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文档序号:6955595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不断发展,集成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尺寸(CD, Critical Dimension)越来越小,为了解决小尺寸器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高介电常数 (high-k)材料的栅介质层和金属栅(metal gate)电极相结合的技术被引入至MOS晶体管的制造过程中。为避免金属栅电极的金属材料对MOS晶体管的其他结构造成影响,所述金属栅电极与高k栅介质层的栅极叠层结构通常采用后栅(gate-last)工艺制作。在该工艺中,在源漏区注入前,在待形成的栅电极位置首先形成由多晶硅构成的伪栅极;而在形成源漏区之后,会移除所述伪栅极并在伪栅极的位置形成栅极开口 ;之后,再在所述栅极开口中依次填充高k的栅介质层与金属栅电极。由于金属栅电极在源漏区注入完成后再进行制作,这使得后续工艺的数量得以减少,避免了金属材料不适于进行高温处理的问题。图1至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提供半导体基底10,所述半导体基底10上形成有伪栅结构11,所述伪栅结构11的材料一般为多晶硅,以所述伪栅结构11为掩膜进行离子注入,在伪栅结构11 两侧的半导体基底10内形成源区12和漏区13。如图2所示,在所述半导体基底10上形成介质层14,所述介质层14的表面与伪栅结构11的表面齐平。如图3所示,去除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 15。之后,在所述开口 15依次形成栅介质层和栅电极,所述栅介质层由高介电常数材料构成,所述栅电极为金属栅电极。其中,图1中所示的在所述半导体基底10上形成的伪栅结构11,是通过在晶圆上涂布光刻胶,将掩膜版图形转移至光刻胶形成光刻胶图形,并以所述光刻胶图形为掩膜进行刻蚀而形成的。所述光刻胶由光阻(PRJhotoResist)材料构成。但是,因为集成电路中的半导体器件的特征尺寸越来越小,晶体管和金属线路也变得越来越小并且越靠越近,出现的一个问题是线端缩短(LES,LineEnd Shortening),LES 表现为线端的实际的印刷位置和预定(设计)位置之间的差异。图4示出了线端缩短的问题,如图4所示,虚线所示的是预定(设计)形成的预期线路40,但是由于刻蚀效应和光阻拉回(PhotoResist Pullback)等原因,产生了显著数量的线端缩短的实际线路30。所述预期线路40在有源的源极32和漏极34之间具有线路侧端40b (相对两侧,另一侧未标示)、线路末端40a(相对两侧,另一侧未标示),所述线路侧端40b的长度为Li,所述线路末端40a 的宽度为Wl ;所述实际线路30具有线路侧端30b、线路末端30a,所述线路侧端30b的长度为L2,所述线路末端30a的宽度为W2。从图4上可以看出,实际线路30的线路末端30a以及线路侧端30b分别较预期线路40的线路末端40a以及线路侧端40b有所缩短,缩短的量CN 102468168 A说明书2/7 页
对应为L1-L2以及W1-W2,通常,LES比率可以定义为(L1-L2) / (W1-W2)。一般来说,L1-L2 远大于W1-W2,因此,与线路侧端40b相比,LES在线路末端40a更大。LES会导致器件性能降级、可靠性降低、产量损失、器件中的泄漏、特征尺寸的限制以及其他有关问题。相关技术还可参考申请号为200880002066. 7的中国专利申请,该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减少刻蚀过程中的线路末端缩短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是现有技术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中形成的线端缩短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有伪栅结构,在所述伪栅结构两侧的半导体基底内形成源区和漏区;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spacer),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的表面与所述伪栅结构以及侧墙的表面齐平;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 ;在所述开口依次形成栅介质层和栅电极。可选的,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线端包括相对两侧的线路侧端和相对两侧的线路末端,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是指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所述线路末端的缩短量。可选的,还包括在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前,对所述伪栅结构进一步刻蚀,减小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线路末端的宽度。可选的,所述侧墙的厚度为50埃(A )至300埃(A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的表面与所述伪栅结构以及侧墙的表面齐平包括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以化学气相沉积(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形成介质层并平坦化直至所述介质层的表面与所述伪栅结构以及侧墙的表面齐平。可选的,所述侧墙的材料为无定形碳(amorphous carbon)。可选的,所述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包括先灰化(ashing)去除所述侧墙,然后刻蚀去除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可选的,还包括在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之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流灰化去除聚合物。可选的,所述通入二氧化碳(CO2)气体流灰化去除聚合物时的压力小于50毫托 (mTorr),温度小于30摄氏度(°C )。可选的,所述侧墙的材料与所述伪栅结构的材料相同。可选的,所述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包括刻蚀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在形成伪栅结构之后,通过在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形成侧墙,以弥补伪栅结构的线端缩短量,之后在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由此使得最终形成在所述开口中的MOS晶体管的栅极结构与预期结构相近,提高了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与可靠性。进一步,采用无定形碳作为所述侧墙的材料时,在去除所述侧墙和所述伪栅结构的过程中,通过灰化处理先去除所述侧墙以形成空隙,进而在之后刻蚀去除所述伪栅结构的时候能使刻蚀剂与所述伪栅结构的表面充分接触以使刻蚀去除所述伪栅结构的过程更高效。


图1至图3是现有技术中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线端缩短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至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至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做详细的说明。在以下描述中阐述了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
的限制。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为解决现有技术中 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中产生的线端缩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如图5所示,包括步骤S101,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有伪栅结构,在所述伪栅结构两侧的半导体基底内形成源区和漏区;步骤S102,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步骤S103,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的表面与所述伪栅结构以及侧墙的表面齐平;步骤S104,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 ;步骤S105,在所述开口依次形成栅介质层和栅电极。图6至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1 至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的俯视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5以及图6至图10、图11至图15对本发明实施例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进行详细说明。结合图5和图6、图11,执行步骤S101,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有伪栅结构,在所述伪栅结构两侧的半导体基底内形成源区和漏区。具体地,提供半导体基
5底20,所述半导体基底20为半导体材料,可以是单晶硅,也可以是硅锗化合物,还可以是绝缘体上硅(SOI,Silicon On Insulator)结构或硅上外延层结构。所述伪栅结构21的材料为多晶硅。在所述伪栅结构21两侧的半导体基底20内形成源区22和漏区23。所述伪栅结构21、源区22和漏区23在半导体基底20上的形成过程是通过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栅极后制工艺形成,这里不再赘述。步骤SlOl需要重点说明的是,在刻蚀形成所述伪栅结构 21后,由于刻蚀效应和光阻拉回等原因,产生了显著数量的线端缩短的情况。有关线端缩短的问题可参考背景技术中的描述(结合图4),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虚线框所示的是预定(设计)形成的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深色区域所示的是实际已产生线端缩短的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所述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的线端包括线路侧端51b (相对两侧,另一侧未标示)、线路末端51a(相对两侧,另一侧未标示),假设所述线路侧端51b 的长度为Li,所述线路末端51a的宽度为Wl ;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端包括线路侧端21b、线路末端21a,假设所述线路侧端21b的长度为L2,所述线路末端21a的宽度为 W2。如图11所示,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路末端21a较所述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的线路末端51a有所缩短,线路末端21a的缩短量(即线路侧端21b的长度减小量) 为L1-L2 ;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路侧端21b较所述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的线路侧端51b有所缩短,线路侧端21b的缩短量(即线路末端21a的宽度减小量)为W1-W2, 通常,LES比率可以定义为(L1-L2)/(W1-W2)。当然,图11仅为示意图,在实际情况中一般 L1-L2远大于W1-W2,具体地,一般情况下L1-L2相对于W1-W2多50 %,因此,与线路侧端51b 相比,LES在线路末端51a更大。另外,因为栅极与栅极在线路末端之间的距离问题在特征尺寸越来越小的情况下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所以图11中还示出了另一个预定(设计)形成的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其线端包括线路侧端51’ b、线路末端51’ a,假设所述线路侧端51’ b的长度为L3,所述线路末端51’ a的宽度为W3 ;深色区域所示的实际已产生线端缩短的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其包括线路侧端21’ b、线路末端21’ a,假设所述线路侧端21’ b的长度为L4,所述线路末端21’ a的宽度为W4。如果在没有发生线端缩短的情况下,特别指在没有发生线端中线路末端缩短的情况下,假设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的线路末端51a和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的线路末端51’ a之间的距离为X,但是由于发生了线端缩短的情况,那么实际形成的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路末端21a和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路末端21’ a之间的距离增大为Y,假设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的线路末端 51a和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的线路末端51’ a各自两侧缩短的量都是一样的,那么Y与 X 之间的关系为=Y = X+(Ll-L2)/2+(L3-L4)/2。特别地,如果 Ll = L3、L2 = L4,那么 Y = X+ (L1-L2)。具体实施时,所述线路侧端21b和所述线路末端21a缩短的量可以通过对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端进行检测,测得所述实际线路的线路侧端21b的长度和线路末端21a的宽度,并与预期线路的线路侧端51b的长度和线路末端51a的宽度进行比较后获得的,一般情况下,所述线路侧端21b的两侧和所述线路末端21a的两侧各自缩短的量的情况基本相同,由此,所述线路侧端21b—侧和所述线路末端21a—侧缩短的量分别为所述线路侧端21b和所述线路末端21a缩短的量的一半,即分别为(Wl-W2)/2和(Ll_L2)/2。结合图5和图7、图12,执行步骤S102,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具体地,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21的侧壁的侧墙沈,所述侧墙沈的材料优选为无定形碳,具体形成侧墙沈的过程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的方法沉积一层无定形碳层(通过分解反应气体C3H6、C2H4或 CH4获得无定形碳),所述无定形碳层覆盖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表面、线端和所述半导体基底20,然后刻蚀形成侧墙沈,所述刻蚀过程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形成侧墙中常用的回刻(etch back)工艺。步骤S102中形成的侧墙沈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如图12所示,因为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端包括有线路侧端21b (相对两侧,另一侧未标示)和线路末端21a (相对两侧,另一侧未标示),所述侧墙26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是指所述侧墙沈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路末端21a的缩短量。由于本发明所关注的是解决因线端缩短而使栅极与栅极在线路末端之间的距离增大的问题,因此,将一侧所述线路末端21a的缩短量作为所述侧墙沈的厚度标准,一般由于所述线路末端21a的两侧的缩短量情况基本相同,所以,本实施例中,以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一侧所述线路末端21a的缩短量(Ll-U)/2作为所述侧墙沈的厚度。当然,一般通过所述回刻工艺在所述伪栅结构21的侧壁形成的侧墙沈的厚度在实际线路的线端四侧是相同的,如果以一侧所述线路末端21a的缩短量作为所述侧墙沈的厚度标准,由于所述线路末端21a缩短量较所述线路侧端21b的更多,则会导致实际线路形成侧墙沈后的线路末端的宽度较图 11中所示的预期线路的线路末端51a的宽度有所增加。实际实施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在步骤SlOl刻蚀形成所述伪栅结构21后,在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前, 将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路末端21a的宽度再减小一定的量,即进一步增大所述线路侧端21b的缩短量,假设一侧所述线路侧端21b进一步缩短的量为Z,则优选为使Z = (Ll-L2)/2-(ffl-W2)/2,即优选为使Z为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路末端21a 的缩短量与一侧线路侧端21b的缩短量之间的差。减小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路末端21a的宽度同样可以通过刻蚀来实现,之后再执行步骤S102中形成侧墙26。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侧墙26的厚度一般为50埃(A )至300埃(A )。同理,对于所述伪栅结构 21’,也采取如同所述伪栅结构21形成侧墙沈的方法实施,形成侧墙沈’。如此,在形成侧墙26以及侧墙沈’之后,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端包括形成侧墙沈后的线路侧端^b以及形成侧墙沈后的线路末端^a,所述伪栅结构21’的实际线路的线端包括形成侧墙26’后的线路侧端26’ b以及形成侧墙26’后的线路末端26’ a,并且,形成侧墙沈后的线路末端26a与形成侧墙沈’后的线路末端沈、之间的距离等于图11中所示伪栅结构 51的预期线路的线路末端51a和伪栅结构51’的预期线路的线路末端51’ a之间的距离, 仍然为X。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执行完步骤S102后,还可以包括在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21的侧壁的侧墙沈之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流灰化去除聚合物。具体地,因为步骤 SlOl在刻蚀形成所述伪栅结构21以及之后去除光刻胶的过程中会形成有光阻材料的聚合物(Polymer),为了去除所述聚合物,可采用在低温低压的条件下,例如压力小于50毫托 (mTorr),温度小于30摄氏度(V ),通入(X)2气体流的方法进行处理。可参考下表,下表为低温低压的条件下(X)2灰化几种材料的刻蚀速率表,因为(X)2灰化对光阻材料与无定形碳具有较高的刻蚀选择比(为80 1),所以在去除所述聚合物的时候,对材料为无定形碳的侧墙沈影响很小,而对于氧化硅、氮化硅、硅等材料,其刻蚀速率几乎为0,表明几乎没有影响。低温低压的条件下(X)2灰化几种材料的刻蚀速率表
权利要求
1.一种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有伪栅结构,在所述伪栅结构两侧的半导体基底内形成源区和漏区;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的表面与所述伪栅结构以及侧墙的表面齐平;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 ;在所述开口依次形成栅介质层和栅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线端包括相对两侧的线路侧端和相对两侧的线路末端,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是指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所述线路末端的缩短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前,对所述伪栅结构进一步刻蚀,减小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线路末端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的厚度为50 A至300 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的表面与所述伪栅结构以及侧墙的表面齐平包括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以化学气相沉积形成介质层并平坦化直至所述介质层的表面与所述伪栅结构以及侧墙的表面齐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的材料为无定形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包括先灰化去除所述侧墙,然后刻蚀去除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之后,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流灰化去除聚合物。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流灰化去除聚合物时的压力小于50mTorr,温度小于30°C。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的材料与所述伪栅结构的材料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包括刻蚀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
全文摘要
一种MOS晶体管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有伪栅结构,在所述伪栅结构两侧的半导体基底内形成源区和漏区;形成覆盖所述伪栅结构的侧壁的侧墙,所述侧墙的厚度等于所述伪栅结构的实际线路的一侧线端的缩短量;在所述半导体基底上形成介质层,所述介质层的表面与所述伪栅结构以及侧墙的表面齐平;去除所述侧墙以及所述伪栅结构,在原侧墙以及原伪栅结构的位置形成开口;在所述开口依次形成栅介质层和栅电极。本发明能够改善栅极后制工艺中线端缩短的问题。
文档编号H01L21/336GK102468168SQ201010532590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日
发明者孙武, 张海洋 申请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