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顶盖支撑总成及具有该顶盖支撑总成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26548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一种顶盖支撑总成及具有该顶盖支撑总成的汽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顶盖支撑总成及具有该顶盖支撑总成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的顶盖是车身的重要组成构件之一,顶盖需要满足顶压、指压和雪压的要求。

随着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的发展,车身构件采用轻量化材料,不断减轻重量。现有技术中,汽车的顶盖已满足轻量化的要求,但是,汽车顶盖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强度和刚度,使其能够承载顶压、指压和雪压,满足车身顶部对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顶盖支撑总成,顶盖支撑总成通过顶盖横梁和两根加强梁形成支撑结构,顶盖横梁位于顶盖下方直接支撑顶盖,而加强梁连接顶盖横梁与B柱,从而进一步提高顶盖横梁的支撑强度,避免顶盖受压变形。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该顶盖支撑总成的汽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盖支撑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横梁,所述顶盖横梁包括:

水平段,所述水平段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位于车身的顶盖的下方,用于支撑所述顶盖;

两个圆弧段,两个所述圆弧段分别由所述水平段的一端朝向对应侧的车身的B柱延伸,且所述圆弧段与所述B柱连接。

可选地,所述水平段的上侧壁与所述顶盖的内侧壁贴合,所述圆弧段两端端面连接在所述B柱的顶部端面,且所述圆弧段的端面与所述B柱的顶部端面形状一致。

可选地,所述圆弧段的外侧壁与所述B柱的外侧壁连接处平滑过渡。

可选地,还包括两根加强梁,每根所述加强梁的一端均与所述水平段的下侧壁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所述B柱连接,所述顶盖横梁与对应侧的所述B柱、所述加强梁形成三角支撑结构。

可选地,所述B柱的顶部端面与内侧壁之间具有过渡部,所述加强梁的端面贴合连接在所述过渡部,形成由所述B柱经所述加强梁、传递至所述顶盖的侧碰力分解路径。

可选地,两根所述加强梁相对所述顶盖横梁的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且两者与所述顶盖横梁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mm。

可选地,所述顶盖横梁与所述加强梁均为空心梁。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顶盖支撑总成。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顶盖支撑总成与车身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沿车身长度方向的顶盖支撑总成与车身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 顶盖支撑总成;

11 顶盖横梁;

111 水平段;

1111 上侧壁;

1112 下侧壁;

112 圆弧段;

1121 外侧壁;

12 加强梁;

20 B柱;

21 过渡部;

22 内侧壁;

23 外侧壁;

24 B柱主梁;

25 B柱辅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顶盖在车身结构中起着重要的承载能力,顶盖需要具有承受顶压、指压、雪压的能力,在现行的轻量化顶盖中,在满足轻量化的要求后,存在刚度和强度低的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盖支撑总成,顶盖横梁与B柱连接,并设置在顶盖下方,从而为顶盖提供支撑,避免顶盖受压变形。

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顶盖支撑总成与车身连接关系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沿车身长度方向的顶盖支撑总成与车身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盖支撑总成10,该顶盖支撑总成10包括顶盖横梁11,顶盖横梁11包括:

水平段111,水平段111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位于车身的顶盖的下方,用于支撑顶盖;

两个圆弧段112,两个圆弧段112分别由水平段111的一端朝向对应侧的车身的B柱20延伸,且圆弧段112与B柱20连接。

两个圆弧段112分别与对应侧的B柱20连接,从而通过B柱20为顶盖横梁11提供安装支撑,提升顶盖横梁11的稳固性,确保顶盖横梁11的支撑强度。

同时,水平段111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增大与顶盖的接触面积,为顶盖提供向上的稳定可靠的支撑,从而提升顶盖承受顶压、指压及雪压的能力。

水平段111和圆弧段112均具有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的空腔,即该顶盖横梁11为空心梁,如此设置,可充分满足车身结构轻量化的设计要求。

进一步地,水平段111的上侧壁1111与顶盖的内侧壁贴合,也就是说,水平段111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外形与顶盖的内侧壁沿车身宽度方向的延伸形状相吻合。这样,能够确保水平段111与顶盖的有效接触面积,充分有效地为顶盖提供可靠的支撑,进一步提升顶盖的稳固性。

如图1和图2所示,圆弧段112的两端端面连接在B柱的顶部端面,并且圆弧段112的两端的端面与B柱20的顶部端面形状一致。这样,通过圆弧段112的端面与B柱20的顶部端面匹配连接,使圆弧段112与B柱20的外形大致形成一体的,有效提高顶盖横梁11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

并且,圆弧段112的外侧壁1121与B柱20的外侧壁23连接处平滑过渡,如图1所示,这样,使圆弧段112与B柱20形成光滑的外形衔接,美化车身的造型。

针对上述各实施例,该顶盖支撑总成10还包括两根加强梁12,每根加强梁12的一端均与水平段111的下侧壁1112连接,另一端与对应侧的B柱20连接,通过该加强梁12进一步连接B柱20与顶盖横梁11,可增强顶盖横梁11与B柱20之间的稳定性、牢固性。如图1所示,顶盖横梁11与对应侧的B柱20、加强梁12形成三角支撑结构,这样,可增强顶盖横梁11与B柱20之间的扭转刚度和弯曲刚度,在顶盖受到压力或B柱20受到侧碰时,确保顶盖与B柱20的稳定性。

所述B柱20的顶部端面与内侧壁22之间具有过渡部21,所述加强梁12的端面贴合连接在所述过渡部21,形成由所述B柱20经所述加强梁12、传递至所述顶盖的侧碰力分解路径。

对于B柱20而言,包括B柱主梁24和B柱辅梁25,B柱主梁24的顶端位于汽车的后上主梁的上方,底端连接在汽车的门槛梁;B柱辅梁25的顶端与汽车的顶盖横梁11连接,底端与B柱主梁24的顶端连接,且B柱辅梁25由底端向顶端延伸的形状与汽车的侧围外形一致。

B柱辅梁25的外形与侧围外形一致,即B柱辅梁25外侧为圆弧曲面,因此,顶盖横梁11的圆弧段112与该B柱辅梁25平滑过渡,形成光滑的外形,满足车身造型设计要求。

B柱主梁24的顶端位于汽车的后上主梁的上方,底端连接在汽车的门槛梁上,这样,B柱主梁24作为B柱20的主体部分,为车门及车门门锁提供安装位置,受到反复的开闭门冲击,并且,还需要抵御侧碰力。因此,B柱主梁24的设计满足B柱20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对于B柱辅梁25,其底端连接在B柱主梁24的顶端,顶端与汽车的顶盖横梁11连接,从而为顶盖横梁11提供支撑;B柱辅梁25也为顶盖边梁提供了安装位置。B柱辅梁25由底端向顶端延伸的形状与汽车的侧围外形一致,这样,可使车身的外形光滑、完美,减少使用其他构件填充顶盖边梁与B柱主梁24之间的空间。

B柱20采用B柱主梁24和B柱辅梁25两部分组合连接的结构,这样,通过B柱主梁24满足刚度、强度要求及碰撞性能要求,B柱辅梁25满足安装及衔接的作用,这样,取代现有技术中的一体的B柱,根据各段的功能形成两段组合的B柱20,可既满足B柱20的性能要求,又能再进一步减轻车身重量,符合汽车轻量化的发展需求。

对于B柱辅梁25,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B柱辅梁25为封闭空心梁结构,在车身长度方向上该B柱辅梁25具有前侧壁、后侧壁,在车身宽度方向上,B柱辅梁25具有内侧壁和外侧壁,所述前侧壁、后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围成支撑所述顶盖横梁11的支撑框。

这样,该B柱辅梁25通过前侧壁、后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围成支撑顶盖横梁的支撑框,而无需在封闭空心梁内设置加强结构即可实现对顶盖横梁11的支撑。

所述B柱辅梁25还包括:

水平板,水平板沿车身宽度方向延伸,用于板封堵B柱辅梁25的上侧端口;和

竖直板,竖直板由水平板的内缘、沿车身高度方向向下延伸,用于封堵B柱辅梁25的内侧端口;

水平板、竖直板与前侧壁、后侧壁、内侧壁和外侧壁形成封闭空心梁。

对于水平板和竖直板,两者连接形成折弯的封堵结构,将B柱辅梁25的上侧端口和内侧端口,并且,由于B柱辅梁25的底部插入B柱主梁24内,而B柱主梁24的底部又固定在门槛梁上,如此,B柱辅梁25即为一个封闭空心梁的结构。

采用该具体实施例中的B柱辅梁25时,水平板用于与顶盖横梁11连接,加强梁12的端面贴合连接在竖直板上,使竖直板为顶盖横梁11的加强梁12提供固定位置,因此,竖直板相当于B柱20的顶部端面与内侧壁22之间的过渡部21。

在现有技术中,当发生侧碰时,碰撞力由B柱20的顶端直接传递至顶盖,从而使顶盖受到极大的挤压力,发生变形损坏。采用上述结构的顶盖支撑总成10时,碰撞力还可通过加强梁12进行分解传递,降低顶盖受到集中碰撞力的冲击,避免顶盖发生大变形损坏。

两根加强梁12相对顶盖横梁11的沿车身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线对称,从而可平衡稳定的支撑顶盖横梁11;并且,两根加强梁12与顶盖横梁11连接点之间的距离不小于10mm,如图2所示,在具体实施例中,两根加强梁12与顶盖横梁11连接点之间的距离设置为33mm,从而可充分满足加强梁12与顶盖横梁11的焊接距离要求。

加强梁12均为铝合金材料挤压形成的空心梁,满足轻量化的设计需求。

除上述顶盖支撑总成10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具有上述的顶盖支撑总成10,汽车的其他结构及连接关系可参见现有技术。由于上述顶盖支撑总成10具有以上的技术效果,因此,具有该顶盖支撑总成10的汽车也应当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是按照各个实施方式描述的,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