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4011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类,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尤指一种有效防 止串音及抑制EMI,且当插入USB接口时E-SATA接口不被导通,而插入E-SATA接口时USB 接口不被导通的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于现今的使用上是相当的普遍,而电子设备与电子设备间的连接关主要 利用连接器,而连接器在现今电路板上的使用已经非常频繁,举凡各类形态的连接端口,都 是通过连接器来完成,常见的如计算机主机板、手机电路板等各类电子产品的电路板上,都 设有可与外部装置连接的连接器,由此使电子产品之间可以互相联机,进行资料的交换,或 是联机到因特网等。而连接器一般都采用塑料绝缘体作为舌板与端子的连结,若进一步由印刷电路板 作为舌板用,可应用连接于许多不同界面。然而上述印刷电路舌板于使用时,仍存在下列问题尚待改进1、已有印刷电路舌板并未具有抑制EMI的功能,使致无法通过EMI的测试。2、已有印刷电路舌板的接脚因连接错误,使其发生错误讯息,无法正常运作。3、当印刷电路舌板插置USB接口时,E-SATA同时被导通,反之,若插置E-SATA接 口时,USB接口同时被导通,因此常出现错误讯息,导致无法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解决印刷电路舌板没有 抑制EMI的功能,及印刷电路舌板的接脚因连接错误,使其发生错误讯息,且当印刷电路舌 板插置USB接口时,常出现错误讯息,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的问题。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由一电路总线舌板构成,电路总线舌板可为印刷电 路板、金属端子嵌入或插入绝缘塑料舌板内其中之一,且于两面分别设有相互电性连接的 第一差动组及第二差动组,第一差动组及第二差动组分别设有复数个具有极性讯号接点的 差动对,其中其它无对应连接到的差动端可进一步为接地或空接,且差动端可为讯号接点, 第一差动组内的差动对由二个差动端组成,第二差动组内的差动对由其中二个差动端组 成,第一差动组内的差动对与第二差动组内的差动对组成对应连接,且于第一差动组内的 差动对及第二差动组内的差动对之间分别设有一用于隔离的隔离接点,隔离接点可为电源 接点或接地接点。其中第一差动组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及第二差动对,第一差动对包含第一差 动端及第二差动端,而第二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端及第四差动端,另第二差动组的差动对 包含第三差动对及第四差动对,第三差动对包含第五差动端及第六差动端,而第四差动对 包含第七差动端及第八差动端;其中第一差动端及第四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及第八差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二差动端及第三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及第七差 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其中第一差动端及第三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及第八差动端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二差动端及第四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及第七差 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其中第一差动端及第二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七差动端及第八差动端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三差动端及第四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及第六差 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其中第一差动端及第二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进一步与第五差动端及第六差 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三差动端及第四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七差动端及 第八差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其中第二差动端及第四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及第七差动端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一差动端及第三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及第八差 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其中第二差动端及第四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七差动端及第六差动端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一差动端及第三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八差动端及第五差 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其中第二差动端及第三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及第八差动端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一差动端及第四差动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及第七差 动端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其中第一差动组为USB接点差动组,第二差动组为ESATA接点差动组。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由第一差动组内的差动对及第二差动组内的差动对之间 的电源接点或接地接点做隔离,使电路总线舌板具有防止串音(Crosstapk)及抑制EMI功 能,而通过第一差动组及第二差动组相互特殊对应的电性连接,使USB接口及E-SATA接口 不会同时动作,具有分开动作的实用进步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十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0032]图13为本实用新型第[0033]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0034]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0035]图16为本实用新型第[0036]图中主要件符号含义[0037]电路总线舌板1[0038]第一差动组2[0039]第一差动端(T+)211[0040]第三差动端(R+)221[0041]第五差动端(R+)311[0042]第七差动端(T-)321
一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 二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 三较佳实施例的方块示意图。 三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第二差动组3 第二差动端(Τ_)212 第四差动端(R_)222 第六差动端(R_)312 第八差动端(T+)32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1与附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及实施方块示意 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印刷电路板、金属端子嵌入和插入绝缘塑料舌板 内其中之一的电路总线舌板1,电路总线舌板1于两面分别设有相互电性连接且为USB接点 差动组的第一差动组2及为ESATA接点差动组的第二差动组3,第一差动组2及第二差动组 3分别设有复数个具有极性讯号接点的差动对,其中于第一差动组2内的差动对包含第一 差动对21及第二差动对22,所述第一差动对21包含第一差动端211及第二差动端212,而 第二差动对22包含第三差动端221及第四差动端222,而第二差动组3的差动对包含第三 差动对31及第四差动对32,第三差动对31包含第五差动端311及第六差动端312,而第四 差动对32包含第七差动端321及第八差动端322 ;其主要特征为第一差动组2内的差动对 由两个差动端组成,差动端可为讯号接点,第二差动组3内的差动对由其中两个差动端组 成,第一差动组2内的差动对与第二差动组3内的差动对组成对应连接,且于第一差动组2 内的差动对及第二差动组3内的差动对之间分别设有一用于隔离的隔离接点4,隔离接点4 可为电源接点或接地接点,再者,第三差动端221及第四差动端222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 与第七差动端321及第八差动端322相互对应电性连接,而其它无对应连接到的差动端可 进一步为接地或空接,因此,由第一差动组2内的差动对及第二差动组3内的差动对之间的 电源接点或接地接点做隔离,使电路总线舌板1具有防止串音及抑制EMI功能,而通过第一 差动组2及第二差动组3相互特殊对应的电性连接,使USB接口及E-SATA接口不会同时动 作,而会分开动作。如附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第一差动组2a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a及第二差动对22a,第一差动对21a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a及第二差动端212a,第二差动对22a包含第三差动端221a及第四差动 端222a,而第二差动组3a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a及第四差动对32a,第三差动对31a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a及第六差动端312a,第四差动对32a包含第七差动端321a及第八差 动端322a,其中第一差动端211a及第二差动端212a可组成一对,且进一步与第五差动端 311a及第六差动端312a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第一差动组2b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b及第二差动对22b,第一差动对21b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b及第二差动端212b,第二差动对22b包含第三差动端221b及第四差动 端222b,而第二差动组3b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b及第四差动对32b,第三差动对31b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b及第六差动端312b,第四差动对32b包含第七差动端321b及第八差 动端322b,其中,第一差动端211b及第四差动端222b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 311b及第八差动端322b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第一差动组2c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c及第二差动对22c,第一差动对21c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c及第二差动端212c,第二差动对22c包含第三差动端221c及第四差动 端222c,而第二差动组3c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c及第四差动对32c,第三差动对31c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c及第六差动端312c,第四差动对32c包含第七差动端321c及第八差 动端322c,其中第二差动端212c及第三差动端221c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 312c及第七差动端321c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第一差动组2d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d及第二差动对22d,第一差动对21d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d及第二差动端212d,第二差动对22d包含第三差动端221d及第四差动 端222d,而第二差动组3d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d及第四差动对32d,第三差动对31d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d及第六差动端312d,第四差动对32d包含第七差动端321d及第八差 动端322d,其中第一差动端211d及第三差动端221d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 213d及第八差动端322d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 出,第一差动组2e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e及第二差动对22e,第一差动对21e包含 第一差动端211e及第二差动端212e,第二差动对22e包含第三差动端221e及第四差动端 222e,而第二差动组3e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e及第四差动对32e,第三差动对31e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e及第六差动端312e,第四差动对32e包含第七差动端321e及第八差 动端322e,其中第二差动端212e及第四差动端222e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 311e及第七差动端321e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第一差动组2f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f及第二差动对22f,第一差动对21f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f及第二差动端212f,第二差动对22f包含第三差动端221f及第四差动 端222f,而第二差动组3f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If及第四差动对32f,第三差动对3If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f及第六差动端312f,第四差动对32f包含第七差动端321f及第八差 动端322f,其中第一差动端211f及第二差动端212f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七差动端 321f及第八差动端322f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第一差动组2g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g及第二差动对22g,第一差动对21g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g及第二差动端212g,第二差动对22g包含第三差动端221g及第四差动 端222g,而第二差动组3g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g及第四差动对32g,第三差动对31g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g及第六差动端312g,第四差动对32g包含第七差动端321g及第八差动端322g,其中第三差动端221g及第四差动端222g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 311g及第六差动端312g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八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第一差动组2i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i及第二差动对22i,第一差动对21i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i及第二差动端212i,第二差动对22i包含第三差动端221i及第四差动 端222i,而第二差动组3i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i及第四差动对32i,第三差动对31i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i及第六差动端312i,第四差动对32i包含第七差动端321i及第八差 动端322i,其中第二差动端212i及第四差动端222i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 312 及第七差动端321i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九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第一差动组2j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 j及第二差动对22 j,第一差动对21 j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j及第二差动端212j,第二差动对22j包含第三差动端221j及第四差动 端222 j,而第二差动组3 j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 j及第四差动对32 j,第三差动对31 j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j及第六差动端312j,第四差动对32j包含第七差动端321j及第八差 动端322j,其中第一差动端211 j及第三差动端221 j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 311j及第八差动端322j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12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十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 楚看出,第一差动组2k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k及第二差动对22k,第一差动对21k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k及第二差动端212k,第二差动对22k包含第三差动端221k及第四差动 端222k,而第二差动组3k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k及第四差动对32k,第三差动对31k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k及第六差动端312k,第四差动对32k包含第七差动端321k及第八差 动端322k,其中第二差动端212k及第四差动端222k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七差动端 321k及第六差动端312k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一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 楚看出,第一差动组2p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Ip及第二差动对22p,第一差动对2Ip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p及第二差动端212p,第二差动对22p包含第三差动端221p及第四差动 端222p,而第二差动组3p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Ip及第四差动对32p,第三差动对31p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p及第六差动端312p,第四差动对32p包含第七差动端321p及第八差 动端322p,其中第一差动端211p及第三差动端221p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八差动端 322p及第五差动端3Ilp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二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 看出,第一差动组2h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21h及第二差动对22h,第一差动对21h包 含第一差动端211h及第二差动端212h,第二差动对22h包含第三差动端221h及第四差动 端222h,而第二差动组3h的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31h及第四差动对32h,第三差动对31h 包含第五差动端311h及第六差动端312h,第四差动对32h包含第七差动端321h及第八差 动端322h,其中第二差动端212h及第三差动端221h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 3Ilh及第八差动端322h相互对应电性连接。如附图15与附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十三较佳实施例的实施方块示意图及 平面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电路总线舌板Im于两面分别设有相互电性连接且为USB
8接点差动组的第一差动组2m及为ESATA接点差动组的第二差动组3m,第一差动组2m及第 二差动组3m分别设有复数个具有极性讯号接点的差动对,第一差动组2m的差动对包含第 一差动对2Im及第二差动对22m,第一差动对2Im包含第一差动端2Ilm及第二差动端212m, 第二差动对22m包含第三差动端221m及第四差动端222m,而第二差动组3m的差动对包含 第三差动对31m及第四差动对32m,第三差动对31m包含第五差动端311m及第六差动端 312m,而第四差动对32m包含第七差动端321m及第八差动端322m,其中第一差动端211m及 第四差动端222m可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312m及第七差动端321m相互对应电 性连接,因此,由第一差动组2m内的差动对及第二差动组3m内的差动对之间的电源接点或 接地接点做隔离,使电路总线舌板Im具有防止串音及抑制EMI功能,而通过第一差动组2m 及第二差动组3m相互特殊对应的电性连接,使USB接口及E-SATA接口不会同时动作,而会 分开动作,并且第一差动组2m及第二差动组3m的差动对的差动端进一步如附图11图所 示,可为并排排列。
权利要求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由一电路总线舌板1构成,电路总线舌板为印刷电路板、金属端子嵌入或插入绝缘塑料舌板内其中之一,且于两面分别设有相互电性连接的第一差动组(2)及第二差动组(3),第一差动组(2)及第二差动组(3)分别设有复数个具有极性讯号接点的差动对,其特征在于其中其它无对应连接到的差动端进一步为接地或空接,且差动端为讯号接点,第一差动组(2)内的差动对由二个差动端组成,第二差动组(3)内的差动对由其中二个差动端组成,第一差动组(2)内的差动对与第二差动组(3)内的差动对组成对应连接,且于第一差动组(2)内的差动对及第二差动组(3)内的差动对之间分别设有一用于隔离的隔离接点,隔离接点为电源接点或接地接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差动组 (2)的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对及第二差动对,第一差动对包含第一差动端(211)及第二差 动端(212),第二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端(221)及第四差动端(222),而第二差动组(3)的 差动对包含第三差动对及第四差动对,第三差动对包含第五差动端(311)及第六差动端 (312),第四差动对包含第七差动端(321)及第八差动端(3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差动端 (211)及第四差动端(22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311)及第八差动端(322)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二差动端(212)及第三差动端(221)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 动端(312)及第七差动端(321)相互对应电性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差动端 (211)及第三差动端(221)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312)及第八差动端(322)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二差动端(212)及第四差动端(22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 动端(311)及第七差动端321相互对应电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差动端 (211)及第二差动端(21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七差动端(321)及第八差动端(322)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三差动端(221)及第四差动端(22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 动端(311)及第六差动端(312)相互对应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差动端(211)及第二差动端(21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进一步与第五差动端(311)及第六差动端 (312)相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三差动端(221)及第四差动端(22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 第七差动端321及第八差动端(322)相互对应电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差动端(212)及第四差动端(22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动端(312)及第七差动端(321)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一差动端(211)及第三差动端(221)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 动端(311)及第八差动端(322)相互对应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差动端 (212)及第四差动端(22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七差动端(321)及第六差动端(312)相 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一差动端(211)及第三差动端(221)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八差 动端(322)及第五差动端(311)相互对应电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二差动端 (212)及第三差动端(221)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五差动端(311)及第八差动端(322)相互对应电性连接,或,第一差动端(211)及第四差动端(222)进一步组成一对,且与第六差 动端(312)及第七差动端(321)相互对应电性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第一差动组 为USB接点差动组,第二差动组为ESATA接点差动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连接器的导通接触结构,属于电子类,该电路总线舌板上设有第一差动组及第二差动组,第一及第二差动组由复数个差动对组成,而其中第一差动组内的差动对由两个讯号接点组成,第二差动组内的差动对由其中二个讯号接点组成,第一差动组内的差动对与第二差动组内的差动对对应连接,且于第一差动组内的差动对及第二差动组内的差动对之间分别设有一用于隔离的电源接点或接地接点,使电路总线舌板具有防止串音及抑制EMI功能,且当插入USB接口时E-SATA接口不被导通,而插入E-SATA接口时USB接口不被导通。
文档编号H01R13/66GK201690084SQ201020128440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0日
发明者锺轩禾 申请人:咏贻国际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