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动摩托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或摩托车,特别是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动 摩托车。
背景技术:
现在的电动摩托车给人们的日常出行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电动摩托车的结构原 因,电动车或摩托车在行驶中紧急减速或临时停车时,往往靠驾驶者的双脚作为临时支撑, 使得电动车或摩托车无法有效地保持平稳,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在下雨、下雪或有 酷热的太阳的天气,人们驾驶电动车或摩托车,仍然会有很多不便,此时可以考虑为电动摩 托车安装一个简易车篷,但现有技术的电动车或摩托车的结构,决定了其座椅的高度均较 高,在安装车篷后,车子的外观显得庞大,不再美观,且由于车篷的设计要考虑驾驶者的身 高,往往合适的车篷会由于对空气的阻尼太大而不宜再为驾驶者提供快速的交通了。专利 号为“ZL200520075507.X”,名称为“电动摩托车”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公开的电动摩托车 即存在上述问题。专利号为“ZL200820082359. 8”,名称为“电动车、摩托车支撑架装置”的 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为“ZL200520005988.7”,名称为“摩托车的电动式中柱支撑装 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以及申请号为“200710164453. 8”,名称为“支撑脚”的中国发明专 利申请,其所公开的支撑架装置、电动式中柱支撑装置和支撑脚,可以在摩托车停放时实现 方便省力的支撑,但是上述结构均无法满足电动车或摩托车在行驶中紧急减速或临时停车 的需要,且其结构均无法在电动车或摩托车座椅高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安全可靠的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动摩托 车,该支撑装置可以在电动车或摩托车紧急减速或临时停车时保持其平稳,且操作简便、安
全可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 一种支撑装置,设置于电动车或摩托车上, 包括支撑部件和连接部件,所述支撑部件设置在所述电动车或摩托车的车体的下部中间位 置,所述支撑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车体连接,其中,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车 体连接的支架及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电动机、传动部件及制动部件,所述支架与所述支撑 部件及所述连接部件连接,所述传动部件分别与所述电动机、所述制动部件及所述支撑部 件连接,所述制动部件与所述电动机连接。上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传动部件包括传动齿轮及传动轴,所述传动齿轮与所 述电动机连接,所述传动齿轮包括齿轮部分和光轮部分,所述光轮部分设置有用于制动的 凹槽,所述制动部件包括制动踏板、制动轮、金属触片及齿轮制动件,所述齿轮制动件的第 一端与所述凹槽适配,所述齿轮制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制动踏板连接,所述金属触片设置 在靠近所述第一端处并与所述电动机连接,所述齿轮制动件通过第一销轴与所述支架连 接,所述第一销轴上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传动齿轮及所述制动轮固定安装在所述传
3动轴上,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传动轴连接,所 述第二复位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制动踏板设置在所述电动车或摩托车的 脚踏板上,所述制动踏板通过绳索分别与所述齿轮制动件、所述制动轮及所述电动机的开 关连接。上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连接部件为减震柱体,所述减震柱体包括内柱体、外 柱体及第三复位弹簧,所述内柱体套接于所述外柱体内,所述第三复位弹簧分别与所述内 柱体及所述外柱体连接,所述外柱体的上端与所述车体连接。上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外柱体外,所述第三复位弹 簧一端与所述外柱体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柱体的下端连接。上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外柱体内,所述第三复位弹 簧的一端与所述外柱体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柱体的上端抵接。上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支撑部件包括与所述电动摩托车的车体高度适配的 支轮和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上端与所述支架、所述减震柱体及所述传动轴连接,所述转向 轴的下端与所述支轮连接。上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制动轮包括转盘、与所述转轮适配的用于制动的金属 片、与所述金属片连接的金属杆件及弹簧,所述转盘外缘和/或所述金属片内侧设置有橡 胶层,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金属杆件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制动踏板连接。上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齿轮部分与所述光轮部分之比为1/3或1/2。上述的支撑装置,其中,所述制动踏板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脚踏板连接,所述第二 销轴上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在所述脚踏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制动踏板适配的制动踏板固 定卡口。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摩托车,包括车体及安 装在所述车体上的行走机构及支撑装置,其中,所述支撑装置为上述的支撑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或 摩托车支撑装置,可以在电动车或摩托车紧急减速或临时停车时保持其平稳,且操作简便、 安全可靠。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摩托车安装该支撑装置后,因其可以实现在较小的活动 空间内通过脚灵活控制该装置以保持车辆的平稳,因此其可在其座椅高度降低的同时,又 可以使驾驶者方便地使电动摩托车保持平衡,故安装该支撑装置后的电动摩托车可安装车 篷,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摩托车安装车篷后空气阻尼太大的问题,使人们更舒 适地驾驶,且美化了电动摩托车的外观。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 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摩托车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齿轮制动部件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柱体结构示意图;[0020]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轮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电路图。其中,附图标记1 车体2 行走机构3支撑装置31支撑部件311 支轮312 转向轴32连接部件321 内柱体322 外柱体323第三复位弹簧33 支架34 电动机341 电动机开关35传动部件351 传动齿轮3511 齿轮部分3512 光轮部分3513 凹槽352 传动轴3521第二复位弹簧36制动部件361 制动踏板3611 第二销轴3612第四复位弹簧362 制动轮3621 转盘3622 金属片3623 金属杆件3624 弹簧3625 夕卜壳3626 橡胶层363 金属触片364齿轮制动件3641 第一端3642 第二端3643 第一销轴[0059]3644第一复位弹簧37 绳索4脚踏板41 制动踏板固定卡口5 电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摩托车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摩托车,包 括车体1及安装在所述车体1上的行走机构2及支撑装置3,因该电动摩托车的其他部分结 构为较成熟的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下面仅对该电动摩托车的支撑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支撑装置3, 除了应用于本实施例中的电动摩托车外,还可设置于任意款型的电动车或摩托车上,该支 撑装置3包括支撑部件31和连接部件32,所述支撑部件31设置在所述电动摩托车的车体 1的下部中间位置,方便支撑即可。所述支撑部件31通过所述连接部件32与所述车体1连 接,所述支撑装置3还包括与所述车体1连接的支架33及设置在所述支架33上的电动机 34、传动部件35及制动部件36,所述支架33与所述支撑部件31及所述连接部件32连接, 所述传动部件35分别与所述电动机34、所述制动部件36及所述支撑部件31连接,所述制 动部件36与所述电动机34连接。参见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齿轮制动部件结构示意图。所述传动部件35包括传 动齿轮351及传动轴352,所述传动齿轮351与所述电动机34连接,所述传动齿轮351包 括齿轮部分3511和光轮部分3512,因该支撑部件31收起和放下的转动范围在0 90°之 间,故所述齿轮部分3511与所述光轮部分3512之比大于或等于1/3,本实施例中,该比例优 选为1/3或1/2。所述光轮部分3512设置有用于制动的凹槽3513,所述制动部件36包括 制动踏板361、制动轮362、金属触片363及齿轮制动件364,所述齿轮制动件364的第一端 3641与所述凹槽3513适配,所述齿轮制动件364的第二端3642与所述制动踏板361连接, 所述金属触片363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端3641处并与所述电动机34连接,所述齿轮制动 件364通过第一销轴3643与所述支架33连接,所述第一销轴3643上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 3644,所述传动齿轮351及所述制动轮362固定安装在所述传动轴352上,所述传动轴352 上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3521,所述第二复位弹簧3521 —端与所述传动轴352连接,所述第 二复位弹簧3521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31连接,所述制动踏板361设置在所述电动车或 摩托车的脚踏板4上,本实施例中该制动踏板361优选设置在右脚放置前的位置。所述制 动踏板361通过绳索37分别与所述齿轮制动件364、所述制动轮362及所述电动机34的开 关连接。所述制动踏板361通过第二销轴3611与所述脚踏板4连接,所述第二销轴3611 上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3612,在所述脚踏板4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制动踏板361适配的制动 踏板固定卡口 41,制动踏板361的头部设置为可左右微移活动的,当制动踏板361完全踩 下去的时候,只需用脚改变一下制动踏板361的左右位置角度就可以使其与制动踏板固定 卡口 41卡合,在驾驶。齿轮制动件364的作用是使传动齿轮351停止转动,当齿轮制动件 364嵌入传动齿轮351的凹槽3513时,支轮311在转向轴312的带动下已处于完全收起的
6状态,同时齿轮制动件364嵌入凹槽3513后与金属触片363分开,电路断开,电动机34停
止工作。参见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震柱体结构示意图。所述连接部件32为减震柱 体,所述减震柱体包括内柱体321、外柱体322及第三复位弹簧323,所述内柱体321套接于 所述外柱体322内,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23分别与所述内柱体321及所述外柱体322连接, 所述外柱体322的上端与所述车体连接。当柱体受到压力后,内柱体321收缩进外柱体322, 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23设置在所述外柱体322外,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23 —端与所述外柱 体322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23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柱体321的下端连接。或者, 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23设置在所述外柱体322内,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23的一端与所述外 柱体322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323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柱体321的上端抵接。本 实施例中优选第三复位弹簧323设置在外柱体322外的结构。所述支撑部件31包括与所述电动摩托车的车体高度适配的支轮311和转向轴 312,所述转向轴312的上端与所述支架33、所述减震柱体及所述传动轴352连接,所述转向 轴312的下端与所述支轮311连接。支轮311的高度以其完全自由落下后能平稳支撑电动 摩托车不向两侧倾斜为宜,该支轮311优选采用实心轮胎,转向轴312为小角度转向。参见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制动轮结构示意图。制动轮362的作用是当支轮 311落下后,制动踏板361处于踩下的状态,制动踏板361通过绳索37牵动制动轮362使其 工作,防止支轮311由于外力向后回收致使失去支撑的作用。制动轮362的工作原理是,当 绳索37牵动金属杆件3623,金属杆件3623牵动金属片3622使其贴合转盘3621而产生摩 擦,从而起到制动的作用。所述制动轮362包括转盘3621、用于制动的与所述转轮适配的 金属片3622、与所述金属片3622连接的金属杆件3623及用于复位的弹簧3624,所述转盘 3621外缘和/或所述金属片3622内侧设置有橡胶层3626以增加磨擦,所述弹簧一端与所 述金属杆件3623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制动踏板361连接。电动机34开关、齿轮制动件364的第二端3642、制动轮362的金属杆件3623分别 与绳索37相连,且绳索37与制动轮362的金属杆件3623相连的绳索较其他两根松一些。 电动机开关341、齿轮制动件364、电动摩托车的电瓶5之间构成回路。参见图6,图6为本 实用新型的制动电路图。使用时,电动摩托车驾驶者在刹车后车子减速即将停下时踩下制动踏板361,制动 踏板361的通过绳索37牵动电动机34的电动机开关341断开,且齿轮制动件364从传动 齿轮351的凹槽3513中退出并与金属触片363合拢,由于第二复位弹簧3521的弹簧弹性 带动转向轴312转动,从而使支轮311快速放下,进一步加大制动踏板361的踩踏幅度,此 时制动轮362工作使支轮311牢固制动,使车体保持平稳不至于向两边倾斜;当电动摩托车 开动后,松开制动踏板361,此时制动轮362松开,电动机开关341闭合,电动机34工作,传 动齿轮351使支轮311收起,当支轮311完全收起后,齿轮制动件364的第一端3641便嵌 入传动齿轮351的凹槽3513,同时,齿轮制动件364与金属触片363脱开接触,电动机34电 路断开而停止工作。支轮311完成复位。制动踏板固定卡口 41的设计是为了使驾驶者泊 车的方便,当制动踏板361被制动踏板固定卡口 41固定,支轮311便可固定起到泊车支架 的作用。即驾驶过程中暂时停车时,该制动踏板361处于踩下的状态中,此时制动踏板361 与制动踏板固定卡口 41未卡合,长时间的停泊时,该制动踏板361处于踩下状态且该制动踏板361与制动踏板固定卡口 41卡合。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 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支撑装置,设置于电动车或摩托车上,包括支撑部件和连接部件,所述支撑部件 设置在所述电动车或摩托车的车体的下部中间位置,所述支撑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与所 述车体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车体连接的支架及设置在所述支架 上的电动机、传动部件及制动部件,所述支架与所述支撑部件及所述连接部件连接,所述传 动部件分别与所述电动机、所述制动部件及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制动部件与所述电动 机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件包括传动齿轮及传动轴, 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电动机连接,所述传动齿轮包括齿轮部分和光轮部分,所述光轮部分 设置有用于制动的凹槽,所述制动部件包括制动踏板、制动轮、金属触片及齿轮制动件,所 述齿轮制动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凹槽适配,所述齿轮制动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制动踏板连接, 所述金属触片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端处并与所述电动机连接,所述齿轮制动件通过第一销 轴与所述支架连接,所述第一销轴上设置有第一复位弹簧,所述传动齿轮及所述制动轮固 定安装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轴上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二复位弹簧一端与所 述传动轴连接,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另一端与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制动踏板设置在所述 电动车或摩托车的脚踏板上,所述制动踏板通过绳索分别与所述齿轮制动件、所述制动轮 及所述电动机的开关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为减震柱体,所述减震柱 体包括内柱体、外柱体及第三复位弹簧,所述内柱体套接于所述外柱体内,所述第三复位弹 簧分别与所述内柱体及所述外柱体连接,所述外柱体的上端与所述车体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外柱体 外,所述第三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外柱体的上端连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 内柱体的下端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外柱体 内,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外柱体的上端抵接,所述第三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 述内柱体的上端抵接。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件包括与所述电动摩托车 的车体高度适配的支轮和转向轴,所述转向轴的上端与所述支架、所述减震柱体及所述传 动轴连接,所述转向轴的下端与所述支轮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轮包括转盘、与所述转轮适配 的用于制动的金属片、与所述金属片连接的金属杆件及弹簧,所述转盘外缘和/或所述金 属片内侧设置有橡胶层,所述弹簧一端与所述金属杆件连接,所述弹簧另一端与所述制动 踏板连接。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部分与所述光轮部分之比为 1/3 或 1/2。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踏板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脚 踏板连接,所述第二销轴上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在所述脚踏板上还设置有与所述制动踏 板适配的制动踏板固定卡口。
10.一种电动摩托车,包括车体及安装在所述车体上的行走机构及支撑装置,其特征在 于,所述支撑装置为权利要求1 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撑装置。
专利摘要一种支撑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电动摩托车,该电动摩托车包括车体及安装在所述车体上的行走机构及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包括支撑部件和连接部件,所述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电动车或摩托车的车体的下部中间位置,所述支撑部件通过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车体连接,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与所述车体连接的支架及设置在所述支架上的电动机、传动部件及制动部件,所述支架与所述支撑部件及所述连接部件连接,所述传动部件分别与所述电动机、所述制动部件及所述支撑部件连接,所述制动部件与所述电动机连接。本实用新型的电动车或摩托车支撑装置,可以在电动车或摩托车紧急减速或临时停车时保持其平稳,且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文档编号B62H1/02GK201784735SQ20102023553
公开日2011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13日
发明者贾成保 申请人:贾成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