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82189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广泛的应用于各式各样的电路系统中用于两个相互独立元件之间的电 性连接。现有的电连接器,其主要包括绝缘本体、若干电连接器端子,绝缘本体设有若干端 子收容孔,电连接器端子对应的收容于端子收容孔中。电连接器端子包括固定于端子收容 孔内的基部、自基部延伸的连接部以及位于连接部末端设置的接触部,基部后端还延伸设 置有引脚。接触部用于与其它元件接触而电导通,接触部一种主要的接触方式是弹性按压 接触;引脚则用于与电连接器所在元件的导线电连接,现有的引脚与导线连接主要是焊接 固定连接的方式。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子产品功能日趋复杂,电器元件趋向小型化、高密 度化发展的趋势愈来愈明显,作为传递电信号的电连接器,为了满足各类电子产品的功能 需求,需要配置的端子增多,导致电连接器端子在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中的排列也越来越 紧凑;直接将导线与引脚焊接的连接方式,由于端子间隔距离小、焊接操作中相互干扰大, 且导线与引脚对位定位难度大等因素,已越来越不可取。改进的方法是在引脚与导线间增设一 PCB板,该PCB板的电路前端与引脚相匹配, 后端为与导线焊接的焊接端。组装过程中,导线与PCB板的焊接端焊接固定,再通过PCB板 的电路前端与电连接器的端子引脚接触而电导通。通过PCB板可一次完成导线与引脚的对 位定位,提高了组装效率。但是现有的PCB板与引脚的连接大多仍采用焊接的方式,过多 的焊点易造成PCB板变形影响产品质量,同时过多的焊接操作也造成了加工效率低下的缺 陷,而且PCB板电路与引脚焊接固定后即形成一整体,一旦电连接器的端子由于频繁插拔 疲劳而发生塑性形变,甚至断裂等问题时,不便更换电连接器,影响使用便利性。现在也有分体式电连接器,即PCB板电路与引脚不通过焊接等方式连接成整体, 而采用扣接等可拆卸分离的连接方式电导通,但现有的电连接器端子的排列形式使采用可 拆卸连接方式连接的PCB板与端子引脚连接不稳定,易产生松动、接触不良等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连接稳定性高、传输效果 好、生产效率高、使用便利的分体式电连接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安装于所述绝缘主体内的多个端子、设置于 绝缘主体后端的PCB板;所述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主体内的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连接 部、设置于连接部末端的接触部、自基部向后延伸的引脚,所述连接部为设置有弯曲段的连 接部;所述绝缘主体后端成型有供所述PCB板插接的扣槽,所述引脚伸入所述扣槽;所述端 子在所述绝缘主体内呈上下两排排列,上排与下排的所述端子相向设置,上排与下排的端子的引脚分列于所述PCB板两侧并夹持所述PCB板。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如下的进一步技术方案所述端子的所述基部、引脚、连接部和 接触部在同一平面内延伸而呈直片状设置;以电连接器端子自所述基部向所述连接部延伸 的方向为长度方向,以垂直于所述接触部接触其它元件的接触面的方向为厚度方向,以既 垂直于长度方向且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为宽度方向,电连接器端子的最大宽度小于其最
小厚度。其中,所述引脚成型有凸向所述PCB板的触凸,所述触凸接触所述PCB板的端面为平面。其中,所述PCB板卡嵌于一线夹内,所述线夹开设有与PCB板电路相匹配的定位 槽,所述PCB板电路后端分别容置于每一个定位槽内。进一步地,所述线夹包括用于间隔所述PCB板电路的第一线夹和用于排插导线的 第二线夹,所述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插接;所述定位槽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线夹的间隔槽, 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二线夹的导线插槽。其中,所述第一线夹设置有至少两个外形不一致的插接块,所述第二线夹对应插 接块的位置设置有与插接块配合使用的插孔。其中,所述扣槽槽壁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PCB板对应所述定位凹槽的位置相应 设置有定位柱。其中,所述第二线夹延设有引导板。根据以上所述的,上排的所述端子与下排的所述端子相对错位设置。其中,所述端子的连接部厚度小于所述基部厚度,所述连接部向所述基部过渡延 伸设置有厚度逐渐增大的过渡连接段。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包括绝缘主体、安装于所述绝缘主体内的多 个端子、设置于绝缘主体后端的PCB板;所述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主体内的基部、自基部向 前延伸的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末端的接触部、自基部向后延伸的引脚,所述连接部为设置 有弯曲段的连接部;所述绝缘主体后端成型有供所述PCB板插接的扣槽,所述引脚伸入所 述扣槽;所述端子在所述绝缘主体内呈上下两排排列,上排与下排的所述端子相向设置,上 排与下排的端子的引脚分列于所述PCB板两侧并夹持所述PCB板;由于所述PCB板与绝缘 本体插接,组装方便,加工效率高,且便于拆卸更换绝缘本体,使用方便;又由于端子呈上下 两排排列,其引脚夹持所述PCB板时产生的夹持压力均衡,使PCB板电路与各端子接触良 好,电连接稳定性高,电信号传输效果好。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 任何限制。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的端子的结构示意图;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的端子呈双排排列的结构示意图;[0025]附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的线夹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在图1至图6中包括有1-端子;11-基部;111-限位凸块;12-连接部;13-接触部、14-引脚;141-触凸; 15-过渡连接段;2-绝缘主体;21-扣槽;3-PCB板;31- PCB板电路;32-定位柱;4-线夹; 41-第一线夹;411-插接块;42-第二线夹;421-插孔;422-弓丨导板;43-定位槽;431-间 隔槽;432-导线插槽;5-金属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2、安装于所述绝缘主体2 内的多个端子1、设置于绝缘主体2后端的PCB板3 ;所述端子1包括固定于绝缘主体2内 的基部11、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连接部12、设置于连接部12末端的接触部13、自基部11 向后延伸的引脚14,所述连接部12为设置有弯曲段的连接部12 ;所述绝缘主体2后端成型 有供所述PCB板3插接的扣槽21,所述引脚14伸入所述扣槽21 ;所述端子1在所述绝缘主 体2内呈上下两排排列,上排与下排的所述端子1相向设置,上排与下排的端子1的引脚14 分列于所述PCB板3两侧并夹持所述PCB板3。本实用新型组装时,将各端子1依次固定于所述绝缘主体2内,同时将导线固定于 PCB板3,并与PCB板电路31电导通;再将PCB板3前端插入所述扣槽21而固接于所述绝 缘主体2后端,随所述PCB板3的插入,所述引脚14受挤压而产生弹性形变,并产生复位弹 力,在所述复位弹力的作用下,所述引脚14分别从两侧抵压夹持所述PCB板3,并接触PCB 板电路31,从而通过所述PCB板电路31与所述导线电导通。使用过程中,其它元件的连接 端与所述接触部13触接抵压,在抵压压力作用下,所述连接部12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产生 反向的复位弹力,所述接触部13在该复位弹力作用下紧压其它元件的连接端,从而保持接 触而电导通。由于所述PCB板3与绝缘主体2插接,组装方便,加工效率高,且便于拆卸更 换绝缘主体2,使用方便;又由于端子1呈上下两排排列,其引脚14夹持所述PCB板3时产 生的夹持压力均衡,使PCB板电路31与各端子1接触良好,电连接稳定性高,电信号传输效 果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PCB板3为与呈上下两排排列的端子1相匹配 的PCB板3,亦即是所述PCB板3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所述PCB板电路31。见图2、图5所示,相比现有技术的单排排列的端子1,本实用新型所述端子1呈上 下两排排列,端子1分布密度降低,两相邻端子1间的绝缘胶芯厚度增大,有效降低了在使 用过程中因瞬时高压而使绝缘胶芯被击穿的风险,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同时,双 排排列的端子1,亦使同一个电连接器中可设置的端子1数量增加,能较好地适应现代电子 元件多线路、多端子1的需要。而这种端子1呈上下两排排列,从两侧夹持PCB板3的结构, 可通过所述PCB板电路31,将紧凑的接口电路转移至PCB板3,通过PCB板电路31的转换, 在PCB板3后端连接导线,PCB板电路31后端的线路分布密度小于前端的线路分布密度, 便于导线的引入连接,因此,导线接入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方式,既可采用如上所述的焊接连 接,亦可采用表面贴装技术(SMT)、DIP封装技术等其它连接方式,这提高了加工操作便利 性,扩大了工艺结构可选择范围,提高了适用范围。[0033]见图4所示,所述端子1的所述基部11、引脚14、连接部12和接触部13在同一平 面内延伸而呈直片状设置;以电连接器端子1自所述基部11向所述连接部12延伸的方向 为长度方向,以垂直于所述接触部13接触其它元件的接触面的方向为厚度方向,以既垂直 于长度方向且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为宽度方向,电连接器端子1的最大宽度小于其最小厚度。由于所述端子1厚度值大,且由于所述基部11、连接部12和接触部13在同一平面 内延伸而呈直片状设置,故而所述连接部12发生弹性形变时,弹性形变方向沿厚度方向分 布,弹性形变性能好,不易由于疲劳等因素产生塑性形变,接触紧密,电性连接效果好;又由 于宽度值小,电连接器绝缘主体2内并排设置多个电连接器端子1时,每个电连接器端子1 占用宽度小,有利于电连接器的小型化和紧凑化。具体地,所述电连接器端子1的最大宽度远小于其最小厚度,本电连接器端子1整 体呈竖片式布置。一般而言,片状物体发生塑性变形时,易沿其结构尺寸较薄的方向发生形 变,而不易沿其结构尺寸较厚的方向发生形变,本实用新型设置成宽度远小于厚度的结构, 则使用过程中沿厚度方向不易发生塑性形变,结构稳定性好,使用过程中弹性按压接触效 果好,连接稳定。其中,所述引脚14成型有凸向所述PCB板3的触凸141,所述引脚14通过所述触 凸141与PCB板电路31弹性按压触接,接触定位准确;本实用新型所述触凸141接触所述 PCB板3的端面为平面,这样接触面积大,接触稳固。见图1、图3所示,所述PCB板3卡嵌于一线夹4内,所述线夹4开设有与PCB板 电路31相匹配的定位槽43,所述PCB板电路31的各线路后端分别容置于每一个定位槽43 内。所述线夹4 一方面起到保护PCB板3的作业,避免灰尘等落于PCB板3表面,有利于提 高PCB板3的工作寿命;另一方面,所述定位槽43起到间隔PCB板电路31、引导导线排线 定位的作用,使导线与PCB板电路31的连接定位准确,提高了导线与PCB板电路31焊接等 操作的效率。见图2、图6所示,所述线夹4包括用于间隔所述PCB板电路31的第一线夹41和 用于排插导线的第二线夹42,所述第一线夹41和第二线夹42插接;所述定位槽43包括开 设于所述第一线夹41的间隔槽431,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二线夹42的导线插槽432。亦即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线夹4为可拆卸的分段式的线夹4,在组装过程中,先将所述第一线夹41套 于所述PCB板3周缘,使PCB板电路31对应每一引脚14的线路后端伸入一个所述间隔槽 431内,从而使PCB板电路31的各线路相互阻隔开;而将导线分置排插的工作可独立地在 所述第二线夹42上完成,使排线操作作业免受其他部件的阻挡,排线速度快且效果好;完 成排线后,扣合所述第一线夹41和第二线夹42,即使各间隔槽431与相应的导线插槽432 连通,所述导线即分别与相应的PCB板电路31的线路接触,以便于焊接等操作。采用分段 式的线夹4便于使PCB板3的装配和线夹4的排线分开作业,且各导线相对于相应PCB板 电路31的线路定位一次完成,因而焊接操作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械焊接方式,提高本实用新 型的组装生产效率。其中,所述第一线夹41设置有至少两个外形不一致的插接块411,所述第二线夹 42对应插接块411的位置设置有与插接块411配合使用的插孔421。这样,插接块411与 插孔421插接时,若插入方向倒置,则第一线夹41的插接块411无法顺利插入第二线夹42的插孔421内,从而防止线夹4装错。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线夹41设置有外形不一致的两个插接块411,所述第 二线夹42对应插接块411的位置设置有外形不一致的两个插孔421,第一线夹41左侧的插 接块411与第二线夹42左侧的插孔421插接,第一线夹41右侧的插接块411与第二线夹 42右侧的插孔421插接,确保线夹4顺利、准确安装。根据实际生产需要,插接块411的数 量及其在第一线夹41上的分布位置可以变化,同样,插孔421的数量及其在第二线夹42上 的分布位置随插接块411的数量及位置相应可以变化;或者是,也可将所述插接块411设置 于第二线夹42,相应地将所述插孔421设置于第一线夹41,这均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也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见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扣槽21槽壁设置有定位凹槽,所述PCB板3对应所 述定位凹槽的位置相应设置有定位柱32。通过定位凹槽和定位柱32的配合安装,使得PCB 板3稳固地夹持插接与所述绝缘主体2的扣槽21内,一方面起到了安装定位的作用,另一 方面提高了连接稳定性,避免PCB板3相对所述绝缘主体2产生滑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 槽21槽壁设置有四个定位凹槽,PCB板3对应定位凹槽的位置相应设置有四根定位柱32, PCB板3安装到位后连接稳定,不会产生移位或错位,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可靠性。见图6所示,所述第二线夹42延设有引导板422。所述引导板422用于承托进入 所述导线插槽432的导线后段。其中,本实用新型上排的所述端子1与下排的所述端子1相对错位设置。相应的, 所述PCB板3两侧的PCB板电路31各线路亦错位分布,这降低了使用过程中因瞬时高压而 使PCB板3被击穿的风险,提高了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见图4所示,所述端子1的连接部12厚度小于所述基部11厚度,所述连接部12向 所述基部11过渡延伸设置有厚度逐渐增大的过渡连接段15。这样发生弹性形变的时候,形 变集中于结构尺寸较小的连接部12,而结构尺寸较大的基部11则基本不产生变形,这在保 证本实用新型提供足够的弹性型变量的同时,也使所述基部11保持固定于所述绝缘主体2 的位置,避免基部11松动,有利于提高安装可靠性。本实用新型所述端子1的连接部12向 所述基部11过渡延伸设置有厚度逐渐增大的过渡连接段15。在所述连接部12发生弹性形 变的时候,其应力将传递至基部11,为避免应厚度值突变而形成应力集中点导致所述端子 1发生断裂,本实用新型设置所述过渡连接段15。当然,本实用新型所述绝缘主体2外缘罩设有金属壳体5,所述金属壳体5设置有 扣耳,所述绝缘主体2对应扣耳的位置相应设置有扣块,所述金属壳体5与绝缘主体2扣 接。金属壳体5的扣耳和绝缘主体2的扣块配合安装时,确保金属壳体5与绝缘主体2稳 定连接,确保金属壳体5稳定地套设在接口外侧,保护接口、端子1等连接器内部零件不被 损伤。此外,金属壳体5还具有一定电磁屏蔽作用。所述金属壳体5的设置属于电连接器 的公知技术,这里不赘述。同样,所述端子1的基部11还设置有限位凸块111,所述限位凸 块111用于使所述基部11稳固地安装于绝缘本体1内,避免基部11滑动错位,提高了安装 可靠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 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安装于所述绝缘主体内的多个端子、设置于绝 缘主体后端的PCB板;所述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主体内的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连接部、 设置于连接部末端的接触部、自基部向后延伸的引脚,所述连接部为设置有弯曲段的连接 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后端成型有供所述PCB板插接的扣槽,所述引脚伸入所述扣 槽;所述端子在所述绝缘主体内呈上下两排排列,上排与下排的所述端子相向设置,上排与 下排的端子的引脚分列于所述PCB板两侧并夹持所述PCB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所述基部、引 脚、连接部和接触部在同一平面内延伸而呈直片状设置;以电连接器端子自所述基部向所 述连接部延伸的方向为长度方向,以垂直于所述接触部接触其它元件的接触面的方向为厚 度方向,以既垂直于长度方向且垂直于厚度方向的方向为宽度方向,电连接器端子的最大 宽度小于其最小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脚成型有凸向所 述PCB板的触凸,所述触凸接触所述PCB板的端面为平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卡嵌于一线 夹内,所述线夹开设有与PCB板电路相匹配的定位槽,所述PCB板电路后端分别容置于每一 个定位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夹包括用于间隔 所述PCB板电路的第一线夹和用于排插导线的第二线夹,所述第一线夹和第二线夹插接; 所述定位槽包括开设于所述第一线夹的间隔槽,以及开设于所述第二线夹的导线插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夹设置有至 少两个外形不一致的插接块,所述第二线夹对应插接块的位置设置有与插接块配合使用的 插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槽槽壁设置有定 位凹槽,所述PCB板对应所述定位凹槽的位置相应设置有定位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夹延设有引 导板。
9.根据权利要求1 8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排的所 述端子与下排的所述端子相对错位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的连接部厚度 小于所述基部厚度,所述连接部向所述基部过渡延伸设置有厚度逐渐增大的过渡连接段。
专利摘要一种分体式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多个端子和PCB板;端子包括固定于绝缘主体内的基部、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连接部、设置于连接部末端的接触部、自基部向后延伸的引脚,连接部为设置有弯曲段的连接部;绝缘主体后端成型有供PCB板插接的扣槽,引脚伸入扣槽;端子在绝缘主体内呈上下两排排列,上排与下排的端子相向设置,上排与下排端子的引脚分列于PCB板两侧并夹持PCB板;由于PCB板与绝缘本体插接,组装方便,加工效率高,且便于拆卸更换绝缘本体,使用方便;又由于端子呈上下两排排列,其引脚夹持PCB板时产生的夹持压力均衡,使PCB板电路与各端子接触良好,电连接稳定性高,电信号传输效果好。
文档编号H01R13/46GK201927756SQ20102063397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30日
发明者周法勇 申请人:周法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