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减震器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332396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30]在上述行星齿轮装置26中,由于相对于被输入到行星齿轮架CAO的发动机24的输出转矩而由第一电动机MGl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转矩被输入到太阳齿轮SO时,在成为输出元件的内啮合齿轮RO上会出现直达转矩,因此第一电动机MGl作为发电机而发挥功能。此夕卜,在内啮合齿轮RO的转速即车轮侧输出轴14的转速(输出轴转速)Nout为固定时,能够通过使第一电动机MGl的转速Nmgl上下变化来使发动机24的转速(发动机转速)Ne连续地(无级地)变化。换言之,在输入轴39上经由行星齿轮装置26而以能够实施动力传递的方式连结有第一电动机MGl。
[0031]本实施例的所述自动变速器22通过一组拉维娜型行星齿轮机构而被构成。S卩,在自动变速器22中,设置有第一太阳齿轮SI与第二太阳齿轮S2,该第一太阳齿轮SI与阶式小齿轮Pl的大径部啮合,并且该阶式小齿轮Pl的小径部与小齿轮P2啮合,该小齿轮P2与以与所述各太阳齿轮S1、S2同心的方式被配置的内啮合齿轮Rl (R2)啮合。上述各小齿轮P1、P2以自转且公转自如的方式通过共同的行星齿轮架CAl (CA2)而被分别被保持。此外,第二太阳齿轮S2与小齿轮P2啮合。
[0032]所述第二电动机MG2(电动机)通过由所述电机发电机控制用的电子控制装置(MG-ECU)经由逆变器40来对其进行控制,从而作为电动机或发电机而发挥功能,进而对辅助用输出转矩或再生转矩进行调节或设定。在第二太阳齿轮S2上连结有该第二电动机MG2,并且上述行星齿轮架CAl与车轮侧输出轴连结。第一太阳齿轮SI和内啮合齿轮Rl将与各小齿轮P1、P2 一起构成相当于双小齿轮型行星齿轮装置的机构,此外,第二太阳齿轮S2和内啮合齿轮Rl将与小齿轮P2 —起构成相当于单小齿轮型行星齿轮装置的机构。
[0033]而且,在自动变速器22上设置有第一制动器BI以及第二制动器B2,该第一制动器BI为,为了选择性地对第一太阳齿轮SI进行固定而被设置于该第一太阳齿轮SI与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外壳42之间,该第二制动器B2为,为了选择性地对内啮合齿轮Rl进行固定而被设置于该内啮合齿轮Rl与外壳42之间。该制动器B1、B2为通过摩擦力而产生制动力的所谓的摩擦卡合装置,能够采用多板形式的卡合装置或带形式的卡合装置。而且,这些制动器B1、B2被构成为,分别根据通过液压缸等的制动器BI用液压致动器、制动器B2用液压致动器而产生的卡合压力而使其转矩容量连续地变化。
[0034]通过以上的方式而被构成的自动变速器22被构成为,第二太阳齿轮S2作为输入元件而发挥功能,此外行星齿轮架CAl作为输出元件而发挥功能,当第一制动器BI被卡合时使大于“I”的变速比ysh的高速级H成立,当代替第一制动器BI而第二制动器B2被卡合时,与该高速级H的变速比ysh相比而较大的变速比ysl的低速级L成立。S卩,自动变速器22为二级变速器,这些变速级H以及L之间的变速基于车速V、要求驱动力(或者加速器操作量)等的行驶状态而被执行。更加具体而言,以将变速级区域预先作为映射图(变速线图)而规定,并根据所检测到的运转状态而设定其中某一变速级的方式来实施控制。
[0035]图2为用于对图1的减震器装置38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减震器装置38在外壳42内,以旋转轴心C作为中心而被设置在发动机24与动力传递装置1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
[0036]减震器装置38被构成为,包括:第一圆板50,其被连结在发动机24的曲轴36上;环状的支承部件51,其与第一圆板50 —起被连结在曲轴36上;螺旋弹簧52,其以被第一圆板50的外周部覆盖的方式被收纳;第二圆板54,其能够经由被配置于第一圆板50的外周部上的螺旋弹簧52而以实施动力传递的方式被连结在第一圆板50上;惯性板56,其被连结在第二圆板54的内周部上;球轴承57,其被插设于惯性板56与支承部件51之间;第三圆板58,其被连结在惯性板56的外周部上;轴套60,其内周部通过花键嵌合而被连结在输入轴39上;转矩限制机构62,其被设置于第三圆板58与轴套60之间。另外,第一圆板50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板,第二圆板54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板,惯性板56对应于本发明的惯性体,第三圆板58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三板,轴套60对应于本发明的第四板,螺旋弹簧52对应于本发明的弹性体,球轴承57对应于本发明的轴承。
[0037]第一圆板50的内周部通过螺栓64而与支承部件51—起被连接于曲轴36上,并且与发动机24 —起以旋转轴心C为中心而一体地旋转。第一圆板50由圆盘状的主板部50a与圆盘状的副板部50b构成,所述圆盘状的主板部50a的内周部与曲轴36连结,所述圆盘状的副板部50b的外周部通过焊接而与主板部50a的外周部连接。主板部50a的外周部以在轴向上朝向发动机24侧而鼓出为碗状的方式被形成。此外,副板部50b的外周部以在轴向上朝向动力传递装置12侧而鼓出为碗状的方式而被形成。而且,通过使主板部50a的外周端部与副板部50b的外周端部相互焊接在一起从而在第一圆板50的外周部处形成了用于收纳螺旋弹簧52的截面大致呈圆形的空间。另外,由于第一圆板50也具有比较大的惯性质量,从而具有作为惯性体的功能。
[0038]螺旋弹簧52被收纳于在第一圆板50的外周部处形成的所述空间内,并且在第一圆板50与第二圆板54之间发生弹性形变且传递动力。螺旋弹簧52由第一弹簧52a与被收纳(内插)于该第一弹簧52a内的第二弹簧52b构成。第一弹簧52a以及第二弹簧52b通过被形成为圆弧状(弧状)的所谓弧形弹簧而构成,并且在减震器装置38中,被形成为半圆状的弹簧52a、52b各自被使用了两个。此外,被收纳于第一弹簧52a内的第二弹簧52b的长度被形成为与第一弹簧52a相比而较短,并且以成为预定的扭转角以上的方式被压缩。以该方式,由于通过使螺旋弹簧52由弧形弹簧构成从而其长度(自由长度)变长,因此能够使用低弹簧刚性的螺旋弹簧52。
[0039]第二圆板54呈圆板形状,并且在轴向上被配置于在第一圆板50的主板部50a与副板部50b之间所形成的间隙中。在第二圆板54的外周部上形成有两个半圆状的空间,并且在两个该空间中分别收纳有螺旋弹簧52。此外,第二圆板54的内周部通过铆钉66而与惯性板56的内周部连结。
[0040]惯性板56呈具有预定厚度的圆盘形状,并且被设置在螺旋弹簧52与转矩限制机构62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惯性板56的内周部通过铆钉66而与第二圆板54连接。此夕卜,惯性板56的内周端部被配置于在径向上不与支承部件51重复的位置处,在惯性板56的内周端部与支承部件51之间插设有球轴承57。惯性板56在径向上与副板部50b的鼓出为碗状的部位相比而稍向内周侧屈曲,惯性板56的外周侧位于在轴向上与内周侧相比靠动力传递装置12侧处。具体而言,惯性板56的外周部在轴向上移动了相当于副板部50b的外周部在轴向上鼓出的部分的量。此外,通过使惯性板56屈曲,从而相对于惯性板56的外周部而在径向上的内侧形成了空间。另外,惯性板56对应于本发明的惯性体。以该方式,减震器装置38为,第一圆板50以及惯性板56分别作为惯性体而发挥功能的所谓的飞轮减震器。
[0041]惯性板56的外周部通过螺栓68而与第三圆板58的外周部连接。第三圆板58由圆板形状的主板部58a以及圆盘形状的副板部58b这两个板构成。主板部58a以及副板部58b的外周部均通过螺栓68而与惯性板56的外周部被结合在一起。因此,第三板58以旋转轴心C为中心而与惯性板56 —体地旋转。此外,主板部58a与副板部58b也通过铆钉70而被结合在一起,并且惯性板56侧的铆钉70的端部被收纳于在惯性板56上所形成的切口中。另外,虽然图2为、螺栓68与铆钉70在圆周方向上被形成于相同位置的图,但实际上也可以使螺栓68与铆钉70在圆周方向上被形成于不同的位置,并将铆钉70在径向上被设置于与螺栓68相同的位置处。通过使副板部58b与惯性板56的被弯曲的部位相比在径向上向内侧稍微弯曲,从而副板部58b的内周部被收纳于通过使惯性板56弯曲而形成的内周空间内。由此,在主板部58a的内周部与副板部58b的内周部之间形成了间隙。而且,在该间隙内收纳有转矩限制机构62。
[0042]转矩限制机构62为,为了防止传递超过预先设定的限制转矩Tlim的转矩而被设置的。转矩限制机构62被构成为,包括:线板74,其内周部通过铆钉72而与轴套60的外周部结合;圆板状的压板76 ;圆锥状的盘簧78,其被插设于压板76与副板部58b之间;一对摩擦部件80,它们被粘贴在线板74上。
[0043]线板74呈圆板形状,并且通过其内周部利用铆钉72而与轴套60连结,从而与轴套60以及输入轴39 —起绕旋转轴心C而一体地旋转。在线板74的外周部上于轴向上的两侧粘贴有一对摩擦部件80,并且在主板部58a与摩擦部件80之间、以及压板76与摩擦部件80之间能够滑动。盘簧78以预载荷状态被插设于压板76与副板部58b之间,并对压板76朝向摩擦部件80侧实施按压。而且被构成为,通过对摩擦部件80与主板部58a以及压板76之间的摩擦系数μ、盘簧78的盘簧载荷等适当地进行调节,从而当在转矩限制机构62上被输入有超过预先设定的限制转矩Tlim的转矩时,在摩擦部件80与主板部58a以及压板76之间的摩擦面上会产生滑动。
[0044]在此,转矩限制机构62被设置于与螺旋弹簧52相比靠径向的内侧且在轴向上不与螺旋弹簧52重复的位置处。由于为了形成对螺旋弹簧52进行收纳的空间从而使第一圆板50的副板部50b的外周侧在轴向上向动力传递装置12侧鼓出,因此在该鼓出的部位的内周侧形成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