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3334阅读:1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支援具有双用户识别模块卡的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众所都知,用户识别模块(即一般人熟知的SIM,Subscriber IdentityModule)卡的功能在于辨识合法的移动电话用户,并作为通话以及计费的依据。然而,传统的移动电话只能搭配一个号码,对于有些用户而言仍不满足其使用,因此,有人倡议开发可搭配两个号码的移动电话。
美国专利US6,099,337公开了一种用户识别模块卡自动扣合连接器,此连接器包括金属护盖以及读取凹槽。
用来将用户识别模块卡容纳于其中的金属护盖的内表面两侧分别设有槽,而一对活动钩则设置在上述槽的顶端;一对固定凸块设置在上述读取凹槽的顶端;弹簧安装于护盖底部。通过上述结构,金属护盖可自动扣合读取凹椿,而用户识别模块卡所储存的资讯可被正确地读取。遗憾的是,此连接器的设计虽然巧妙,却无法适用于双用户识别模块卡移动电话。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双用户识别模块卡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在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与电路板之间形成电性连接,并包括数个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卡接触;数个第二端子,与上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接触;第三端子,与上述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接触;绝缘本体,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左侧壁和右侧壁,该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数个容纳第一端子的第一槽和至少一个容纳第三端子的第三槽,而下表面则设有数个容纳第二端子的第二槽;外壳,包覆着该绝缘本体并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该外壳的上表面前缘设有切口,左表面和右表面则分别设有一对平行狭长缝;以及内罩,配置在该外壳与该绝缘本体之间并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该内罩上表面前缘设有与该外壳切口匹配的受力部,左、右表面分别设有长形开口,每一开口后端上、下两侧都设有隆起部,该内罩可借助于隆起部沿着该外壳的狭长缝相对于外壳滑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设有贯穿孔的绝缘本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包括活动内罩。


图1(a)和图1(b)分别为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其中图1(a)中的内罩位于起始位置,而图1(b)中的内罩则被推出到外壳外。
图2(a)、图2(b)和图2(c)分别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前视图、后视图和俯视图。
图3为图1中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为另一个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1大致上包括绝缘本体2、数个端子3、外壳4,以及可相对于外壳4移动的内罩5。
接下来,参照图3和4,我们将详细说明上述电连接器的结构。
为了方便说明起见,我们将与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未显示在图中)接触的端子分别称作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并用标号31和32表示,而唯一可同时与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接触的端子则称作第三端子30。
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的形状略有不同,但基本结构相同,依次包含首段311、321,中段312、322和尾段313、323。端子31、32的首段的构形有如悬臂梁,其末端设有接触部311’、321’,而尾段末端则设有焊接部313”、323”。端子30的构形较为特殊,其依次包含两个首段301a、301b,中段302和尾段303,尾段202亦设有焊接部303”,而且上述首段301a、301b都具有各自的接触部301a’、301b’,彼此相对。
绝缘本体2为单一片状塑胶模制构件,包含上表面21、下表面22、前表面23、后表面24、左侧壁25和右侧壁26。
绝缘本体2的上表面21设有数个容纳第一端子31的第一槽211和容纳第三端子30的第三槽200,以及与第一槽211导通的凹陷211’。绝缘本体2另设有贯穿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并与第三槽200导通的孔200’。此外,上述第一槽211和第三槽200分别在后表面24上界定出若干个用来固持第一端子尾段313的切口211”以及一个用来固持第三端子尾段303的切口200”。
绝缘本体2的下表面22设有数个容纳第二端子32的第二槽221,以及与第二槽221导通的凹陷221’。上述槽221在后表面24上界定出若干个用来固持第二端子尾段323且较小、较浅的凹陷221”。
绝缘本体2的左侧壁25、右侧壁26在接近其前端处分别设有突起部251、261;而在接近其后端处分别设有凹缘257、267。
外壳4为单一金属构件,包含上表面41、下表面42、左表面45和右表面46。
外壳上表面41适当部位设有一对用来夹持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夹持构件417,且其前缘中央部位设有一个浅而长的切口410。
外壳下表面42亦设有一对用来夹持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并与上述夹持构件417相对的夹箝构件427,且下表面42前缘设有两道平行纵向缝425。此外,一对板锁429分别设置在外壳下表面42的左前角部和右前角部。
外壳左表面45和右表面46在接近其后端处分别设有与绝缘本体的凹陷255、265匹配且略成C形的止动构件451、461;而在其适当部位则分别设有一对平行狭长缝453、463。在本实施例中,缝453、463的长度约为8mm。
内罩5亦为单一金属元件,包含上表面51、下表面52、左表面55和右表面56。
内罩上表面51前缘中央部位设有一个与上表面51正交连接并与外壳切口410匹配的片状受力部511;后缘设有一对为避开上述夹箝构件417并使内罩5完全插入外壳4的缺口510,如图1(a)所示。同时,参照图2(C),当内罩5完全收纳于外壳4内时,缺口510的位置与夹持构件417的位置在垂直方向重叠。此外,内罩上表面51后缘在介于两缺口510之间适当部位设有用来推动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卡的第一致动部512,所谓“适当部位”是指第一致动部可同时避开第一端子31、第三端子30以及夹持构件417的位置。内罩下表面52后缘也设有一对为避开上述夹持构件427并使内罩5完全插入外壳4的缺口520(由于夹持构件427相对着夹箝构件417,缺口520也相对着缺口510)。此外,内罩上表面52后缘在介于两缺口520之间适当部位设有用来推动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的第二致动部522,所谓“适当部位”是指第二致动部可同时避开第一端子31、第三端子30的位置。
第一、第二致动部为略呈钩状的构件,不过,由于本电连接器的构造复杂且端子数多,第二致动部和第一致动部在垂直方向上是错开的。
内罩的左表面55和右表面56是对称的,两者都设有长形开口550、560,其宽度与外壳4的成对狭长缝453、463之间距相等。开口550、560后端上、下两侧设有隆起部551、561,其宽度略小于狭长缝453、463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的组装过程说明如下首先,我们将第三端子30、第一端子31和第二端子32分别插入位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21和下表面22上的对应槽200、211、221。一旦端子30、31安装在位,其接触部301’a、301’b和311’正好位于绝缘本体的孔200’和凹陷211’上方,而焊接部303”、313”则受到切口200”、211”的固持。在另一方面,一旦第二端子32安装在位,其接触部321’正好位于绝缘本体的凹陷221’下方,而焊接部323”则受到凹陷221”的固持。
接下来,我们将绝缘本体2推进外壳4内。一旦绝缘本体的安装在位,外壳的止动构件451、461分别抵住绝缘本体2的凹陷255、265,防止绝缘本体沿着逆箭头A方向移动。
下一步是将充当“退卡装置”的内罩5插入绝缘本体2与外壳4之间,外壳下表面42的缝425使得下表面具有较佳挠性,以利内罩5顺利插入。一旦内罩5完全插入绝缘本体2与外壳4之间,其受力部511将与外壳的切口410接触,成对的隆起部551、561将分别位于成对狭长缝453、463内,而绝缘本体的突起部251、261则分别位于内罩的开口550、560内;使用者只要对盖子的受力部511施加一点力量,内罩5便会借助于隆起部551、561沿着上述狭长缝453、463相对于外壳4稳定而顺利地滑动。
本电连接器1借助于成对板锁429将自身锁定在电路板P上。
如图1所示,移动电话用户只要沿着箭头A1、A2主向分别将第一、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推进电连接器1即可启动移动电话,使用两个号码。若欲将用户识别模块卡推出外壳4外,只要对内罩的受力部511施力,第一致动部512和第二致动部522可立刻将收纳于电连接器1内的第一、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推出外壳。
由于上述元件巧妙而精确的配置,本实用新型可在不大幅增加移动电话体积的前提下,使得移动电话可同时容纳两片用户识别模块卡,也就是一部移动电话可同时搭配两个号码。很显然,本实用新型弥补了现有技术的缺点,成功地支援新一代双用户识别模块卡移动电话的发展。
应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与附图仅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据本实用新型做出若干种修正与改良。
元件标号说明
30、31、32端子301a’、301b’、311’、321’接触部302、312、322中段303、313、323尾段303”、313”、323”焊接部1电连接器4外壳550开口2绝缘本体41上表面551隆起部200’孔410切口56右表面21上表面417夹箝构件560开口200槽42下表面561隆起部200’孔425缝200’切口427夹箝构件
429板锁211凹陷45左表面211”切口451止动构件22下表面453狭长缝21槽46右表面21’凹陷461止动构件21”凹陷463狭长缝23前表面5内罩24后表面51上表面25左侧壁510缺口251突起部511受力部255凹陷512第一致动部257凸缘
52下表面26右侧壁520缺口261突起部522第二致动部265凹陷55左表面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其在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与电路板之间形成电性连接,并包括数个第一端子,与上述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卡接触;数个第二端子,与上述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接触;第三端子,与上述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接触;绝缘本体,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左侧壁和右侧壁,该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数个容纳第一端子的第一槽和至少一个容纳第三端子的第三槽,而下表面则设有数个容纳第二端子的第二槽;外壳,包覆着该绝缘本体并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该外壳的上表面前缘设有切口,左表面和右表面则分别设有一对平行狭长缝;以及内罩,配置在该外壳与该绝缘本体之间并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该内罩上表面前缘设有与该外壳切口匹配的受力部,左、右表面分别设有长形开口,每一开口后端上、下两侧都设有隆起部,该内罩可借助于隆起部沿着该外壳的狭长缝相对于外壳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和第二端子分别依次包含首段、中段和尾段,该第三端子则依次包含两个首段、中段和尾段,每一首段末端都设有接触部,而每一尾段都设有焊接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绝缘本体的上表面设有数个与第一槽导通的凹陷,第一槽和第三槽分别在该绝缘本体的后表面上界定出若干个切口,下表面则设有数个与第二槽导通的凹陷,第二槽在该绝缘本体的后表面上界定出若干个较小而浅的凹陷,该绝缘本体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并与第三槽导通的孔;此外,该绝缘本体的左侧壁、右侧壁在接近其前端处分别设有突起部,在接近其后端处分别设有凹陷;而该左侧壁、右侧壁与后表面毗邻处则分别设有凸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外壳上表面设有一对用来夹箝第一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夹箝构件,该外壳下表面也设有一对用来夹箝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的夹箝构件,且该外壳下表面前缘设有两道平行纵向缝;此外,一对板锁分别设置在该外壳下表面的左前角部和右前角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内罩上表面后缘设有一对缺口,第一致动部设置在内罩上表面的该对缺口之间;该内罩下表面后缘也设有一对缺口,第二致动部设置在内罩下表面的该对缺口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适用于移动电话的电连接器。本电连接器可在第一和第二用户识别模块卡与电路板之间形成电路板之间形成电性连接,其包括数个第一端子、数个第二端子、一个第三端子、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左侧壁和右侧壁的绝缘本体、包覆着绝缘本体并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的外壳,其上表面前缘设有切口,而左表面和右表面则分别设有一对平行狭长缝;以及配置于外壳与绝缘本体之间并包含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的内罩,其上表面前缘设有与外壳的切口匹配的受力部,而左、右表面分别设有长形开口,每一开口后端上、下两侧都设有隆起部,内罩可藉着隆起部沿着外壳的狭长缝相对于外壳滑动。
文档编号H01R12/00GK2556810SQ02242709
公开日2003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02年8月1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1日
发明者陈惠君 申请人: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