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粉体的钝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269746阅读:5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纳米粉体的钝化处理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纳米粉体的钝化处理装置,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钝化处理装置包括纳米粉体处理室、一级过渡舱、纳米粉体钝化室、二级过渡舱和带阀门的气管。纳米粉体处理室、一级过渡舱、纳米粉体钝化室与二级过渡舱依次连接。其中纳米粉体处理室、纳米粉体钝化室是独立的手套箱,工作时纳米粉体处理室中有一个大气压的氩气,粉体在纳米粉体处理室中收集后经一级过渡舱转移至有一个大气压弱氧气体环境的纳米粉体钝化室中进行充分钝化后,经二级过渡舱取出。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对纳米粉体的分步处理,实现了纳米粉体的连续生产,具有在线监测、处理、钝化及包装功能,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专利说明】一种纳米粉体的钝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纳米粉体的钝化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粉体制造技术在化学工业及材料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化学工业产品结构的变化和高新技术发展要求,使精细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现代国防的各个领域。而纳米材料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细化工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纳米粉体的制备工艺、工业化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成为现阶段研究热点。但对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目前还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何收集大量的纳米粉体产品,并实现在线的监测、处理、钝化及包装。本发明在中国专利技术:一种自动控制直流电弧金属纳米粉生产设备及方法。专利号:ZL200410021190.1的基础上,考虑纳米粉体的工业化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纳米粉体的收集、钝化、处理过程中处理室与钝化室的全新设计方案,完成了设备研制和运行,实现了纳米粉体产品的自动化工业生产,提高了粉体产品的质量,实现了粉体钝化处理的连续化作业。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粉体处理钝化的连续工艺。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纳米粉体的钝化处理装置,包括纳米粉体处理室1、一级过渡舱2、纳米粉体钝化室3、二级过渡舱4和控制气路的阀门。纳米粉体处理室1、一级过渡舱2、纳米粉体钝化室3与二级过渡舱4依次连接。阀门a25、阀门b26与纳米粉体处理室I相连;阀门c27、阀门d28与一级过渡舱2相连;阀门e29、阀门f30与纳米粉体钝化室3相连;阀门g31、阀门h32、阀门i33与二级过渡舱4相连。其中阀门a25、阀门d28、阀门e29、阀门g31用于控制抽真空的气路;阀门b26、阀门c27用于控制充入氩气的气路;阀门f30、阀门h32用于控制充入弱氧混合气体的气路;阀门i33用于控制充入空气的气路。
[0006]纳米粉体处理室I为内部充满惰性气体的手套箱。纳米粉体处理室I包括气压表a5、接口 6、泄压阀a7、密封门a8、密封门bl2、手套a9、连通器alO、观察窗all、玻璃管29、粉体出口 36和手动碟阀35。气压表a5、接口 6、泄压阀a7位于纳米粉体处理室I的顶部。密封门a8和密封门bl2分别在纳米粉体处理室I的左侧和右侧。手套a9、连通器alO、观察窗all在纳米粉体处理室前侧。玻璃管29置于纳米粉体处理室4内部与顶部的接口 6相通,玻璃管34的下端是带有手动碟阀35的粉体出口 36。连通器alO用于抽真空时保持手套内外压平衡。
[0007]纳米粉体钝化室3是内部充满弱氧混合气体的手套箱,其包括泄压阀bl5、氧传感器16、气压表cl7、密封门cl4、密封门d22、手套bl9、连通器b20、观察窗bl8、振动器21。泄压阀bl5、氧传感器16、气压表cl7位于纳米粉体钝化室3的顶部。密封门cl4和密封门d22分别在纳米粉体钝化室3的左侧和右侧。手套bl9、连通器b20、观察窗bl8在纳米粉体钝化室前侧。振动器21位于该手套箱内部的底端。
[0008]一级过渡舱2位于纳米粉体处理室I和纳米粉体钝化室3之间,分别以密封门bl2和密封门cl4相隔;气压表bl3位于一级过渡舱2顶部。
[0009]二级过渡舱4位于纳米粉体钝化室3右侧,以密封门d22相隔并以密封门e24与大气环境相隔;气压表d23位于二级过渡舱4顶部。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纳米粉体的分步处理,实现了纳米粉体的连续生产,具有在线监测、处理、钝化及包装功能,提高了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粉体钝化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纳米粉体处理室结构右视图。
[0013]图中:I纳米粉体处理室;2 —级过渡舱;3纳米粉体钝化室;
[0014]4 二级过渡舱;5气压表a ;6接口;7泄压阀a ;8密封门a ;9手套a ;
[0015]10连通器a ;11观察窗a ;12密封门b ;13气压表b ;14密封门c ;
[0016]15泄压阀b ;16氧传感器;17气压表c ;18观察窗b ;19手套b ;
[0017]20连通器b ;21振动器;22密封门d ;23气压表d ;24密封门e ;
[0018]25阀门a ;26阀门b ;27阀门c ;28阀门d ;29阀门e ;30阀门f ;
[0019]31阀门g ;32阀门h ;33阀门i ;34玻璃管;35手动碟阀;36粉体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1]1.关闭惰性气体手套箱密封舱门,关闭橡胶手套密封盖,打开连通器,使手套内外压差一致。打开真空泵,将惰性气体手套箱抽至真空后,关闭真空泵阀门。在手套箱内充入氩气至一个大气压,关闭连通器阀门,打开手套箱盖。
[0022]2.关闭弱氧手套箱的密封舱门,关闭橡胶手套密封盖,打开连通器,使手套内外压差一致。打开真空泵,将惰性气体手套箱抽至真空后,关闭真空泵阀门。向手套箱内充入10%氧气和90%氩气的混合气体至一个大气压后关闭连通器阀门,打开手套箱盖。
[0023]3.在阀门关闭状态下将一级二级过滤舱抽至真空后,在一级过滤舱内放入氩气至一个大气压,在二级过渡舱内放入10%氧气和90%氩气混合气体至一个大气压。
[0024]4.通过手套操作将纳米粉体放入惰性气体手套箱内的容器内,此过程中纳米粒子不接触氧气,打开惰性气体手套箱与一级过渡舱连接舱门,将装有纳米粒子的容器转移至一级过渡舱后关闭过渡舱门。
[0025]5.打开一级过渡舱与弱氧环境手套箱的密封舱门,使用弱氧手套箱的手套操作将纳米粉体容器转移至弱氧环境手套箱之后关闭密封舱门。将一级过渡舱抽至真空后补足一个大气压的氩气。
[0026]6.纳米粉体在弱氧环境手套箱振动装置上进行充分钝化。
[0027]7.打开弱氧手套箱和二级过渡舱舱门,将纳米粉体转移至二级过渡舱后,关闭密封舱门。
[0028]8.在二级过渡舱内放入空气进行充分钝化后,开舱门取出纳米粉体。
【权利要求】
1.一种纳米粉体的钝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纳米粉体处理室(I)、一级过渡舱(2)、纳米粉体钝化室(3)、二级过渡舱(4)和阀门;纳米粉体处理室(I)、一级过渡舱(2)、纳米粉体钝化室⑶与二级过渡舱⑷依次连接;阀门a(25)、阀门b(26)与纳米粉体处理室⑴相连;阀门0(27)、阀门d(28)与一级过渡舱⑵相连;阀门e (29)、阀门f(30)与纳米粉体钝化室(3)相连;阀门g(31)、阀门h(32)、阀门i(33)与二级过渡舱(4)相连;其中阀门a (25)、阀门d (28)、阀门e (29)、阀门g (31)用于控制抽真空的气路;阀门b (26)、阀门c (27)用于控制充入氩气的气路;阀门f(30)、阀门h(32)用于控制充入弱氧混合气体的气路;阀门i(33)用于控制充入空气的气路; 纳米粉体处理室(I)为内部充满惰性气体的手套箱;纳米粉体处理室(I)包括气压表a(5)、接口 (6)、泄压阀a (7)、密封门a (8)、密封门b (12)、手套a (9)、连通器a (10)、观察窗a(ll)、玻璃管(29)、粉体出口 (36)和手动碟阀(35);气压表a(5)、接口(6)、泄压阀a(7)位于纳米粉体处理室(I)的顶部;密封门a(8)和密封门b(12)分别在纳米粉体处理室(I)的左侧和右侧;手套a(9)、连通器a(10)、观察窗a(ll)在纳米粉体处理室(I)前侧;玻璃管(29)置于纳米粉体处理室(4)内部与顶部的接口(6)相通,玻璃管(34)的下端是带有手动碟阀(35)的粉体出口(36);连通器a(10)用于抽真空时保持手套内外压平衡; 纳米粉体钝化室(3)是内部充满弱氧混合气体的手套箱,其包括泄压阀b(15)、氧传感器(16)、气压表c (17)、密封门c (14)、密封门d(22)、手套b(19)、连通器b(20)、观察窗b (18)、振动器(21);泄压阀b (15)、氧传感器(16)、气压表c (17)位于纳米粉体钝化室(3)的顶部;密封门c(14)和密封门d(22)分别在纳米粉体钝化室(3)的左侧和右侧;手套b (19)、连通器b (20)、观察窗b (18)在纳米粉体钝化室前侧;振动器(21)位于该手套箱内部的底端; 一级过渡舱(2)位于纳米粉体处理室(I)和纳米粉体钝化室(3)之间,分别以密封门b(12)和密封门c (14)相隔;气压表b(13)位于一级过渡舱(2)顶部; 二级过渡舱⑷位于纳米粉体钝化室⑶右侧,以密封门d(22)相隔并以密封门e(24)与大气环境相隔;气压表d(23)位于二级过渡舱(4)顶部。
【文档编号】B82B3/00GK203781830SQ201420224766
【公开日】2014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5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5日
【发明者】董星龙, 黄昊 申请人:大连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