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384973阅读:来源:国知局
延伸的左转向轴线NI延伸。左缓冲器33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头管211相比靠左方的位置。左缓冲器33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左前轮31相比靠右方的位置。
[0109]右缓冲器34对施加于右前轮32的冲击进行吸收。右缓冲器34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被配置在连杆机构5的下方。右缓冲器34被设置在后述的右侧向部54(参照图3)与右前轮32之间。右缓冲器34沿着转向轴60及头管211所延伸的右转向轴线N2延伸。右缓冲器34被配置在车身框架21的右方。右缓冲器34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被配置在与右前轮32相比靠左方的位置。
[0110]横拉杆6将车把23的转向向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传递。由此,通过车把23能够对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进行转向。横拉杆6被设置在与头管211相比靠前方的位置。横拉杆6沿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延伸。针对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而言,横拉杆6被配置在比后述的下横向部52靠下方、且比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靠上方的位置。横拉杆6与转向轴60的下端部连结。当使转向轴60旋转时,横拉杆6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移动。
[0111](侧向部)
[0112]图3是省略左缓冲器33及右缓冲器34而示出的、连杆机构5的立体图。
[0113]左侧向部53被配置于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与头管211相比靠左方的位置。右侧向部54被配置于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与头管211相比靠右方的位置。左侧向部53及右侧向部54是圆柱状的部件。
[0114]左侧向部53及右侧向部54在车辆处于直立状态下沿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在左侧向部53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左缓冲器33的安装片531。左侧向部53的下部将左缓冲器33支承为能够绕着左转向轴线NI进行旋转。
[0115]在右侧向部54的下端设有用于安装右缓冲器34的安装片541。右侧向部54的下部将右缓冲器34支承为能够绕着右转向轴线N2进行旋转。
[0116](上横向部)
[0117]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横向部51由从车辆的前方观察下沿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张板状的部件构成。上横向部51被设置在与头管211相比靠车辆前方的位置。上横向部51包含: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被设置于上横向部51的中间部的上中间轴承511 ;被设置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右方及左方的左右一对上右轴承512及上左轴承512。作为上中间轴承511的旋转中心的上中间轴线M1、作为上左轴承512的旋转中心的上左轴线M2、作为上右轴承512的旋转中心的以及上右轴线M3被设置成使得这些旋转轴相互平行。
[0118]上横向部51经由上中间轴承511而安装于头管211。由此,上横向部51以能够绕着上中间轴线Ml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头管211。
[0119]上横向部51经由上左轴承512及上右轴承512而分别与左侧向部53的上部及右侧向部54的上部连结。由此,上横向部51相对于左侧向部53及右侧向部54,分别能够绕着上左轴线M2及上右轴线M3进行旋转。
[0120]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横向部51由单一的部件构成,该上横向部51在其右端部经由上右轴承512支承着右侧向部54的上部,使得右侧向部54能够绕着沿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右轴线M3进行旋转;该上横向部51在其左端部经由上左轴承512支承着左侧向部53的上部,使得左侧向部53能够绕着与上右轴线M3平行的上左轴线M2进行旋转;且该上横向部51的中间部经由上中间轴承511被支承于车身框架21,使其能够绕着与上右轴线M3及上左轴线M2平行的上中间轴线Ml进行旋转。
[0121](下横向部)
[0122]下横向部52的体积与上述的上横向部51不同。下横向部52在从车辆的前方观察下沿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延伸。下横向部5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与上横向部51的左右方向长度大致相同。下横向部52被设置在与上横向部51相比靠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的位置。下横向部52相对于上横向部51被以刚度相等的方式设定。关于该刚度,在后文详述。
[0123]下横向部52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夹持头管211的成对的前下横向部件52al和后下横向部件52a2 ;通过螺栓将前下横向部件52al、后下横向部件52a2相互连结的连结部52b。连结部52b是与前下横向部件52al—体形成的部件。连结部52b如后述那样被设置在如下位置:即使连杆机构5工作时也不会与头管211、左侧向部53及右侧向部54发生干涉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前下横向部件52al、后下横向部件52a2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分别被设定得比上横向部51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厚度的一半还要薄。此外,上横向部51与前下横向部件52al、后下横向部件52a2由相同材质形成,例如由具有相同弹性率的钢形成。
[0124]在下横向部52的成对的前下横向部件52al及后下横向部件52a2上设有: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设置的下中间轴承521 ;在车身框架21的左方及右方设置的左右一对的下左轴承522及下右轴承522。作为下中间轴承521的旋转中心的下中间轴线M4、作为下左轴承522的旋转中心的下左轴线M5、以及作为下右轴承522的旋转中心的下右轴线M6被设置成使得这些旋转轴相互平行。而且,下中间轴线M4、下左轴线M5、下右轴线M6被设置成还与上中间轴线M1、上左轴线M2、上右轴线M3平行。而且,下左轴承522及下右轴承522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被设定成:在车辆I处于直立状态下与上左轴承512及上右轴承512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分别相同。
[0125]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与上横向部51相比靠下方的位置,下横向部52经由下中间轴承521被安装于头管211。由此,下横向部52以能够绕着作为下中间轴承521的旋转中心的下中间轴线M4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头管211。
[0126]下横向部52经由下左轴承522及下右轴承522而分别与左侧向部53的下部及右侧向部54的下部连结。由此,下横向部52相对于左侧向部53及右侧向部54,能够分别绕着下左轴线M5及下右轴线M6进行旋转。
[0127]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横向部52是将两个部件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即,下横向部52包含:
[0128]部件52a2,其在右端部经由下右轴承522支承着右侧向部54的下部以使得右侧向部51能够绕着与上右轴线M3平行的下右轴线M6旋转,在左端部经由下左轴承522支承着左侧向部53的下部以使得左侧向部53能够绕着与上左轴线M2平行的下左轴线M5旋转,且其中间部经由下中间轴承521以能够绕着与上中间轴线平行的下中间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框架21,该部件52a2位于与头管211相比靠后方的位置;
[0129]部件(由符号52al及符号52b构成的部件),其位于与所述部件52a2相比靠前方的位置且与所述部件52a2连结,在右端部经由下右轴承522支承右侧向部54的下部以使得右侧向部54能够绕着与上右轴线M3平行的下右轴线M6旋转,在左端部经由下左轴承522支承左侧向部53的下部以使得左侧向部53能够绕着与上左轴线M2平行的下左轴线M5旋转,且其中间部经由下中间轴承521以能够绕着与上中间轴线平行的下中间轴线进行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框架21。
[0130]这样,上横向部51按照能够以上中间轴线Ml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头管211,该上中间轴线Ml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相比靠上方的位置。下横向部52按照能够以下中间轴线M4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头管211,该下中间轴线M4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相比靠上方的位置、且位于与上中间轴线Ml相比靠下方的位置。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的整体被配置于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与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0131]通过这样的结构,连杆机构5能够在包含左侧向部53及右侧向部54的平面内动作。另外,连杆机构5被安装于头管211。因此,即使伴随着车把23的转向而转向轴60发生旋转,连杆机构5相对于车身框架21也不会旋转。
[0132]图4是在车辆的直立状态下从车辆的侧方观察连杆机构5的上部的图。如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上横向部51的下表面C位于下横向部52的作为前部的前下横向部件52al的上表面A与作为后部的后下横向部件52a2的上表面B之间。
[0133]另外,在图4中虽然表示的是车辆的直立状态下的连杆机构5,但是如后述那样,即使在伴随着车身的倾斜而连杆机构5工作的情况下,也维持上述的位置关系。即,即使连杆机构5工作,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上横向部51的下表面C也位于下横向部52的作为前部的前下横向部件52al的上表面A与下横向部52的作为后部的后下横向部件52a2的上表面B之间。
[0134]换言之,在上右轴线M3方向上,连杆机构5的上横向部51的前端与下横向部52的前端设置在不同的位置。
[0135](托架)
[0136]如图2所示,在左侧向部53的下部设置第一托架335。第一托架335与左缓冲器33连结。第一托架335被安装成能够与左侧向部53相对旋转。在该第一托架335上还安装有能够相对旋转的横拉杆6。第一托架335与左侧向部53的相对旋转的旋转轴、以及第一托架335与横拉杆6的相对旋转的旋转轴平行于左侧向部53的延伸方向(左转向轴线NI)。
[0137]在右侧向部54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托架336。第二托架336与右缓冲器34连结。第二托架336被安装成能够与右侧向部54相对旋转。在该第二托架336上安装有能够相对旋转的横拉杆6。第二托架336与右侧向部54的相对旋转的旋转轴、以及第二托架336与横拉杆6的相对旋转的旋转轴平行于右侧向部54的延伸方向(右转向轴线N2)。
[0138](转向轴)
[0139]转向轴60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的左部件53与右侧向部54之间支承于车身框架21。转向轴60的上端部被设置在与下中间轴线M4相比靠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的位置。转向轴60能够以沿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中间转向轴线Z为中心进行旋转。车把23被设置在转向轴60的上端部。横拉杆6 (旋转传递机构的一例)将与车把23的操作相应的转向轴60的旋转传递给右缓冲器34和左缓冲器33。
[0140]当通过车把23的转向而转向轴60旋转时,横拉杆6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移动。于是,随着该横拉杆6的移动,第一托架335以与左侧向部53相对旋转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由此,第一托架335的与左缓冲器33连结的连结部52b在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上移动,左前轮31绕着第二旋转轴312旋转。
[0141]这样,第一托架335将车把23的转向传递给左前轮31。同样,第二托架336将车把23的转向传递给右前轮32。
[0142]〈车身的倾斜〉
[0143]图5是从图2的状态开始,使车身相对于竖直方向而向左右方向倾斜了角度T的车辆I的整体主视图。当使车辆I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时,连杆机构5工作。
[0144]此时,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在保持其延伸方向与路面G平行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的左右方向上平行移动。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分别以上左轴线M2及下左轴线M5为旋转中心,相对于左侧向部53进行相对旋转。而且,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分别绕着上右轴线M3及下右轴线M6,相对于右侧向部54也进行相对旋转。
[0145]这样,若使车辆倾斜,则在从前方观察车辆时,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52、左侧向部53、右侧向部54以如下方式工作:它们在车辆处于直立状态下呈长方形,且随着车辆倾斜而成为平行四边形。
[0146]另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在这样使连杆机构动作时,有时将上横向部51、下横向部
52、左侧向部53、右侧向部54移动的区域称为连杆机构5的可动范围。
[0147]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杆机构5以使上横向部51的左端比下横向部52的左端进一步向水平方向的左方移动的方式进行动作。当连杆机构5这样动作时,左缓冲器33及右缓冲器34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这样,当车辆I相对于垂直方向而向左方倾斜时,从图2所示的状态变为图5所示的状态。
[0148]在行驶过程中通过使车身向左右方倾斜,能够使本实施方式的车辆I转弯。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车把23的操作也能够改变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的朝向。
[0149]<横向部的刚度及其测定方法>
[0150]接下来,说明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的刚度。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以后,在不对两者进行区别地称呼时,统称为横向部)的刚度是指:横向部上被作用了沿车身框架的前后方向的力时,横向部的不易挠曲性。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统称为横向部。
[0151]车辆I的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被分别独立地支承着。因此,有时在不同的时机,会有大小不同的力分别作用于左前轮31及右前轮32。例如,在制动时或越过路面的凹凸时,外力被传递至连杆机构5。此时,存在如下情况:在横向部的左右部位,前后方向的分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或者说,前后方向的分力在不同的时机作用于横向部的左右部位。这样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连杆机构5的工作的顺畅性,要求横向部当被作用了前后方向的力时不易挠曲。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I的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为了维持连杆机构5的工作顺畅性而具备高刚度。
[0152]为了提高顺畅旋转的功能和传递载荷的功能,构成连杆机构5的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53、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被分别高刚度地形成。因此,右侧向部54、左侧向部
53、上横向部51及下横向部52的外形大型化。而且,由它们构成的连杆机构5的外形也大型化。进而,连杆机构5的可动范围更加大型化。从而对于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1、32的车辆来说,在转向轴60的周围具备与车身框架21的倾斜连动地移动的大型的连杆机构5。因此,在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1、32的车辆中,需要以避免车辆搭载部件与连杆机构5的可动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