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1912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污染物的增加,摩托车燃油蒸发污染物的排放已成为亟待解决 的问题。为此,根据国家摩托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GB20998的规定,现有摩托车 上都会安装油气分离装置,将燃油箱内的燃油分离为液态燃油和燃油蒸气,燃油蒸气通过 通气管被引入到炭罐,由炭罐吸附后再脱附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从而达到减小摩托车燃 油蒸气污染的目的。[0003]但目前的摩托车中,油气分离装置一般设置在燃油箱上壳体上,这在组装燃油箱 上、下壳体时,通气管不方便从燃油箱下壳体的过孔中穿过以使通气管同炭罐连接,另外, 在将通气管穿装过燃油箱下壳体上的过孔中时,容易使通气管受到拉扯而产生应力作用于 通气管与燃油箱上壳体的固定点,使得油气分离装置固定不牢固,在使用过程中易松脱,漏 油。实用新型内容[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 构,其将油气分离装置固定在燃油箱的下壳体上,具有安装油气分离装置方便、安装时油气 分离装置中的通气管不会受到拉扯等特点。[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0006]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其包括由上、下壳体组成的燃油箱和油气 分离装置,油气分离装置由油气分离室和与油气分离室相通的通气管构成,还包括安装支 架,安装支架的上端同油气分离装置固定连接,下端固定于燃油箱的下壳体上,通气管穿出 燃油箱的下壳体后冋炭te连接。[000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改进,所述安装支架为板状部件,安装支架包括直接同燃油 箱的下壳体固定的下部,下部的一侧边向上翻折形成中部,中部的上端连接有固定油气分 离装置的上部,安装支架的上、中、下部通过冲压成型。[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支架的中部位于下部沿机车前进方向 的右侧边,中部的较宽面平行于机车的前进方向。[0009]进一步,所述安装支架的中部通过过渡部与上部连接,过渡部与上、中部之间的弯 折连接处设置有加强凹位。[0010]进一步,所述安装支架的下部和中部的侧边上都设置有加强翻边。[0011]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的上部为一与通气管外径相适配的半圆筒结构,安装支架 通过半圆筒结构固定通气管而将油气分离装置固定安装在燃油箱的下壳体上。[0012]进一步,所述燃油箱的下壳体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 相适配的定位缺口。[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安装支架,安装支架的上端同 油气分离装置固定连接,下端固定于燃油箱的下壳体上,使得在安装油气分离装置时,先通 过安装支架将油气分离装置固定在燃油箱的下壳体上,然后再组装燃油箱的上、下壳体,摒 弃了以往将油气分离装置固定在燃油箱的上壳体上的安装方式,使得油气分离装置的通气 管非常容易从燃油箱的下壳体穿出,同时通气管在组装过程中不会受到拉扯,故不会在安 装支架与燃油箱的下壳体的连接处产生应力,确保油气分离装置牢固的安装,避免出现相 应的安装支架同燃油箱的下壳体焊点松脱、漏油等现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紧凑、安 装方便、成本低廉。


[0014]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7]图3是将燃油箱的上壳体半剖后得到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参照图f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其包括由上、 下壳体11、12组成的燃油箱和油气分离装置,油气分离装置由油气分离室2和与油气分离 室2相通的通气管3构成,还包括安装支架4,安装支架4的上端同油气分离装置固定连接, 下端固定于燃油箱的下壳体12上,通气管3穿出燃油箱的下壳体12后同炭罐连接,燃油蒸 气通过通气管3被引入到炭罐,由炭罐吸附后再脱附进入发动机参与燃烧,从而达到减小 摩托车燃油蒸气污染的目的。[0019]所述安装支架4可以为杆状部件,优选所述安装支架4为板状部件,安装支架4包 括直接同燃油箱的下壳体12固定的下部42,下部42可焊接在燃油箱的下壳体12上,下部 42的一侧边向上翻折形成中部43,中部43的上端连接有固定油气分离装置的上部41,可优 选将所述安装支架4的上部41设置为一与通气管3外径相适配的半圆筒结构,安装支架4 通过半圆筒结构固定通气管3而将油气分离装置固定安装在燃油箱的下壳体12上。安装 支架4的上部41也可直接与油气分离室2固定连接,通过上部41与油气分离室2的固定 连接来达到安装支架4将油气分离装置安装固定在燃油箱的下壳体12上的目的。安装支 架4的上、中、下部41、43、42通过冲压成型,板状结构相对于柱状或其他结构,更容易成型, 也节省材料,强度高,不易变形。[0020]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优选,所述安装支架4的中部43位于下部42沿机车前进方 向的右侧边,中部43的较宽面平行于机车的前进方向。机车的前进方向如图2中箭头所指, 将中部43设置在下部42的右侧边,使得下部42避开燃油箱的下壳体12上用于通过通气 管3的过孔121。[0021]所述中部43的较宽面平行于机车的前进方向。这种结构能够有效的降低在机车 上下坡和急加急减速时燃油箱内的液态燃油对安装支架4的冲击,防止安装支架4与燃油 箱的下壳体12之间的焊点出现松脱,避免焊点将燃油箱的下壳体12扯破变形而出现漏油 现象。[0022]考虑到为使安装支架4和油气分离装置在燃油箱中位置布置更合理,所述安装支 架4的中部43通过过渡部46与上部41连接,过渡部46与上、中部41、43之间的弯折连接 处设置有加强凹位47,防止出现应力集中,提高连接处的强度。另外,可在所述安装支架4 的下部42和中部43的侧边上都设置有加强翻边44,以提高安装支架4的强度,防止其发生 变形而使得油气分离室2出现走动,进而影响液态燃油与燃油蒸气的正常分离。[0023]为了在组装油气分离装置时便于油气分离装置处于预设位置,所述燃油箱的下壳 体12上设置有定位凸起122,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122相适配的定位缺口 45。如 图2所示,实际操作时,先将油气分离室2与通气管3预组,然后将通气管3穿过下壳体12 上的过孔121,最后通过定位凸起122与定位缺口 45的卡合,使得油气分离装置处于预设位 置,实现液态燃油与燃油蒸气的可靠分离。[002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安装支架4,安装支架4的上部41同油气分离装置固定连 接,下部42固定于燃油箱的下壳体12上,使得在安装油气分离装置时,先通过安装支架4 将油气分离装置固定在燃油箱的下壳体12上,然后再组装燃油箱的上、下壳体11、12,摒弃 了以往将油气分离装置固定在燃油箱的上壳体11上的安装方式,使得油气分离装置的通 气管3非常容易从燃油箱的下壳体12穿出,同时通气管3在组装过程中不会受到拉扯,故 不会在安装支架4与燃油箱的下壳体12的连接处产生应力,确保油气分离装置牢固的安 装,避免出现相应的安装支架4同燃油箱的下壳体12焊点松脱、漏油等现象。[0025]以上所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 施例,只要其以任何相同或相似手段达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 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包括由上、下壳体组成的燃油箱和油气分离装置,油气分离装置由油气分离室和与油气分离室相通的通气管构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的上端同油气分离装置固定连接,下端固定于燃油箱的下壳体上,通气管穿出燃油箱的下壳体后同炭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为板状部件,安装支架包括直接同燃油箱的下壳体固定的下部,下部的一侧边向上翻折形成中部,中部的上端连接有固定油气分离装置的上部,安装支架的上、中、下部通过冲压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中部位于下部沿机车前进方向的右侧边,中部的较宽面平行于机车的前进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中部通过过渡部与上部连接,过渡部与上、中部之间的弯折连接处设置有加强凹位。
5.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下部和中部的侧边上都设置有加强翻边。
6.根据权利要求2 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的上部为一与通气管外径相适配的半圆筒结构,安装支架通过半圆筒结构固定通气管而将油气分离装置固定安装在燃油箱的下壳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油箱的下壳体上设置有定位凸起,安装支架上设置有与定位凸起相适配的定位缺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油箱油气分离装置的安装结构,包括由上、下壳体组成的燃油箱和油气分离装置,油气分离装置由油气分离室和与油气分离室相通的通气管构成,还包括安装支架,安装支架的上端同油气分离装置固定连接,下端固定于燃油箱的下壳体上,通气管穿出燃油箱的下壳体后同炭罐连接。本实用新型使得油气分离装置的通气管非常容易从燃油箱的下壳体穿出,同时通气管在组装过程中不会受到拉扯,故不会在安装支架与燃油箱的下壳体的连接处产生应力,确保油气分离装置牢固的安装,避免出现相应的安装支架同燃油箱的下壳体焊点松脱、漏油等现象。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合理紧凑、安装方便、成本低廉。
文档编号F02M25/08GK202832867SQ20122042971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7日
发明者王彦军, 邹志民, 李伟, 雷庆荣 申请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