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568067阅读:来源:国知局
此其进一步的转动被阻止。
[0055]如图2至图5所示,在车顶加强件20的底面部23与车顶边梁内件17之间,作为向上述的车顶加强件20传递侧碰撞负荷的负荷传递构件的车顶角撑件30呈斜交状设置。
[0056]S卩,如图3、图4及图5所示,车顶角撑件30具有成一体的车身侧安装部30a、车顶侧安装部30b及连结部30c,车身侧安装部30a被固定于车顶边梁内件17,车顶侧安装部30b相对于车身侧安装部30a位于更上方且车宽方向更内侧,被固定于车顶加强件20的底面部23,连结部30c倾斜地延伸以便连结上述的两安装部30a、30b。连结部30c以从车顶边梁内件17朝着底面部23沿斜上方延伸的方式形成。
[0057]车顶角撑件30在侧碰撞负荷输入时如图4中以虚线箭头“b”所示那样发挥向上方顶推车顶加强件20的功能。由此,车顶边梁部4的各凸缘部16a、17a、18a与切口部29的彼此相向的位置关系得以维持,即使在侧碰撞负荷输入后,切口部29也能够追随凸缘部16a、17a、18a 的位置。
[0058]此处,对包含上述车顶角撑件30的车身上部的组装工序进行说明。首先,形成组装有中柱6、车顶边梁部4及车顶角撑件30的车身侧结构体。此时,车顶角撑件30的车身侧安装部30a通过焊接而被固定于车顶边梁内件17。
[0059]其次,形成组装有车顶板3及车顶加强件20的车顶侧结构体。此时,车顶加强件20的接合片28被点焊焊接于车顶板3的凸缘部3a。此外,螺母31通过焊接而被固定于车顶加强件20的凹部22内(底面部23的上表面)。在该螺母31被焊接的部分的底面部23上,形成有用于让后述的螺栓32穿通的螺栓穿通孔32a(参照图6及图7)。
[0060]其次,将上述车顶侧结构体固定于上述车身侧结构体。此时,车顶加强件20的接合片28被点焊焊接于车顶边梁部4的凸缘部16a、17a、18a。为了能够进行该点焊焊接,在车顶角撑件30中的相对于上述凸缘部16a、17a、18a及接合片28在上下相向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部30d(参照图2及图5)。该开口部30d具有让点焊焊接用的焊枪插入的充分的大小,以便提高点焊焊接时的作业性。此外,基于该开口部30d的存在,无需提高车顶角撑件30自身的刚性,便能够将侧碰撞负荷有效地传递给车顶加强件20。
[0061]其次,将车顶角撑件30固定于车顶加强件20。具体而言,从下方将螺栓32穿通于设置在车顶角撑件30的车顶侧安装部30b上的未图示的孔,并且将该穿通后的螺栓32紧固于设置在车顶加强件20的底面部23上的上述螺母31,从而将车顶角撑件30固定于车顶加强件20。
[0062]如上所述,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具备:车顶板3 ;左右一对中柱6,沿上下方向延伸;左右一对车顶边梁部4,在各中柱6的上侧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顶加强件20,沿着车顶板3的下表面在车宽方向上延伸,将上述一对车顶边梁部4中的与中柱6对应的位置彼此连结。车顶边梁部4具有车顶边梁外件16和车顶边梁内件17。车顶板3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的低一级的位置上具有凸缘部3a,车顶边梁外件16在其车宽方向内侧的低一级的位置上具有凸缘部16a,车顶边梁内件17在其上端部上具有凸缘部17a,上述的车顶板3和车顶边梁外件16及车顶边梁内件17的各凸缘部3a、16a、17a被互相焊接。车顶加强件20具有与车顶板3接合的上面部21和相对于上面部21向下方凹入地形成的凹部22。在该凹部22的底面部23的车宽方向两端部设有从底面部23向上方立起的立片27和从立片27的上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接合片28,该接合片28被焊接于上述各凸缘部
3a、16a、17a(参照图1至图8)。
[0063]根据该结构,具有如下的优点:能够使输入到中柱6的侧碰撞负荷有效地分散,能够尽可能地防止侧碰撞时中柱6向车室内侵入。
[0064]S卩,上述实施例中,在车顶加强件20的底面部23上经由立片27而形成有接合片28,该接合片28被焊接于各凸缘部3a、16a、17a,因此,与例如将车顶加强件20的上面部21焊接于上述凸缘部3a、16a、17a的情形不同,上面部21的形状不会特别地受限制。因此,能够使该上面部21接近车顶板3,能够在车顶加强件20的内部确保充分的剖面空间。若该剖面空间能够充分地大,那么,即使在发生车辆的侧碰撞时车顶边梁部4基于输入到中柱6的侧碰撞负荷而变形,该变形也会被车顶加强件20阻止,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车顶边梁部4的变形。
[0065]而且,能够使输入到中柱6的侧碰撞负荷经由具有充分的剖面空间的车顶加强件20而有效地传递到车宽方向相反侧。由此,能够提高侧碰撞时的负荷分散性能,能够尽可能地防止中柱6向车室内侵入。
[0066]上述实施例中,车顶加强件20的凹部22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连结上面部21与底面部23的纵壁部24。车顶加强件20的上面部21在其车宽方向全长范围与车顶板3大致平行地设置。而且,上面部21的端部21a被设定在高于接合片28与上述各凸缘部3a、16a、17a的接合位置的位置,并且车顶边梁部4的凸缘部16a、17a的端部与纵壁部24相向(参照图3、图6、图7及图8)。
[0067]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车顶加强件20的剖面空间在车宽方向的全长范围大致均等地形成,能够切实地避免车顶加强件20的车宽方向端部处的剖面空间减小。由此,能够进一步提尚车顶加强件20的负荷传递性能。
[0068]此外,由于车顶边梁部4的凸缘部16a、17a的端部与车顶加强件20的纵壁部24相向,因此,能够通过该纵壁部24切实地承接来自车顶边梁部4的输入负荷,能够使该负荷经由车顶加强件20切实地传递到车宽方向相反侧。
[0069]上述实施例中,在车顶加强件20的纵壁部24上形成有与车顶边梁部4的凸缘部16a、17a相向的切口部29 (参照图3、图7)。
[0070]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侧碰撞负荷经由车顶加强件20切实地传递到车宽方向相反侦h能够提高侧碰撞时的负荷分散性能。
[0071]S卩,当发生车辆的侧碰撞而侧碰撞负荷输入到中柱6时,基于该碰撞负荷的作用,对车顶边梁部4施加有一个如图4中以箭头“a”所示的转动力矩。基于该转动力矩和向车宽方向内侧方的侧碰撞负荷,车顶边梁部4以其上部向斜下方转动的状态欲向车宽方向内侧方侵入,不过,此时由于车顶边梁部4的凸缘部16a、17a嵌入到车顶加强件20的切口部29中,因此车顶边梁部4的进一步的转动被阻止。
[0072]此外,由于凸缘部16a,17a与纵壁部24相向,因此,来自车顶边梁部4的输入负荷被该纵壁部24切实地承接,而且该被承接的负荷,经由具有充分的剖面空间的车顶加强件20切实地被传递到车宽方向相反侧的车顶边梁部及中柱,侧碰撞时的负荷分散性能进一步被提尚。
[0073]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例中,能够尽可能地防止侧碰撞时中柱6向车室内侵入。能够获得这样的效果的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尤其对车高较高的SUV (运动型多用途车)具有实用性。
[0074]上述实施例中,在车顶加强件20的底面部23与车顶边梁内件17之间设置有将这两者互相连结的车顶角撑件30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