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53713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贴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辅料贴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贴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元件及器件的普及,为了实现良好的导电性能,金属片经常需要被贴合于电子产品外壳的固定位置。传统的金属片贴合加工大多是通过人工借助工具的方式对平面金属片进行贴合加工。随着电子产品的外壳自身结构的需求以及加工要求的不断提高,操作人员则需要先将平面金属片进行折弯,然后在外壳内腔找准位置再贴附该折弯的金属片,以满足电子产品的外壳金属片贴合的实际需求。然而这种手动贴设金属片的方式速度较慢,大大降低了金属片的贴合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提高金属片贴合效率的贴料装置。

一种贴料装置,用于将料带上的金属片折弯并贴合于电子产品的外壳上,所述贴料装置包括:

机台;

剥料机构,设置于所述机台上,所述剥料机构用于输送并分离所述料带上的所述金属片;

移送机构,设置于所述机台上,用于滑动输出所述外壳;及

折弯贴料机构,设置于所述机台上,并位于所述移送机构的下方,所述折弯贴料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机台上的机械手和设置于所述机械手上的第一吸附组件,所述第一吸附组件用于取放所述金属片;所述机械手能够下压所述第一吸附组件并驱动所述第一吸附组件在所述剥料机构和所述移送机构之间移动,以将所述金属片折弯并贴合于所述外壳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剥料机构包括:

安装架,设置于所述机台上;

输送组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用于输送所述料带;及

分料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用于分离所述料带上的所述金属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组件包括:

收卷辊,用于卷绕所述料带的一端;所述收卷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

放卷辊,用于卷绕所述料带的另一端;所述放卷辊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安装架远离所述收卷辊的一端;及

第一驱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并与所述收卷辊相联动,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收卷辊相对所述安装架转动以收卷所述料带,进而通过所述收卷辊带动所述放卷辊相对所述安装架转动以放卷所述料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料组件包括:

固定平台,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用于承载所述料带;及

分料平台,所述分料平台具有弹性,设置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分料平台与所述固定平台相平齐,并与所述固定平台存在间隙,所述分料平台与所述固定平台之间的间隙尺寸小于所述金属片在所述固定平台至所述分料平台方向上延伸的尺寸,所述输送组件能够相对所述安装架转动,以将所述料带上的所述金属片从所述固定平台输送至所述分料平台上,进而实现所述金属片从所述料带上的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送机构包括:

输送架,设置于所述机台上,所述输送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的两侧均设置有滑轨;

载具,用于承载所述外壳,所述载具与所述滑轨相对应,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滑轨上;及

驱动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上,并与所述载具相联动,所述驱动组件能够带动两个所述载具分别相对两个所述滑轨同步交错移动,以使其中一所述载具进入所述折弯贴料机构的下方,同时以使另一所述载具从所述折弯贴料机构的下方离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主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上;

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面远离所述主动轮的一侧;

传送带,卷绕在所述主动轮和所述从动轮上,且所述传送带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载具相连;及

第二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面上,并与所述主动轮相联动,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主动轮相对所述输送架转动,以使所述主动轮带动所述传送带相对所述输送架转动,进而以使所述传送带带动两个所述载具分别相对两个所述滑轨同步交错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组件包括:

第一固定板,设置于所述机械手上;

第三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及

第一吸头,用于取放所述金属片,并与所述第三驱动件相联动;所述第三驱动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吸头相对第一固定板移动,以使所述第一吸头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金属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吸附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设置于所述第三驱动件和所述第一吸头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块上开设有第一辅助孔,所述第一吸头可弹性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辅助孔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贴料机构还包括安装板和第二吸附组件,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机械手上,所述第一吸附组件和所述第二吸附组件间隔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二吸附组件包括:

第二固定板,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上;

第四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固定板上,且所述第四驱动件连接设置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上开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二辅助孔和第三辅助孔;

第二吸头,用于取放另一所述金属片的一端,所述第二吸头可弹性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二辅助孔;

第三吸头,用于取放另一所述金属片的另一端,所述第三吸头可弹性滑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三辅助孔;及

所述第四驱动件能够通过第二连接块带动所述第二吸头和所述第三吸头相对所述第二固定板移动,以使所述第二吸头和所述第三吸头能够靠近或远离另一所述金属片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可包括校正器,所述校正器设置于所述机台上,并与所述剥料机构相对应,所述校正器用于校正所述金属片相对所述第一吸附组件的位置。

上述贴料装置,通过剥料机构对料带上的金属片自动输送并分离,然后通过折弯贴料机构的机械手和第一吸附组件的相互配合将金属片折弯并贴合于移送机构滑动输出的外壳上。相比传统的手动贴设金属片的方式,上述贴胶装置实现了折弯并贴合金属片的自动化及精准化,大大提高了金属片的贴合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贴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贴料装置中折弯贴料机构和校正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贴料装置中剥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贴料装置中折弯贴料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贴料装置中第一吸附组件和第二吸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贴料装置中第二吸附组件的状态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贴料装置中第二吸附组件的另一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贴料装置100用于将料带200上的金属片210折弯并贴合于电子产品的外壳300上。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片210为铜箔。外壳300为手机壳。

贴料装置100包括机台110、剥料机构120、移送机构130及折弯贴料机构140。剥料机构120设置于机台110上。剥料机构120用于输送并分离料带200上的金属片210。移送机构130设置于机台110上。移送机构130用于滑动输出外壳300。折弯贴料机构140设置于机台110上,并位于移送机构130的下方。折弯贴料机构140包括机械手142和第一吸附组件144。机械手142设置于机台110上。第一吸附组件144设置于机械手142上。第一吸附组件144用于取放金属片210。机械手142能够下压第一吸附组件144并驱动第一吸附组件144在剥料机构120和移送机构130之间移动,以将金属片210折弯并贴合于外壳300上。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3,剥料机构120可为多个。多个剥料机构120均匀间隔设置于机台110上。通过多个剥料机构120的设置,能够一次性同步输送并分离多个金属片210,从而可以提高金属片210的贴合效率。进一步地,剥料机构120包括安装架122、输送组件124及分料组件126。安装架122设置于机台110上。输送组件124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架122上。输送组件124用于输送料带200。分料组件126设置于安装架122上。分料组件126用于分离料带200上的金属片210。

在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输送组件124包括收卷辊1241、放卷辊1242及第一驱动件1243。收卷辊1241用于卷绕料带200的一端。收卷辊1241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架122上。放卷辊1242用于卷绕料带200的另一端。放卷辊1242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架122远离收卷辊1241的一端。第一驱动件1243设置于安装架122上,并与收卷辊1241相联动。第一驱动件1243能够带动收卷辊1241相对安装架122转动以收卷料带200,进而通过收卷辊1241带动放卷辊1242相对安装架122转动以放卷料带200。

在本实施例中,放卷辊1242与收卷辊1241共用一个动力源。当第一驱动件1243带动收卷辊1241相对安装架122转动时,收卷辊1241可带动料带200的一端相对收卷辊1241转动以收卷料带200。同时,放卷辊1242在料带200的拉动下也会跟随收卷辊1241一起相对安装架122转动,从而带动料带200的另一端相对放卷辊1242转动以放卷料带200。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减少动力源的数目,降低输送组件124的重量及生产成本,还能保证输送组件124收放卷的同步性,避免利用两个动力源分别驱动收卷辊1241与放卷辊1242而可能造成的差速驱动。

可以理解是,输送组件124还可包括第一张紧辊1244和第二张紧辊1245。第一张紧辊1244和第二张紧辊1245均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架上。第一张紧辊1244和第二张紧辊1245位于收卷辊1241和放卷辊1242之间。料带200的另一端依次经过第一张紧辊1244和第二张紧辊1245而卷绕在放卷辊1242上。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以便于调节料带200的松紧,防止料带200在输送过程中出现打滑,确保料带200上的金属片210的顺利输送。

请一并参阅图3及图4,进一步地,分料组件126包括固定平台1262和分料平台1264。固定平台1262设置于安装架122上。固定平台1262用于承载料带200。分料平台1264具有弹性。分料平台1264设置于安装架122上。分料平台1264与固定平台1262相平齐。分料平台1264与固定平台1262存在间隙。分料平台1264与固定平台1262之间的间隙尺寸小于金属片210在固定平台1262至分料平台1264上延伸的尺寸。输送组件124能够相对安装架122转动,以将料带200上的金属片210从固定平台1262输送至分料平台1264上,进而实现金属片210从料带200上的分离。

输送组件124相对安装架122转动以带动料带200的不断输送,当料带200经过固定平台1262的靠近分料平台1264的一端时,金属片210便会与料带200相分离,由于分料平台1264与固定平台1262存在间隙,且分料平台1264与固定平台1262之间的间隙尺寸小于金属片210在固定平台1262至分料平台1264上延伸的尺寸,从而使得金属片210不会穿过该间隙而移动至分料平台1264上,进而实现金属片210从料带200上的顺利分离。

可以理解的是,为了方便料带200的输送,固定平台1262靠近分料平台1264的一端可为三棱柱状,以避免棱边太多而使得料带200上多处受到较大的局部应力,降低料带200断裂的风险。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5,在一实施例中,移送机构130包括输送架131、载具132及驱动组件134。输送架131设置于机台110上。输送架13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311和第二面1312。第一面1311的两侧均设置有滑轨133。两个滑轨133相对平行间隔设置。

载具132用于承载外壳300。载具132与滑轨133相对应,并可滑动地设置于滑轨133上。驱动组件134设置于第二面1312上,并与载具132相联动。驱动组件134能够带动两个载具132分别相对两个滑轨133同步交错移动,以使其中一载具132进入折弯贴料机构140的下方,同时以使另一载具132从折弯贴料机构140的下方离开。

进一步地,驱动组件134包括主动轮1341、从动轮(图未标)、传送带1342及第二驱动件1343。主动轮1341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面1312上。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面1312远离主动轮1341的一侧。传送带1342卷绕在主动轮1341和从动轮上。传送带1342的相对两端分别与两个载具200相连。第二驱动件1343设置于第二面1312上,并与主动轮1341相联动。第二驱动件1343能够带动主动轮1341相对输送架131转动,以使主动轮1341带动传送带1342相对输送架131转动,进而以使传送带1342带动两个载具200分别相对两个滑轨133同步交错移动。

当第二驱动件1343带动主动轮1341相对输送架131转动时,可驱动传送带1342带动两个载具200分别相对两个滑轨133同步交错移动,以使其中一载具132进入折弯贴料机构140的下方,同时以使另一载具132从折弯贴料机构140的下方离开,这样完成相互交错移动,从而实现无间隔的输送外壳300和更换外壳300。

可以理解的是,移送机构130还可包括限位块135和真空保护链136。限位块135设置于第一面1311上,并与滑轨133对应设置。限位块135能够与载具200相抵接,以限制载具200相对滑轨133的移动。通过限位块135的设置,能够对载具200的移动行程进行限位,以便于在载具200进行拿取或者放置外壳300。真空保护链136设置于输送架131的两侧。真空保护链136位于载具200外边缘的下方。真空保护链136用于对与载具200连接的外部真空软管进行保护。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6,第一吸附组件144包括第一固定板1441、第三驱动件1442及第一吸头1443。第一固定板1441设置于机械手142上。第三驱动件1442设置于第一固定板1441上。第一吸头1443用于取放金属片210。第一吸头1443与第三驱动件1442相联动。第三驱动件1442能够带动第一吸头1443相对第一固定板1441移动,以使第一吸头1443能够靠近或远离金属片210。

金属片210的折弯贴合操作原理如下:机械手142带动第一吸头1443移动至分料平台1264的上方,第三驱动件1442带动第一吸头1443相对第一固定板1441移动,以将承载于分料平台1264上的金属片210的一端吸附固定。机械手142下压第一吸头1443,分料平台1264在第一吸头1443的压力作用下压缩变形,而金属片210的另一端在分料平台1264的挤压作用下逐渐向上折弯变形。机械手142继续下压第一吸头1443,金属片210的另一端在分料平台1264的挤压作用下折弯角度逐渐增大直至接近90度,然后机械手142带动第一吸头1443向上退出,从而完成金属片210的折弯。

当金属片210折弯完成以后,机械手142带动第一吸头1443移动至外壳300预设位置并斜向下移动,以将金属片210斜向下贴靠外壳300,从而进一步地将金属片210折弯并与外壳300相贴合。第一吸头1443将金属片210松开,机械手142带动第一吸头1443斜向上退出,从而完成金属片210的贴合。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吸附组件144还可包括第一连接块1444。第一连接块1444设置于第三驱动件1442和第一吸头1443之间。第一连接块1444上开设有第一辅助孔1445。第一吸头1443可弹性滑动地穿设于第一辅助孔1445内。通过该结构的设置,以便于第一吸头1443能够分别与分料平台1264和外壳300较好地弹性抵接在一起,从而提高金属片210的折弯贴合效率。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进一步地,折弯贴料机构140还可包括安装板146和第二吸附组件148。安装板146设置于机械手142上。第一吸附组件144和第二吸附组件148间隔设置于安装板146上。可以理解,第一吸附组件144可为多个。多个第一吸附组件144间隔设置于安装板146上。通过多个第一吸附组件144的设置,使得折弯贴料机构140可同步吸附多个金属片210,从而可以提高金属片210的贴合效率。

第二吸附组件148包括第二固定板1481、第四驱动件1482、第二吸头1483及第三吸头1484。第二固定板1481设置于安装板146上。第四驱动件1482设置于第二固定板1481上。第四驱动件1482连接设置有第二连接块1485。第二连接块1485上开设有间隔分布的第二辅助孔1486和第三辅助孔1487。第二吸头1483用于取放另一金属片210的一端。第二吸头1483可弹性滑动地穿设于第二辅助孔1486。第三吸头1484用于取放另一金属片210的另一端。第三吸头1484可弹性滑动地穿设于第三辅助孔1487。第四驱动件1482能够通过第二连接块1485带动第二吸头1483和第三吸头1484相对第二固定板1481移动,以使第二吸头1483和第三吸头1484能够靠近或远离另一金属片210的两端。

对于外壳300需要贴合二次折弯的另一金属片210而言,在第二吸附组件148吸取并第一次折弯另一金属片210时,第二吸头1483的底端面1488和第三吸头1484的底端面1489相平齐。机械手142与第二吸附组件148的第二吸头1483和第三吸头1484的相互配合用于对另一金属片210的第一次折弯的操作原理和机械手142与第一吸头1443的相互配合用于折弯金属片210的操作原理类似,在此不再一一详细介绍。

现重点介绍第二次折弯并贴合另一金属片210的原理。当另一金属片210第一次折弯完成以后,机械手142带动第二吸头1483和第三吸头1484移动至外壳300另一预设位置并斜向下移动,第二吸头1483的底端面1488将会先与外壳300另一预设位置的较高处抵接,此时第二吸头1483由于外壳300的支撑而不能相对第二辅助孔1486继续弹性移动,从而将另一金属片210吸附固定在第二吸头1483的一端和外壳300另一预设位置的较高处相贴合,第二吸头1483将另一金属片210的一端松开。

然后机械手142继续斜下压,第三吸头1484可相对第三辅助孔1487向下继续弹性移动,使得第三吸头1484的底端面1489与第二吸头1483的底端面1488形成高度差,同理,第三吸头1484的底端面1489将会与外壳300另一预设位置的较低处抵接,从而将另一金属片210进行第二次折弯并与外壳300另一预设位置的较低处相贴合,第三吸头1484将另一金属片210的另一端松开,机械手142带动第二吸头1483和第三吸头1484斜向上退出,从而完成另一金属片210的完全贴合。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5,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贴料装置100还可包括校正器150。校正器150设置于机台110上,并与剥料机构120相对应。校正器150用于校正金属片210相对第一吸附组件144的位置。当机械手142下压第一吸附组件144以吸附金属片210时,金属片210相对第一吸附组件144的位置有可能出现相对误差,从而影响金属片210的贴合精度。通过校正器150的设置,机械手142可驱动第一吸附组件144并将第一吸附组件144吸取的金属片210移送至校正器150上。当校正器150将金属片210的位置校正以后,机械手142可再次驱动第一吸附组件144并重新吸取金属片210,从而可以大大提高金属片210相对第一吸附组件144的位置精度。

上述贴料装置100,通过剥料机构120对料带200上的金属片210自动输送并分离,然后通过折弯贴料机构140的机械手142和第一吸附组件144的相互配合将金属片210折弯并贴合于移送机构130滑动输出的外壳300上。相比传统的手动贴设金属片的方式,上述贴胶装置100实现了折弯并贴合金属片210的自动化及精准化,大大提高了金属片210的贴合效率。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