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03015阅读: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将芯片模块电性连接至电路板的
平面栅格阵列电连接器。技术背景
电连接器根据导电端子与芯片模块或电路板的接触方式可分为平面栅格阵列(Land GridArray)电连接器,球状栅格阵列(Ball Grid Array)电连接器及针脚栅格阵列(Pin GridArray)电连接器。 2006年7月11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7074048号揭示了一种与芯片模块、电路板的接触方式分别为LGA(Land Grid Array) 、BGA(Ball Grid Array)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上设有若干等间距排列的端子槽。导电端子收容在绝缘本体的端子槽中,其包括基部、由基部一端延伸设置的弹性臂、由基部另一端延伸设置的水平焊接部、设于弹性臂末端的接触部以及设于焊接部下方的锡球。导电端子组入绝缘本体后,相邻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间的间距与对应焊接部间的间距相同。电连接器通过锡球与电路板的导电片焊接,通过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与芯片模块的导电片接触,实现芯片模块与电路板之间的电性连接。 随着电气设备不断向小型化、高速度方向发展,LGA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密度也
越来越大。因为芯片模块与电路板的技术发展不一致,新的制程可获得更小导电片间距的
芯片模块。但是,若要制造与芯片模块具有相同导电片间距的电路板,则需要较高的加工成
本且成品率低。上述电连接器仅可电性连接导电片间距相同的芯片模块与电路板,不可用
于电性连接导电片间距不同的芯片模块与电路板,从而限制了小间距高密度芯片模块的发
展。另外,电连接器通过锡球焊接在电路板上,会增大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电连接器存在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电性连接具有不同导电片间距的芯片模块与电路板,且可降低高度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与电路板,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成排收容在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上设有若干排间距不等列的端子槽。每排导电端子包括若干个导电端子,每个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出绝缘本体上表面的第一弹性臂与延伸出绝缘本体下表面的第二弹性臂,两弹性臂末端分别设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同排导电
端子相应弹性臂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不完全相同,可使导电端子组入绝缘本体的端子槽中后相邻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间距与第二接触部的间距不同,从而使电连接器连接导电片间距不同的芯片模块与电路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弹性臂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均不同的导电端子与不等间距排列的端子槽的配合,使同排相邻两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间的间距与第二接触部间的间距不同,从而实现电连接器电性连接具有不同导电片间距的芯片模块与电路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排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的一排导电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电路板连接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可电性连接芯片模块3与电路板4的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以及收容在绝缘本体1中的若干导电端子2。芯片模块3与电路板4上均设有可与导电端子2接触的若干导电片30、40。[0015] 请重点参阅图1及图2所示,绝缘本体1是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并呈平板状构造,其包括上表面10以及下表面11。绝缘本体1上还设有若干贯穿上表面10与下表面11并成排排列的端子槽12。每一个端子槽12均包括收容槽120以及与收容槽120 —侧相连通的固持槽121。固持槽121用于将导电端子2固持在绝缘本体1中,其具有可引导导电端子2组入绝缘本体1中的若干导引斜面122。每一排端子槽12被称为一端子槽组(未标号),其包括并排排列的七个端子槽12,自左向右分别标记为Tl、 T2…T7,并将绝缘本体1分为第一区域A、第二区域B两区域。第一区域A包括端子槽Tl-T3,第二区域B包括端子槽T4-T7。第一区域A、第二区域B两区域端子槽Tl-T3与T4-T7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区域A端子槽Tl-T3的固持槽121的导引斜面122位于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10上,可引导导电端子2自上而下组入绝缘本体l中。第二区域B的端子槽T4-T7的固持槽121的导引斜面122位于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11上,可引导导电端子2自下而上组入绝缘本体1中。第一区域A相邻两端子槽12的固持槽121的间距P1与第二区域B相邻两端子槽12的固持槽121的间距P2不同,前者间距P1大于后者间距P2。且第一区域A端子槽T3的固持槽121与第二区域B端子槽T4的固持槽121之间的间距为亦P1。 请重点参阅图3至图5所示,导电端子2是由金属材料一体冲压成型的,其包括基部20、由基部20的中部沿竖直方向弯折延伸设置的弹性臂、由基部20的两端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的固持部23以及导引部24。弹性臂包括由基部20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弹性臂25以及由基部20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弹性臂26。第一弹性臂25包括由基部20竖直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臂部250以及由第一臂部250末端弯折倾斜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10的第一延伸臂251。第二弹性臂26包括由基部20竖直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臂部260以及由第二臂部260末端弯折倾斜延伸出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11的第二延伸臂261。第一弹性臂25的第一臂部250的延伸长度与第二弹性臂26的第二臂部260的延伸长度相同。第一弹性臂25的第一延伸臂251末端设有弧状第一接触部220,可与芯片模块3的导电片30接触用于实现芯片模块3与电连接器100间的电性连接。第二弹性臂26的第二延伸臂261末端设有弧状第二接触部221,可与电路板4的导电片40接触,用于实现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4的电性连接。所述固持部23是由基部20的两侧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可卡固在绝缘本体1的固持槽121中,用于将导电端子2固持在绝缘本体1中。导引部24与固持部23相对设置在基部20的两侧,用于引导导电端子2组入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12中。所述基部20、固持部23以及导引部24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内。 导电端子2是成排收容在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12中。每排导电端子2被称为一端子组(未标号),其包括七个并排排列且结构完全相同的两种导电端子2。每一端子组(未标号)中所包含的七个导电端子2自左向右分别标记为Sl、 S2…S7,并可根据组入绝缘本体1中的不同方式分成左右两部分,左侧部分包括导电端子Sl-S3,是依次收容在绝缘本体1的第一区域A端子槽T1-T3中;右侧部分包括导电端子S4-S7,是依次收容在绝缘本体1的第二区域B端子槽T4-T7中。左右两部分导电端子Sl-S3与S4-S7不同之处在于左侧导电端子Sl-S3的固持部23是由基部20的两端竖直向上延伸设置的,导引部24是由基部20的两端竖直向下延伸设置的,可引导导电端子Sl-S3自上而下依次组入绝缘本体1的第一区域A端子槽T1-T3中。导电端子S1-S3的每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延伸臂25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均分别大于其第二延伸臂261的延伸长度以及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导电端子S1-S3的第一延伸臂25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从左至右均依次减小,第二延伸臂26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均相同。并且端子槽T1-T3的间距Pl相同,由此可使导电端子Sl-S3相邻两导电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20的间距均为P4,第二接触部221的间距均为P3,且间距P4小于间距P3。并且间距P3与P4间的差值等于端子槽P1与P2间的差值,即P3-P4 = Pl-P2。 而右侧导电端子S4-S7的固持部23是由基部20的两端竖直向下延伸设置的,导引部24是由基部20的两端竖直向上延伸设置的,可引导导电端子S4-S7自下而上依次组入绝缘本体1的第二区域B端子槽T4T7中。导电端子S4的第一延伸臂25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均分别与第二延伸臂261的延伸长度以及其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相同。导电端子S5-S7的每一导电端子2的第一延伸臂25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均分别小于其第二延伸臂261的延伸长度以及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导电端子S4-S7的第一延伸臂25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从左至右均分别相同,第二延伸臂26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均依次增大。并且端子槽T4-T7的间距P2相同,由此可使导电端子S4-S7相邻两导电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20的间距相同,第二接触部221的间距亦相同。 另,导电端子S1-S4的第一延伸臂25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分别与导电端子S7-S4的第二延伸臂26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均依次相同。导电端子Sl-S4的第二延伸臂26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亦与导电端子S7-S4的第一延伸臂25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相同。即导电端子Sl-S3与S7-S5的结构分别相同,仅仅是组装时上下颠倒而已。由以上结构可看出,每一导电端子组(未标号)的导电端子Sl-S4的第一延伸臂25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从左至右均依次减小,每一导电端子组(未标号)的导电端子S4-S7的第二延伸臂261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从左至右均依次增大。 因端子槽T4-T7的相邻两端子槽12的固持槽121的间距P2小于端子槽Tl-T4的相邻两端子槽12的固持槽121的间距Pl,当导电端子Sl-S3自上而下依次组入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Tl-T3中,导电端子S4-S7自下而上依次组入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T4-T7中后,导电端子S4-S1的第一接触部220呈逐渐靠拢式排布,导电端子S4-S7的第二接触部221呈逐渐扩散式排布,在端子槽T4-T7的间距补偿下,即P4 = P3+P2-P1,可使导电端子S4-S7的第一接触部220的间距为P4,导电端子S4-S7的第二接触部221的间距为P3。由此可使Sl-S7的相邻导电端子2的第一接触部220的间距均为P4,第二接触部221的间距为P3,以实现电连接器100连接不同导电片30、40间距的芯片模块3与电路板4的功能。[0021] 组装时,在导电端子2的导引部24的引导下将导电端子S1-S3自上而下依次组入绝缘本体1的第一区域A端子槽Tl-T3中,将导电端子S4-S7自下而上依次组入绝缘本体1的第二区域B端子槽T4-T7中。此时,导电端子2的固持部23卡设在绝缘本体1的端子槽12的固持槽121中,用于将导电端子2固持在绝缘本体1上。导电端子2的第一延伸臂251伸出绝缘本体1的上表面IO,第一接触部220可与芯片模块3的导电片30接触,用于实现芯片模块3与电连接器100间的电性连接。导电端子2的第二延伸臂261伸出绝缘本体1的下表面ll,第二接触部221可与电路板4的导电片40接触上,用于实现电连接器100与电路板4间的电性连接。此时,即实现了芯片模块3与电路板4间的电性连接。[002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与电路板,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导电端子成排收容在绝缘本体中,每个导电端子包括延伸出绝缘本体上表面的第一弹性臂与延伸出绝缘本体下表面的第二延伸臂,两弹性臂末端分别设有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上还设有若干排间距不等的端子槽,所述同排导电端子相应弹性臂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不完全相同,可使导电端子组入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后相邻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间的间距与第二接触部间的间距不同,从而使电连接器连接具有不同导电片间距的芯片模块与电路板。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槽分成第一区域 和第二区域两区域,所述第一区域相邻端子槽间的间距大于第二区域相邻端子槽间的间 距。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同排导电端子中收容在绝缘本体第一 区域端子槽内的导电端子的第一延伸臂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从左至右均依次 减小,收容在绝缘本体第二区域端子槽的导电端子的第一延伸臂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 所成夹角分别相同,可使导电端子组入绝缘本体后同排相邻两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间 距相同。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同排导电端子中收容在绝缘本体第一 区域端子槽内的导电端子的第二延伸臂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均分别相同,收 容在绝缘本体第二区域端子槽内的导电端子的第二延伸臂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 角从左至右均依次增大,可使导电端子组入绝缘本体后同排相邻两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 的间距相同。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相邻端子槽间的间 距之间的差值与同排相邻两导电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第一接触部的差值相同。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排导电端子均包括结构完全相同之 两种导电端子,仅仅是组入绝缘本体中的方式不同, 一种是自上而下插入,另一种是上下倒 置后自下而上插入。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槽包括收容槽及与收容槽相 连通的固持槽,所述固持槽设有若干导引斜面,所述绝缘本体第一区域端子槽的导引斜面 位于绝缘本体的上表面处,所述绝缘本体第二区域端子槽的导引斜面位于绝缘本体的下表 面处。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基部、由基部沿竖 直方向延伸设置的固持部与导引部,所述固持部与导引部位于同一平面内,并分别位于基 部的两侧。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在绝缘本体第一区域内的导 电端子的固持部是由所述基部两端向上延伸设置的,导引部是由基部两端向下延伸设置 的。
10.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在绝缘本体第二区域内的导 电端子的固持部是由基部两端向下延伸设置的,导引部是由基部两端向下延伸设置的。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与电路板,其包括绝缘本体以及若干成排收容在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绝缘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其上设有若干排间距不等的端子槽。每一导电端子包括分别延伸出绝缘本体上、下表面的第一弹性臂与第二弹性臂,两弹性臂末端分别设有第一接触部、第二接触部。位于同排导电端子的相应弹性臂的延伸长度、与竖直方向所成夹角不完全相同。由此可使导电端子组入绝缘本体后,同排导电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间距与第二接触部的间距不同,可使电连接器连接具有不同导电片间距的芯片模块与电路板。
文档编号H01R12/71GK201440492SQ20092030351
公开日2010年4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25日
发明者刘家豪, 郑志丕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