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061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建筑垃圾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建筑垃圾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楼层垃圾大都采用施工电梯清运,工人将每个楼层的垃圾收成一堆,然后在使用施工电梯进行清运,而目前建筑工程一般在楼层施工至八层开始安装施工电梯,通常在十一层才能使用,在施工电梯正常使用之前,楼层垃圾清理不能及时跟上,影响文明施工和扬尘防治。

针对上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5476328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高层建筑施工楼层内建筑垃圾清运装置,其技术要点是:沿建筑物墙壁或柱子外侧竖直设置的直管和呈45度角倾斜的斜管,直管和斜管的端口上分别径向向外延伸有连接板,直管和斜管之间经连接板和旋拧在连接板上的螺栓相互固定,一个直管和一个斜管构成一个关节,多个关节随着建筑物向上逐节相互对称拼接,在每一楼层对应的直管上设有投料口,投料口上端转动连接有可以覆盖投料口的翻板;在丢弃建筑垃圾时,转动翻板开口投料口,并将垃圾由投料口放入,垃圾由于重力作用沿直管和斜管向下掉落最后由底端掉出。

上述方案中解决了建筑垃圾处理不便的问题,但是由于其投料口开设于直管壁面,因此为避免发生意外,位于上层的投料口在投放物料时,位于下方的投料口必须处于闭合状态,存在上层投料口影响下层投料口正常使用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垃圾输送装置,通过避免空心直管与外界连通,从而避免上层投料口影响下层投料口的正常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建筑垃圾输送装置,包括多个沿建筑物墙壁高度方向依次首尾相连的空心直管,所述空心直管长度等于单一楼层高度,每根所述空心直管均开设有投放窗,所述投放窗固定设置有支管,所述支管呈倾斜向上设置;所述支管上开口连通有予投放腔室,所述予投放腔室具有上下两个开口,下开口与支管连通,且设置有第一闭合门,上开口与外界连通,且设置有第二闭合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完成一层楼的初步搭建后,将一根空心直管与建筑物墙壁固定,并连接下方的空心直管,从而由多个首尾相连的空心直管提供一个垃圾丢弃通道,进而无需借助建筑电梯运载垃圾,实现便捷处理高处建筑垃圾的技术效果;在丢弃建筑垃圾时关闭第一闭合门开启第二闭合门,将垃圾由予投放腔室上开口倒入,关闭第二闭合门开启第一闭合门,垃圾由予投放腔室经直管掉入空心直管内,最后沿空心直管向建筑物底层掉落,整个投放垃圾的过程中空心直管始终没有与外界连通,进而解决上层投料口影响下层投料口正常使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予投放腔室为侧视呈梯形的空心壳体,且其上开口大于下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大予投放腔室上开口面积使得建筑垃圾更容易丢入其中。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闭合门与予投放腔室的上开口铰接,且铰接处设置有扭簧,所述第二闭合门未受外力干涉下,所述扭簧推动第二闭合门封闭予投放腔室上开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建筑垃圾放置于第二闭合门上表面,若垃圾自身重力无法使第二闭合门转动,则对第二闭合门上表面施加一定的下压力迫使第二闭合门向下转动,从而物料沿第二闭合门转动形成的斜坡滑入予投放腔室,垃圾滑入予投放腔室后,扭簧释放弹性势能推动第二闭合门向上转动并闭合予投放腔室,从而无需工人手动控制第二闭合门封闭予投放腔室上开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予投放腔室上开口设置有内翻的抵接沿,所述第二闭合门未受外力干涉下,所述扭簧推动第二闭合门活动端抵触于抵接沿下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闭合门封闭予投放腔室上开口时,扭簧推动第二闭合门抵接于抵接沿下表面,从而提高第二闭合门的封闭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予投放腔室与空心直管外壁面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予投放腔室不再仅依靠支管进行支撑,从而避免支管因投放腔室重量过大而发生损坏,进而提高予投放腔室单次可承载垃圾的重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予投放腔室与支管连接处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一闭合门与通槽滑移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向外抽动第一闭合门即可逐渐连通支管和予投放腔室,从而予投放腔室内的垃圾经支管滑入空心直管内,向内推动第一闭合门即可逐渐封闭支管和予投放腔室;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抽插的形式控制第一闭合门的开启或者闭合,具有结构简单且操作便捷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予投放腔室内壁开设有用于支撑第一闭合门的支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闭合状态时第一闭合门一侧边由通槽支撑,另外三个侧边由支撑槽进行支撑,从而通过增设支撑结构,有效提高第一闭合门闭合状态的稳定性,同时也提高了第一闭合门的承重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予投放腔室外壁固定设置有用于容纳第一闭合门的容纳腔室。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闭合门开启过程中逐渐滑入容纳腔室内,一方面避免第一闭合门开启过程中带出予投放腔室内的垃圾,另一方面由容纳腔室对开启状态的第一闭合门进行支撑,从而提高第一闭合门开启状态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闭合门上表面始终位于容纳腔室端固定设置有拉把,所述容纳腔室开设有与拉把滑移配合的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动或者推动拉把控制第一闭合门的开启或者关闭,从而实现在容纳腔室之外控制第一闭合门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槽上下边沿分别固定设置有刮板,两个所述刮板分别贴合第一闭合门上下表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刮板刮蹭第一闭合门表面,从而避免垃圾粘附第一闭合门,进而避免垃圾被第一闭合门带入容纳腔室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搭建空心直管,为处理高层的建筑垃圾提供便利;通过设置予投放腔室,避免空心直管与外界连通,进而避免上层投料口投放垃圾时影响下层投料口的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一空心直管的截断图;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第二闭合门与予投放腔室的配合关系;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半剖视图;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第一闭合门与予投放腔室的配合关系。

图中:1、空心直管;11、投放窗;12、支管;13、予投放腔室;14、第一闭合门;141、容纳腔室;142、拉把;143、长槽;144、刮板;15、第二闭合门;16、扭簧;17、抵接沿;18、通槽;19、支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建筑垃圾输送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多个沿建筑物墙壁高度方向依次首尾相连且整体呈矩形的空心直管1,空心直管1的长度与单一楼层高度相等,每根空心直管1均开设有投放窗11;每完成一层楼的初步搭建后即将一根空心直管1与该楼层的墙壁固定并连通之下的空心直管1,最终由多个空心直管1提供一个竖直的通道,在需要处理高层的建筑连接时,垃圾通过投放窗11投放于空心直管1内,从而受重力作用沿多个空心直管1形成的通道掉至地面;通过上述方式处理高层的建筑垃圾,从而实现及时丢弃无需堆放且处理便捷的技术效果。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在上层投放建筑垃圾时,较轻灰尘等物会从下层的投放窗11内喷出,或者较重的碎石等物会从投放窗11处呼啸而过,因此存在上层处理建筑垃圾时影响下层投放窗11正常使用的问题,为此如图2、图5所示,空心直管1外壁于投放窗11处焊接固定有支管12,支管12呈倾斜向上设置且连通有予投放腔室13,予投放腔室13为侧视呈梯形的空心壳体,且具有较大的上开口和较小的下开口,其中下开口与支管12连通,且设置有第一闭合门14,上开口与外界连通,且设置有第二闭合门15;在处理建筑垃圾时,关闭第一闭合门14开启第二闭合门15,由上而下将垃圾暂存于予投放腔室13内,关闭第二闭合门15开启第一闭合门14,此时建筑垃圾底部缺乏支撑受重力作用穿过予投放腔室13下开口并经支管12掉入空心直管1内;上述整个垃圾处理过程中空心直管1始终没有与外界连通,从而避免在上层处理建筑垃圾时影响下层投放窗11正常使用的问题发生。

为便于将垃圾倒入予投放腔室13内,如图2、图3所示,予投放腔室13的上开口为矩形,第二闭合门15与予投放腔室13上开口一侧铰接,其在铰接处设置有扭簧16,予投放腔室13上开口一体成型有内翻的抵接沿17,此处需要说明扭簧16始终处于形变状态,且未在外力干涉下扭簧16推动第二闭合门15活动端抵触于抵接沿17下表面;需要处理建筑垃圾时,将垃圾放置于第二闭合门15上表面,若垃圾的重力不足以克服扭簧16的弹性力,则对第二闭合门15施加一定的下压力,从而第二闭合门15向下转动,其上表面形成一个倾斜向下的斜坡,垃圾由于重力作用沿第二闭合门15向下滑落并进入予投放腔室13,当垃圾全部进入予投放腔室13后,松开对于第二闭合门15的下压力,扭簧16释放弹性势能推动第二闭合门15向上转动,并闭合予投放腔室13上开口;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仅需施加较小的下压力即可开启第二闭合门15,同时无需施力第二闭合门15即可自动关闭,从而达到将垃圾倒入予投放腔室13更加便捷的技术效果。

在垃圾倒入予投放腔室13但未开启第一闭合门14这个时间段内予投放腔室13整体重量较重,而上述方案中予投放腔室13仅由支管12进行支撑,存在支管12断裂的隐患,为此如图2所示,予投放腔室13与空心直管1外壁面焊接固定,从而由空心直管1分担予投放腔室13的重量,进而降低支管12因受力过大而折断的隐患。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式控制第一闭合门14的启闭,如图4、图5所示,予投放腔室13下开口为矩形,其与支管12连接处一侧贯穿开设有通槽18,第一闭合门14与通槽18滑移连接,从而可通过向外拉出第一闭合门14以开启予投放腔室13下开口,向内推动第一闭合门14以闭合予投放腔室13下开口;为提高第一闭合门14闭合状态时的呈重量,予投放腔室13内壁开设有用于支撑第一闭合门14边沿的支撑槽19,从而第一闭合门14处于闭合状态时,其一侧边沿由通槽18支撑,其另外三侧边沿由支撑槽19支撑,进而提高第一闭合门14处于该状态时的呈重能力;为提高第一闭合门14开启状态时的稳定性,予投放腔室13外壁焊接固定有用于容纳第一闭合门14的容纳腔室141,容纳腔室141可以为矩形壳体,从而当第一闭合门14出予投放腔室13后滑入容纳腔室141内,进而由容纳腔室141对该状态的第一闭合门14进行支撑。

为便于控制第一闭合门14的开启或者闭合,如图4、图5所示,第一闭合门14上表面始终位于容纳腔室141端焊接固定有拉把142,容纳腔室141开设有与拉把142滑移配合的长槽143,此处需要说明,拉把142延伸出长槽143上开口且相互滑移连接,从而以拉把142作为控制第一闭合门14的施力点,达到在容纳腔室141外部控制第一闭合门14的技术效果,进而为控制第一闭合门14提供便利。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第一闭合门14在开启过程中会粘附一定的建筑垃圾进入容纳腔室141内,为此如图5所示,通槽18上下边沿分别固定设置有刮板144,两个刮板144分别贴合第一闭合门14上下表面,第一闭合门14朝向容纳腔室141滑动的过程中与两个刮板144具有相对运动,从而由刮板144将粘附于第一闭合门14上下表面的垃圾刮下,进而降低垃圾进入容纳腔室141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步骤如下;检查第一闭合门14和第二闭合门15是否均处于闭合状态(第一闭合门14可通过观察拉把142的位置确定),将待处理垃圾放置于第二闭合门15上表面,并对第二闭合门15施加一定的下压力迫使第二闭合门15向下转动,并逐步增加下压力保持第二闭合门15的倾斜状态至垃圾全部滑入予投放腔室13,停止对第二闭合门15施压,待扭簧16推动第二闭合门15向上转动至闭合状态后,向外拉动拉把142带动第一闭合门14滑入容纳腔室141内,待容纳腔室141内的垃圾全部进入空心直管1(可通过听声音判断),向内推动拉把142带动第一闭合门14滑入予投放腔室13内并闭合其下开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