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75356阅读: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板对板型电连接器组合。背景技术
相关现有技术请参照中国专利公告第CN101677154A号所示,该专利揭示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两第一侧墙,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两第一接触部,第一导电端子固持于第一侧墙上,两第一接触部分别位于第一侧墙的内外两侧。第二导电端子对应于两第一接触部设有两第二接触部。但是,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于第一侧墙的内外两侧形成两接触点, 实现双边双接点设计,第二导电端子将需要较多材料。因此,鉴于以上问题,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电连接器组合,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可保证连接的稳定性且降低材料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第一对接部及与第一对接部相连第一焊接部。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第二对接部及与第二对接部相连第二焊接部。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对接,形成两接点,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分别位于两接点所在直线的不同侧且开口方向相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实现单边双接点设计,降低第二导电端子的材料成本。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的另一视角的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一连接器的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中第二连接器的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0014]
以下结合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100的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6,一种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第一连接器1及与第一连接器1 配合的第二连接器2。所述第一连接器1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第一导电端子12。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设有一位于纵长方向上的直通槽111及位于直通槽111两侧的第一侧墙112。所述第一侧墙112设有若干凹槽113,所述凹槽113贯穿第一侧墙112 且与直通槽111连通而将第一侧墙112分隔成若干凸台114。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包覆于凸台114上,其设有“U”型第一对接部120及自第一对接部120 —端部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部125。所述第一对接部120包括一平板状第一基体121、自第一基体121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122、自第一连接部122朝向第一基体121所在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123及自第一接触部123平行于第一基体121且远离第一连接部122延伸形成的第一抵接部124。相较于所述第一抵接部124,所述第一接触部123距所述第一基体121 更远。所述第一焊接部125是自第一基体121远离第一连接部122的一端朝向第一抵接部 124所在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所述第二连接器2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1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1内的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设有两第二侧墙211、两端墙212及横梁215。所述两第二侧墙211及两端墙212围设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横梁215位于收容空间内且将收容空间分隔成两对等的收容腔210。所述横梁215平行于第二侧墙211且和与之相互平行的第二侧墙 211之间设有若干分隔块213,所述分隔块213将收容腔210分隔成若干收容槽214。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对应于收容槽214固持于第二侧墙211上,其设有“U”型第二对接部220 及自第二对接部220 —端部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部225。所述第二对接部220包括一平板状第二基体221、自第二基体221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部222、自第二连接部222 朝向第二基体221所在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223及与第二接触部223相连且中部凹陷形成的第二抵接部224。所述第二接触部223及所述第二抵接部2M所在方向与第二基体221所在方向平行。所述第二焊接部225是自第二基体221远离第二连接部222 — 端朝向远离第二接触部223方向弯折延伸形成的。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结构,下面介绍该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组装以便进一步明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组装时,首先将金属板冲压形成若干第一导电端子12和第二导电端子22。然后, 第一绝缘本体11与第一导电端子12注塑成型,形成第一连接器1。第一导电端子12包覆于第一绝缘本体11的凸台114上。第一导电端子12的第一焊接部125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1外且与第一绝缘本体11底面齐平。第一接触部123及第一抵接部IM位于第一侧墙 112的外侧。第二绝缘本体21与第二导电端子22注塑成型,形成第二连接器2。第二导电端子22固持于与横梁215平行的第二侧墙211上且对应于收容槽214设置。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焊接部225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21外且与第二绝缘本体21底面齐平。第二接触部223及第二抵接部2 位于第二侧墙211的内侧。使用时,第一连接器1插入第二连接器2后,第一侧墙112容置于第二连接器2的收容腔210内,凸台114容置于第二连接器2的收容槽214内,直通槽111收容横梁215。 第一导电端子12的第一对接部120与第二导电端子22的第二对接部220对接。第一接触部123与第二抵接部224接触,形成一第一接点31 ;第一抵接部124与第二接触部223接触,形成一第二接点32 ;实现第一导电端子12与第二导电端子22稳定接触。此时,第一对接部120与第二对接部220分别位于两接点所在直线的不同侧。由于第一导电端子12的第一接触部123及第一抵接部124位于第一侧 墙112的外侧,第二导电端子22对应于第一导电端子12的第一接触部123及第一抵接部124设有第二抵接部224及第二接触部223,因此,当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连接后,第一接触部123及第一抵接部124分别与第二抵接部224及第二接触部223接触,实现单边双接点设计,第一对接部120及第二对接部220为左右邻接且开口方向相反,则第一焊接部125及第二焊接部225自第一对接部120及第二对接部220的最外缘末端直接横向延伸而成,从而降低第二导电端子22的材料成本。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实施方式,不是全部或唯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第一对接部及与第一对接部相连的第一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第二对接部及与第二对接部相连的第二焊接部;其特征在于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对接,形成两接点,且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分别位于两接点所在直线的不同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为开口方向相反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及第二焊接部自第一对接部及第二对接部的最外缘末端直接横向延伸而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接部包括一第一基体、 自第一基体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连接部、自第一连接部朝向第一基体所在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触部及自第一接触部远离第一连接部延伸形成的第一抵接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部包括一第二基体、 自第二基体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连接部、自第二连接部朝向第二基体所在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触部及与第二接触部相连的第二抵接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设有第一侧墙, 第一接触部及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一侧墙的外侧,即第一绝缘本体的外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第二侧墙; 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第二接触部及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二侧墙的内侧及第一侧墙的外侧。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相较于第一抵接部距所述第一基体更远。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及所述第二抵接部所在方向与第二基体所在方向平行。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焊接部是自第一基体的远离第一连接部一端朝向第一抵接部所在一侧弯折延伸形成;第二焊接部是自第二基体的远离第二连接部一端朝向远离第二接触部方向弯折延伸形成。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第一连接器配合的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设有第一对接部及第一焊接部。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内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有第二对接部及第二焊接部。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对接后,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对接,形成两接点,第一对接部与第二对接部分别位于两接点所在直线的不同侧且开口方向相反,从而实现单边双接点设计,降低第二导电端子的材料成本。
文档编号H01R12/50GK202042652SQ20112007910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3日
发明者侯智祥, 廖秋煌, 蔡佳书, 陈明庆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