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mos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18016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Ldmos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LDMOSdaterally diffused M0S,横向扩散MOS晶体管)器件。
背景技术
请参阅图1,这是现有的LDMOS的剖面示意图。在ρ型衬底10上具有η型埋层11, 再往上则是η阱12。η阱12的深度通常大于2 μ m,也称为深η阱。η阱12中有多个隔离 区13,这些隔离区13将η阱12中的η阱171和ρ阱172相互隔离。η阱171中具有η型 重掺杂区181,作为LDMOS器件的漏极。ρ阱172中具有η型重掺杂区182和ρ型重掺杂区 183,两者相连作为LDMOS器件的源极。η阱12之上具有栅氧化层13,再往上为栅极14,作 为LDMOS器件的栅极。栅氧化层13和栅极14两侧具有侧墙15。栅极14的下方包括隔离 区13、η阱12和ρ阱172三个部分。上述LDMOS的漂移区由η阱12和η阱171共同组成。但是η阱171的结构可以省 略,此时漂移区则只由η阱12所组成。增加η阱171有利于提高LDMOS器件的击穿电压。上述LDMOS中,将各部分结构的掺杂类型变为相反,也是可行的。图1所示的LDMOS 为对称结构,实际器件并不要求一定为对称结构。上述LDMOS中,漏端181和衬底10之间只有一个PN结隔离,所述PN结的P区为 P型衬底10,N区为η型埋层11、η阱12、η阱171和η型重掺杂区181。在感性负载和某 些特殊应用下,漏端181的电位可能低于零电位,而衬底10始终为零电位,此时漏端181和 衬底10之间的所述PN结会正向导通,这会导致LDMOS器件出现漏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DMOS器件,杜绝了漏端和衬底之间可能 会导通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LDMOS在衬底10上具有埋层11,再往上则是外延层 20 ;外延层20中有多个隔离区13,这些隔离区13将外延层20中的阱12、阱171和阱172 相互隔离;阱12的底部与埋层11相接触;阱12中具有阱173 ;阱173中具有重掺杂区184 ; 阱171中具有重掺杂区181,作为LDMOS器件的漏极;阱172中具有重掺杂区182和重掺杂 区183,两者相连作为LDMOS器件的源极;阱12之上具有栅氧化层13,再往上为栅极14,作 为LDMOS器件的栅极;栅氧化层13和栅极14两侧具有侧墙15 ;栅极14的下方包括隔离区 13、η阱171、外延层20和阱172四个部分。上述LDMOS中,衬底10、外延层20、阱172、重掺杂区183为ρ型;埋层11、阱12、 阱171、重掺杂区181、重掺杂区182、重掺杂区184为η型。或者,上述LDMOS中,衬底10、外延层20、阱172、重掺杂区183为η型;埋层11、阱 12、阱171、重掺杂区181、重掺杂区182、重掺杂区184为ρ型。上述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1步,在ρ型衬底1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η型埋层11 ;
第2步,在η型埋层11之上以外延工艺生长一层ρ型外延层20 ;第3步,在ρ型外延层2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η阱12 ;第4步,在ρ型外延层20中形成多个隔离区13 ;第5步,在ρ型外延层2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η阱171,同时在η阱12中形成 η 阱 173 ;第6步,在硅片表面形成栅氧化层14、栅极15 ;第7步,在ρ型外延层2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ρ阱172 ;第8步,在硅片表面形成侧墙16 ;第9步,在η阱171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1,同时在ρ阱172中 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2,同时在η阱173中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4 ;在ρ阱172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ρ型重掺杂区183。上述方法中,各步骤离子注入类型相反,所形成的各部分结构的掺杂类型相反,也 是可行的。本发明LDMOS中,漏端181和衬底之间有两个PN结隔离。第一个PN结的P区为ρ 型衬底10,N区为η型埋层11。第二个PN结的P区为ρ型外延层20,N区为η讲171和η 型重掺杂区181。并且LDMOS器件周围由隔离环进行隔离,所述隔离环由η型重掺杂区184、 η阱173和η阱12所组成。这便完全杜绝了感性负载和某些特殊应用下,漏端181和衬底 10之间可能会导通的问题。


图1是现有的LDMOS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LDMOS的剖面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说明10为ρ型衬底;11为η型埋层;12为η阱;13为隔离区;14为栅氧化层;15为栅 极;16为侧墙;171、173为η阱;172为ρ阱;181、182、184为η型重掺杂区;183为ρ型重 掺杂区;20为ρ型外延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2,本发明LDMOS的结构为ρ型衬底10上具有η型埋层11,再往上则是 P型外延层20。ρ型外延层20中有多个隔离区13,这些隔离区13将ρ型外延层20中的η 阱12、η阱171和ρ阱172相互隔离。η阱12的底部与η型埋层11相接触,也就是说η阱 12的深度至少与ρ型外延层20的厚度相同,因此η阱12也称为深η阱。η阱12中具有η 阱173,η阱173后续将作为低压应用,因此也称为低压η阱。η阱173中具有η型重掺杂区 184。η阱171后续也将作为低压应用,因此也称为低压η阱。η阱171中具有η型重掺杂 区181,η型重掺杂区181作为LDMOS器件的漏极。ρ阱172中具有η型重掺杂区182和ρ 型重掺杂区183,η型重掺杂区182和ρ型重掺杂区183两者相连作为LDMOS器件的源极。 η阱12之上具有栅氧化层13,再往上为栅极14。栅极14通常为多晶硅材料,作为LDMOS器 件的栅极。栅氧化层13和栅极14两侧具有侧墙15,通常为氮化硅材料。栅极14的下方包 括隔离区13、η阱171、外延层20和阱172四个部分。
上述LDMOS器件中,衬底10、外延层20、阱172、重掺杂区183改为η型;埋层11、 阱12、阱171、重掺杂区181、重掺杂区182、重掺杂区184改为ρ型,则成为本发明LDMOS器 件的另一实施例。本发明LDMOS的漂移区为η阱171。该漂移区横向扩散到栅极14的下方,该漂移 区的横向扩散有利于减小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本发明LDMOS器件在漏端181和衬底10之间有两个PN结隔离。第一个PN结的 P区为P型衬底10,N区为η型埋层11。第二个PN结的P区为ρ型外延层20,N区为η讲 171和η型重掺杂区181。这两个PN结可以有效阻止漏端181和衬底10之间可能会导通 的问题。本发明LDMOS器件的四周还设置了隔离环,所述隔离环由η型重掺杂区184、η阱 173和η阱12组成。由于η阱12底部与η型埋层11相接触,因此整个隔离环底部与η型 埋层11相接触。图2所示仅为剖面示意图,如果从俯视的角度观察整个电路版图,则本发 明LDMOS器件的四周完全被所述隔离环所包围,所述隔离环还与LDMOS器件底部的η型埋 层11相连接形成碗状结构。如果不设置所述隔离环结构,则漏端181和衬底10之间可能 会从隔离环外围电路导通。而设置了所述隔离环结构之后,漏端181和衬底10之间只能通 过串联的两个PN结相连接。图2所示的LDMOS为对称结构,实际器件并不要求一定为对称结构。本发明LDMOS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第1步,在ρ型衬底1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注入η型杂质,如磷、砷、锑等,从而在ρ 型衬底10的表面区域形成η型埋层11。第2步,在η型埋层11之上以外延工艺生长一层ρ型单晶硅,作为P型外延层20。第3步,在ρ型外延层2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注入η型杂质,再进行高温炉退火或 快速热退火工艺,从而在P型外延层20中形成η阱12。所形成的η阱12的底部要接触到 η型埋层11上表面,即η阱12的深度至少要等于ρ型外延层20的厚度。η阱12通常也称 为深η阱、高压η阱。第4步,在ρ型外延层20中以场氧隔离(LOCOS)工艺或浅槽隔离(STI)工艺制造 多个隔离区13,这些隔离区13在ρ型外延层20的上表面处,隔离区13通常为氧化硅或其 他介质材料。第5步,在ρ型外延层2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注入η型杂质,从而在ρ型外延层20 中形成η阱171,同一步离子注入也同时在η阱12中形成η阱173。η阱171、173通常也称 为低压η阱。所述η阱171至少将一个隔离区13在横向上包围。第6步,在硅片表面淀积或热氧化生长一层氧化硅,再淀积一层多晶硅,以光刻和 刻蚀工艺刻蚀所述多晶硅和氧化硅,形成栅极15及其下方的栅氧化层14。栅极15通常为 多晶硅,也可以是其他高k金属。此时,栅极15的下方已包括隔离区13、η阱171和ρ型外延层20。第7步,在ρ型外延层2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注入ρ型杂质,从而在ρ型外延层20 中形成ρ阱172。P阱172通常也称为低压P阱。如图2所示,这一步离子注入窗口在两个栅极14之间,所形成的ρ阱172延伸到栅极15的下方,但不与η阱171相接触。η阱171和ρ阱172之间还具有部分的ρ型外延 层20。此时,栅极15的下方包括隔离区13、η阱171、ρ型外延层20和ρ阱172。第8步,在硅片表面淀积一层介质,如氮化硅等,反刻该层介质直至刻蚀到ρ型外 延层20时停止刻蚀,此时在栅氧化层14和多晶硅栅极15的两侧形成有侧墙16。第9步,在η阱171中以离子注入工艺(源漏注入)注入η型杂质,从而在η阱 171中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1,同一步离子注入也同时在ρ阱172中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2, 且同时在η阱173中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4。在ρ阱172中以离子注入工艺注入ρ型杂质,从而在ρ阱172中形成ρ型重掺杂 区 183。上述方法中,各步骤离子注入类型相反,所形成的各部分结构的掺杂类型相反,也 是可行的。上述方法各步骤的顺序、工艺仅为示例,在相同原理下,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 的一般技术人员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工艺的制造方法。综上所述,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DMOS及其制造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漏端和衬底之 间在特殊应用时的导通问题。
权利要求
1.一种LDM0S,其特征是,在衬底(10)上具有埋层(11),再往上则是外延层00);外延 层(20)中有多个隔离区(13),这些隔离区(13)将外延层(20)中的阱(12)、阱(171)和阱 (172)相互隔离;讲(12)的底部与埋层(11)相接触;讲(12)中具有阱(173);讲(173)中 具有重掺杂区(184);阱(171)中具有重掺杂区(181),作为LDMOS器件的漏极;阱(172)中 具有重掺杂区(182)和重掺杂区(183),两者相连作为LDMOS器件的源极;讲(12)之上具有 栅氧化层(13),再往上为栅极(14),作为LDMOS器件的栅极;栅氧化层(13)和栅极(14)两 侧具有侧墙(15);栅极(14)的下方包括隔离区(13)、η阱(171)、外延层(20)和阱(172) 四个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0S,其特征是,所述衬底(10)、外延层(20)、阱(172)、重 掺杂区(183)为ρ型;埋层(11)、阱(12)、阱(171)、重掺杂区(181)、重掺杂区(182)、重掺 杂区(184)为η型;或者,所述衬底(10)、外延层(20)、阱(172)、重掺杂区(183)为η型;埋层(11)、阱 (12)、阱(171)、重掺杂区(181)、重掺杂区(182)、重掺杂区(184)为ρ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0S,其特征是,所述漏端(181)和衬底(10)之间有两个 PN结隔离;第一个PN结的P区为ρ型衬底(10),Ν区为η型埋层(11);第二个PN结的P区 为P型外延层00),N区为η阱(171)和η型重掺杂区(18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0S,其特征是,所述LDMOS的四周有隔离环结构,所述隔 离环结构由η型重掺杂区(184)、η阱(173)和η阱(12)组成,所述隔离环结构底部与η型 埋层(11)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0S,其特征是,所述LDMOS的漂移区为η阱(171),η阱 (171)延伸到栅极(14)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OS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如下步骤 第1步,在P型衬底(1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η型埋层(11);第2步,在η型埋层(11)之上以外延工艺生长一层ρ型外延层00); 第3步,在ρ型外延层0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η阱(12); 第4步,在ρ型外延层00)中形成多个隔离区(13);第5步,在ρ型外延层0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η阱(171),同时在η阱(12)中形 成η 阱(173);第6步,在硅片表面形成栅氧化层(14)、栅极(15); 第7步,在ρ型外延层00)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ρ阱(172); 第8步,在硅片表面形成侧墙(16);第9步,在η阱(171)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1),同时在ρ阱(172) 中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2),同时在η阱(173)中形成η型重掺杂区(184); 在ρ阱(172)中以离子注入工艺形成ρ型重掺杂区(18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DMOS,在漏端(181)和衬底(10)之间有两个PN结隔离。第一个PN结的P区为p型衬底(10),N区为n型埋层(11)。第二个PN结的P区为p型外延层(20),N区为n阱(171)和n型重掺杂区(181)。本发明LDMOS器件的四周还设置了隔离环,所述隔离环由n型重掺杂区(184)、n阱(173)和n阱(12)组成。整个隔离环底部与n型埋层(11)相接触。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LDMOS的制造方法。本发明可以有效阻止漏端(181)和衬底(10)之间可能会导通的问题。
文档编号H01L21/761GK102088022SQ200910201890
公开日2011年6月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2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3日
发明者张帅, 董科 申请人: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