 用,使女乘客的纱丽或裙子与摩托车后轮隔离开来,从而有效防止了纱丽或裙子被巻入高 速运转的摩托车车轮中,既避免了纱丽或裙子损坏,又消除了因纱丽或裙子巻入车轮而存 在的安全隐患。 为了简化结构、方便加工,上述纱丽网由外框和护条构成,其中外框为横卧的"b" 形,在外框的闭环部分内固定有护条。 上述外框由管材弯折成型,具有前框条、上框条、后框条和下框条,其中前框条由
上、下倾斜段相连组成,下倾斜的底端焊接于下框条的中后部,且下倾斜段与下框条之间具 有35 45°的夹角,所述前框条的上倾斜段与下框条之间具有70 80。的夹角,上倾斜 段的顶端通过小圆弧段与上框条的前端相连,所述上框条的后端高于前端,上框条的后端 通过小圆弧段与后框条的上端相连,所述后框条由上部的倾斜段和下部的大圆弧段相连而 成,后框条的倾斜段与下框条之间具有45 55。的夹角,所述后框条大圆弧段的下端与下 框条的后端相连,在下框条的前端焊接接套,该接套通过螺栓与后搁脚支架的尾端固定。以 上结构一方面选材方便,制作容易,加工成本低;另一方面,外框的造型与摩托车后轮左侧安装空间的轮廓相适应,还能够起到装饰作用,使摩托车的整体外形更具美感。 上述护条在外框的闭环部分内从上往下同向设置,各护条的前端与前框条焊接, 护条的后端焊接在后框条上。由于纱丽或裙子是自然下垂的,横向布置的护条能够更加有 效地防止纱丽或裙子被巻入车轮,防护效果更明显。 在上述外框的顶部设置有支耳,该支耳为"H"形,支耳底部的两端与上框条相焊 接,支耳顶部的两端通过螺栓与左上管上的吊耳固定。纱丽网通过支耳上的两点与车架吊 耳螺栓连接,不仅连接牢靠、拆装方便,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装,能够满足不同的使用 要求;纱丽网上、下都有安装点,装配到车架上以后稳固性好,能有效防止上下及前后方向 的晃动。 在上述左下管与后搁脚支架之间设有支杆,该支杆的下端固套于后搁脚支架的后 部,支杆的上端通过螺栓与左下管中部的斜耳固定。支杆起加强作用,以增加后搁脚支架连 接纱丽网以后的结构强度。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纱丽网能够将女乘客的纱丽及裙子与摩托车后轮隔离 开来,有效防止了纱丽及裙子被巻入高速运转的车轮中,一方面避免了对乘客造成人身伤 害,另一方面又消除了因纱丽或裙子被巻入车轮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 单、造型美观、连接牢靠、拆装方便等特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左上管1、左下管2、左悬立管3、后搁脚支架4、支耳7、 吊耳8、支杆9、斜耳10和纱丽网等部分构成,其中左上管1、左下管2和左悬立管3均为摩 托车车架上的构件。所述左下管2下端在前上端在后倾斜布置,该左下管2的下端与左悬 立管3的下部相焊接,左下管2的上端焊接在左上管1的中部,左上管1的前端与左悬立管 3的上端焊接。所述后搁脚支架4位于左下管2的下方,该后搁脚支架4的前端通过螺栓与 摩托车车架左中部的下端固定。在左下管2与后搁脚支架4之间设有支杆9,该支杆9的下 端固套于后搁脚支架4的后部,支杆9的上端通过螺栓与斜耳10固定,斜耳10焊接于左下 管2的中部。 从图1中可知,所述纱丽网设置在左上管1后部的下方,由外框5和护条6构成,其 中外框5为横卧的"b"形,并通过管材弯折成型。外框5包括前框条5a、上框条5b、后框条 5c和下框条5d,所述前框条5a由上、下倾斜段相连组成,上、下倾斜段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所述前框条5a下倾斜的底端焊接于下框条5d的中后部,且下倾斜段与下框条5d之间具有 35 45°的夹角,所述前框条5a的上倾斜段与下框条5d之间具有70 80。的夹角,上倾 斜段的顶端通过小圆弧段与上框条5b的前端相连,所述上框条5b的后端高于前端,上框条 5b的后端通过小圆弧段与后框条5c的上端相连,所述后框条5c由上部的倾斜段和下部的 大圆弧段相连而成,后框条5c的倾斜段与下框条5d之间具有45 55°的夹角,所述后框 条5c大圆弧段的下端与下框条5d的后端相连,在下框条5d的前端焊接接套,该接套通过螺栓与后搁脚支架4的尾端固定。 从图1中可知,在外框1的闭环部分内从上往下设有多根护条6,护条6的数目根 据实际需要而定,可以是3根、4根、5根、6根甚至更多。各护条6呈横向布置,其后端略高 于前端,并且护条6的前端与前框条5a焊接,后端与后框条5c焊接。在所述外框5的顶部 设置有支耳7,该支耳7为"H"形,支耳7底部的两端与上框条5b相焊接,支耳7顶部的两 端通过螺栓与吊耳8的下端固定,所述吊耳8的上端焊接于左上管1上。 本实用新型将纱丽网设置在摩托车后轮的左侧,纱丽网对摩托车后轮起遮掩作 用,使女乘客的纱丽或裙子与摩托车后轮隔离开来,从而有效防止了纱丽或裙子被巻入高 速运转的摩托车车轮中,消除了因纱丽或裙子巻入车轮而存在的弊病。
权利要求一种摩托车防护装置,包括左上管(1)、左下管(2)、左悬立管(3)和后搁脚支架(4),其中左下管(2)位于后搁脚支架(4)的上方,该左下管(2)的下端与左悬立管(3)的下部固定,左下管(2)的上端焊接在左上管(1)的中部,左上管(1)的前端与左悬立管(3)的上端固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上管(1)后部的下方设置有纱丽网,该纱丽网的顶部与左上管(1)固定连接,纱丽网底部的前端与所述后搁脚支架(4)的尾端固定。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托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丽网由外框(5)和护 条(6)构成,其中外框(5)为横卧的"b"形,在外框(5)的闭环部分内固定有护条(6)。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摩托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5)由管材弯折成 型,具有前框条(5a)、上框条(5b)、后框条(5c)和下框条(5d),其中前框条(5a)由上、下倾 斜段相连组成,下倾斜的底端焊接于下框条(5d)的中后部,且下倾斜段与下框条(5d)之间 具有35 45°的夹角,所述前框条(5a)的上倾斜段与下框条(5d)之间具有70 80°的 夹角,上倾斜段的顶端通过小圆弧段与上框条(5b)的前端相连,所述上框条(5b)的后端高 于前端,上框条(5b)的后端通过小圆弧段与后框条(5c)的上端相连,所述后框条(5c)由 上部的倾斜段和下部的大圆弧段相连而成,后框条(5c)的倾斜段与下框条(5d)之间具有 45 55°的夹角,所述后框条(5c)大圆弧段的下端与下框条(5d)的后端相连,在下框条 (5d)的前端焊接接套,该接套通过螺栓与后搁脚支架(4)的尾端固定。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托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条(6)在外框(5)的 闭环部分内从上往下同向设置,各护条(6)的前端与前框条(5a)焊接,护条(6)的后端焊 接在后框条(5c)上。
5. 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摩托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框(5)的顶部设 置有支耳(7),该支耳(7)为"H"形,支耳(7)底部的两端与上框条(5b)相焊接,支耳(7) 顶部的两端通过螺栓与左上管(1)上的吊耳(8)固定。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摩托车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左下管(2)与后搁脚 支架(4)之间设有支杆(9),该支杆(9)的下端固套于后搁脚支架(4)的后部,支杆(9)的 上端通过螺栓与左下管(2)中部的斜耳(10)固定。
专利摘要一种摩托车防护装置,包括左上管、左下管、左悬立管、后搁脚支架和纱丽网,其中左下管位于后搁脚支架的上方,该左下管的下端与左悬立管的下部固定,左下管的上端焊接在左上管的中部,左上管的前端与左悬立管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左上管后部的下方设置有纱丽网,该纱丽网的顶部与左上管固定连接,纱丽网底部的前端与所述后搁脚支架的尾端固定。本实用新型通过纱丽网能够将女乘客的纱丽及裙子与摩托车后轮隔离开来,有效防止了纱丽及裙子被卷入高速运转的车轮中,一方面避免了对乘客造成人身伤害,另一方面又消除了因纱丽或裙子被卷入车轮而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简单、造型美观、连接牢靠、拆装方便等特点。
文档编号B62J21/00GK201457579SQ200920128150
公开日2010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2日
发明者郭伟 申请人: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