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线绕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32760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线绕线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磁线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电磁线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电磁线缠绕呈盘状后,在安装到接线柱壳体内部,进而完成接线柱的组装。现有的绕线工艺还主要采用半手工绕线的模式,绕线效率低,且容易造成绕线不均匀,影响产品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电磁线绕线机,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有效保证产品的品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磁线绕线机,包括电机、变速箱、支架及绕线机构,电机通过变速箱与支架连接,支架上安装有绕线机构;绕线机构包括安装板、隔板及垫板;隔板与垫板间隔设置,形成能至少缠绕一盘电磁线的绕线盘,绕线盘最外侧为隔板;垫板作为绕线时的轴芯,隔板作为绕线时的挡板,隔板的板面面积大于垫板的板面面积,且隔板及垫板的外部形状及尺寸与待缠绕电磁线的绕线加工标准一致;隔板与垫板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方式,安装板后侧与支架连接,前侧与绕线盘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架为长方体框架形状,支架的上面及下面均留空,支架后面设有与变速箱输出轴安装部配合的变速箱安装孔,前面设有第一定位销、第一定位孔及第一安装孔。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安装板后侧设有与第一定位孔配合的第二定位销,安装板板面上设有与第一定位销配合的第二定位孔,安装板板面上还设有与第一安装孔配合的第二安装孔。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隔板及垫板上均设有与第二安装孔配合的第三安装孔,第三安装孔贯穿隔板及垫板,通过同一组螺栓,能将隔板、垫板、安装板及支架固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定位销设于安装板后侧正中部,包括限位部及固定部,限位部一端与安装板后侧固接,另一端与固定部固接,且其与固定部同轴设置,限位部外径大于固定部外径,第一定位孔的内径与固定部外径相匹配。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定位销设有两个,其长度与限位部的后端面到安装板前侧面的距离长度相一致。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隔板的外缘设有拆装缺口。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拆装缺口设有四个,分别对称的设于隔板的上边缘及下边缘。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变速箱内部设有转速感应设备,外部还设有控制柜,转速感应设备及电机均与控制柜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同时进行多组电磁线的缠绕,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能够有效保证产品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支架与输出轴安装部的装配俯视图;

图4是图1中支架的左视图;

图5是图1中支架的右视图;

图6是图1中安装板的左视图;

图7是图1中安装板的右视图;

图8是图1中的安装板结构示意图;

图9是绕线盘的左视图;

图10是隔板的左视图;

图11是垫板的左视图。

图中:1、电机;2、变速箱;3、支架;4、安装板;5、隔板;6、垫板;7、绕线盘;9、变速箱安装孔;10、第一定位销;11、第一定位孔;12、第一安装孔;13、第二定位销;14、第二定位孔;15、第二安装孔;16、第三安装孔;17、限位部;18、固定部;19、拆装缺口;20、输出轴安装部;21、控制柜;22、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磁线绕线机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电机1、变速箱2、支架3及绕线机构。电机1通过变速箱2与支架3连接,支架3上安装有绕线机构。

绕线机构包括安装板4、隔板5及垫板6。隔板5与垫板6间隔设置,形成能至少缠绕一盘电磁线的绕线盘7,绕线盘7最外侧为隔板5。安装板4后侧与支架3连接,前侧与绕线盘7连接。

垫板6作为绕线时的轴芯,隔板5作为绕线时的挡板,隔板5的板面面积大于垫板6的板面面积,且隔板5及垫板6的外部形状及尺寸与待缠绕电磁线的绕线加工标准一致。具体为,垫板6的厚度与待缠绕的电磁线宽度一致,大小与缠绕好的线盘中部的留空尺寸一致;隔板5的板面与缠绕好的线盘的大小相匹配,不能小于缠绕好的线盘的大小,否则无法再绕线时有效的提供导向作用。隔板5与垫板6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方式,方便接线及缠绕好后进行拆卸。

优选的,支架3为长方体框架形状,支架3的上面及下面均留空,便于对各个部件进行装卸,提高工作效率。支架3后面设有与变速箱2输出轴安装部20配合的变速箱安装孔9,前面设有第一定位销10、第一定位孔11及第一安装孔12。

与上述结构相配合的,安装板4后侧设有与第一定位孔11配合的第二定位销13,安装板4板面上设有与第一定位销10配合的第二定位孔14,还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2配合的第二安装孔15。第一定位销10与第二定位孔14组合,以及第一定位孔11与第二定位销13组合,构成多点定位模式,都是为了让安装板4能够快速的与输出轴安装部20进行定位,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隔板5及垫板6上均设有与第二安装孔15配合的第三安装孔16,第三安装孔16贯穿隔板5及垫板6,通过同一组螺栓22,能将隔板5、垫板6、安装板4及支架3固接。因此,隔板5与垫板6之间除了能够通过螺栓22的连接之外,本身不在具有其他相互连接的结构,在安装时将隔板5及垫板6按照顺序逐个的套向螺栓22,这样简化了绕线盘7的结构,方便装卸,还便于将绕线盘7安装的更加牢固。

优选的,为了让安装板与支架3保持适当的距离,防止缠绕中的电磁线被卷入变速箱2,将第二定位销13设于安装板4后侧正中部,包括限位部17及固定部18,限位部17一端与安装板4后侧固接,另一端与固定部18固接,且其与固定部18同轴设置,限位部17外径大于固定部18外径,第一定位孔11的内径与固定部18外径相匹配。限位部17的长度就是安装板与支架3的最佳间距,无需在安装时再进行调试。

与上述结构匹配的,第一定位销10设有两个,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定位。其长度与限位部17的后端面到安装板4前侧面的距离长度相一致,第一定位销10在装配后刚好能够插入安装板4的板面中,但不伸出板面,不会影响后续绕线盘7的安装。

优选的,隔板5的外缘设有拆装缺口19,操作人员可通过此缺口直接抓握电磁线线盘的两侧,便于将缠绕好的电磁线线盘拆卸下来。

进一步的,拆装缺口19设有四个,分别对称的设于隔板5的上边缘及下边缘。

优选的,变速箱2内部设有转速感应设备,能够准确感应转轴的转速,外部还设有控制柜21,转速感应设备及电机1均与控制柜21连接。感应到的转速数据反馈给控制柜21,操作人员能够进行实时监控,便于根据实际绕线情况进行转速控制。

安装时,先将支架3与输出轴安装部20固接,再通过定位销与定位孔的定位迅速找准安装板4的安装位置,随后在支架内侧将第二定位销13的固定部18用螺母拧紧。随后,将螺栓22支架3内部穿入,从安装板4前面穿出。将隔板5及垫板6按照间隔的顺序依次套入螺栓22上,按照需要同时绕线的圈数确定隔板5及垫板6的数量,达到指定数量后,用螺母从最外侧的隔板5外部将螺栓22拧紧,完成安装。使用时,将电磁线的头部固定在垫板6上,开启电机1,与相应的外部支撑结构相配合,就能够开始绕线。绕线完成后,将隔板5及垫板6逐个拆除,在此过程中,将缠绕好的电磁线线盘逐个拆下来,就完成了整个绕线过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绕线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同时进行多组电磁线的缠绕,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能够有效保证产品的品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