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66195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指一种两绝缘本体相互枢接的电连接器。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操作,同时避免端子损伤,目前多种电连接器,如双面焊接连接器、软性 电路板连接器等等大多采用零插入力的方式,零插入力可采用多种不同方式来实现,而两 绝缘本体相互枢接的方式最为常用。目前,一般通过在其中一绝缘本体上固设一枢轴,另一 绝缘本体上设一枢孔,通过枢轴枢孔配合来实现两绝缘本体相互枢接。但这种方式需三个 组件(两绝缘本体与一枢轴),结构复杂,制造和组装过程繁琐,导致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电连接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 本体一体形成一第一枢接结构;以及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一体形成一第二 枢接结构,所述第一枢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枢接结构相互配合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 二绝缘本体相枢接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中的第一枢接结构与第二枢接结构均一体 形成于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上,故不需新增其它零件即可实施两绝缘本体的枢接 连接,故结构简单,制造与组装容易,从而能显著降低成本。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0008]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中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0009]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中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0010]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与电路板插入前的立体图;[0011]图5为图4的剖视图;[0012]图6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与电路板插入后闭合前的立体图;[0013]图7为图6的剖视图;[0014]图8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与电路板闭合后的立体图;[0015]图9为图8的剖示图;[0016]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0017]图11为图10所示电连接器中第二绝缘本体的立体图;[0018]图1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0019]图13为图12所示电连接器中第一绝缘本体的立体图;[0020]图14为图1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4[0021]图15为图12所示电连接器自由状态时的侧视图;图16为图12所示电连接器最终状态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的附图标号说明第--主体1第--绝缘本体10第--收容槽11第—-基部12[0025]第--侧壁13第--容纳槽14第--通槽15第—-凸柱15[0026]第--凸起17第--端子20第--固定部21第—-接触部22[0027]第--焊接部23第二二主体3第二二绝缘本体30第二.收容槽31[0028]第二-基部32第二二侧壁33第二二容纳槽34第二.通槽35[0029]第二二凸柱35第二凸起37 凹槽38定位面380凸块39第二端子40 第二固定部41 第二接触部42第二焊接部43电路板5 锡膏50
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 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用于通过电路板5上的锡膏50焊接于所述电路板5的上下 表面(即双面焊接电连接器,如图3)。当然,本实用新型结构不局限于应用在双面焊接电连 接器上,而可以用在软性电路板连接器、平面栅格数组插座等需要枢接连接的连接器上。如 图1,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一通过一枢接结构连接的第一主体1和第二主体3。如图1与图2,所述第一主体1包括一设有若干第一收容槽11的第一绝缘本体10 及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的若干第一端子20。每一所述第一收容槽11沿纵向延伸 且沿横向排成一列,每一所述第一端子20包括用于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槽11的第一固定 部21,沿所述第一固定部21向前延伸形成用于与对接电子组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22,以及 沿所述第一固定部21向后延伸形成用于与电路板焊接的第一焊接部2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大致呈长方体,其包括一板状的第一基部12,所述第一基部 12两侧向下延伸设有两第一侧壁13,其前端所述第一基部12与两所述第一侧壁13形成朝 下朝前开口的第一容纳槽14,其在后端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0在两所述第一侧壁13之间设 有若干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20的第一通槽15。所述第一基部12在其后端内侧向内(在 此为向下)延伸设有多个交错设置第一凸柱16和第一凸起17 (即第一凸柱16和第一凸起 17与第一收容槽11迭置)。所述第一凸柱16和所述第一凸起17形成第一枢接结构。所 述第一凸柱16顶部截面呈圆形,相邻的所述第一凸起17形成一对,每一所述第一凸起对具 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形成一截面大致呈圆形的凹槽。如图1与图3,所述第二主体3包括一设有若干第二收容槽31的第二绝缘本体30 及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31的若干第二端子40。每一所述第二端子40包括用于固定 于所述第二收容槽31的第二固定部41,沿所述第二固定部41向前延伸形成用于与所述对 接电子组件接触的第二接触部42,以及沿所述第二固定部41向后延伸形成用于与电路板 焊接的第二焊接部43。所述第一主体1与所述第二主体3组装后,所述第一焊接部23与所 述第二焊接部43具有间隙,形成电路板容纳槽6 (如图5)。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大致呈长方体,其包括一板状的第二基部32,所述第二基部32两侧向下延伸设有两第二侧壁33,在前端所述第二基部32与两所述第二侧壁33形成朝 下朝前开口的第二容纳槽34,在后端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在两所述第二侧壁33之间设有 若干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40的第二通槽35。所述第二基部32在其后端内侧向内(在 此为向上)延伸设有多个交错设置第二凸柱36和第二凸起37 (即第二凸柱36和第二凸起 37与所述第二收容槽31迭置)。所述第二凸柱36和所述第二凸起37形成第二枢接结构。 所述第二凸柱36顶部截面呈圆形,相邻的所述第二凸起37形成一对,每一所述第二凸起对 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形成一截面大致呈圆形的凹槽。所述第一凸柱16和所述第一凸起17与所述第二凸起37和所述第二凸柱36分别 对应,使所述第一主体1与所述第二主体3组装后,所述第一凸柱16和所述第一凸起17分 别与所述所述第二凸起37和所述第二凸柱36配合形成所述枢接结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 10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因此可在自由位置与最终位置之间旋转,使所述第一主体1与所 述第二主体3枢接连接形成张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如图5)。所述第二绝缘本体30上所述第二侧壁33后部设有朝后的凹槽38,所述凹槽38与 所述第二侧壁33之间形成凸块39,所述凹槽38的上壁部(亦即凸块39的下壁部)形成一 供电路板5插入时定位的定位结构(本实施例中为定位面380)。所述定位面380的位置 为其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3之间的间隙要大于所述电路板5与相应侧锡膏50的厚度之和 (如图7),且大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3之间的间隙(如图 9),在张开状态,其与所述第一焊接部23之间的间隙要大于相应侧所述锡膏50的厚度(如 图7)。如图4至图9,所述电连接器与电路板5的组装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上述电连接器;提供所述电路板5,所述电路板5上下表面对应所述第一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焊 接部43设有多个所述锡膏50 ;通过按压电连接器前端,张开所述第一主体1与所述第二主体3,使所述第一焊接 部2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3之间的间隙增大,大于所述电路板5两侧所述锡膏50的最外侧 之间的距离,从而提供所述第一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3跟所述电路板5相应侧的 所述锡膏50之间的间隙(如图4与图5,并可结合图7);将所述电路板5插入电路板容纳槽6,在插入过程中,所述电路板5上表面贴靠所 述定位面380,因为所述定位面380的位置关系(定位面380与第二焊接部43之间的间隙 要大于电路板5与相应侧锡膏50的厚度之和,且在张开状态,其与第一焊接部23之间的间 隙要大于相应侧锡膏50的厚度),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23、所述第二焊接部43与相应所述 锡膏50之间有间隙,不会顶推相应所述锡膏50(如图6与图7);闭合所述第一主体1与所述第二主体3,因为所述定位面380与所述第二焊接部 43之间的间隙大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3之间的间隙,故所 述第一焊接部23将向下移动,接触对应所述锡膏50且抵压所述电路板5使所述电路板5 朝所述第二主体3移动(也可由其它部位,如第一侧壁13抵压电路板5),而所述第一焊接 部2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3之间的间隙小于所述电路板5两表面上所述锡膏50最外侧之 间的距离,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焊接部23、所述第二焊接部43均接触对应所述锡膏50 (如图 8与图9);以及[0046]加热,使所述第一焊接部23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3分别通过所述锡膏50与所述电 路板5焊接。这样就完成了电连接器与电路板5的组装。图10与图1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点在于, 此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50上的第一枢接结构仅由顶部截面呈圆形的凸柱56所构 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60上的第一枢接结构仅由凸起57所构成,相邻的所述凸起67形成 一对,每一所述凸起67对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形成一截面大致呈圆形的凹槽。所述 凸柱56与所述凸起67配合形成所述枢接结构。图12至图1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三实施例。如图12,该电连接器包括 一通过一枢接结构连接的第一主体7和第二主体8。所述第一主体7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 70及收容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70的若干第一端子71。所述第二主体8包括一第二绝缘本 体80及收容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80的若干第二端子81。如图1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70大致呈长方体,其包括一板状的第一基部72,所述 第一基部72两侧向下延伸设有两第一侧壁73,所述第一基部72在两所述第一侧壁73之间 设有若干用以收容所述第一端子71的第一收容槽74。所述第一基部12在其后端内侧向内 (在此为向下)延伸设有多个交错设置第一凸柱76和第一凸起77。所述第一凸柱76和所 述第一凸起77形成第一枢接结构。所述第一凸柱76顶部截面呈圆形,相邻的所述第一凸 起77形成一对,每一所述第一凸起对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形成一截面大致呈圆形的 凹槽。其中一所述第一侧壁73具有一第一较高面78与一第一较低面79。如图12,所述第二绝缘本体80的结构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70完全相同,同样包 括一板状的第二基部82,所述第二基部82两侧向下延伸设有两第二侧壁83,所述第二基部 82在两所述第二侧壁83之间设有若干用以收容所述第二端子81的第二收容槽84。所述 第二基部12在其后端内侧向内(在此为向下)延伸设有多个交错设置第二凸柱86和第二 凸起87。所述第二凸柱86和所述第二凸起87形成第二枢接结构。所述第二凸柱86顶部 截面呈圆形,相邻的所述第二凸起87形成一对,每一所述第二凸起对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 弧面,形成一截面大致呈圆形的凹槽。其中一所述第二侧壁83具有一第二较高面88与一 第二较低面89。因两绝缘本体为相互倒置,故设置所述第一较高面78与所述第一较低面 79的所述第一侧壁73,与设置所述第二较高面88与所述第二较低面89的所述第二侧壁83 位于不同侧。所述第一凸柱76和所述第一凸起77与所述第二凸起87和所述第二凸柱86分别 对应,使所述第一主体7与所述第二主体8组装后,所述第一凸柱76和所述第一凸起77分 别与所述所述第二凸起87和第二凸柱86配合形成所述枢接结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70与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80因此可在自由位置(如图14与图15)与最终位置(如图16)之间旋 转,使所述第一主体7与所述第二主体8枢接连接形成张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当所述第一 绝缘本体70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80位于自由位置(如图14与图15)时,所述第二侧壁83 邻近所述第一较高面78 (图未示),所述第一侧壁73邻近所述第二较高面88,从而可使两 绝缘本体的位置比较固定;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70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80旋转至最终位 置时,所述第二侧壁83与所述第一较低面79相抵接(图未示),所述第一侧壁73与所述第 二较低面89相抵接,防止两绝缘本体过度旋转。当然,在两绝缘本体结构不相同时,也可以 只在一绝缘本体上设较高面与较低面,同样可达到位置固定与防止过度旋转的效果。[005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中的第一枢接结构与第二枢接结构均一体 形成于第一绝缘本体与第二绝缘本体上,故不需新增其它零件即可实施两所述绝缘本体的 枢接连接,故结构简单,制造与组装容易,从而能显著降低成本。再者,通过第一枢接结构与第一收容槽迭置,且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与所述 第二绝缘本体配合的一侧,而不用设置于所述第一收容槽两侧或前后端,能减少连接器占 用电路板上的面积。而如果第二枢接结构也与所述第二收容槽迭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绝缘 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配合的一侧,则更能减少连接器占用电路板上的面积。因所述第一枢接结构包括一顶部截面呈圆形的凸柱,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包括一对 凸起,所述凸起对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形成用于与所述凸柱配合的凹槽,或者第一枢 接结构包括两顶部截面呈圆形的凸柱,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包括一对凸起,所述凸起对具有 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形成用于与所述凸柱配合的凹槽,且每一所述凸起分别与对应所述 凸柱配合,上述两种具内凹弧面的凸起结构制造时模具不需抽芯,故模具设计简单,成本较 低。因所述第一枢接结构包括两顶部截面呈圆形的第一凸柱与一对第一凸起,所述第 二枢接结构包括两第二凸起与一对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对与所述第二凸起对均具有相 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分别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一凸柱配合的凹槽,且每一所 述第一凸起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二凸柱配合,每一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一凸柱配 合,这样,通过多个凹凸配合,使两所述绝缘本体的枢接结构更为稳定。进一步,通过所述第一凸柱与所述第一凸起交错设置,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二 凸起交错设置,使枢接结构受力比较平均,从而更为稳定。因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结构完全相同,故只需设计一套模具即 可制造此两绝缘本体,成本较低。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 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 的专利范围内。
8
权利要求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一体形成一第一枢接结构;以及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一体形成一第二枢接结构,所述第一枢接结构与第二枢接结构相互配合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相枢接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第一收容 槽,若干第一端子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枢接结构与所述第 一收容槽迭置, 且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配合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第二收容 槽,若干第二端子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枢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收容槽迭置, 且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配合的一侧。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枢接结 构通过具圆形截面的凸柱与凹槽结构来配合。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结构包括一顶部截面呈 圆形的凸柱,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包括一对凸起,所述凸起对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形成 用于与所述凸柱配合的凹槽。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结构包括两顶部截面呈 圆形的凸柱,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包括一对凸起,所述凸起对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形成 用于与所述凸柱配合的凹槽,且每一凸起分别与对应凸柱配合。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结构包括两顶部截面呈 圆形的第一凸柱与一对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包括两第二凸起与一对第二凸起,所 述第一凸起对与所述第二凸起对均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分别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凸 柱与所述第一凸柱配合的凹槽,且每一第一凸起分别与对应第二凸柱配合,每一所述第二 凸起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一凸柱配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柱与所述第一凸起交错设 置,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二凸起交错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或3或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 二绝缘本体结构完全相同。
10.一种电连接器,用于通过电路板上的锡膏焊接于电路板上下表面,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主体,其包括一设有若干第一收容槽的第一绝缘本体及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 容槽的若干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一体形成一第一枢接结构,每一所述第一端子具 有用于焊接所述电路板一表面的第一焊接部;以及一第二主体,其包括一设有若干第二收容槽的第二绝缘本体及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 容槽的若干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一体形成一第二枢接结构,且设有一供电路板插 入时贴靠的定位面,每一所述第二端子具有用于焊接所述电路板另一表面的第二焊接部,其中,所述第一枢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枢接结构相互配合使所述第一主体与所述第二主 体相枢接连接,形成张开状态与闭合状态,在张开状态,所述第一焊接部位于定位面外侧, 且所述定位面与第一焊接部之间的间隙大于相应侧锡膏的厚度,所述定位面与第二焊接部之间的间隙大于所述电路板与相应侧所述锡膏的厚度之和,在闭合状态,所述第一焊接部 与第二焊接部均接触相应侧的锡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枢接结构包括两顶部截面 呈圆形的第一凸柱与一对第一凸起,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包括两顶部截面呈圆形的第二凸起 与一对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对与第二凸起对均具有相对设置的内凹弧面,分别形成用 于与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一凸柱配合的凹槽,且每一所述第一凸起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二 凸柱配合,每一所述第二凸起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一凸柱配合。
12.—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板状的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基部内侧向内 延伸设有至少两顶部截面呈圆形的第一凸柱与一对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对具有相对设 置的内凹弧面;以及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具有一板状的第二基部,所述第二基部内侧向内 延伸设有至少两顶部截面呈圆形的第二凸柱与一对第二凸起,所述第二凸起对具有相对设 置的内凹弧面;其中,所述第一凸起对与所述第二凸起对分别形成用于与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一凸 柱配合的凹槽,且每一所述第一凸起分别与对应所述第二凸柱配合,每一所述第二凸起分 别与对应所述第一凸柱配合,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枢接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在第一基部两侧 设有两第一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凸柱相同,其中一所述第一侧壁具有 一较高面与一较低面,所述第二绝缘本体在第二基部两侧设有两第二侧壁,所述第二侧壁 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凸柱相同,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位于自由位置 时,所述第二侧壁邻近所述较高面,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旋转至最终 位置时,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较低面相抵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柱与所述第一凸起交错 设置,所述第二凸柱与所述第二凸起交错设置。
15.如权利要求12或13或1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 述第二绝缘本体结构完全相同。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第一收 容槽,若干第一端子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凸柱、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 收容槽迭置,且位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上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配合的一侧。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第二收 容槽,若干第二端子分别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凸柱、所述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二 收容槽迭置,且位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配合的一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一体形成一第一枢接结构;以及一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一体形成一第二枢接结构,所述第一枢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枢接结构相互配合使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相枢接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中的所述第一枢接结构与所述第二枢接结构均一体形成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上,故不需新增其它零件即可实施两绝缘本体的枢接连接,故结构简单,制造与组装容易,从而能显著降低成本。
文档编号H01R12/71GK201656057SQ20102016795
公开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0日
发明者蔡友华 申请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