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胶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9115阅读:4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塑胶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塑胶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模具注塑产品容易产生气泡,并且质量较次,同时物料的进入过程较慢,工作效率低,不利于生产的普遍化。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塑胶模具:

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主架、移动盖、滑动架、压力杆,所述主架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用于塑膜的模具腔及容纳滑动架的导向腔,主架上端设有连通模具腔的进料口,所述移动盖设有与进料口相对应的进料孔,所述进料孔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所述移动盖与主架构成密封性的滑移配合;所述滑动架与主架构成滑移配合,且设有容纳压力杆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与模具腔相对应。

优选的,还包括位于压力杆内的推力杆,所述主架设有用于顶靠推力杆下端的顶块,所述推力杆与压力杆构成滑移配合。

优选的,所述压力杆内设有滑轨,所述推力杆两侧设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滑轨相配合,用于限定推力杆的位移。

优选的,所述移动盖包括转动单元和固定单元,所述进料孔位于转动单元上,所述转动单元连接外部驱动电机,用于旋转进料孔。

有益效果:物料从喇叭状的进料孔进入模具腔内,物料具有气泡的部分将会上升至上层部分,从而提高制品的质量,此外在物料进入的过程中压力杆逐渐向下移动,从而在进料口形成吸力,从而加速物料的流入。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例的进料口与进料孔相互连通的状态图。

附图3为实施例的进料口与进料孔相互隔绝的状态图。

附图4为附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一种塑胶模具,包括主架1、移动盖2、滑动架3、压力杆4、推力杆9,所述主架1内从上至下依次设有用于塑膜的模具腔5及容纳滑动架3的导向腔6,主架1上端设有连通模具腔5的进料口,所述移动盖2设有与进料口相对应的进料孔7,所述进料孔7呈上大下小的喇叭状,所述移动盖2与主架1构成密封性的滑移配合;所述滑动架3与主架1构成滑移配合,且设有容纳压力杆4的导向孔8,所述导向孔8与模具腔5相对应。此外在物料进入的过程中压力杆4逐渐向下移动,从而在进料口形成吸力,从而加速物料的流入。

主架1设有用于顶靠推力杆9下端的顶块10,所述推力杆9与压力杆4构成滑移配合。

压力杆4内设有滑轨12,所述推力杆两侧设有限位块11,所述限位块11与滑轨12相配合,用于限定推力杆的位移。

移动盖2包括转动单元13和固定单元14,所述进料孔7位于转动单元13上,所述转动单元13连接外部驱动电机,用于旋转进料孔7,使得物料中的杂质分离,避免进入模具腔5内,从而提高制品的质量。

进料:移动盖2的进料孔7与进料口连通,此时模具腔5连通外界,物料从进料孔7进入模具腔5内,物料具有气泡的部分将会上升至上层部分,滑移移动盖2从而使进料口与进料孔7得位置相互错位,从而闭合模具腔5。

压力杆4向上移动,对物料进行挤压成型,成型后压力杆4向下移动,成型的制件受重力随压力杆4下落,压力杆4在下落的过程中,推力杆9收到顶块10的顶靠作用,从而向上移动,推力杆9凸出于压力杆4的上端面,顶在制件的下端面,从而分离制件与压力杆4,移动滑动架3,从而将制件退出模具腔5内。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例。而这些属于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