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53278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对计算机的CPU进行散热的热导管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CPU(中央处理器)的速度逐渐加快,CPU产生的热量快速上升。为了解决散热问题,散热器从过去的铝挤型散热器改成铜鳍片型散热器后,仍难以满足CPU速度提升的需要。目前台式计算机的中央CPU的散热器开始加装热导管,从贴附CPU芯片的吸热板将热量传导到鳍片上方靠近风扇处。因热导管的传热速度大于铝质或铜质鳍片数倍,故可将热量以比鳍片更快的速度传播到鳍片上方靠近风扇处,从而提高散热效果。
但目前加装了热导管后的散热器,其性能提升有限,原因在于一般的热导管散热器,其热导管排列方式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2根以上的热导管02(例如2~5根)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之下,在吸热板01部位垂直平行排列,并焊接在一起;在吸热板01的一端经过一次弯折之后,其散热段与吸热段互相垂直,鳍片03插设在热导管02的散热段上,如附图1A与附图1B所示。
第二种为2根以上的热导管02(例如2~5根)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之下,在吸热板01部位水平平行排列,并焊接在一起;在吸热板01的两端伸出,经过一次弯折之后,其用于插设鳍片03的散热段与吸热段互相垂直(见附图2A和附图2B所示)。
此种方式的缺点如下所有的热导管02为水平设置,对于热导管02的性能皆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第三种为2根以上的热导管02(例如2~5根)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之下,在吸热板01部位水行平行排列,并焊接在一起;在吸热板01的两端伸出,经过两次弯折之后,其散热段插入鳍片03中的圆洞(见附图3A所示)。其中,鳍片03与吸热板01互相垂直而相连接。此种设计的另一类似之例为,热导管02的散热段与一个散热板04连结,而散热板04与吸热板01互相平行且皆与鳍片03两端连结(见附图3B所示)。
此种方式的缺点如下所有的热导管02为水平设置,对于热导管02的性能皆造成相当大的损失。
第四种是4根热导管02的吸热段呈交叉排列,在吸热板01经过一次弯折之后,散热段与吸热段互相垂直,见附图4A和附图4B所示。
此种方式的缺点如下对于4根热导管呈交叉排列的热导管散热器而言,应用在直立主板时,其有两根热导管02先从吸热板01部位朝上倾斜再折为水平,而另两根热导管02则从吸热板01部位向下倾斜再折为水平,鳍片03插在热导管02上;因为朝下的热导管02散热能力差,故这种形式的散热器实际上只有两根热导管发挥作用,散热效果不尽理想。
综合比较以上各种类型的现有热导管散热器的设计可知,只有附图1A与1B所示的设计较适合应用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因附图1A、1B中热导管02的吸热段为垂直设置,虽散热段为水平设置,但仍可利用水的内聚力将散热段的水拉回。而其它设计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下,整支热导管呈水平设置,效能比在主板水平设置的状况下还低。
然而,附图1A与1B的设计仍有缺点,因其热导管02与鳍片03的连接方式,皆是将热导管02直接插入一排平行的鳍片03上冲压出的圆洞内,鳍片03与热导管02的接触,仅限于鳍片03厚度的狭小空间。由于加工精度的不足,鳍片03上的圆洞内缘与热导管02的接触亦非完全紧密,例如圆洞内缘与热导管并非完全平行,热导管外径的公差亦不是非常精确,因此,热导管02将热量由贴附于CPU的吸热板01带到散热器上方的鳍片03,并不能将热量有效地传递给散热鳍片03并使之扩散开。
目前有另外一种设计,是先在冲压鳍片上的圆洞时,同时冲压出一个垂直于鳍片的圆环,圆环与鳍片为一个整体,再将热导管插入,如此热导管可与每一个鳍片上的圆环接触。但这样的话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热导管与圆环之间仍无法紧密结合,即使是涂上导热胶或者是用锡膏焊接帮助亦不大。因为导热胶本身的导热率较低,而用锡膏焊接则常因为加工困难而造成焊接并不紧密,常有空焊的情况出现。另外,冲压圆环还有一个缺陷,它会改变金属内的晶格结构,造成圆环与鳍片之间的实际导热率下降,并不能100%的达到理想中的利用冲压一体成型的圆环吸收热量并传递到鳍片的目的。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该改良后的热导管散热器散热效果更佳,且每根热导管皆能发挥作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一个与CPU接触的吸热板以及多根热导管,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下,热导管的吸热段垂直固定在吸热板上,并呈平行排列,热导管从吸热板向上延伸后弯折,形成水平或向上倾斜的散热段,散热段至少在其上下两侧中的一侧结合有散热组件,所述的散热组件由散热板和鳍片构成,其中,散热板以其一侧与散热段连接,其背离散热段的另一侧则与鳍片结合。
所述的热导管的散热段与吸热段所呈的夹角为90~135度。
所述的散热板与鳍片为一体成型。
散热组件的散热板与散热段固定的那一侧开设有半圆形沟槽,所述的散热段固定于沟槽内。
所述的热导管的散热段的上下两侧皆结合有散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这种形式的热导管散热器在主板水平设置和垂直设置的状况下,其热导管的散热段皆不会出现向下倾斜的状态,不仅可以使每根热导管皆发挥作用,而且可以使冷凝水快速向下流至吸热段,而散热段则较少冷凝水聚集,避免受水蒸汽的影响而有较多的液汽共相,可降低回到吸热段的凝结水温度;即使散热段为水平设置,但因吸热段为垂直设置,仍可利用水的内聚力将散热段的水快速拉回,故效果比其它设计中整支热导管水平设置甚至部份向下更佳。另外,由于热导管的散热段皆通过散热板与鳍片相连,热量可以传递到散热板和所有的鳍片,传热效果良好,避免其它设计将热导管直接插入一排平行的鳍片上冲压出的圆洞内,因接触不佳造成导热率下降的不良现象。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1A为现有热导管散热器之一的结构示意图附图1B为附图1A的侧视图附图2A为现有热导管散热器之二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B为附图2A的侧视图附图3A为现有热导管散热器之三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B为现有热导管散热器之四的结构示意图附图4A为现有热导管散热器之五的结构示意图俯视图(未包括鳍片)附图4B为附图4A的侧视图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一的侧视图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二的侧视图附图7为附图6中的散热段与散热板合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附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一,该热导管散热器具有一个与CPU接触的吸热板10以及多根热导管30,其中,热导管30为一组,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之下,热导管30的吸热段31呈垂直并排设置,并与吸热板10固定在一起,热导管30从吸热板10向上延伸后弯折,形成倾斜的散热段32(散热段32与吸热段31之间的夹角以90~135度为佳),散热段32的下方与散热组件20结合,该散热组件20由散热板21以及鳍片22构成,散热板21以其一侧与散热段32固定,相反的一侧则一体成型有鳍片22。
附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之二,从图中可以看出,热导管30的散热段32的上下两侧皆结合有一散热组件20。另外,从附图7可以看到,上下两端的散热组件20的散热板21与散热段32结合的内侧,皆开设有半圆形沟槽211,热导管30的散热段32的上下端皆与沟槽211连接。
当然,对于只有一组散热组件20的情况,在散热板21与热导管30的散热段32相连的那一个端面上,同样可开设与散热段32配合的半圆形沟槽211。
权利要求1.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它包括一个与CPU接触的吸热板(10)以及多根热导管(30),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下,热导管(30)的吸热段(31)垂直固定在吸热板(10)上,并呈平行排列,热导管(30)从吸热板(10)向上延伸后弯折,形成水平或向上倾斜的散热段(32),其特征在于散热段(32)至少在其上下两侧中的一侧结合有散热组件(20),所述的散热组件(20)由散热板(21)和鳍片(22)构成,其中,散热板(21)以其一侧与散热段(32)连接,其背离散热段(32)的另一侧则与鳍片(22)结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导管(30)的散热段(32)与吸热段(31)所呈的夹角为90~135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散热板(21)与鳍片(22)为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散热组件(20)的散热板(21)与散热段(32)固定的那一侧开设有半圆形沟槽(211),所述的散热段(32)固定于沟槽(211)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热导管(30)的散热段(32)的上下两侧皆结合有散热组件(2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热导管散热器的改良结构。它包括一个与CPU接触的吸热板以及多根热导管,在主板垂直设置的状况下,热导管的吸热段垂直固定在吸热板上,并呈平行排列,热导管从吸热板向上延伸后弯折,形成水平或向上倾斜的散热段,散热段至少在其上下两侧中的一侧结合有散热组件,所述的散热组件由散热板和鳍片构成,其中,散热板以其一侧与散热段连接,其背离散热段的另一侧则与鳍片结合。由于热导管的散热段呈向上倾斜状,可使每根热导管皆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更佳的散热效果。热导管的散热段皆通过散热板与鳍片相连,热量可以传递到散热板和所有的鳍片,传热效果良好。
文档编号G06F1/20GK2805084SQ20052006024
公开日2006年8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7日
发明者陈弘岳 申请人:杨开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