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4064阅读:436来源:国知局
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机上无驾驶舱,但安装有自动驾驶仪、程序控制装置、信号采集装置等设备。地面、舰艇上或母机遥控站人员通过雷达等设备,对其进行跟踪、定位、遥控、遥测和数字传输。可在无线电遥控下像普通飞机一样起飞或用助推火箭发射升空,也可由母机带到空中投放飞行。

起落架是飞行器等安全降落支撑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飞行设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技术中无人机中起落架,占用空间大、展开耗时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人机起落架及无人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起落架占用空间大、展开耗时长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所述无人机起落架占用空间小、伸缩快速方便的技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起落架,应用于飞行设备,所述起落架包括:

驱动件;

旋转组件,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驱动件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杆,一端与所述驱动件可相对转动地连接;

第二旋转杆,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与所述第一旋转杆啮合,所述第一旋转杆旋转可带动所述第二旋转杆在轴向移动;

壳体,套设所述旋转组件的外部,以支撑所述旋转组件。

优选的,所述壳体具体包括:

第一固定筒,套设在所述第一旋转杆上,且所述第一固定筒的一端与所述飞行设备固定连接;

第二固定筒,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筒内,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筒可相对滑动地连接,另一端的端部套设在所述第二旋转杆上,以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二旋转杆。

优选的,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第三旋转杆,所述第三旋转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的另一端啮合,使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可带动所述第三旋转杆在轴向移动。

优选的,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固定筒,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筒内,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筒可相对滑动地连接,另一端的端部套设在所述第三旋转杆上,以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三旋转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杆、第二旋转杆及第三旋转杆均为螺纹杆。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杆和所述第二旋转杆的啮合旋转方向,与第二旋转杆和所述第三旋转杆的啮合旋转方向一致。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为伺服电机。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无人机,所述无人机包括机身,所述无人机包括上述的起落架;及,

无人降落机构,伞舱,所述伞舱设置在所述机身的顶部,所述伞舱包括一容纳腔室和用于覆盖在所述容纳腔室上的舱盖,所述舱盖的一端可相对旋转地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

降落伞,所述降落伞固定在所述伞舱内;

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的一端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可相对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旋转;

其中,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压设在所述舱盖上时,所述舱盖压在所述降落伞上,所述降落伞无法撑开;所述控制杆的另一端悬空时,所述舱盖打开,降落伞撑开。

优选的,所述降落机构还包括一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固定在所述机身上,所述控制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件上,所述驱动件可带动所述控制杆旋转或移动。

优选的,所述驱动件具体为舵机。

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提供的起落架及无人机,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旋转杆旋转,所述第一旋转杆带动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以发生轴线方向的位移,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二固定筒背离第一固定筒发生轴线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带动所述第三旋转杆旋转以发生轴线方向的位移,使得所述第三旋转杆旋转带动所述第三固定筒背离第二固定筒发生轴线方向上的位移,从而实现起落架的快速伸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起落架占用空间大、展开不方便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所述无人机起落架占用空间小、伸缩快速方便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方式无人机降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又一实施方式无人机降落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剖视图;

图4为图3中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动力源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方式无人机起落架的结构示意图;

100-无人机降落机构,1-伞舱,11-容纳腔室,12-舱盖,2-降落伞,3-控制杆,4-舵机,200-无人机,210-动力源,211-电调仓,212-电机仓,213-旋翼;300-无人机起落架,301-驱动件,302-壳体,3021-第一固定筒,3022-第二固定筒,3023-第三固定筒,303-旋转组件,3031-第一旋转杆,3032-第二旋转杆,3033-第三旋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本申请提供一种无人机,所述无人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人机降落机构开启控制不准确或容易被所述无人机旋翼损坏、无人机起落架结构复杂且空间体积大的技术问题,下面详细说明所述无人机解决技术问题的详细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无人机包括无人机降落机构100。

所述无人机200包括机身,所述无人机降落机构100,所述降落机构100包括伞舱1、降落伞2及控制杆3。

所述伞舱1用于容纳所述降落伞2并限制所述降落伞2的开启。具体的,所述设置在所述机身的顶部,所述伞舱1包括容纳腔室11和舱盖12,所述容纳腔室11用于容纳所述降落伞2,所述舱盖12覆盖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上,所述舱盖12通过盖压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上,对所述容纳腔室11提供向下的限制力,以限制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中的降落伞2的开启。所述舱盖12的一端可旋转地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使所述舱盖12沿远离所述容纳腔室11的方向移动且所述舱盖12的一端不脱离所述机身。所述控制杆3用于加大或保证所述舱盖12对所述降落伞2的限制力。所述控制杆3通过一端与机身固定连接,另一端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以保证所述降落伞2在所述舱盖12的限制力下不能开启。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可相对所述控制杆3的一端旋转,以方便通过旋转控制杆3调整所述控制杆3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时,所述舱盖12的一端与所述机身通过铰链连接;或,所述舱盖12的一端与所述机身通过合页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3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时,所述舱盖12压在所述降落伞2上,所述降落伞2无法撑开;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悬空时,所述舱盖12打开,降落伞2撑开。

优选的,所述舱盖12的另一端开设有一限位口,所述限位口用于容置所述控制杆3,使所述控制杆3穿设在所述限位口中,保证所述控制杆3穿过所述限位口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时来增大或保证限制力,连接更稳固。具体的,所述限位口的大小大于或等于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的端面大小;其中,所述控制杆3旋转时,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可插设在所述限位口中或可旋出所述限位口。

为了进一步准确方便的控制控制杆3的位置,所述降落结构还包括一驱动件301,所述驱动件301固定在所述机身上,使所述驱动件301连接更稳固。所述控制杆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件301上,所述驱动件301可带动所述控制杆3旋转或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301具体为舵机4。所述舵机4控制所述控制杆3旋转及移动更为精确稳固。

作业时,所述控制杆3穿过所述限位口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所述舱盖12对容置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中的降落伞2提供向下的限制力,限制所述降落伞2的开启;当所述舵机4控制所述控制杆3旋转使所述控制杆3旋出所述限位口悬空时,所述舱盖12在降落伞2向上伸展力下弹开,所述降落伞2脱离限制力并开启。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无人机200,所述无人机200包括机身、降落机构100及至少一个动力源210。其中,所述降落机构100包括伞舱1、降落伞2及控制杆3。

具体的,所述伞舱1用于容纳所述降落伞2并限制所述降落伞2的开启。具体的,所述设置在所述机身的顶部,所述伞舱1包括容纳腔室11和舱盖12,所述容纳腔室11用于容纳所述降落伞2,所述舱盖12覆盖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上,所述舱盖12通过盖压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上,对所述容纳腔室11提供向下的限制力,以限制容纳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中的降落伞2的开启。所述舱盖12的一端可旋转地与所述机身固定连接,使所述舱盖12沿远离所述容纳腔室11的方向移动且所述舱盖12的一端不脱离所述机身。所述控制杆3用于加大或保证所述舱盖12对所述降落伞2的限制力。所述控制杆3通过一端与机身固定连接,另一端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以保证所述降落伞2在所述舱盖12的限制力下不能开启。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可相对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旋转,以方便通过旋转控制杆3调整所述控制杆3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时,所述舱盖12的一端与所述机身通过铰链连接;或,所述舱盖12的一端与所述机身通过合页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杆3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时,所述舱盖12压在所述降落伞2上,所述降落伞2无法撑开;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悬空时,所述舱盖12打开,降落伞2撑开。

优选的,所述舱盖12的另一端开设有一限位口,所述限位口用于容置所述控制杆3,使所述控制杆3穿设在所述限位口中,保证所述控制杆3穿过所述限位口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时来增大或保证限制力,连接更稳固。具体的,所述限位口的大小大于或等于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的端面大小;其中,所述控制杆3旋转时,所述控制杆3的另一端可插设在所述限位口中或可旋出所述限位口。

为了进一步准确方便的控制控制杆3的位置,所述降落结构还包括一驱动件301,所述驱动件301固定在所述机身上,使所述驱动件301连接更稳固。所述控制杆3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驱动件301上,所述驱动件301可带动所述控制杆3旋转或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件301具体为舵机4。所述舵机4控制所述控制杆3旋转及移动更为精确稳固。

作业时,所述控制杆3穿过所述限位口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所述舱盖12对容置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中的降落伞2提供向下的限制力,限制所述降落伞2的开启;当所述舵机4控制所述控制杆3旋转使所述控制杆3旋出所述限位口悬空时,所述舱盖12在降落伞2向上伸展力下弹开,所述降落伞2脱离限制力并开启。

请参阅图5,所述动力源210包括:电调仓211,所述电调仓211内置有电调,且所述电调仓211呈空心筒状,并固定于所述机身上;电机仓212,所述电机仓212内置有电机,且所述电机仓212呈空心筒状,并与所述电调仓211固定连接,且所述电机仓212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电调仓211的内部空间相通,使得所述电机与所述电调连接,并通过所述电调控制固定于所述电机上的旋翼213进行旋转。所述无人机通过位于所述伞舱两侧的动力源210来提供动力,避免了降落伞开启后,所述无人机的旋翼213对降落伞的损坏。

所述动力源210固定于所述机身上,为所述无人机的飞行提供动力。当然,为了减小所述无人机起飞过程中的助推推力,缩短所述无人机的起飞时间,且提高所述无人机飞行过程中的飞行速率。在本申请提供的所述无人机中动力源210的数量可以是两个,且两个动力源210对称的分布在所述伞舱的两侧。需要说明的是,两个动力源210为所述无人机的飞行提供动力。

优选的,所述动力源210至少可以包括:电调仓211和电机仓212。其中,所述电调仓211内置有电调,且所述电调仓211呈空心筒状,并固定于所述中间段上。所述电机仓212内置有电机,且所述电机仓212与所述电调仓211的形状相适配,也呈空心筒状,并与所述电调仓211固定连接。需要要说明的是,所述电机仓212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电调仓211的内部空间相通,便于所述电机与所述电调连接。

其中,所述电机仓212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电调仓211的内部空间相通,可以理解为电机仓212的端部与所述电调仓211的端部采用端对端的方式相连,这样使得电机仓212和电调仓211形成一个整体的空心筒状。最为关键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电调仓211的筒口口径大于所述电机仓212的筒口口径,使得所述电机仓212的内部空间和所述电调仓211的内部空间相衔接时,所述电调仓211相对于所述电机仓212多余的内部空间形成一通风区域。这样使得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外界的气流由通风区域的进风口进入,流过电调仓211的内部空间后并从出风口流出,以实现通过流入所述通风区域的冷空气对所述电调仓211的内部空间(包括电调)进行冷却,有效的防止了无人机在飞行过程中,因电调仓211内的电调长期带电工作而持续发热,最终引起电调仓211的内部空间温度过高而烧毁电调的技术缺陷。

作业时,所述无人机通过位于所述伞舱两侧的动力源210来提供动力,避免了降落伞开启后,所述无人机的旋翼213对降落伞的损坏。所述控制杆3穿过所述限位口压设在所述舱盖12上,所述舱盖12对容置在所述容纳腔室11中的降落伞2提供向下的限制力,限制所述降落伞2的开启;当所述舵机4控制所述控制杆3旋转使所述控制杆3旋出所述限位口悬空时,所述舱盖12在降落伞2向上伸展力下弹开,所述降落伞2脱离限制力并开启。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无人机,所述无人机包括上述降落机构100。所述降落机构100的结构与上述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详述。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的无人机还包括一种起落架300。

本申请提供的起落架300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起落机构复杂且占据空间大的技术问题,所述起落架300包括驱动件301、旋转组件303及壳体302。

所述驱动件301用于驱动所述旋转组件303旋转,优选的,所述驱动件301为伺服电机。所述旋转组件303,所述旋转组件303与所述驱动件301连接,所述旋转组件303包括:第一旋转杆3031、第二旋转杆3032,所述第一旋转杆3031的一端与所述驱动件301可相对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旋转杆3031的另一端啮合,所述第一旋转杆3031旋转可带动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在轴向移动;所述旋转组件303还包括第三旋转杆3033,所述第三旋转杆3033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的另一端啮合,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旋转可带动所述第三旋转杆3033在轴向移动。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杆3031、第二旋转杆3032及第三旋转杆3033均为螺纹杆。所述第一旋转杆3031和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的啮合旋转方向,与第二旋转杆3032和所述第三旋转杆3033的啮合旋转方向一致。

所述壳体302套设所述旋转组件303的外部,所述壳体302用于支撑所述旋转组件303,具体的,所述壳体302包括第一固定筒3021和第二固定筒3022。所述第一固定筒3021套设在所述第一旋转杆3031上,且所述第一固定筒3021的一端与所述飞行设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筒3022套设在所述第一固定筒3021内,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筒3021可相对滑动地连接,另一端的端部套设在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上,以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所述壳体302还包括第三固定筒3023,套设在所述第二固定筒3022内,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筒3022可相对滑动地连接,另一端的端部套设在所述第三旋转杆3033上,以支撑和固定所述第三旋转杆3033。

作业时,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旋转杆3031旋转,所述第一旋转杆3031带动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旋转以发生轴线方向的位移,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二固定筒3022背离第一固定筒3021发生轴线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二旋转杆3032旋转带动所述第三旋转杆3033旋转以发生轴线方向的位移,使得所述第三旋转杆3033旋转带动所述第三固定筒3023背离第二固定筒3022发生轴线方向上的位移。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申请提供的起落架及无人机,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一旋转杆旋转,所述第一旋转杆带动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以发生轴线方向的位移,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以带动所述第二固定筒背离第一固定筒发生轴线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二旋转杆旋转带动所述第三旋转杆旋转以发生轴线方向的位移,使得所述第三旋转杆旋转带动所述第三固定筒背离第二固定筒发生轴线方向上的位移,从而实现起落架的快速伸缩,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起落架占用空间大、展开耗时长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所述无人机起落架占用空间小、伸缩快速方便的技术效果。

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