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0002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组合。背景技术
相关现有技术请参考美国专利公告第US7311526号所示,该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第一磁性组件,第二连接器具有第二磁性组件,第一磁性组件与第二磁性组件产生磁性吸引力,从而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连接。但是,现有技术中的电连接器组合,当遇到较大外力作用时,可能由于磁性吸引力不足而断开连接。此外,由于磁性组件可受外界影响而造成磁性减弱甚至消磁,电连接器组合将无法使用。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组合,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可稳定连接。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容置空间,第一连接器还包括两扣合件,所述两扣合件容置于容置空间内且位于导电端子两侧。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本体部,本体部设有两锁扣槽。一扣合件与一锁扣槽卡扣,而另一扣合件可弹性变形及复位且与另一锁扣槽卡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第一连接器设有扣合件,第二连接器设有锁扣槽,扣合件与锁扣槽相互卡扣,实现电连接器组合的稳定连接。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稳定连接的立体图。图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连接器未组装至第二连接器的视图。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角度的视图。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所示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未连接时的剖视图。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连接过程中的剖视图。图8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连接后的剖视图。图9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稳定连接的立体图。图10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未组装至第二连接器的视图。图1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分解图。图12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未连接时的剖视图。图1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连接过程中的剖视图。图1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种实施方式连接后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8详细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参阅图1至图5,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 第一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1、遮蔽壳体12、扣合件13、按钮14、磁铁15及导电端子16。所述绝缘本体11大致呈长方体,其设有顶壁111、底壁112、前壁113、后壁114、 左侧壁115及右侧壁116 ;绝缘本体11设有自前壁113贯穿至后壁114的容置空间(未标号),容置空间包括两侧的容置凹槽117 ;绝缘本体11还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11的容置空间内的绝缘块110,绝缘块110设有端子收容槽(未标号)且上表面设有扣持凸块1101。所述顶壁111中部设有扣持孔1111,所述左侧壁115设有自后往前凹陷形成的贯通槽1151。所述遮蔽壳体12遮蔽于绝缘本体11外,其分为第一遮蔽壳体121和第二遮蔽壳体122。第一遮蔽壳体121和第二遮蔽壳体122配合形成一收容腔120。第一遮蔽壳体121 与第二遮蔽壳体122相互扣合后形成束缚线缆的卡位部123及与卡位部123对向的端部 124,遮蔽壳体12的端部IM形成一容置凹口 125。所述扣合件13由金属板冲压成型,其分为第一扣合件131和第二扣合件132。第一扣合件131呈“7”形,其包括第一基体1311、自第一基体1311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1312 及自第一连接部1312远离第一基体1311的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一钩状部1313。第一钩状部 1313垂直于第一连接部1312。第二扣合件132大致呈“U”形,其设有第二基体1321、自第二基体1321弯折形成的弯折部1322、与弯折部1322相连且与第二基体1321同向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323及与第二连接部1323连接且向远离第二基体1321 —侧弯折形成的第二钩状部13M。所述第二连接部1323与第二基体1321处于平行位置,第二钩状部13M垂直于第二连接部1323。所述按钮14包括主体部140及自主体部140两对侧分别凸伸形成的按压部141 和凸刺142。所述磁铁15设有两块。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括本体部20,本体部20两端设有相对开口的第一锁扣槽21 和第二锁扣槽22。以上为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结构,下面介绍该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组装以便进一步明确本发明的实施过程。组装时,首先将导电端子16组装入绝缘块110内;再将绝缘块110组装入绝缘本体11的容置空间内,两块磁铁15分别组装于绝缘块110的两侧,扣合件13自后向前组装入容置空间内并位于对应磁铁15的外侧;最后,将按钮14自左向右组装入绝缘本体11,再将绝缘本体11放置第二遮蔽壳体122内且扣合上第一遮蔽壳体121。此时,绝缘本体11收容于遮蔽壳体12的收容腔120内,按钮14的按压部141自遮蔽壳体12的容置凹口 125穿出遮蔽壳体12外。绝缘块110、磁铁15及扣合件13依序容置于绝缘本体11的容置空间内,绝缘块110的扣持凸块1101卡持于绝缘本体11的顶壁111的扣持孔1111内。第二扣合件132位于容置空间临近按钮14的一侧且第二基体1321贴紧磁铁15,因弯折部1322的关系,第二连接部1323于第二基体1321分开一段距离而靠近按钮14,第一扣合件131位于容置空间的另一侧且第一基体1311贴紧另一磁铁15。扣合件13的钩状部1313、13M分别自容置空间两侧的容置凹槽117穿出且分别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按钮14的凸刺142穿过绝缘本体11的左侧壁115的贯通槽1151抵持住第二扣合件132的第二连接部1323。参阅图1至图8且重点参阅图6至图8,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100的使用方法如下使用时,首先将第一连接器1的第一扣合件131的第一钩状部1313与第二连接器2的第一锁扣槽21相互卡扣。然后,按压按钮14的按压部141,按钮14的凸刺142挤压第二扣合件132的第二连接部1323,致使第二连接部1323发生弹性形变而向第二基体 1321(即第二钩状部13M的突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偏移,此时,第二钩状部1324可让位于第二锁扣槽22的侧壁。最后,将第一连接器1的另一端旋转抵触至第二连接器2,松开按钮 14,由于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第二连接部1323恢复到原来状态,第二扣合件132的第二钩状部13 卡扣住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锁扣槽22。此时,磁铁15与第二连接器2产生相互吸附力,从而使两连接器完全接触,端子相互连接,实现两电连接器稳定的电性连接。参阅图9至图14所示,详细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大致相同,包括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1’包括绝缘本体11’、遮蔽壳体12’、扣合件13’、磁铁15’及导电端子16’,主要区别在于第二实施方式未运用按钮14。所述绝缘本体11,大致呈长方体,其设有顶壁111’、底壁112’、前壁113’、后壁 114’、左侧壁115’及右侧壁116’ ;绝缘本体11,设有自前壁113’贯穿至后壁114’的容置空间(未标号),容置空间包括两侧的容置凹槽117’;绝缘本体11’还包括收容于绝缘本体 11’容置空间内的绝缘块110’,绝缘块110’设有端子收容槽(未标号)且上表面设有扣持凸块1101,。所述顶壁111,中部设有扣持孔1111,。所述遮蔽壳体12’呈容器状,其设有一收容腔120’、束缚线缆的卡位部123’及与卡位部123’对向的端部124’。组装时,首先将导电端子16’组装入绝缘块110’内;再将绝缘块110’组装入绝缘本体11’的容置空间内,两块磁铁15’分别组装与绝缘块110’的两侧,扣合件13’临近磁铁自后向前组装入容置空间内;最后,将绝缘本体11’组装入遮蔽壳体12’内。此时,绝缘本体11’收容于遮蔽壳体12’的收容腔120’内,绝缘块110’、磁铁15’及扣合件13’容置于绝缘本体11’的容置空间内,绝缘块110’的扣持凸块1101’卡持于绝缘本体11’的顶壁 111’的扣持孔1111’内。第二扣合件132’位于容置空间临近遮蔽壳体12’的卡位部123’ 的一侧且第二基体1321,贴紧磁铁15’,因弯折部1322,的关系,第二连接部1323,与第二基体1321’分开一段距离而靠近遮蔽壳体12’的卡位部123’,第一扣合件131’位于容置空间的另一侧。扣合件13’的钩状部1313’、1324’分别自容置空间两侧的容置凹槽117’穿出且分别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
参阅第九图至第十四图,重点参阅第十二图至第十四图,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组合 100’另一种实施方式的使用方法如下使用时,首先将第一连接器1’的第二扣合件132’的第二钩状部1324’与第二连接器2’的第一锁扣槽21’相互卡扣。然后,将第一连接器1’朝向第二钩状部13M’的突伸方向移动,致使第二连接部1323’发生弹性形变而向第二基体1321’ (即第二钩状部13M’ 的突伸方向的相反方向)偏移,此时,第一钩状部1313’可让位于第二锁扣槽22’的侧壁。 最后,将第一连接器1,的另一端旋转抵触至第二连接器2,,再将第一连接器1,朝向第一钩状部1313’的突伸方向移动,由于自身弹性回复力的作用,第二连接部1323’恢复到原来状态,第一扣合件131’的第一钩状部1313’卡扣住第二连接器2’的第二锁扣槽22’。此时,磁铁15’与第二连接器2’产生相互吸附力,从而使两连接器完全接触,端子相互连接,实现两电连接器稳定的电性连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两种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容置空间;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本体部;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接器还包括两扣合件,所述两扣合件容置于容置空间内且位于导电端子两侧,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本体部设有两锁扣槽, 一扣合件与一锁扣槽卡扣,而另一扣合件可弹性变形及复位且与另一锁扣槽卡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扣合件包括第一扣合件和可弹性变形的第二扣合件,所述第一扣合件设有第一钩状部,所述第二扣合件设有第二钩状部,容置空间包括两容置凹槽,第一钩状部与第二钩状部分分别自两容置凹槽穿出且分别朝向相反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按钮,按钮设有凸刺,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连通容置凹槽的贯通槽,凸刺穿过贯通槽抵持住第二扣合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合件包括第二基体、自第二基体弯折形成的弯折部及与弯折部相连且与第二基体同向延伸从而与第二基体分开一段距离的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钩状部自第二连接部末端朝向按钮一侧弯折,所述按钮的凸刺抵持第二连接部。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设有与贯通槽对应的容置凹口,所述按钮包括自容置凹口穿出遮蔽壳体的按压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卡持线缆的卡位部及与卡位部相对的端部,所述容置凹口设于端部上。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合件包括第二基体、自第二基体弯折形成的弯折部及与弯折部相连且与第二基体同向延伸从而与第二基体分开一段距离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器与第二钩状部结合,抵压第二连接部弹性变形后让位于第二连接器的另一端,从而第二连接器与第一钩状部结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壳体包括卡持线缆的卡位部及与卡位部相对的端部,所述第二扣合件安装于绝缘本体靠近卡位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钩状部自第二连接部末端朝向卡位部弯折。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位于导电端子与两扣合件之间的两磁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及遮覆绝缘本体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容置空间,第一连接器还包括两扣合件,所述两扣合件容置于容置空间内且位于导电端子两侧。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本体部,本体部设有两锁扣槽。一扣合件与一锁扣槽卡扣,而另一扣合件可弹性变形及复位且与另一锁扣槽卡扣。这样,实现电连接器组合的稳定连接。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02570175SQ20101060584
公开日2012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24日
发明者余信贤, 庄顺荣, 曾威达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