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4715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
背景技术
D-SUB系一种模拟信号接口,其为一种接口形状、结构的标准,它负责向显示器输出相应的图像信号,现有技术中,15针的D-SUB连接器作为电脑主机与显示器之间的桥梁而大量应用在电脑上。如图1所示,其为现有技术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15针D-SUB连接器的结构示图, 其包括有绝缘座体20、金属屏蔽壳10、第一排端子31、第二排端子32和第三排端子33,其中,该金属屏蔽壳10包覆于绝缘座体20外部,该绝缘座体20内开设有三排贯通绝缘座体前、后端面的端子槽,依前述三排端子分别位于相应的端子槽内,在制程及使用过程中,极易出现第二排端子32中各端子的较宽基部321与相邻的第一排端子31相干涉的不良现象,影响了产品品质。因此,亟需研究出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其有效解决了端子相干涉的不良现象,提高了产品品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包括有绝缘座体、金属屏蔽壳、第一排端子、第二排端子和第三排端子,其中,该金属屏蔽壳包覆于绝缘座体外部,该绝缘座体内开设有三排贯通绝缘座体前、后端面的端子槽,依次为第一排端子槽、第二排端子槽和第三排端子槽,每排端子槽均由多个间距设置的紧固槽排列组成,前述三排端子分别位于相应的紧固槽内, 针对前述第二排端子槽,于前述绝缘座体后端面向前凹设有一凹槽,该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自该凹槽底面向前开设而成。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与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系错位设置,以及,该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和第三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亦系错位设置。所述各端子均包括有横向设置的焊接部、竖直设置的接触部和连接于该焊接部与接触部之间的连接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部呈U形结构,其包括有两延伸臂,该两延伸臂均朝向内侧凸设有凸起。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三排端子中各端子之连接部两侧凸设有限位凸部,相应地,前述第三排端子槽两侧进一步凹设有限位槽,该限位凸部卡于相应限位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屏蔽壳上设置有弹性扣片,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卡槽,当前述金属屏蔽壳和绝缘座体组装于一起时,前述弹性扣片卡扣于相应卡凹槽内。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金属屏蔽壳两侧横向延伸形成有两用于安装于电路板上起固定作用的插接脚,该两插接脚的延伸方向与前述各端子的焊接部之延伸方向保持一致。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有益效果在于,主要系针对前述第二排端子槽,于前述绝缘座体后端面向前凹设有一凹槽,并将前述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自该凹槽底面开始向前开设;藉此,使得端子的较宽基部于第二排端子槽内相对绝缘座体后端面有一段下沉距离,从而,避开了第二排端子的较宽基部与第一排端子极易干涉的风险,提高了广品品质。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
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较具代表性的15针D-SUB连接器的结构示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装示图;图3是图2的分解示图。附图标识说明10、金属屏蔽壳12、插接脚21、第一排端子槽23、第三排端子槽24、凹槽31、第一排端子321、较宽基部331、限位凸部221、紧固槽201、焊接部203、连接部2022、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2至图3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金属屏蔽壳10、绝缘座体20、第一排端子31、第二排端子32和第三排端子33,其中,该金属屏蔽壳10包覆于绝缘座体20外部,该绝缘座体20内开设有三排贯通绝缘座体20前、后端面的端子槽,依次为第一排端子槽21、第二排端子槽22和第三排端子槽23,每排端子槽均由多个间距设置的紧固槽211 (或221或231)排列组成,该第一排端子槽21的各紧固槽 211与第二排端子槽22的各紧固槽221系前后错位设置,以及,该第二排端子槽22的各紧固槽221和第三排端子槽23的各紧固槽231亦系前后错位设置;前述三排端子分别位于相应的紧固槽211 (或221或231)内,针对前述第二排端子槽22,于前述绝缘座体20后端面
11、弹性扣片 20、绝缘座体 22、第二排端子槽 232、限位槽 25、卡槽
32、第二排端子
33、第三排端子 211、紧固槽 231、紧固槽 202、接触部 2021、延伸臂
4向前凹设有一凹槽对,该第二排端子槽22的各紧固槽221自该凹槽M底面向前开设而成, 这样,第二排端子32的较宽基部321也随之相对绝缘座体20后端面有一段下沉距离,避免了该较宽基部321与前述第一排端子31相干涉的现象。另外,前述第一排端子31、第二排端子32和第三排子33之结构大致相同,均包括有横向设置的焊接部201、竖直设置的接触部202和连接于该焊接部201和接触部202之间的连接部203,该接触部202大致呈U形结构,其包括有两延伸臂2021,该两延伸臂2021 均朝向内侧凸设有凸起2022,以使得该接触部202与相应对插件连接时其连接强度更为稳固;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三排端子33中各端子之连接部两侧凸设有限位凸部331,相应地,前述第三排端子槽23两侧进一步凹设有限位槽232,该限位凸部331卡于相应限位槽 232 内。前述金属屏蔽壳10上设置有多个弹性扣片11,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20上开设有多个卡槽25,当前述金属屏蔽壳10和绝缘座体20组装于一起时,前述弹性扣片11卡扣于相应卡槽25内,有利于金属屏蔽壳10和绝缘座体20间装配的稳固性,减少制程及使用过程中金属屏蔽壳10和绝缘座体20之间的相对振动,有利于确保产品性能的稳定及其使用
寿命ο以及,前述金属屏蔽壳10两侧横向延伸形成有两插接脚12,其系用于安装于电路板上起固定作用,其延伸方向与前述各端子的焊接部201之延伸方向保持一致,这样,安装时更为方便合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主要系针对前述第二排端子槽,于前述绝缘座体后端面向前凹设有一凹槽,并将前述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自该凹槽底面开始向前开设; 藉此,使得端子的较宽基部于第二排端子槽内相对绝缘座体后端面有一段下沉距离,从而, 避开了第二排端子的较宽基部与第一排端子极易干涉的风险,提高了产品品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包括有绝缘座体、金属屏蔽壳、第一排端子、第二排端子和第三排端子,其中,该金属屏蔽壳包覆于绝缘座体外部,该绝缘座体内开设有三排贯通绝缘座体前、后端面的端子槽,依次为第一排端子槽、第二排端子槽和第三排端子槽,每排端子槽均由多个间距设置的紧固槽排列组成,前述三排端子分别位于相应的紧固槽内,其特征在于针对前述第二排端子槽,于前述绝缘座体后端面向前凹设有一凹槽,该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自该凹槽底面向前开设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与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系前后错位设置,以及,该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和第三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亦系前后错位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端子均包括有横向设置的焊接部、竖直设置的接触部和连接于该焊接部与接触部之间的连接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呈U形结构,其包括有两延伸臂,该两延伸臂均朝向内侧凸设有凸起。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排端子中各端子之连接部两侧凸设有限位凸部,相应地,前述第三排端子槽两侧进一步凹设有限位槽, 该限位凸部卡于相应限位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壳上设置有弹性扣片,相应地,前述绝缘座体上开设有卡槽,当前述金属屏蔽壳和绝缘座体组装于一起时,前述弹性扣片卡扣于相应卡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屏蔽壳两侧横向延伸形成有两用于安装于电路板上起固定作用的插接脚,该两插接脚的延伸方向与前述各端子的焊接部之延伸方向保持一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D-SUB连接器改良结构,包括有绝缘座体、金属屏蔽壳、第一排端子、第二排端子和第三排端子,该绝缘座体内开设有贯通绝缘座体前、后端面的第一排端子槽、第二排端子槽和第三排端子槽,每排端子槽均由多个间距设置的紧固槽排列组成,前述三排端子分别位于相应的紧固槽内;现有技术中,常出现第一排端子和第二排端子相干涉的现象,本实用新型针对前述第二排端子槽,于前述绝缘座体后端面向前凹设有一凹槽,前述第二排端子槽的各紧固槽自该凹槽底面向前开设而成;藉此,使得端子的较宽基部于第二排端子槽内相对绝缘座体后端面有一段下沉距离,从而,避开了第二排端子的较宽基部与第一排端子极易干涉的风险,提高了产品品质。
文档编号H01R13/40GK201975589SQ20112006700
公开日2011年9月14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5日
发明者孟广金, 曾波, 郑焯耀 申请人:实盈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