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0951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用于例如轮式装载机等作业车辆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地,在轮式装载机等作业车辆所使用的液压控制装置中,公知有如下技术,即、为了降低行驶时的振动,改善乘坐感,做成具备动态阻尼器的结构(专利文献1、2、3、4)。在这种现有技术中,设置在轮式装载机的作业装置上的起重臂缸的底侧油室经由软管、配管等连接管路而与储能器连接。在轮式装载机行驶时,利用储能器吸收由作为重量物的铲斗的振动产生的压力脉动,减少车辆的振动,改善乘坐心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 - 20080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 - 24903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7 - 162387号公报专利文献4 :国际公开第2005 / 03588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另外,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使用多个油压配管构成连接作业装置的起重臂缸的底侧油室与储能器之间的连接管路。因此,连接管路的结构变得复杂,不仅难以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而且还存在无法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省空间化之类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现有技术的问题而提出的方案,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不仅能够使连接管路的结构简单化,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而且还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省空间化。(I).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具备与油箱一起构成作业车辆的液压源的液压泵;利用从该液压泵吐出的压力油驱动的至少一个液压驱动器;对从上述液压泵供给至该液压驱动器的压力油进行转换控制的方向控制阀;连接该方向控制阀与上述液压驱动器之间的一对主管路;经由从该一对主管路中的一方主管路分支的一个连接管路而与上述液压驱动器连接且吸收在上述液压驱动器产生的压力脉动的储能器;以及设置在上述一个连接管路的中途且对上述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之间进行连通、遮断的脉动吸收控制阀,上述方向控制阀配置在将上述液压泵与油箱连接的中心旁通管路的中途,与上述中心旁通管路一起对上述一对主管路进行转换控制。并且,本发明所采用的结构的特征是,上述一对主管路中的上述一方主管路在成为上述方向控制阀与脉动吸收控制阀之间的位置与上述一个连接管路连接,另一方主管路与另一个连接管路连接,该另一个连接管路经由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而与油箱连通、遮断,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配置在上述中心旁通管路中与上述方向控制阀相邻的中途部位,具有对位于上述一方主管路与上述储能器之间的上述一个连接管路进行连通、遮断,并且对位于上述另一方主管路与上述油箱之间的上述另一个连接管路进行连通、遮断的多个转换位置。通过这样构成,将设置在中心旁通管路的中途的配置在与方向控制阀相邻的位置的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多个转换位置的任意一个时,都能够相对于一对主管路中预先规定的一方主管路连通或遮断一个连接管路。由此,能够使液压驱动器(例如、底侧油室)相对于储能器连通、或遮断。该场合,能够将上述一个连接管路和另一个连接管路以直线状短距离相对于一对主管路连接,能够将各连接管路的结构简单化,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其结果,能够将在上述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之间在一个连接管路内流通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并且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省空间化。(2).根据本发明,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设置在上述中心旁通管路中成为上述方向控制阀的下游侧的位置。由此,将设置在中心旁通管路的中途的比方向控制阀更靠下游侧 的位置的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多个转换位置的任意一个时,都能够相对于一对主管路中预先规定的一方主管路连通或遮断一个连接管路。(3).根据本发明,具备对上述液压泵进行驱动的发动机;以及设置在该发动机的排气侧且具有对废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的废气净化装置,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具有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该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用于在使上述废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器再生时,缩小上述中心旁通管路的流路面积而产生液压负荷。根据该结构,在使废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器再生时,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能够缩小中心旁通管路的流路面积而产生液压负荷。由此,发动机对液压泵进行旋转驱动的负荷增大,从而通过伴随负荷的增大来增加燃料的喷射量,能够提高燃料的燃烧温度,提高发动机输出,结果,能够使废气的温度上升。因此,即使在废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器上堆积粒子状物质,并且废气的压力差在该净化装置的入口侧和出口侧比预定的压力值大的状态下,也能够使废气的温度上升到使上述过滤器再生所需要的温度以上。其结果,能够将排气温度高的气体引导到废气净化装置内,通过使堆积在上述过滤器上的粒子状物质以高温的气体烧尽,能够顺畅地进行该过滤器的再生。因此,即使由于在发动机的负荷小的状态下的运转而使废气的温度下降了时,也能够使堆积在上述过滤器上的粒子状物质燃烧来使过滤器再生。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废气的净化处理,能够提高废气净化装置的信赖性。(4).根据本发明,具备对上述液压泵进行驱动的发动机;以及设置在该发动机的排气侧且具有对废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的废气净化装置,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具有使上述中心旁通管路与油箱侧短路连通的短路通路,且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具有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该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用于在使上述废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器再生时,缩小上述短路通路的流路面积而产生液压负荷。根据该结构,在使废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器再生时,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能够缩小使中心旁通管路与油箱侧短路连通的短路通路的流路面积来产生液压负荷。因此,能够使废气净化装置的过滤器再生而能够连续地进行废气的净化处理。(5).根据本发明,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具有第一、第二、第三转换位置,在这些转换位置中的第一转换位置,在上述一个连接管路的中途位置遮断上述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之间,在上述第二转换位置,经由上述一个连接管路而连通上述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之间,上述第三转换位置作为上述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脉动吸收控制阀具有第一、第二、第三转换位置,因此在使脉动吸收控制阀处于第一转换位置时,能够在一个连接管路的中途位置遮断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之间,在从上述第一转换位置转换到第二转换位置时,能够经由一个连接管路连通上述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之间。另一方面,在将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第三转换位置时,能够缩小上述中心旁通管路或短路通路的流路面积使其产生液压负荷。(6).根据本发明,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与上述方向控制阀设置在同一阀壳内,上述各连接管路在上述阀壳内部与上述一对主管路连通。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在连接管路内流通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省空间化。(7).根据本发明,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和上述方向控制阀以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省空间化。(8).根据本发明,在上述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之间设置迂回通路,该迂回通路在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处于任意转换位置时都能使两者之间连通,在该迂回通路上设置转换阀,该转换阀在上述液压驱动器侧的压力超过预先规定的设定压时,遮断利用了该迂回通路的上述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的连通。通过这样构成,例如在液压驱动器侧的压力上升到超过储能器的设定压的压力时,能够利用转换阀遮断经由上述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之间的迂回通路的连通,能够防止在储能器上作用过剩压力。(9).根据本发明,上述转换阀设置在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的内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省空间化。(10).根据本发明,在上述迂回通路上设置止回阀,该止回阀允许压力油从上述液压驱动器向上述储能器流通,且阻止逆向的流动。由此,能够允许压力油从液压驱动器侧向储能器流通、补充,能够消除储能器内的压力过度降低那样的事态,使储能器的工作稳定。(11).根据本发明,上述止回阀设置在上述转换阀的内部。由此,能够促进装置的小型化、省空间化。


图I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的轮式装载机的主视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的回路结构图。图3是放大表示图2中的多联阀装置的纵剖视图。图4是从图3中的箭头IV - IV方向观察设在多联阀装置的阀块上的安全阀及节流孔的剖视图。图5是放大表示图3中的脉动吸收控制阀的纵剖视图。图6是表示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工作位置的状态的在与图5同样位置的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利用图2中的控制器进行的遥控操纵阀的转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的回路结构图。
图9是放大表示图8中的多联阀装置的纵剖视图。图10是放大表示图9中的脉动吸收控制阀的纵剖视图。图11是表示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的状态的、在与图10同样位置的纵剖视图。图12是表示利用图9中的控制器进行的遥控操纵阀的转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13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的回路结构图。图14是放大表示图13中的多联阀装置的纵剖视图。图15是放大表示图14中的脉动吸收控制阀的纵剖视图。图16是表示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的状态的、在与图15同样位置 的纵剖视图。图17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的回路结构图。图18是放大表示图17中的多联阀装置的纵剖视图。图19是放大表示图18中的脉动吸收控制阀的纵剖视图。图20是表示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的状态的、在与图19同样位置的纵剖视图。图21是表示利用图17中的控制器进行的遥控操纵阀的转换控制处理的流程图。图2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液压控制装置的液压回路的回路结构图。图23是放大表示图22中的多联阀装置的纵剖视图。图24是放大表示图23中的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的状态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以适用于轮式装载机的情况为例,按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在此,图I至图7表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图中,符号I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作为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该轮式装载机I具有利用后述的后轮6及前轮5而能够自行的车体2。轮式装载机I的车体2由后部车体3和连接在该后部车体3的前侧的前部车体4构成。在对轮式装载机I进行转向操作时,以前部车体4相对于后部车体3向左、右摆动的方式操控行驶方向。在前部车体4上设有左、右的前轮5,在后部车体3上设有左、右的后轮6。这些前轮5及后轮6构成轮式装载机I的车轮,通过使用了例如液压闭回路(Hydrostatic Transmission :HST)的行驶用液压马达(未图示)等进行四轮驱动。此外,作为在本发明中采用的作业车辆的轮式装载机I并不限定于四轮驱动,也可以是采用了例如仅驱动前轮5或后轮6的结构的作业车辆。符号7是设置在车体2的前部侧的作业装置,该作业装置7大致包括可仰俯运动地安装在前部车体4上的起重臂7A ;可转动地安装该起重臂7A的前端侧的装料斗7B ;由对起重臂7A进行上、下升降驱动的液压缸构成的左、右一对起重臂缸7C (参照图2);以及使装料斗7B上、下转动的铲斗缸7D。作业装置7使用装料斗7B进行例如土砂的挖起作业、扬起作业。符号8是设置在后部车体3的前侧位置的驾驶室,该驾驶室8位于作业装置7的后侧,构成搭载在车体2上的操作员用的操作运转部。驾驶室8在内部划分形成操作员乘降的运转室。在驾驶室8内除了配设有驾驶席、转向盘、行驶用踏板、作业用杆(均未图示),还配设有后述的动态阻尼器用的指示开关54。符号9是配置在后部车体3的后侧的发动机(参照图2),该发动机9作为轮式装载机I的原动机而搭载,例如由柴油发动机构成。在发动机9上,在构成废气通路的一部分的排气管的中途,连接设有废气净化装置(均未图示)。符号10是利用发动机9进行旋转驱动的液压泵,该液压泵10与工作油箱11 (以下称为油箱11)一起构成轮式装载机I的液压源。液压泵10由可变容量型的斜板式、斜轴式或径向活塞式液压泵构成。液压泵10具有由斜板、阀板等构成的容量可变部10A,该容量可变部IOA由后述的调整器12驱动。·
符号12是附设在液压泵10上的调整器,该调整器12构成利用所谓负控制对液压泵10的容量进行可变地控制的容量控制机构。节流孔47的前、后的差压经由后述的控制管路48A、48B而作为负控制用的控制压供给至调整器12。调整器12根据该控制压对液压泵10的容量可变部IOA进行驱动,以上述差压在预定的压力范围内的方式,对液压泵10的吐出容量(排量)进行可变控制。符号13是与主液压泵10的吐出侧连接的吐出管路,该吐出管路13的前端侧与后述的压力油的供给管路19、中心旁通管路21连接。从液压泵10吐出的压力油从吐出管路13向供给管路19及中心旁通管路21供给。符号14是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多联阀装置,该多联阀装置14设置在液压泵
10、油箱11与液压驱动器(例如,左、右一对起重臂缸7C、铲斗缸7D)之间。如图3中所示,多联阀装置14构成为具有阀壳15和后述的阀块45。在阀壳15上,以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有后述的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脉动吸收控制阀33。多联阀装置14的阀壳15使用例如铸造方法成形为呈长方体状的块体铸造物)。在阀壳15的左、右两侧,在与后述的阀柱滑动孔22对应的位置,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有罩体16A、16B,在与阀柱滑动孔23对应的位置,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有罩体17A、17B,并且,在与阀柱滑动孔24对应的位置,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有罩体18A、18B。符号19是设置在阀壳15内的压力油的供给管路,如图2所示,该供给管路19设置成与吐出管路13的前端侧连接。后述的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利用供给管路19以相对于液压泵10成为并联的方式进行并联连接。此外,在图3中,利用供给管路19形成的并联连接的部分未图示出。符号20是设置在阀壳15内的回流管路,如图3所示,该回流管路20整体形成为呈U字形状的通路。即、回流管路20构成为包含在左、右方向较大地分离的侧方通路部20A、20B ;以及使该侧方通路部20A、20B之间在下侧总是连通的下方通路部20C。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20B在与后述的阀柱滑动孔22 24的轴向两侧部位正交(相交)的方向上延伸。在后述的阀柱26、30、34在轴向上滑动位移时,回流油从阀柱滑动孔22 24的油槽侧被排出到这样的侧方通路部20A、20B。被引导到回流管路20内的回流油以环流的方式从图3中所示的油孔20D侧向油箱11排出。符号21是设置在阀壳15内的中心旁通管路,如图2、图3所示,该中心旁通管路21的一端侧在吐出管路13的前端侧与供给管路19连接,另一端侧在成为后述的阀块45的下游侧的位置与回流管路20连接。中心旁通管路21的下游侧成为例如在阀壳15的上端面开口的连接口 21A,该连接口 21A与后述的阀块45内的油通路45B连通。就中心旁通管路21而言,在后述的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均处于中立位置(a)期间,将液压泵10与油箱11连接,使压力油在回流管路20侧环流。在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的至少一方从中立位置(a)转换到转换位置(b)、(c)时,遮断经由中心旁通管路21的压力油的环流。符号22、23、24是设置在阀壳15内的多个(例如、三个)阀柱滑动孔,该阀柱滑动孔22 24配设成如图3所示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分离,并在左、右方向上平行延伸。S卩、阀柱滑动孔22 24配置成在中心旁通管路21的长度方向相互分离,并配设成分别在横穿中心旁 通管路21的中途部位的方向(即、与中心旁通管路21相交的方向)平行延伸。在此,阀柱滑动孔22 24中位于高度方向最下侧的阀柱滑动孔22的左、右两侧由罩体16A、16B封闭。阀柱滑动孔22 24中位于高度方向的中间的阀柱滑动孔23的两侧由罩体17A、17B封闭。作为最上侧的阀柱滑动孔24的两侧由罩体18A、18B封闭。此外,如图3所示,多联阀装置14的阀壳15不限于阀柱滑动孔22 24在上、下方向分离的纵置状态的配置。例如也可以是阀柱滑动孔22 24在前、后方向相互分离那样的以横置状态配置的结构。在此,如图3、图5、图6所示,在阀壳15上,在阀柱滑动孔24的周壁侧以轴向(左、右方向)分离的方式形成有环状的油槽24A、24B。该油槽24A、24B配置在比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20B更靠阀柱滑动孔24的轴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在油槽24A、24B之间,以从左右方向夹着中心旁通管路21的方式形成有其他环状的油槽24C、24D。这些油槽24A 24D中的油槽24A、24C构成与后述的主管路32A连接的一个连接管路36A的一部分,其他油槽24B构成与后述的主管路32B连接的其他连接管路36B的一部分。此外,在阀柱滑动孔22、23的周壁侧也与阀柱滑动孔24大致同样地分别形成有环状的油槽。符号25是设置在阀壳15上的铲斗缸7D用的方向控制阀(以下称为铲斗用控制阀25)。该铲斗用控制阀25由在阀柱滑动孔22内插入嵌合阀柱26而成的滑阀构成。铲斗用控制阀25具有位于阀柱26的轴向两侧并形成于罩体16A、16B内的液压先导部25A、25B。在左侧的液压先导部25B上配设有对阀柱26总是向中立位置(a)加力的弹簧27。在此,铲斗用控制阀25根据从作业用操作杆上所设的操作阀(未图示)向液压先导部25A、25B供给的先导压,使阀柱26在阀柱滑动孔22的轴向滑动位移。由此,铲斗用控制阀25从图2中的中立位置(a)转换到左、右的转换位置(b)、(C)。符号28A、28B是设置在铲斗用控制阀25与铲斗缸7D之间的铲斗缸用的主管路。就这些主管路28A、28B而言,在铲斗用控制阀25从图2所示的中立位置(a)转换到转换位置(b)时,相对于铲斗缸7D供给或排出来自供给管路19的压力油,向缩小方向驱动铲斗缸7D。另一方面,在铲斗用控制阀25从图2所示的中立位置(a)转换到转换位置(c)时,向伸长方向驱动伊斗缸7D。
符号29是设置在阀壳15上的起重臂缸7C用的方向控制阀(以下称为起重臂用控制阀29)。该起重臂用控制阀29由在阀柱滑动孔23内插入嵌合阀柱30而成的滑阀构成。起重臂用控制阀29具有位于阀柱30的轴向两侧并形成于罩体17A、17B内的液压先导部29A、29B。在左侧的液压先导部29B上,设有对阀柱30总是向中立位置(a)加力的弹簧31。在此,起重臂用控制阀29根据从作业用操作杆上所设的操作阀(未图示)向液压先导部29A、29B供给的先导压,使阀柱30在阀柱滑动孔23的轴向滑动位移。由此,起重臂用控制阀29从图2中的中立位置(a)转换到左、右的转换位置(b)、(C)。符号32A、32B是设置在起重臂用控制阀29与起重臂缸7C之间的起重臂缸用的主管路。该主管路32A、32B中的一方的主管路32A与构成液压驱动器的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连接,另一方的主管路32B与起重臂缸7C的杆侧油室B连接。在起重臂用控制阀29从图2所示的中立位置(a)转换到转换位置(b)时,来自供给管路19的压力油经由主管路32B供给至起重臂缸7C的杆侧油室B。此时,回流油从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经由主管路32A向回流管路20侧排出。由此,起重臂缸7C向缩小方向被驱动。在起重臂用控制阀29从图2所示的中立位置(a)转换到转换位置(c)时,来自供给管路19的压力油经由主管路32A供给至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此时,回流油从起重臂缸7C的杆侧油室B经由主管路32B向回流管路20侧排出。由此,起重臂缸7C向伸长方向被驱动。以下,对第一实施方式中所示用的脉动吸收控制阀33进行叙述。S卩、符号33是设置在阀壳15上的脉动吸收控制阀。该脉动吸收控制阀33在中心旁通管路21中与起重臂用控制阀29相邻的中途部位,配置在比起重臂用控制阀29更靠下游侧的位置。脉动吸收控制阀33由在阀柱滑动孔24内插入嵌合阀柱34而成的滑阀构成。脉动吸收控制阀33具有位于阀柱34的轴向两侧并形成于罩体18A、18B内的液压先导部33A、弹簧室33B。在该弹簧室33B内配设有将阀柱34向遮断位置(d)加力的弹簧35。脉动吸收控制阀33由于阀柱34被弹簧35在轴向上加力,因而总是配置在图2所示的遮断位置(d)。在该遮断位置(d),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与后述的储能器38之间在连接管路36A的中途位置被遮断。从后述的先导管路50向液压先导部33A供给先导压时,脉动吸收控制阀33从图2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连通位置(e)转换。在该连通位置(e),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之间经由后述的连接管路36A而连通。如图5、图6所示,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由带台阶的孔构成的阀体滑动孔34A、和细长的排泄用的油路34B。阀柱34的阀体滑动孔34A构成后述的转换阀40的一部分。换言之,脉动吸收控制阀33在阀柱34的阀体滑动孔34A内容纳有转换阀40。另外,在阀柱34上,以在阀体滑动孔34A的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径向的油孔34C、34D。这些油孔34C、34D构成后述的迂回通路39的一部分。其中一方的油孔34C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向后述的转换阀40的阀体41内供给压力油。另一方的油孔34D在后述的止回阀44开阀时使压力油向储能器38侧流通。符号36A、36B是利用脉动吸收控制阀33连通、遮断中途部位的连接管路,该连接管路36A、36B中的一个连接管路36A设置在后述的储能器38与起重臂缸7C用的主管路32A之间。一个连接管路36A构成将构成液压驱动器的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连接在储能器38上的管路。另一连接管路36B设置在回流管路20与起重臂缸7C用的主管路32B之间,构成将该主管路32B连接在油箱11侧、即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B上的管路。如图3所示,一个连接管路36A包括使阀柱滑动孔24的油槽24A和主管路32A连通的第一管路部36A1 ;—侧与阀柱滑动孔24的油槽24C连接且另一侧与在阀壳15的外侧面开口的连接点37 (参照图2)连通的第二管路部36A2 ;以及将后述的储能器38可装卸连接在连接点37上的第三管路部36A3。一个连接管路36A中的第一、第二管路部36A1、36A2由在阀壳15内延伸的油通路构成。第三管路部36A3由设置在阀壳15的外部的液压配管、软管等构成。其中,第一管路部36A1由在起重臂用控制阀29的阀柱滑动孔23和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滑动孔24之间以直线状延伸的通路构成,并形成为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平行延伸。一个连接管路36A通过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在阀柱滑动孔24内滑动位移,从而连通、遮断第一、第二管路部36A1、36A2 (S卩、油槽24A、24C)之间。其结果,后述的 储能器38经由一个连接管路36A而与主管路32A、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连通、遮断。另一连接管路36B配置在隔着中心旁通管路21而与一个连接管路36A的第一管路部36A1相反侧的位置。另一连接管路36B由使阀柱滑动孔24的油槽24B和主管路32A连通的直线状的油通路构成。即、另一连接管路36B作为在阀壳15的阀柱滑动孔23、24间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B平行地以直线状延伸的通路而形成。另一连接管路36B通过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在阀柱滑动孔24内滑动位移,从而使油槽24B侧相对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B连通、遮断。其结果,起重臂缸7C的主管路32B及底侧油室A经由另一连接管路36B而与油箱11侧连通、遮断。在此,连接管路36A的第一管路部36A1和另一连接管路36B作为在起重臂用控制阀29的阀柱滑动孔23和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滑动孔24之间相互平行延伸的直线状通路而形成。连接管路36A的第一管路部36A1和另一连接管路36B配置在隔着中心旁通管路21而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即、在阀柱滑动孔23、24的轴向上分离的位置)。符号38是构成动态阻尼器的脉动吸收用的储能器,该储能器38经由一个连接管路36A、主管路32A而与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连接。储能器38用于吸收车辆行驶时在底侧油室A产生的压力脉动。即、随着轮式装载机I的行驶,作业装置7的装料斗7B振动时,该振动经由起重臂7A传递到起重臂缸7C。因此,在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主管路32A上产生压力脉动。因此,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从图2所示的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时,储能器38经由连接管路36A及主管路32A而与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由此,储能器38作为动态阻尼器起作用,吸收在底侧油室A产生的压力脉动。符号39是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上的迂回通路,该迂回通路39由形成于阀柱34上的阀体滑动孔34A、油孔34C、34D及后述的通油路41B构成。并且,迂回通路39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位于遮断位置(d)、连通位置(e)中的任意位置时,也经由后述的止回阀44使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和储能器38之间连通。符号40是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内部的转换阀,该转换阀40构成为包含由插入嵌合在阀柱34的阀体滑动孔34A内地设置的阀柱构成的阀体41 ;对阀柱34的阀体滑动孔34A在右侧的端部加盖的塞柱42 ;以及配设在该塞柱42和阀体41之间且对阀体41向图5中的左方向加力的弹簧43。在转换阀40的阀体41上设有在面向阀柱34的油孔34C的位置形成的环状的受压面41A ;构成迂回通路39的一部分且用于将油孔34C侧的压力油导向油孔34D侧的通油路41B ;以及位于该通油路41B的中途且容纳有后述的止回阀44的阀容纳孔41C。转换阀40在阀容纳孔41C内容纳止回阀44。转换阀40的阀体41由环状受压面41A承受一个连接管路36A中第一管路部36A1侧的压力,当该压力超过预先规定的设定压(弹簧43的作用力)时,抵抗弹簧43而向闭阀方向(图5中的右方向)滑动位移。由此,阀柱34的油孔34C相对于阀体41的通油路41B被遮断,利用迂回通路39的起重臂缸7C和储能器38的连通被遮断。即、后述的止回阀44开阀时,迂回通路39也处于遮断状态。符号44是设置在转换阀40的内部的止回阀,该止回阀44可滑动地设置在阀体41 的通油路41B内,总是利用弱弹簧44A保持为闭阀状态。并且,止回阀44允许压力油向迂回通路39的一个方向(从油孔34C侧向油孔34D侧)流通,阻止压力油向成为逆向的另一方向(从油孔34D侧向油孔34C侧)流动。符号45是与阀壳15重合地设置的阀块,在该阀块45上形成有与形成于阀壳15上的中心旁通管路21的连接口 21A连通,且使后述的安全阀46承受上游侧的压力的环状油室45A ;以及安全阀46开阀时与该环状油室45A侧连通的油通路45B。该油通路45B的下游侧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连通。如图4所示,在阀块45上,以与安全阀46构成并列回路的方式设置后述的节流孔47。在阀块45上设有与环状油室45A侧连通的第一连接口 45C、和与油通路45B侧连通的第二连接口 45D。在第一连接口 45C连接后述的控制管路48A,在第二连接口 4 连接后述的控制管路48B。符号46是设置在阀块45内的安全阀。该安全阀46具有压力设定弹簧46A,利用该压力设定弹簧46A预先规定安全压力。安全阀46在环状油室45A侧承受在中心旁通管路21内流动的压力油的压力。当环状油室45A内的压力超过压力设定弹簧46A的设定压时,安全阀46开阀,使此时的过剩压力从油通路45B侧向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侧流通,发挥安全功能。符号47是与安全阀46并列地设置在阀块45内的节流孔,该节流孔47作为在安全阀46中迂回、使阀块45的环状油室45A与油通路45B之间连通的节流孔而形成。节流孔47对流动于中心旁通管路21的压力油、即从阀块45的环状油室45A向油通路45B流动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由此使其在节流孔47的前、后产生差压。符号48A、48B是一对控制管路,该控制管路48A、48B与设置在阀块45上的第一、第二连接口 45C、4 连接。控制管路48A、48B配置成相对于节流孔47与成为前、后的位置连通。由此,在节流孔47的前、后产生的差压成为负控制用的控制压并经由控制管路48A、48B向调整器12供给。其结果,调整器12根据该控制压驱动液压泵10的容量可变部10A,以上述差压在预定的压力范围内的方式,对液压泵10的吐出容量(排量)进行可变控制。符号49是与油箱11 一起构成副液压源的先导泵,该先导泵49与主液压泵10 —起由发动机9旋转驱动。先导泵49通过将从油箱11内吸入的工作油向先导管路50内吐出而使其产生后述的先导压。符号51是对脉动吸收控制阀33进行转换操作的遥控操纵阀,该遥控操纵阀51由电磁阀构成,根据从后述的控制器53输出的转换信号而从停止位置(f)转换到工作位置
(g)。在遥控操纵阀51处于停止位置(f)期间,脉动吸收控制阀33由弹簧35保持在遮断位置(d)。另一方面,若遥控操纵阀51从停止位置(f)转换到工作位置(g),则脉动吸收控制阀33从先导管路50向液压先导部33A供给先导压。由此,脉动吸收控制阀33抵抗弹簧35从图2所示的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符号52是设定液压泵10的最高吐出压的主安全阀。如图2所示,该主安全阀52构成高压安全阀,设置在吐出管路13与回流管路20之间。主安全阀52设定根据主液压泵10的压力油的最高吐出压力,将其以上的过剩压力释放到油箱11侦U。·
符号53是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的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器,该控制器53的输入侧与动态阻尼器的指示开关54及车速传感器55连接,其输出侧与遥控操纵阀51连接。控制器53具有由ROM、RAM及非挥发性存储器等构成的存储部53A,在该存储部53A内存储有后述的图7所示的遥控操纵阀51用的转换处理程序。就动态阻尼器的指示开关54而言,例如在驾驶室8内的操作员进行行驶驱动轮式装载机I的行驶用杆(未图示)的操作时,将伴随于此的指示信号向控制器53输出。控制器53根据来自指示开关54的信号,判断轮式装载机I是否在行驶中。车速传感器55检测轮式装载机I的行驶速度,并将该检测信号向控制器53输出。控制器53根据来自车速传感器55的检测信号,判断轮式装载机I的行驶速度(车速)是否在规定范围,即判断是否为将储能器38作为动态阻尼器而工作的车速。第一实施方式的轮式装载机I的液压控制装置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以下对其动作进行说明。若在轮式装载机I的操作员搭乘在车体2的驾驶室8中的状态下起动发动机9,则液压泵10和先导泵49通过发动机9而被旋转驱动。由此,从液压泵10向吐出管路13、供给管路19、中心旁通管路21吐出压力油。在纟产斗用控制阀25和起重臂用控制阀29均处于中立位置(a)期间,液压泵10和油箱11由中心旁通管路21连接。因此,在中心旁通管路21内流动的压力油通过回流管路20向油箱11环流。此时,阀块45内的节流孔47相对于在中心旁通管路21内流动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使其在节流孔47的前、后产生差压。此时的差压在流通于节流孔47的压力油的流量大时上升,在流量小时下降。因此,调整器12根据经由控制管路48A、48B供给的负控制用的控制压(由节流孔47形成的差压),对液压泵10的容量可变部IOA进行驱动。其结果,容量可变部IOA以上述差压在预定的压力范围内的方式对从液压泵10吐出的压力油的流量进行可变控制。S卩、在节流孔47的前、后的差压大时,调整器12向小流量侧驱动液压泵10的容量可变部10A,以使从液压泵10吐出的压力油的流量减少。另一方面,在节流孔47的前、后的差压变小时,调整器12向大流量侧驱动液压泵10的容量可变部10A,以使从液压泵10吐出的压力油的流量增大。由此,能够减少从液压泵10经由中心旁通管路21向油箱11无益地排出的压力油的流量,实现节能化。
其次,若驾驶室8内的操作员对作业用的操作杆进行操作,则铲斗用控制阀25从中立位置(a)向转换位置(b)、(c)的任一个转换。因此,来自供给管路19的压力油经由主管路28A、28B向铲斗缸7D供给、排出,作业装置7的装料斗7B通过铲斗缸7D而转动。另一方面,在起重臂用控制阀29从中立位置(a)向转换位置(b)、(c)的任一个转换时,来自供给管路19的压力油经由主管路32A、32B向起重臂缸7C供给、排出,起重臂7A通过起重臂缸7C而上、下升降。这样,作业装置7通过使起重臂7A和装料斗7B工作,能够进行土砂的挖起作业或扬起作业。脉动吸收控制阀33在利用这种作业装置7进行作业时,保持在图2所示的遮断位置(d)。由此,脉动吸收控制阀33在一个连接管路36A的中途相对于主管路32A遮断储能器38,在另一个连接管路36B的中途位置相对于回流管路20、油箱11遮断主管路32B。因 此,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不会与储能器38连通,杆侧油室B不会与油箱11侧连通。但是,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上设有迂回通路39,该迂回通路39由形成于阀柱34上的阀体滑动孔34A、油孔34C、34D以及通油路41B构成。在该迂回通路39上设有转换阀40和止回阀44。因此,在储能器38内的压力比主管路32A侧低时,止回阀44开阀,能够将主管路32A侧的压力(压力油)补充到储能器38内。另外,在主管路32A (连接管路36A中第一管路部36A1)侧的压力超过弹簧43的设定压时,转换阀40的阀体41抵抗弹簧43而向闭阀方向移动。由此,迂回通路39被转换阀40的阀体41遮断,因此,起重臂缸7C的主管路32A (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的连通被遮断。其结果,能够防止储能器38内的压力成为超过上述设定压的过剩压力。并且,能够利用止回阀44阻止储能器38内的压力油经由迂回通路39向主管路32A侧逆流。其次,驾驶室8内的操作员进行了行驶驱动轮式装载机I的操作时,伴随于此,指示开关54关闭,从该指示开关54向控制器53输出指示信号。由此,控制器53根据来自指示开关54的指示信号,判断轮式装载机I是否在行驶中。在此,参照图7对由控制器53进行的遥控操纵阀51的转换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当图7的处理动作开始时,在步骤I中,判断动态阻尼器用的指示开关54是否为关闭。在步骤I中判断为“否”的期间,指示开关54打开,能够为判断轮式装载机I正在驻车或停车(包含作业时),移动到步骤2。在下一步骤2中,停止转换信号相对于遥控操纵阀51的输出,将遥控操纵阀51保持在图2所示的停止位置(f)。因此,先导管路50内的先导压降低到油箱压力的水平,脉动吸收控制阀33成为由弹簧35保持在遮断位置(d)的状态,移动到步骤3。但是,在步骤I中判断为“是”时,指示开关54关闭,能够判断为轮式装载机I正在行驶,移动到步骤4。在下一步骤4中,根据来自车速传感器55的检测信号,判断轮式装载机I的行驶速度(车速)是否在规定范围。在步骤4中判断为“是”时,能够判断为轮式装载机I的车速是将储能器38作为动态阻尼器而工作的车速,移动到步骤5。因此,在下一步骤5中,向遥控操纵阀51输出转换信号,将遥控操纵阀51从图2所示的停止位置(f)转换到工作位置(g)。由此,来自先导泵49的压力油成为先导压而供给至先导管路50内,脉动吸收控制阀33抵抗弹簧35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即、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利用供给至液压先导部33A侧的先导压,在阀柱滑动孔24内沿轴向滑动位移。因此,阀柱34从图5所示的一方的行程末端移动到图6所示的另一方的行程末端。因此,形成于阀壳15内的一个连接管路36A的第一、第二管路部36A1、36A2 (SP、油槽24A、24C)之间由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连通。对于另一个连接管路36B,也由阀柱34将油槽24B侧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B连通。由此,起重臂缸7C的杆侧油室B成为经由另一个连接管路36B而与油箱11侧连通的状态,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成为经由一个连接管路36A而与储能器38连通的状态。其结果,储能器38能够作为吸收车辆行驶时的压力脉动的动态阻尼器起作用。即、在轮式装载机I行驶时,若作为重量物的装料斗7B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则伴随于此,起重臂缸7C反复进行伸缩动作。这样,若起重臂缸7C反复进行伸缩动作,则受此影响而在主管路32A、32B内产生压力脉动。但是,通过储能器38作为动态阻尼器起作用,从而能够吸收上述压力脉动,能够减少车辆的振动,改善乘坐心情。
因此,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中心旁通管路21的中途设置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脉动吸收控制阀33,该脉动吸收控制阀33配置在比起重臂用控制阀29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利用来自遥控操纵阀51的先导压将脉动吸收控制阀33转换到遮断位置(d)和连通位置(e)中的任意的转换位置。由此,脉动吸收控制阀33能够相对于一对主管路32A、32B中的一方主管路32A连通或遮断一个连接管路36A。其结果,在车辆行驶、停止时,能够使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相对于储能器38连通或遮断,能够减少伴随起重臂缸7C的伸缩动作的振动、压力的脉动。即、在车辆行驶时,能够使储能器38作为吸收压力脉动的动态阻尼器起作用。该场合,在多联阀装置14的阀壳15内,将一个连接管路36A和另一个连接管路36B配置在隔着中心旁通管路21在左、右方向上分离的位置(即、在阀柱滑动孔23、24的轴向分离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形成于阀壳15内的一个连接管路36A和另一个连接管路36B以直线状短距离相对于一对主管路32A、32B连接,能够将各管路的形状、结构简单化。另外,在多联阀装置14的阀壳15上,以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有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脉动吸收控制阀33。由此,将多联阀装置14的结构小型化,能够紧凑地形成。而且,能够将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脉动吸收控制阀33紧凑地容纳在一个阀壳15内来组装,能够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特别是,在阀壳15上,在同一平面上并列配置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脉动吸收控制阀33,能够将上述连接管路36A、36B以直线状短距离相对于一对主管路32A、32B连接。由此,能够将在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之间流动于一个连接管路36A内的压力油的压力损失抑制得较小。而且,能够将各连接管路36A、36B的结构简单化,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小型化、省空间化。另一方面,在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之间设置迂回通路39,在该迂回通路39上设置转换阀40的阀体41。由此,例如在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侧的压力上升到超过储能器38的设定压时,能够利用转换阀40的阀体41遮断经由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之间的迂回通路39的连通,能够防止在储能器38上作用过剩压力。并且,在迂回通路39的中途设置止回阀44。因此,能够使压力油从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侧向储能器38流通,对储能器38进行压力油的补充。其结果,能够通过止回阀44来防止储能器38内的压力过度降低或过度上升,能够使储能器38的工作稳定。
而且,做成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的内部设置转换阀40,在转换阀40的阀体41的内部设置止回阀44的结构。由此,能够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内紧凑地装入转换阀40和止回阀44,能够进一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省空间化。
图8至图12表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采用如下结构追加设置用于使脉动吸收控制阀产生液压负荷的转换位置。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附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中,符号60是由发动机9旋转驱动的液压泵,该液压泵60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液压泵10大致同样地构成。但是,该场合的液压泵60不会像第一实施方式那样进行利用调整器12的容量控制。因此,液压泵60不必是可变容量型的液压泵,也可以采用例如固定容量型的液压泵。符号61是设置在发动机9的排气侧的废气净化装置,该废气净化装置61对发动机9的废气中所含的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并净化。即、由柴油发动机构成的发动机9虽然效率高、耐久性也优良,但是粒子状物质(PM :ParticulateMatter)、氧化氮(NOx)、一氧化炭(CO)等的有害物质与废气一起排出。因此,安装在发动机9的排气管侧的废气净化装置61构成为包含对粒子状物质(PM)进行捕集并去除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 ;以及对一氧化碳(CO)等进行氧化并去除的氧化催化剂(未图示)。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通过从发动机9的废气中捕集粒子状物质,并且将所捕集的粒子状物质进行燃烧并去除,从而进行废气的净化。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通过使如上所述捕集的粒子状物质燃烧,从而进行过滤器的再生。符号62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多联阀装置,该多联阀装置6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多联阀装置14大致同样地构成为包含阀壳63和后述的通路块71。阀壳6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壳15大致同样地构成,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67以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在阀壳63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壳15大致同样地,形成有吐出管路13、供给管路19以及回流管路20等。在阀壳63的左、右两侧,在与铲斗用控制阀25的阀柱滑动孔22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罩体16A、16B,在与起重臂用控制阀29的阀柱滑动孔23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罩体17A、17B。但是,在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滑动孔66的左、右两侧的位置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有脉动吸收控制阀67用的罩体64A、64B。符号65是设置在阀壳63内的中心旁通管路,该中心旁通管路6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中心旁通管路21大致同样地构成。但是,如图9 图11所示,该场合的中心旁通管路65的管路形状在成为后述的阀柱滑动孔66的前、后的位置弯曲,其中途部位成为与后述的油槽66D连通的一侧通路部65A。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下游侧成为经由阀柱滑动孔66而与一侧通路部65A连通的另一侧通路部65B。该另一侧通路部65B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连接口 21A大致同样,在阀壳63的上端面开口。另一侧通路部65B经由后述的通路块71内的油通路71A而总是与回流通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20B连通。在此,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一侧通路部65A与另一侧通路部65B之间经由后述的阀柱滑动孔66连通。如图11所示,在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滑动位移到行程末端时,在中心旁通管路65内流动的压力油通过后述的槽口 70而在一侧通路部65A与另一侧通路部65B之间缩小流量。因此,阀柱68的槽口 70通过上述压力油而产生液压负荷。符号66是设置在阀壳63内的脉动吸收控制阀67用的阀柱滑动孔,该阀柱滑动孔66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滑动孔24大致同样地构成,其两侧由罩体64A、64B封闭。在阀壳63上,在阀柱滑动孔66的周壁侧,沿轴向(左、右方向)分离地形成有环状的油槽66A、66B。在油槽66A、66B之间,以从左、右方向夹着中心旁通管路65的方式形成有其他环状的油槽66C、66D。这些油槽66A 66D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油槽24A 24D大致同样地形成。油槽66A、66C构成与主管路32A连接的一个连接管路36A的一部分,其他油槽66B构成与主管路32B连接的其他连接管路36B的一部分。但是,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67由于阀柱 68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阀柱滑动孔66的油槽66A 66D各自的配置和形状也稍有不同。符号67是设置在阀壳63上的脉动吸收控制阀,该脉动吸收控制阀67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33大致同样地构成,在阀柱滑动孔66内插入嵌合阀柱68。但是,脉动吸收控制阀67具有作为第一、第二、第三转换位置的遮断位置(d)、连通位置(e)及负荷产生位置(h)。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67由从作为中立位置的遮断位置(d)向左、右的转换位置、即连通位置(e)和负荷产生位置(h)转换的三位置的方向控制阀构成。负荷产生位置(h)是用于对后述的发动机9施加液压负荷的转换位置。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67具有位于阀柱68的轴向两侧并形成于罩体64A、64B内的一对液压先导部67A、67B。各自不同的先导压经由后述的先导管路73A、73B供给至这些液压先导部67A、67B。在液压先导部67B内,配设有对阀柱68向成为中立位置的遮断位置(d)加力的弹簧69。脉动吸收控制阀67由于阀柱68被弹簧69在轴向上加力,因而总是配置在图8所示的遮断位置(d)。在该遮断位置(d),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之间在连接管路36A的中途位置被遮断。从后述的先导管路73A向液压先导部67A供给先导压时,脉动吸收控制阀67从图8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连通位置(e)转换。在连通位置(e),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之间经由连接管路36A而连通。另一方面,若从后述的先导管路73B向液压先导部67B供给先导压,则脉动吸收控制阀67从图8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负荷产生位置(h)转换。在该负荷产生位置(h),利用后述的槽口 70对流动于中心旁通管路65内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其结果,能够在液压泵60的吐出侧产生液压负荷。如图10、图11所示,在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上设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由带台阶的孔构成的阀体滑动孔68A、和细长的排泄用的油路68B。阀柱68的阀体滑动孔68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34的阀体滑动孔34A同样地构成转换阀40的一部分。SP、在脉动吸收控制阀67上,在阀柱68的阀体滑动孔68A内设有转换阀40。另外,在阀柱68上,以在阀体滑动孔68A的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径向的油孔68C、68D。这些油孔68C、68D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34的油孔34C、34D同样地构成迂回通路39的一部分。即、一方的油孔68C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向转换阀40的阀体41内供给压力油。另一方的油孔68D在止回阀44开阀时使压力油向储能器38侧流通。并且,在阀柱68上,在面向阀柱滑动孔66的油槽66D的位置设有环状的挡圈(9> F) 68E。该挡圈68E配置在对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一侧通路部65A和另一侧通路部65B进行连通、遮断的位置上。在阀柱68的挡圈68E上,通过切掉其轴向端部而形成后述的槽Π 70。符号70是构成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上的节流孔的槽口。如图10所示,该槽口 70在面向阀柱滑动孔66的油槽66D的位置,通过形成于挡圈68E的端部外周侧的切口而构成。若脉动吸收控制阀67从图8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负荷产生位置(h)转换,则如图11所示,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滑动位移到行程末端。由此,槽口 70在中心旁通管路65内从一侧通路部65A向另一侧通路部65B对流动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使此时的压力油产生液压负荷。
符号71是与阀壳63重合设置的通路块,该通路块71替换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块45来使用。通路块71用于使阀壳63内的中心旁通管路65经由回流管路20而与油箱11连通。因此,通路块71内形成有与中心旁通管路65的另一侧通路部65B连通的油通路71A,该油通路71A的下游侧总是与例如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20B连通。符号72是对脉动吸收控制阀67进行转换操作的遥控操纵阀,该遥控操纵阀72由电磁阀构成,根据从后述的控制器76输出的第一、第二转换信号,从中立位置(i)向右转换位置(j)和左转换位置(k)转换。在遥控操纵阀72处于中立位置(i)期间,脉动吸收控制阀67由弹簧69保持在遮断位置(d)。若遥控操纵阀72从中立位置(i)向转换位置(j)转换,则脉动吸收控制阀67通过从先导管路73A向液压先导部67A供给先导压,而从图8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连通位置(e)转换。若遥控操纵阀72从中立位置(i)向转换位置(k)转换,则脉动吸收控制阀67通过从先导管路73B向液压先导部67A供给先导压,而从图8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负荷产生位置(h)转换。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h)的脉动吸收控制阀67利用槽口 70对在中心旁通管路65内向油箱11侧流动的压力油的流量进行节流,使此时的压力油产生液压负荷。符号74是附设在发动机9的废气净化装置61上的差压传感器,该差压传感器74配置在废气净化装置61上所设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的上游侧(入口侧)和下游侧(出口侧),对其前、后差压进行检测。差压传感器74将其检测信号输出到后述的控制器76。控制器76能够根据来自差压传感器74的检测信号,推定附着在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IA上的粒子状物质、未燃烧残留物等的堆积量。符号75是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该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设置在驾驶室8 (参照图I)内,由操作员手动进行关闭、打开操作。在关闭了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时,控制器76根据此时的指令信号来判断是否为进行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的再生的时期。符号76是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器,该控制器76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控制器53大致同样地构成。但是,控制器76的输入侧除了与动态阻尼器的指示开关54及车速传感器55连接以外,还与差压传感器74及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连接,其输出侧与遥控操纵阀72等连接。另外,在控制器76的存储部76A内存储有后述的图12所示的遥控操纵阀72用的转换处理程序等。第二实施方式这样构成,下面参照图12对由控制器76进行的遥控操纵阀72的转换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当处理动作开始时,在步骤11中,判断动态阻尼器用的指示开关54是否为关闭。在步骤11中判断为“否”期间,指示开关54打开,能够判断轮式装载机I正在驻车或停车(包含作业时),移动到步骤12。在下一步骤12中,判断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是否为关闭。在步骤12中判断为“否”期间,上述指令开关75打开,移动到步骤13并停止转换信号对遥控操纵阀72的输出,将遥控操纵阀72保持在图8所示的中立位置(i)。因此,先导管路73A、73B内的先导压均下降到油箱压的水平,脉动吸收控制阀67成为由弹簧69保持在遮断位置(d)的状态,之后,移动到步骤14而返回。另一方面,在步骤11中判断为“是”时,指示开关54关闭,能够判断为轮式装载机I正在行驶,移动到步骤15。在下一步骤15中,根据来自车速传感器55的检测信号,判断 轮式装载机I的车速是否在规定范围。在步骤15中判断为“是”时,移动到下一步骤16,并向遥控操纵阀72输出第一转换信号,将遥控操纵阀72从图8所示的中立位置(i)转换到转换位置(j)。由此,来自先导泵49的压力油成为先导压而供给至先导管路73A内。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67抵抗弹簧69而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S卩、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利用供给至图9中所示的右侧的液压先导部67A的先导压,在阀柱滑动孔66内沿轴向(图9中的左方向)滑动位移。因此,形成于阀壳63内的一个连接管路36A的第一、第二管路部36A1、36A2 (SP、油槽66A、66C)之间由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连通。另外,对于另一个连接管路36B,也由阀柱68将油槽66B侧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B连通。由此,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成为经由一个连接管路36A而与储能器38连通的状态,起重臂缸7C的杆侧油室B成为经由另一个连接管路36B而与油箱11侧连通的状态。其结果,储能器38能够作为吸收车辆行驶时的压力脉动的动态阻尼器起作用。另一方面,在步骤12中判断为“是”时,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关闭,因此移动到步骤17。在下一步骤17中,根据来自差压传感器74的检测信号,判断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的前、后差压是否上升到规定压以上。在步骤17中判断为“否”的期间,基于差压传感器74的差压未上升到规定压。即、能够判断为附着在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上的粒子状物质、未燃烧残留物等的堆积量未增加到进行上述过滤器61A的再生的水平。因此,在下一步骤13中,停止转换信号对遥控操纵阀72的输出,将遥控操纵阀72保持在图8所示的中立位置(i)。但是,在步骤17中判断为“是”时,能够判断为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的前、后差压上升到规定压以上,粒子状物质、未燃烧残留物等的堆积量增加到必需进行上述过滤器61A的再生的水平。因此,在下一步骤18中,向遥控操纵阀72输出第二转换信号,将遥控操纵阀72从图8所示中立位置(i)向转换位置(k)转换。由此,来自先导泵49的压力油成为先导压而供给至先导管路73B内。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67抵抗弹簧69而从遮断位置(d)向负荷产生位置(h)转换。S卩、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利用供给至左侧的液压先导部67B的先导压,在阀柱滑动孔66内沿轴向(图11中的右方向)滑动位移到行程末端。
此时,如图11所示,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利用槽口 70对在中心旁通管路65内从一侧通路部65A向另一侧通路部65B流动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增大对液压泵60的液压负荷。由此,发动机9对液压泵60进行旋转驱动的负荷增大,伴随负荷的增大,燃料的喷射量增加。其结果,燃料的燃烧温度升高而能够提高发动机输出,结果能够使废气的温度上升。这样,粒子状物质堆积在发动机9的排气侧所设的废气净化装置6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上,当废气的前、后差压在该净化装置6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大于规定的压力值时,将脉动吸收控制阀67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h)。由此,能够使废气的温度上升到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再生所需要的温度以上。其结果,能够将排气温度高的气体引导到废气净化装置61内,通过以高温的气体烧尽堆积在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上的粒子状物质,能够顺畅地进行该过滤器61A的再生。因此,即使由于在发动机9的负荷小的状态下的运转而使废气的温度下降了时,也能够利用上述液压负荷提高发动机9的负荷。因此,能够使堆积在废气净化装置6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上的粒子状物质燃烧来使上述过滤器61A再生。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废气的净化处理,能够提高废气净化装置61的可靠性。因此,即使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67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效果。特别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脉动吸收控制阀67由在三位置转换的方向控制阀构成。即、脉动吸收控制阀67做成利用来自遥控操纵阀72的先导压,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和负荷产生位置(h)的结构。因此,在使废气净化装置6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再生时,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67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h),从而对在中心旁通管路65内向下游侧流动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增大对液压泵60的液压负荷。其结果,能够使废气的温度上升到使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再生所需要的温度以上。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即使由于在发动机9的负荷小的状态下的运转而使废气的温度下降了时,也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67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h),使在中心旁通管路65内流动的压力油产生液压负荷。由此,能够使堆积在废气净化装置6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上的粒子状物质燃烧来使该过滤器61A再生。其结果,能够稳定地进行废气的净化处理,能够提高作为废气净化装置61的可靠性。并且,在阀柱68在阀柱滑动孔66内沿轴向滑动位移时,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上的槽口 70能够在阀柱滑动孔66的油槽66D与阀柱68的挡圈68E(参照图11)之间可变地缩小流路。因此,使槽口 70作为可变节流孔起作用,能够可变地调整从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一侧通路部65A向另一侧通路部65B流动的压力油的流量。即、能够可变地控制此时产生的液压负荷。图13至图16表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的特征是,在脉动吸收控制阀上设置使中心旁通管路与油箱侧短路连通的短路通路。并且,在进行废气净化装置的再生时,将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由此,缩小上述短路通路的流路面积,使其产生液压负荷。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附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中,符号81是设置在发动机9的排气侧的废气净化装置,该废气净化装置81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废气净化装置61同样地构成,用于对发动机9的废气中所含的有害物质进行去除并净化。在该废气净化装置81上设有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81A和氧化催化剂(未图示)。符号82是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多联阀装置,该多联阀装置8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多联阀装置14大致同样地构成为包含阀壳83和阀块45。阀壳8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壳15大致同样地构成,以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有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84。阀壳83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壳63同样地构成,形成有吐出管路13、供给管路19、回流管路20及中心旁通管路65。在阀壳83的左、右两侧,在与铲斗用控制阀25的阀柱滑动孔22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罩体16A、16B,在与起重臂用控制阀29的阀柱滑动孔23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罩体17A、17B。在成为阀柱滑动孔66的左、右两侧的位置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有罩体64A、64B。
中心旁通管路65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那样,管路形状在成为阀柱滑动孔66的前、后的位置弯曲,其中途部位成为与油槽66D连通的一侧通路部65A。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下游侧成为经由阀柱滑动孔66而与一侧通路部65A连通的另一侧通路部65B,该另一侧通路部65B在阀壳83的上端面开口。另一侧通路部65B经由阀块45内的油通路45B而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连通。符号84是设置在阀壳83上的脉动吸收控制阀,该脉动吸收控制阀84与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67大致同样地构成,在阀柱滑动孔66内插入嵌合阀柱85。脉动吸收控制阀84具有作为第一、第二、第三转换位置的遮断位置(d)、连通位置(e)及负荷产生位置U)。即、脉动吸收控制阀84由从作为中立位置的遮断位置(d)向左、右的转换位置、即连通位置(e)和负荷产生位置(m)转换的三位置的方向控制阀构成。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84具有位于阀柱85的轴向两侧并形成于罩体64A、64B内的一对液压先导部84A、84B,各自不同的先导压经由先导管路73A、73B而供给至这些液压先导部84A、84B。在液压先导部84B内配设有对阀柱85向成为中立位置的遮断位置(d)力口力的弹黃69。脉动吸收控制阀84由于阀柱85被弹簧69在轴向上加力,因而总是配置在图13所示的遮断位置(d)。在该遮断位置(d),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之间在连接管路36A的中途位置被遮断。从先导管路73A向液压先导部84A供给先导压时,脉动吸收控制阀84从图13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连通位置(e)转换。在该连通位置(e),底侧油室A与储能器38之间经由连接管路36A而连通。另一方面,若从先导管路73B向液压先导部84B供给先导压,则脉动吸收控制阀84从遮断位置(d)向负荷产生位置(m)转换。在该负荷产生位置(m),利用后述的节流通路86对在后述的短路通路87内流通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其结果,能够在液压泵10的吐出侧产生液压负荷。在脉动吸收控制阀84的阀柱85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67的阀柱68同样地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由带有台阶的孔构成的阀体滑动孔85A、和细长的排泄用的油路85B。阀柱85的阀体滑动孔85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34的阀体滑动孔34A同样地构成转换阀40的一部分。在脉动吸收控制阀84上,在阀柱85的阀体滑动孔85A内设有转换阀40。在阀柱85上,以在阀体滑动孔85A的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径向的油孔85C、85D。这些油孔85C、8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34的油孔34C、34D同样地构成迂回通路39的一部分。即、一方的油孔85C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向转换阀40的阀体41内供给压力油,另一方的油孔8 在止回阀44开阀时使压力油向储能器38侧流通。并且,在阀柱85上,在面向阀柱滑动孔66的油槽66D的位置设有环状的挡圈85E。该挡圈85E配置在对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一侧通路部65A与另一侧通路部65B进行连通、遮断的位置上。并且,在阀柱85上,在从挡圈85E的轴向端部分离预先规定的尺寸的位置上,沿径向穿设有后述的节流通路86。符号86是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84的阀柱85上的径向的节流通路,该节流通路86由在与阀柱85的油路85B相交的位置沿径向穿设的小直径的油孔构成。如图16所示, 在阀柱85在阀柱滑动孔66内向右方向滑动位移到行程末端时,节流通路86使阀柱85的油路85B与油槽66D。符号87是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84的阀柱85上的短路通路,该短路通路87由上述油路85B和径向的节流通路86构成。短路通路87在上述那样的节流通路86与阀柱滑动孔66的油槽66D连通时,使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一侧通路部65A通过阀柱85内的油路85B而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B短路连通。此时,如图16所示,阀柱85的挡圈85E遮断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一侧通路部65A与另一侧通路部65B之间,阻止压力油在中心旁通管路65内从一侧通路部65A向另一侧通路部65B流通。如16所示,在脉动吸收控制阀84的阀柱85移动到右方向的行程末端时,脉动吸收控制阀84从图13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负荷产生位置(m)转换。由此,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一侧通路部65A从另一侧通路部65B被遮断,经由短路通路87而与油箱11侧的侧方通路部20B连通。此时,从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一侧通路部65A向短路通路87流通的压力油通过节流通路86。因此,利用该节流通路86对压力油的流动给与节流作用,结果,使压力油产生液压负荷。即、通过脉动吸收控制阀84从图13所示的遮断位置(d)向负荷产生位置(m)转换,能够经由液压泵10对发动机9施加负荷。符号88是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器,该控制器88与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控制器76同样地构成,其输入侧与动态阻尼器的指示开关54、车速传感器55、差压传感器74以及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连接,其输出侧与遥控操纵阀72等连接。该场合的控制器88也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其存储部88A内存储遥控操纵阀72用的转换处理程序(参照图12),对遥控操纵阀72进行从中立位置(i)向转换位置(j)、(k)的任意一个转换的控制。由此,脉动吸收控制阀84从图13所示的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负荷产生位置(m)的任意位置。因此,即使在这样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84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能够经由液压泵10对发动机9施加负荷,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将脉动吸收控制阀84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时,使中心旁通管路65与油箱11侧短路连通。因此,如图13所示,在将脉动吸收控制阀84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时,压力油不会经由中心旁通管路65流通到设置在中心旁通管路65的下游侧的节流孔47。此时,就进行液压泵10的容量控制的调整器12而言,经由控制管路48A、48B供给的节流孔47的前、后的差压(负控制用的控制压)降低,实际上成为零。因此,调整器12将液压泵10的容量可变部IOA向大流量侧驱动,使液压泵10的吐出容量(排量)增加到最大流量。其结果,对液压泵10进行驱动的发动机9的旋转负荷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84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而较大地增大。因此,通过增加发动机9的燃料喷射量、燃料消耗量,能够使发动机9的排气温度提早上升到使废气净化装置8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81A再生所需要的温度以上。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即使由于在发动机9的负荷小的状态下的运转而使废气的温度下降了时,也能够将脉动吸收控制阀84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使在短路通路87内流动的压力油产生液压负荷,能够有效地提高发动机9的旋转负荷。由此,能够使堆积在废气净化装置8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81A上的粒子状物质燃烧而使该过滤器81A再生。其结果,能够稳定地进行废气的净化处理,能够提高作为废气净化装置81的信赖性。图17至图21表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脉动吸收控制阀由三位置的方向控制阀构成,使其遮断位置与负荷产生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成为连通位置。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附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另外,关于液压泵60、废气净化装置61以及通路块71,由于是与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其说明。图中,符号91是第四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多联阀装置,该多联阀装置91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多联阀装置14大致同样地构成为包含阀壳92和通路块71。阀壳9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壳15大致同样地构成。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95设置成以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在阀壳92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壳15大致同样,形成有吐出管路13、供给管路19及回流管路20。在阀壳92的左、右两侧,在与铲斗用控制阀25的阀柱滑动孔22对应的位置设有罩体16A、16B。在与起重臂用控制阀29的阀柱滑动孔23对应的位置设有罩体17A、17B。另夕卜,在成为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滑动孔94的左、右两侧的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有罩体18A、18B。符号93是设置在阀壳92内的中心旁通管路,该中心旁通管路9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中心旁通管路21大致同样地构成。但是,如图18 图20所示,中心旁通管路93的管路形状在成为后述的阀柱滑动孔94的前、后的位置弯曲,其中途部位成为与后述的油槽94D连通的一侧通路部93A。另外,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下游侧成为经由阀柱滑动孔94而与一侧通路部93A连通的另一侧通路部93B。该另一侧通路部93B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连接口 21A大致同样地在阀壳92的上端面开口。另一侧通路部93B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同样地经由通路块71内的油通路71A而总是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20B连通。在此,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与另一侧通路部93B之间经由后述的阀柱滑动孔94连通。如图20所示,在中心旁通管路93内流动的压力油在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滑动位移到行程末端时,通过后述的槽口 98在一侧通路部93A与另一侧通路部93B之间缩小流量。其结果,在中心旁通管路93产生液压负荷。符号94是设置在阀壳92内的脉动吸收控制阀95用的阀柱滑动孔,该阀柱滑动孔94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滑动孔24大致同样地构成,其两侧由罩体18A、18B封闭。在阀壳92上,在阀柱滑动孔94的周壁侧以沿轴向(左、右方向)分离的方式形成有环状的油槽94A、94B。在油槽94A、94B之间,以从左、右方向夹着的中心旁通管路93的方式形成有其它环状的油槽94C、94D。这些油槽94A 94D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油槽24A 24D大致同样地形成。油槽94A、94C构成与主管路32A连接的一个连接管路36A的一部分,另一油槽94B构成与 主管路32B连接的另一个连接管路36B的一部分。油槽94D总是与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连通。但是,由于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因此阀柱滑动孔94的油槽94A 94D各自的配置和形状也不同。符号95是设置在阀壳92上的脉动吸收控制阀,该脉动吸收控制阀95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33大致同样地构成,在阀柱滑动孔94内插入嵌合阀柱96。但是,脉动吸收控制阀95具有作为第一、第二、第三转换位置的遮断位置(d)、连通位置(e)及负荷产生位置(h)。该场合,脉动吸收控制阀95在相对于作为中立位置的遮断位置(d)成为最右侧的位置上配置有作为第三转换位置的负荷产生位置(h),在遮断位置(d)与负荷产生位置(h)的中间配置有成为第二转换位置的连通位置(e)。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95具有位于阀柱96的轴向两侧并形成于罩体18A、18B内的液压先导部95A、弹簧室95B。在该弹簧室95B内配设有总是对阀柱96向遮断位置(d)力口力的弹簧97。脉动吸收控制阀95由于阀柱96被弹簧97在轴向上加力,因而总是配置在图17所示的遮断位置(d)。从后述的先导管路100向液压先导部95A供给第一先导压时,脉动吸收控制阀95从遮断位置(d)向连通位置(e)。另一方面,从后述的先导管路100向液压先导部95A供给比上述第一先导压更高的第二先导压时,脉动吸收控制阀95从遮断位置(d)通过连通位置(e)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h)。在负荷产生位置(h),利用后述的槽口 98对在中心旁通管路93内流通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其结果,在液压泵60的吐出侧产生液压负荷。如图19、图20所示,在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由带台阶的孔构成的阀体滑动孔96A、和细长的排泄用的油路96B。阀柱96的阀体滑动孔96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34的阀体滑动孔34A同样地构成转换阀40的一部分。在脉动吸收控制阀95上,在阀柱96的阀体滑动孔96A内设有转换阀40。在阀柱96上,以在阀体滑动孔96A的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径向的油孔96C、96D,这些油孔96C、96D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34的油孔34C、34D同样地构成迂回通路39的一部分。即、一方的油孔96C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向转换阀40的阀体41内供给压力油。另一方的油孔96D在止回阀44开阀时使压力油向储能器38侧流通。再有,在阀柱96上,在面向阀柱滑动孔94的油槽94D的位置设有环状的挡圈96E。该挡圈96E配置在对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和另一侧通路部93B进行连通、遮断的位置上。并且,在阀柱96的挡圈96E上,通过切掉其轴向端部而形成有后述的槽口 98。符号98是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上的构成节流孔的槽口,如图19、图20所示,该槽口 98在面向阀柱滑动孔94的油槽94D的位置,由形成于挡圈96E的端部外周侧的切口构成。在脉动吸收控制阀95从遮断位置(d)通过连通位置(e)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h)时,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滑动位移到行程末端。此时,在中心旁通管路93内从一侧通路部93A向另一侧通路部93B流动的压力油利用阀柱96的槽口 98缩小流量。由此,中心旁通管路93内的压力油在比一侧通路部93A靠上游侧利用节流作用产生液压负荷。符号99是对脉动吸收控制阀95进行转换操作的遥控操纵阀,该遥控操纵阀99由 电磁比例阀构成。遥控操纵阀99根据从后述的控制器101输出的转换信号(电流值的大、小),以预先规定的行程从停止位置(η)向转换位置(P)转换。在遥控操纵阀99处于停止位置(η)期间,脉动吸收控制阀95由弹簧97保持在遮断位置(d)。遥控操纵阀99从停止位置(η)向转换位置(P)转换相当于第一行程的量时,脉动吸收控制阀95从先导管路100向液压先导部95Α供给第一先导压。由此,脉动吸收控制阀95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并且,在使从控制器101输出的转换信号的电流值为最大时,遥控操纵阀99以比上述第一行程大的第二行程转换到转换位置(P)。因此,在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液压先导部95A供给比上述第一先导压高的第二先导压。由此,脉动吸收控制阀95从遮断位置(d)通过连通位置(e)向负荷产生位置(h)转换。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h)的脉动吸收控制阀95利用槽口 98使在中心旁通管路93内向油箱11侧流动的压力油的流量缩小,使此时的压力油产生液压负荷。符号101是第四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器,该控制器101与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控制器76大致同样地构成。但是,控制器101在其存储部IOlA内存储有图21所示的遥控操纵阀99用的转换处理程序等。第四实施方式这样构成,以下参照图21对由控制器101进行的遥控操纵阀99的转换控制处理进行说明。当处理动作开始时,在步骤21中,判断动态阻尼器用的指示开关54是否为关闭。在步骤21中判断为“否”期间,指示开关54打开,能够判断为轮式装载机I正在驻车或停车(包含作业时),移动到步骤22。在步骤22中,判断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是否为关闭。在步骤22中判断为“否”期间,上述指令开关75打开,因此移动到步骤23。在步骤23中,停止转换信号对遥控操纵阀99的输出,将遥控操纵阀99保持在停止位置(η)。因此,先导管路100内的先导压下降到油箱压的水平,脉动吸收控制阀95成为利用弹簧97保持在遮断位置(d)的状态,之后移动到步骤24。另一方面,在步骤21中,判断为“是”时,指示开关54关闭,能够判断为轮式装载机I正在行驶。于是,移动到步骤25,根据来自车速传感器55的检测信号,判断轮式装载机I的车速是否在规定范围。在步骤25中判断为“是”时,移动到步骤26,向遥控操纵阀99输出较小的电流值的转换信号,将遥控操纵阀99从停止位置(η)向转换位置(P)侧转换相当于第一行程的量。
由此,来自先导泵49的压力油成为作为中间压的第一先导压而供给至先导管路100内。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95抵抗弹簧97从遮断位置(d)向中间的连通位置(e)转换。即、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如图19中所示,利用供给至右侧的液压先导部95A的先导压,在阀柱滑动孔94内沿轴向(图19中的左 方向)滑动位移。因此,形成于阀壳92内的一个连接管路36A的第一、第二管路部36A1、36A2卿、油槽94A、94C)之间通过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连通。关于另一个连接管路36B,油槽94B侧也通过阀柱96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B连通。由此,起重臂缸7C的杆侧油室B成为经由另一个连接管路36B而与油箱11侧连通的状态,起重臂缸7C的底侧油室A成为经由一个连接管路36A而与储能器38连通的状态。其结果,储能器38能够作为吸收车辆行驶时的压力脉动的动态阻尼器起作用。另一方面,在步骤22中判断为“是”时,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关闭,因此移动到下一步骤27,根据来自差压传感器74的检测信号,判断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的前、后差压是否上升到规定压以上。在步骤27中判断为“否”期间,停止在步骤23中转换信号对遥控操纵阀99的输出,将遥控操纵阀99保持在图17所示的停止位置(η)。但是,在步骤27中判断为“是”时,废气净化装置6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Α的前、后差压上升到规定压以上,能够判断为粒子状物质、未燃烧残留物等的堆积量增加到必需进行过滤器的再生的水平。因此,在下一步骤28中,向遥控操纵阀99输出电流值大的转换信号,将遥控操纵阀99从停止位置(η)完全转换到转换位置(P)。由此,来自先导泵49的压力油成为先导压而供给至先导管路100内。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95抵抗弹簧97而从遮断位置(d)经由连通位置(e)较大地转换到最左侧的负荷产生位置(h)。即、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利用供给至液压先导部95A先导压而在阀柱滑动孔94内沿轴向(图18中的左方向)滑动位移到行程末端。此时,如图20所示,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利用槽口 98对在中心旁通管路93内从一侧通路部93A向另一侧通路部93B流动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增大对液压泵10的液压负荷。由此,发动机9对液压泵10进行旋转驱动的负荷增大,伴随负荷的增大,燃料的喷射量增加。其结果,燃料的燃烧温度升高而能够提高发动机输出,结果能够使废气的温度上升。这样,当废气的前、后差压在设置于发动机9的排气侧的废气净化装置6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比规定的压力值大时,能够判断为在该净化装置6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61A上堆积有粒子状物质,因此将脉动吸收控制阀95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
(h)。由此,能够使废气的温度上升到使废气净化装置61的过滤器61A再生所需要的温度以上。因此,能够使堆积在上述过滤器61A上的粒子状物质燃烧而使该过滤器61A再生,能够稳定地进行废气的净化处理。因此,即使在这样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中,脉动吸收控制阀95由在三位置转换的方向控制阀构成,通过利用来自遥控操纵阀99的先导压将脉动吸收控制阀95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和负荷产生位置(h),从而能够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做成将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连通位置(e)配设在遮断位置(d)与负荷产生位置(h)的之间的中间的结构。因此,在连通位置(e)与负荷产生位置(h)之间转换脉动吸收控制阀95时,不经由遮断位置(d)便能够向负荷产生位置(h)转换。该场合,通过增减从控制器101向遥控操纵阀99输出的转换信号的电流值,能够在连通位置(e)与负荷产生位置(h)之间转换脉动吸收控制阀95。并且,即使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在阀柱96在阀柱滑动孔94内沿轴向滑动位移时,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95的阀柱96上的槽口 98能够在阀柱滑动孔94的油槽94D与阀柱96的挡圈96E(参照图20)之间可变地缩小流路。因此,使槽口 98作为可变节流孔起作用,能够可变地调整从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向另一侧通路部93B流动的压力油的流量。即、能够可变地控制在中心旁通管路93内产生的液压负荷。图22至图24表示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脉动吸收控制阀的连通位置配置在遮断位置与负荷产生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而且,在进行废气净化装置的再生时,通过将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经由短路通路而产生液压负荷。此外,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于与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要素附注同一符号,并省略其说明。图中,符号111是设置在发动机9的排气侧的废气净化装置,该废气净化装置111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废气净化装置61同样地构成,在其内部设有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111A。符号112是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的多联阀装置,该多联阀装置112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多联阀装置14大致同样地构成为包含阀壳113和阀块45。阀壳113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壳15大致同样地构成。铲斗用控制阀25、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后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以在同一的平面上相互平行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阀壳113与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壳92同样地构成,形成有吐出管路13、供给管路19、回流管路20以及中心旁通管路93。在阀壳113的左、右两侧,在与铲斗用控制阀25的阀柱滑动孔22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罩体16A、16B。在与起重臂用控制阀29的阀柱滑动孔23对应的位置上设有罩体17A、17B。在成为阀柱滑动孔94的左、右两侧的位置上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设有罩体18A、18B。中心旁通管路93如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那样,管路形状在成为阀柱滑动孔94的前、后的位置弯曲,如图23、图24所示,其中途部位成为与油槽94D连通的一侧通路部93A。另外,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下游侧成为经由阀柱滑动孔94而与一侧通路部93A连通的另一侧通路部93B,该另一侧通路部93B在阀壳113的上端面开口。另一侧通路部93B经由阀块45内的油通路45B而与回流通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A连通。符号114是设置在阀壳113上的脉动吸收控制阀,该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与第四实施方式中叙述的脉动吸收控制阀95大致同样地构成,在阀柱滑动孔94内插入嵌合阀柱115。脉动吸收控制阀114具有作为第一、第二、第三转换位置的遮断位置(d)、连通位置(e)以及负荷产生位置(m)。S卩、脉动吸收控制阀114在相对于作为中立位置的遮断位置(d)成为最右侧的位置配置作为第三转换位置的负荷产生位置U),在遮断位置(d)与负荷产生位置(m)的中间配置成为第二转换位置的连通位置(e)。因此,脉动吸收控制阀114具有位于阀柱115的轴向两侧并形成于罩体18A、18B内的液压先导部114A、弹簧室114B。在该弹簧室114B内配设有对阀柱115向遮断位置(d)加力的弹簧97。脉动吸收控制阀114由于阀柱115被弹簧97在轴向上加力,因而总是配置在遮断位置(d)。当从先导管路100向液压先导部114A供给第一先导压时,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另一方面,当从先导管路100向液压先导部114A供给比上述第一先导压更高的第二先导压时,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从遮断位置(d)通过连通位置(e)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U)。在负荷产生位置(m),利用节流通路116对从中心旁通管路93向后述的短路通路117内流通的压力油给与节流作用,使其在液压泵10的吐出侧产生液压负荷。在脉动吸收控制阀114的阀柱115上形成有在轴向上延伸的由带台阶的孔构成的阀体滑动孔115A、和细长的排泄用的油路115B。阀柱115的阀体滑动孔115A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34的阀体滑动孔34A同样地构成转换阀40的一部分。在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上,在阀柱115的阀体滑动孔115A内设有转换阀40。另外,在阀柱115上,以在阀体滑动孔115A的轴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有径向的油孔115CU15D。这些油孔115C、11 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叙述的阀柱34的油孔34C、34D 同样地构成迂回通路39的一部分。S卩、一方的油孔115C从径向外侧向内侧向转换阀40的阀体41内供给压力油,另一方的油孔IlOT在止回阀44开阀时使压力油向储能器38侧流通。并且,在阀柱115上,在面向阀柱滑动孔94的油槽94D的位置设有环状的挡圈115E。该挡圈115E配置在对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与另一侧通路部93B进行连通、遮断的位置上。在阀柱115上,在从挡圈115E的轴向端部分离预先规定的尺寸的位置上,沿径向穿设有后述的节流通路116。符号116是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114的阀柱115上的径向的节流通路,该节流通路116由在与阀柱115的油路115B相交的位置沿径向穿射的小直径的油孔构成。如图24所示,在阀柱115在阀柱滑动孔94内向右方向滑动位移到行程末端时,节流通路116使阀柱115的油路115B与油槽94D连通。符号117是设置在脉动吸收控制阀114的阀柱115上的短路通路,该短路通路117由上述油路115B和径向的节流通路116构成。短路通路117在上述那样的节流通路116与阀柱滑动孔94的油槽94D连通,使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通过阀柱115内的油路115B而与回流管路20的侧方通路部20B短路连通。此时,如图24所示,阀柱115的挡圈115E遮断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与另一侧通路部93B之间,阻止压力油在中心旁通管路93内从一侧通路部93A向另一侧通路部93B流通。在脉动吸收控制阀114的阀柱115移动到右方向的行程末端时,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从图22所示的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U)。由此,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从另一侧通路部93B被遮断,经由短路通路117而与油箱11侧的侧方通路部20B连通。该场合,由于从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一侧通路部93A向短路通路117流通的压力油通过节流通路116,因此利用该节流通路116对压力油的流动给与节流作用,使此时的压力油产生液压负荷。即、脉动吸收控制阀114通过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从而能够经由液压泵10对发动机9施加负荷。符号118是第五实施方式中采用的作为控制机构的控制器,该控制器118与第四实施方式中叙述的控制器101同样地构成,其输入侧与动态阻尼器的指示开关54、车速传感器55、差压传感器74以及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75连接,其输出侧与遥控操纵阀99等连接。该场合,控制器118与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在其存储部118A内存储遥控操纵阀99用的转换处理程序(参照图21),根据转换信号的电流值的大、小,以两阶段的行程,进行将遥控操纵阀99从停止位置(η)向转换位置(P)转换的控制。由此,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连通位置(e),并且进一步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U)。因此,即使在这样构成的第五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从遮断位置(d)经由连通位置(e)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从而能够经由液压泵10而对发动机9施加负荷,能够得到与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特别是,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将脉动吸收控制阀114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时,使中心旁通管路93与油箱11侧短路连通。因此,在将脉动吸收控制阀114 从遮断位置(d)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时,压力油不会经由中心旁通管路93流通到设置在中心旁通管路93的下游侧的节流孔47。此时,就进行液压泵10的容量控制的调整器12而言,由于经由控制管路48A、48B供给节流孔47的前、后的差压(负控制用的控制压)降低,实际上成为零,因此将液压泵10的容量可变部IOA向大流量侧驱动,使液压泵10的吐出容量(排量)增加到最大流量。其结果,对液压泵10进行驱动的发动机9的旋转负荷通过将脉动吸收控制阀114转换到负荷产生位置(m)而较大地增大。因此,通过增加发动机9的燃料喷射量、燃料消耗量,能够使发动机9的排气温度提早上升到使废气净化装置11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IllA再生所需要的温度以上。因此,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即使由于在发动机9的负荷小的状态下的运转而使废气的温度下降了时,也能够将脉动吸收控制阀114转换负荷产生位置(m)来使在短路通路117内流动的压力油产生液压负荷,能够有效地提高发动机9的旋转负荷。由此,能够使堆积在废气净化装置111的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IllA上的粒子状物质燃烧来使该过滤器IllA再生。此外,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在转换阀40的阀体41内设置止回阀44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以下结构,即、位于转换阀的外部并在迂回通路的中途设置止回阀,通过上述止回阀阻止压力油从储能器向液压驱动器经由迂回通路流通。这方面也与上述第二 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在脉动吸收控制阀33的阀柱34内设置转换阀40的情况力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以下结构,即、位于脉动吸收控制阀的外部并在迂回通路的中途设置转换阀,通过上述转换阀遮断经由液压驱动器与储能器的迂回通路的连通。这方面也与第二 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具备液压控制装置的作业车辆,以轮式装载机I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广泛应用于例如具备轮式的行驶体的液压挖掘机、叉式升降车、起重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或者工程机械以外的作业车辆等。这方面与也上述第二 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符号说明I—轮式装载机(作业车辆),2—车体,7—作业装置,7A—起重臂,7B—装料斗,7C—起重臂缸(液压驱动器),7D—伊斗缸(液压驱动器),8—驾驶室,9—发动机,10、60—液压泵(液压源),11—工作油箱,12—调整器(容量控制机构),14、62、82、91、112—多联阀装置,15、63、83、92、113—阀壳,19一供给管路,20—回流管路,21、65、93—中心旁通管路,22、23、24、66、94一阀柱滑动孔,25—铲斗用控制阀(方向控制阀),26、30、34、68、85、96、115—阀柱,29—起重臂用控制阀(方向控制阀),32八、328—主管路,33、67、84、95、114一脉动吸收控制阀,36A—一个连接管路,36B—另一个连接管路,38—储能器,39—迂回通路,40—转换阀,44 一止回阀,45—阀块,46—安全阀,47—节流孔,48A、48B—控制管路,49—先导泵,50、73八、738、100—先导管路,51、72、99一遥控操纵阀,53、76、88、101、118—控制器(控制机构),54—动态阻尼器的指示开关,55—车速传感器,61、81、111一废气净化装置,6认、8认、11IA—粒子状物质去除过滤器,70,98— 口(节流孔),71—通路块,74—差压传感器,75— 过滤器再生指令开关,86、116—节流通路,87、117—短路通路,d—遮断位置,e—连通位置,h、m—负荷产生位置。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具备与油箱(11) 一起构成作业车辆的液压源的液压泵(10、60);利用从该液压泵(10、60)吐出的压力油驱动的至少一个液压驱动器(7C);对从上述液压泵(10、60)供给至该液压驱动器(7C)的压力油进行转换控制的方向控制阀(29);连接该方向控制阀(29)与上述液压驱动器(7C)之间的一对主管路(32A)、(32B);经由从该一对主管路(32A)、(32B)中的一方主管路(32A)分支的一个连接管路(36A)而与上述液压驱动器(7C)连接且吸收在上述液压驱动器(7C)产生的压力脉动的储能器(38);以及设置在上述一个连接管路(36A)的中途且对上述液压驱动器(7C)与储能器(38)之间进行连通、遮断的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 上述方向控制阀(29)配置在将上述液压泵(10、60)与油箱(11)连接的中心旁通管路(21、65、93)的中途,与上述中心旁通管路(21、65、93) —起对上述一对主管路(32A)、(32B)进行转换控制, 上述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一对主管路(32A)、( 32B)中的上述一方主管路(32A)在成为上述方向控制阀(29)与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之间的位置与上述一个连接管路(36A)连接,另一方主管路(32B)与另一个连接管路(36B)连接,该另一个连接管路(36B)经由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而与油箱(11)连通、遮断, 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配置在上述中心旁通管路(21、65、93)中与上述方向控制阀(29)相邻的中途部位,具有对位于上述一方主管路(32A)与上述储能器(38)之间的上述一个连接管路(36A)进行连通、遮断,并且对位于上述另一方主管路(32B)与上述油箱(11)之间的上述另一个连接管路(36B)进行连通、遮断的多个转换位置(d)、(e)、(h、m)。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设置在上述中心旁通管路(21、65、93)中成为上述方向控制阀(29)的下游侧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液压泵(10、60)进行驱动的发动机(9);以及设置在该发动机(9)的排气侧且具有对废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61A、81A、11IA)的废气净化装置(61、81、111),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67、84、95、114)具有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h、m),该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h、m)用于在使上述废气净化装置(61、81、111)的过滤器(61A、81A、111A)再生时,缩小上述中心旁通管路(65、93)的流路面积而产生液压负荷。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对上述液压泵(10)进行驱动的发动机(9);以及设置在该发动机(9)的排气侧且具有对废气进行净化的过滤器(81AU11A)的废气净化装置(81、111),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84、114 )具有使上述中心旁通管路(65、93 )与油箱(11)侧短路连通的短路通路(87、117),且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84、114)具有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m),该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m)用于在使上述废气净化装置(81、111)的过滤器(81A、111A)再生时,缩小上述短路通路(87、117)的流路面积而产生液压负荷。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67、84、95、114)具有第一、第二、第三转换位置(d)、(e)、(h、m),在这些转换位置中的第一转换位置(d),在上述一个连接管路(36A)的中途位置遮断上述液压驱动器(7C)与储能器(38)之间,在上述第二转换位置(e),经由上述一个连接管路(36A)而连通上述液压驱动器(7C)与储能器(38)之间,上述第三转换位置(h、m)作为上述负荷产生用的转换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与上述方向控制阀(29)设置在同一阀壳(15、63、83、92、113)内,上述各连接管路(36六、368)在上述阀壳(15、63、83、92、113)内部与上述一对主管路(32A)、(32B)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和上述方向控制阀(29)以在同一平面上相互平行延伸的方式并列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液压驱动器(7C)与储能器(38)之间设置迂回通路(39),该迂回通路(39)在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处于任意转换位置时都能使两者之间连通,在该迂回通路(39)上设置转换阀(40),该转换阀(40)在上述液压驱动器(7C)侧的压力超过预先规定的设定压时,遮断利用了该迂回通路(39)的上述液压驱动器(7C)与储能器(38)的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转换阀(40)设置在上述脉动吸收控制阀(33、67、84、95、114)的内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迂回通路(39)上设置止回阀(44),该止回阀(44)允许压力油从上述液压驱动器(7C)向上述储能器(38)流通,且阻止逆向的流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回阀(44)设置在上述转换阀(40)的内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的液压控制装置,在中心旁通管路(21)的中途设置起重臂用控制阀(29)和脉动吸收控制阀(33)。脉动吸收控制阀(33)配置在比起重臂用控制阀(29)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利用来自遥控操纵阀(51)的先导压将脉动吸收控制阀(33)转换到遮断位置(d)和连通位置(e)。脉动吸收控制阀(33)构成为将一对主管路(32A)、(32B)中的一方的主管路(32A)经由一个连接管路(36A)而与储能器(38)连通或遮断,将另一方的主管路(32B)经由另一个连接管路(36B)而与油箱(11)侧连通或遮断。在车辆行驶时使储能器(38)作为动态阻尼器起作用。通过该结构,能够将连接管路(36A)的结构简单化,提高组装时的作业性。
文档编号F15B11/00GK102947599SQ20118003097
公开日2013年2月27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2日
发明者小林刚, 山下亮平, 松崎浩, 小林义伸, 上野胜美, 安藤正明 申请人: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