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底进胶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88292阅读:8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潜底进胶的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潜底进胶的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浇注到模具的模腔内,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在对传统产品进行注塑加工时,水口和产品一般是分开的,如果该产品表面需要后续工艺电镀时,操作会比较麻烦,此注塑模具的生产方式会对下一道工序造成困难,从而影响生产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往往需要复杂的模具结构,如中国专利ZL201510640971.7公开的注塑模具,不仅模具结构复杂,生产投入成本高,而且后期维护也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保证注塑成型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简化模具结构,尤其是用于生产电镀产品的注塑模具,仍然本领域当前创新的焦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潜底进胶的注塑模具,它具有结构紧凑,使用方便和利于注塑和出模的特点,同时也方便产品电镀时方便快捷。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潜底进胶的注塑模具,它包括流道以及与流道连通的产品料位,其特征在于,靠近产品料位的流道上设置有牛角潜水进胶,该牛角潜水进胶的底部设有冷料位。所述流道的中部还连接有胶盘。

所述流道的对应位置还设有用于产品和流道顶出的斜顶胶位,该流道与斜顶胶位相对的一侧设有胶柱。

所述胶柱的高度大于牛角潜水进胶,且该胶柱靠近流道的两侧面收窄倾斜。

优选的是:所述胶柱靠近流道的两侧面与流道的夹角均为85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斜顶出牛角的进胶方式,在靠近产品料位的流道上设置有牛角潜水进胶,巧妙地解决电镀注塑产品进胶点不能用侧浇口的情况,保证了注塑产品的质量,同时通过设置胶盘、胶柱等,提高了模具注塑后操作的便利性和产品电镀时的整体性,也利于产品顺利出模,提高生产效率。同时还提升了产品在电镀时提高生产效率及合格率。因独特的进胶方式能消除产品表面的进胶气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注塑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注塑后产品斜顶顶出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中,1、流道 2、产品料位 3、牛角潜水进胶 4、胶盘 5、斜顶胶位 6、胶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该潜底进胶的注塑模具包括流道1以及与流道1连通的产品料位2,其结构特点是,靠近产品料位2的流道1上设置有牛角潜水进胶3,该牛角潜水进胶3的底部设有冷料位301。本实用新型主要用于需要电镀的注塑产品,而且该注塑产品的进胶点不能用侧浇口的情况;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牛角潜水进胶3,通过流道1与产品料位2连通,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且注塑成型后,产品与流道连在一起,也提高了后续电镀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在牛角潜水进胶3的最低处底部设有冷料位301,有效防止冷料跑进产品料位2,提高了注塑产品的质量。

在具体实施时,为了进一步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和产品出模时的可靠性,本实用新型还对注塑模具的细节结构进行了改进,所述流道1的中部还连接有胶盘4,在流道1中间增加胶盘4,可方便电镀后将产品挂起烘干,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和效率;为了保证产品顺利出模,所述流道1的对应位置还设有用于产品和流道1顶出的斜顶胶位5,该流道1与斜顶胶位5相对的一侧设有胶柱6,且该胶柱6的高度大于牛角潜水进胶3,且该胶柱6靠近流道1的两侧面收窄倾斜,如图4图5所示,由斜顶负责抽芯倒扣牛角进胶部分,斜顶的作用在斜顶胶位5处,通过设置的胶柱6,可防止斜顶出模时流道和产品变形错位,使得流道和产品保持在原位,不被拉变形;而且胶柱6的高度大于牛角潜水进胶3,以保证顶出平衡,当顶出产品时,流道1与产品相连,一同被顶出。另外,为了更好地满足斜顶工作中的产品出模需要,所述胶柱6靠近流道1的两侧面与流道1的夹角均为85度,这样胶柱就有5度反斜度的倾角,保证产品顺利出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