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9144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循环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总体而言涉及自动化工件输送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循环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件输送通常是自动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现有的工件输送通常仅能实现半自动化操作,仅可实现输送本身的自动化,而上料、下料过程中的自动化,通常只能依靠人工操作。有些生产线采用价格昂贵的机器人进行操作,以保证准确定位,从而大幅提高成本,而且由于机器人上料通常由于行程问题,不但速度不高,并且节奏与工件输送不一致,从而导致生产线整体节奏变慢,降低效率。另外,在小型工件的输送过程中,通常需要使用治具,而治具需要放入取出,增加了工序,也会导致输送节奏变慢。最后,目前的工件输送过程通常为单一线输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整体输送过程,某个环节由于操作时间较长还会大幅降低整体输送线的效率。

因此,如何提高工件输送、尤其是小型工件输送的自动化水平,从而提高输送效率、降低成本,是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自动化水平高、输送效率非常高的循环输送装置。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循环输送装置,用于循环输送载体,所述载体用于承载本体,包括:

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所述第一输送层的入口对应所述第二输送层的出口,所述第一输送层的出口对应所述第二输送层的入口,所述第一输送层和所述第二输送层移动所述载体,且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一输送层上的移动方向和在所述第二输送层上的移动方向相反;

第一承接结构和第二承接结构,所述第一承接结构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四位置之间往复动作,所述第一位置对应所述第一输送层的入口,所述第四位置对应所述第二输送层的出口,所述第二承接结构在一第二位置和一第三位置之间往复动作,所述第二位置对应所述第一输送层的出口,所述第三位置对应所述第二输送层的入口;

所述载体依次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输送层、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三位置、所述第二输送层和所述第四位置上循环往复,所述本体在所述第一位置进入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二位置脱离所述载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输送层和所述第二输送层在同一竖直空间内平行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输送层位于所述第二输送层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输送层和所述第二输送层上均设置有滑轨,所述载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滑轨相配的滑块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载体为多个,且每个所述载体之间首尾相接,在所述第一输送层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推靠结构,所述第二输送层入口处设置有第二推靠结构,所述第一推靠结构推动多个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一输送层上移动,所述第二推靠结构推动多个所述载体在所述第二输送层上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推靠结构和所述第二推靠结构均为气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输送层和所述第二输送层均为传送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循环输送装置还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靠近所述第一承接结构设置,且对应所述第二输送层,所述第二限位结构靠近所述第二承接结构设置,且对应所述第一输送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均为止推气缸,所述止推气缸的限位位置能够调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接结构和所述第二承接结构均为链式升降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承接结构和所述第二承接结构上均设置有顶出头,所述载体上设置有推拉孔,所述顶出头的一端为圆锥体,所述圆锥体的外周面与所述推拉孔相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本体为电芯,所述载体为治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治具上设置有弹性夹靠所述电芯的结构。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化输送线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载体输送本体,第一输送层送出载体,第二输送层送回载体,第一承接结构和第二承接结构在第一输送层和第二输送层之间升降,从而实现循环输送载体,载体可以循环往复利用,无须加入取出,不但简化结构、减少工序,还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提高整体自动化水平,而且大幅提高输送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循环输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循环输送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升降脱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升降脱离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升降脱离装置的动作过程示意图。

图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治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治具的动作过程立体示意图。

图10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治具的动作过程平面示意图。

图1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过程立体示意图。

图1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位置调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循环输送动力装置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循环输送动力装置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1、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2、第二中间输送平台;201、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2、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架体;21、循环输送装置;211、第一输送层;212、第二输送层;22、升降脱离装置;221、支撑架;222、升降结构;223、输送块;23、推顶结构;231、第一推顶模块;232、第二推顶模块;233、推顶块;234、拖链;24、止动结构;241、安装座;242、调节杆;243、止动块;244、调节螺母;25、位置调整装置;251、支撑结构;252、顶出头;253、导引面;254、凹槽;301、第一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2、第二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1、第一抓取结构;32、第二抓取结构;33、固定架;331第一立柱;332、第二立柱;333、移动横梁;34、调整结构;341、调整导轨342、螺杆;343、锁轮;35、38、升降机构;36、翻转机构;37、39、吸取机构;4、治具;41、输送架;42、托块;43、活动夹板;44、安装块;45、弹簧;46、拉块;47、挡块;48、连接板;5、电芯;6、拉出结构;71、滑轨;72、滑块;73、导轮。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

在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的下面描述中,参照附图进行,所述附图形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并且其中以示例方式显示了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多个方面的不同示例性结构、系统和步骤。应理解,可以使用部件、结构、示例性装置、系统和步骤的其他特定方案,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和功能性修改。而且,虽然本说明书中可使用术语“顶部”、“底部”、“前部”、“后部”、“侧部”等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示例性特征和元件,但是这些术语用于本文中仅出于方便,例如根据附图中所述的示例的方向。本说明书中的任何内容都不应理解为需要结构的特定三维方向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循环输送装置可以用于多种不同规格的小型或中型工件的自动化传输。不但可以作为自动化输送线中的一道单独设立的工序,也可以作为完全独立使用的装置,从而脱离其他装置单独操作使用。在以下实施例中以使用治具对电芯进行传输为具体实施例进行展开说明,并结合其他装置一并叙述,但实际上并不限于使用在电芯的生产和传输上,也不限于和具体实施例中的其他装置配套使用,也可与其他可配套的结构相互组合使用。

图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自动化输送线用于对电芯5进行输送。在该实施例中,还使用了治具4,治具4循环使用,在其中一段输送过程中承载电芯5。

该实施例的自动化输送线包括: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和第二中间输送平台102、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以及第一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1和第二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2。其中,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位于进料位置,第二中间输送平台102位于出料位置,且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和第二中间输送平台102的输送方向相同。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平行设置,分别位于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和第二中间输送平台102的两侧,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均用于循环治具4。第一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1设置于进料位置,将电芯5从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上分别移送到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上的治具4内,第二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2设置于出料位置,分别将电芯5从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上的治具4内移送到第二中间输送平台102上。

该实施例中,采用中间输送平台101、102和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1、302进行上料和下料,不但保证输送的自动化,同时也保证了上料和下料过程的自动化。该实施例中,采用两条循环输送装置201、202同时进行输送电芯5,从而大大提高输送效率。该实施例中,循环输送装置201、202的设置可以使得治具4循环使用,无须放入和取出,不但简化结构、减少工序,还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因此,该实施例能够提高电芯输送的整体自动化水平,而且大幅提高输送效率。

另外,该实施例中,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和第二中间输送平台102的延伸方向的中心线共线,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之间相对于该中心线对称。而且,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结构相同。

图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循环输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循环输送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2和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循环输送装置21包括:第一输送层211和第二输送层212以及第一承接结构和第二承接结构。其中,第一输送层211的入口对应第二输送层212的出口,第一输送层211的出口对应第二输送层212的入口,第一输送层211和第二输送层212移动治具4,且治具4在第一输送层211上的移动方向和在第二输送层212上的移动方向相反。第一承接结构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四位置之间往复动作,第一位置对应第一输送层211的入口,第四位置对应第二输送层212的出口,第二承接结构在一第二位置和一第三位置之间往复动作,第二位置对应第一输送层211的出口,第三位置对应第二输送层212的入口。治具4在该循环输送过程中,依次在第一位置、第一输送层211、第二位置、第三位置、第二输送层212和第四位置上循环往复,电芯5在第一位置时进入治具4,在第二位置脱离治具4。

该实施例中,第一输送层211和第二输送层212在同一竖直空间内平行设置,而且,第一输送层211位于第二输送层212的上方。

该实施例中,第一输送层211和第二输送层212上均设置有滑轨(结构请参考图11中的滑轨71),治具4上设置有与滑轨相配的滑块结构(结构请参考图11中的滑块72和导轮73)。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采用辊子推送结构、链轮或者传送带等多种具体传动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该实施例中,治具4为多个,且每个治具4之间首尾相接。在第一输送层211入口处设置有第一推靠结构(具体结构在下文展开说明),第二输送层212入口处设置有第二推靠结构(具体结构在下文展开说明),第一推靠结构推动多个治具4在第一输送层211上移动,第二推靠结构推动多个治具4在第二输送层212上移动。

该实施例中,第一承接结构和第二承接结构均为链式升降机,具体结构在下文展开说明。

图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升降脱离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升降脱离装置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升降脱离装置的动作过程示意图。

如图4、图5和图6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升降脱离装置22,用于对连续输送的治具4进行单个升降操作。该实施例中,升降脱离装置22包括支撑架221、升降结构222和输送块223。其中,支撑架221固定设置,通常安装在地面上;升降结构222安装在支撑架上;输送块223连接升降结构222,并能够随升降结构222移动。

该实施例中,治具4上设置有推拉孔和滑块结构,该滑块结构包括如图11所示的滑块72和导轮73,输送块223上设置有与滑块72和导轮73相配的滑轨71,输送块上还设置有位置调整装置25,位置调整装置25与推拉孔配合,以使置于输送块223上的治具4与相邻的治具4分离。

该实施例中,升降结构包括有丝杠丝母机构和动力输入单元,丝杠固定安装在支撑架221上,丝母与输送块223连。动力输入单元为电机、气动马达和液压马达中任一种,动力输入单元传动连接丝杠的一端。

在图4中,空的治具4经由第二输送层212输送至升降脱离装置22上的输送块223上,治具4在该位置放入电芯5,升降脱离装置22将装载了电芯5的治具4升起,并对应第一输送层211,然后送入第一输送层211,输送电芯5。在图5和图6中,将由第一输送层211送来的带有电芯5的治具4降下,在图6的位置时取下电芯5,并将空的治具4经由第二输送层212送回。

图7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治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治具的动作过程立体示意图。图10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治具的动作过程平面示意图。

如图7-图10所示,该实施例的治具4,用于输送电芯。该实施例中,治具4包括输送架41、托块42、活动夹板43、安装块44、弹簧45、拉块46、挡块47和连接板48。

其中,输送架41为平板结构,包括有相对设置的承载面和移动面,该实施例中的承载面和移动面均为平面,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采用斜面、弧面等。本实施例中,在输送架41上安装托块42,托块42的上表面可以作为上述承载面。活动夹板43与连接板48共同形成夹块,夹块与挡块47共同夹靠电芯5,挡块47固定安装在托块42上。活动夹板43一侧与连接板48相连,另一侧夹靠电芯5,连接板48上设置有两导孔。安装块44固定安装在输送架41上,其上设置有两平行的导柱,两导柱可穿设到两导孔中,且两导柱上均套设有弹簧45,弹簧45一端顶靠安装块44,另一端顶靠连接板48。拉块46与连接板48相连,且突伸于输送架41外侧,该实施例中,拉块46上设置有用于动力输入的斜面。

该实施例中,循环输送装置21上设置有拉出结构6,拉出结构6与拉块46相配。该实施例中,拉出结构5设置有固定结构和伸缩杆,其中固定结构安装在循环输送装置21上,伸缩杆连接设置在固定结构的一端,伸出时与拉块46干涉,缩回时与拉块46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当伸缩杆伸出时,通过拉块46的作用,拉动连接板48和活动夹板43在弹簧45的共同影响下发生平面转动,而挡块47由于保持不动,从而使得电芯5松动,便于脱出治具4。

该实施例中,输送架41上设置有推拉孔,推拉孔用于配合位置调整装置25的顶出头252,顶出头252与推拉孔之间在竖直配合面上具有偏心,顶出头252顶出时拉动输送架41在输送结构上改变位置。在以下内容对该种结构做详细说明。

该实施例中,参考图11所示,输送架41上设置有滑块72和导轮73,滑块72上具有滑槽,与滑轨71相配,滑轨71不但设置在输送块223上,还设置在循环输送装置21上。导轮73也与滑轨71相配,用于在治具4沿滑轨71移动时进行引导。

图11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位置调整装置的动作过程立体示意图。图12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位置调整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该实施例中的移动输送中的位置调整装置25,用于在输送块223对连续输送的治具4进行单个升降操作时,将连续输送的治具4进行分离。该实施例中的位置调整装置25包括顶分结构和支撑结构251。

该实施例中,支撑结构251一端固定安装在输送块223上,另一端驱动顶分结构。支撑结构251可以是顶升气缸,顶升气缸的缸体固定安装在输送块223上,顶升气缸的活塞连接顶分结构。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是液压缸、电机驱动升降杆等结构。

该实施例中,顶分结构包括有顶出头252,顶出头252与推拉孔之间在竖直配合面上具有偏心,顶出头252顶出时,通过与推拉孔间的偏心配合拉动输送块223上的治具4与相邻的治具4分离。

该实施例中,顶出头252包括有导引面253。该顶出头252可以是以下形式中任一种:1、顶出头252为一锥体,导引面253为弧形表面;2、顶出头252为一锥体,导引面253为斜面。在该实施例中,导引面253的末端还设置凹槽254,凹槽254为两个以上,且呈中心对称设置。

图13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循环输送动力装置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循环输送动力装置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3和图14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循环输送动力装置,用于为循环输送装置21提供动力,循环输送装置21输送治具4。该实施例中的循环输送动力装置包括架体20、推顶结构23和止动结构24。

该实施例中,推顶结构23安装在架体20上,与循环输送装置21的送出治具4的位置对应,且推顶方向与循环输送装置21的输送方向相同。推顶结构23包括有推顶面,推顶面在一第一位置和一第二位置之间作间歇式往复运动。

该实施例中,止动结构24也安装在架体20上,与循环输送装置21的送出治具4的位置对应。止动结构24包括有止动面,止动面与第二位置在同一竖直面内。推顶结构23通过推顶面与治具4的配合推动治具4在循环输送装置21上移动,止动结构24通过止动面与治具4的配合使治具4停靠在输送块223的指定位置上。

该实施例中,推顶结构23和止动结构24在同一竖直空间内平行设置。其中上料位置时,推顶结构23位于架体20的上层,止动结构24位于架体20的下层;下料位置时,推顶结构23位于架体20的下层,止动结构24位于架体20的上层。

该实施例中,推顶结构23包括两级以上推顶模块。其中,第一推顶模块231安装在架体20上,并能够相对架体20在一第一方向上往复移动,第二推顶模块232安装在第一推顶模块231上,并能够相对第一推顶模块231在一第二方向上往复移动,在该推顶结构23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为同一方向。

该实施例中,第一推顶模块231为一滑块结构,架体20上设置有滑轨,滑块结构与滑轨配合。第一推顶模块231与架体20之间还连接设置有拖链234。第二推顶模块232为一气缸,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推顶块233,推顶块233远离气缸的缸座的一面为推顶面。

该实施例中,止动结构24包括有安装座241、调节杆242、止动块243和调节螺母244。其中,安装座241安装在架体20上,调节杆242为螺杆,数量为两个,实际数量可根据情况确定,调节杆242位置能够调整地安装在安装座241上。止动块243安装在调节杆242上远离安装座241的一端。调节杆242穿过安装座241上的安装孔与调节螺母244相配,调节螺母244通过转动改变与调节杆242配合位置来调整调节杆242相对安装座241的伸缩长度,从而调节止动位置。该实施例中,止动块243为柔性块,且止动面与止动块243的本体之间圆滑过渡。

图15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6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本实用新型自动化输送线中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5和图16所示,该实施例中的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1、302,用于两个工位同步输送电芯5,其中,第一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1位于上料位置,将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上的电芯5分别移送到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上;第二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2位于下料位置,将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上的电芯5移送到第二中间输送平台102上。

该实施例中的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1和302均包括:固定架33、第一抓取结构31和第二抓取结构32。其中,固定架33包括有移动横梁333。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333为龙门结构,包括有第一立柱331、第二立柱332和移动横梁333,两立柱331、332的上部分别连接设置在移动横梁333的两端,下部固定设置。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形式,只要可以使移动横梁333满足移动要求即可。

该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结构31能够移动地安装在移动横梁333上,第二抓取结构32也能够移动地安装在移动横梁333上,第一抓取结构31将电芯5在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与中间输送平台101或102之间移送,第二抓取结构202将电芯5在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与中间输送平台101或102之间移送。而且,第一抓取结构31和第二抓取结构32在移动横梁333上移动时,间距保持不变。

该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结构31和第二抓取结构32中的一个抓取结构包括有升降机构35、翻转机构36和吸取机构37,如图15所示,升降机构35移动安装在移动横梁333上,翻转机构36一端安装在升降机构35的输出端,另一端连接吸取机构37。另外一个抓取结构仅包括升降机构38和吸取机构39,如图16所示,升降机构38移动安装在移动横梁333上,吸取机构37安装在升降机构38的输出端。也可以两抓取结构均包括有升降机构、翻转机构和吸取机构。吸取机构37、39用于通过真空吸盘抓取电芯5,升降机构35、38用于抓取电芯5后提升高度,翻转机构36用于将电芯5的方向旋转180度,以使两相邻的电芯5的朝向相反。

该实施例中,第一抓取结构31和第二抓取结构32均包括有移动滑块,移动横梁333上设置有横移滑轨,移动滑块与横移滑轨相配,移动滑块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该实施例中,升降机,35、38均采用升降气缸,升降气缸的缸体固定设置在移动滑块上,升降气缸的活塞连接翻转机构36或吸取机构39。翻转机构36采用旋转气缸,旋转气缸的缸体滑动安装在移动滑块上,并与升降气缸的活塞相连,旋转气缸的输出端与吸取机构37相连。

该实施例中,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1、302还包括有调整结构34,调整结构34用于调整第一抓取结构31与第二抓取结构32之间的距离。该实施例中,调整结构34包括有调整导轨341、螺杆342和锁轮343,螺杆342同时与第一抓取结构31和第二抓取结构32相连,锁轮343传动连接螺杆342,通过转动锁轮343,驱动螺杆342动作,螺杆342带动第一抓取结构31和第二抓取结构32沿调整导轨341相对移动,从而调整第一抓取结构31和第二抓取结构32在螺杆上的相对位置。

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送入电芯5,第一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1上的第一抓取结构31将前一电芯5移送到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上的治具4内,第二抓取结构32将后一电芯5移送到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上的治具4内,从而将第一中间输送平台101依序送入的电芯5分别移送到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上的治具4内,第一循环输送装置201和第二循环输送装置202上治具4在推顶结构23的推动作用下,沿第一输送层211前移,在到达对应第二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2时,拉出结构6顶起,使得电芯5脱离治具4,第二双工位移动输送装置302上的第一抓取结构31和第二抓取结构32依序动作,将电芯5移送至第二中间输送平台102上,空的治具4移送至升降脱离装置22,由止动结构定位,位置调整装置25上的顶出头252升起,使得该位置上的治具4与其后的治具4分离,分离后的治具4在输送块223上降下,对应第二输送层212,在出口处的推顶结构23作用下,在第二输送层212上回送,直至到达入口处的升降脱离装置,同样地通过定位、分离,并升起至第一输送层211位置,再在入口处推顶结构23作用下进入第一输送层211,装入电芯5,实现循环输送过程。

本实施例的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全程无须人员参与,而且实现双线动作,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不但可以应用在电芯的生产传输中,也可以应用在其他小型或中型工件的生产输送中。效率的提高,客观上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人员的使用,可以大幅提升使用该自动化输送线的厂家的效益,有非常高的市场价值,极具推广前景。

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上述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所示出的具体结构和工艺过程仅仅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而且,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以上所述所示的各种技术特征按照各种可能的方式进行组合以构成新的技术方案,或者进行其它改动,而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