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43323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用于测试芯片,定义了互相垂直的左右方向及与前后方向,其包括基座、固定于基座且可相对基座水平滑动的第一滑动板及位于第一滑动板上方的第二滑动板,基座固定有若干排导电端子,第一滑动板其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端子槽,且每个导电端子对应四个端子槽,其中导电端子包括经由第一、第二滑动板而突出于第二滑动板上方的接触部,接触部用于与芯片对接,接触部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动手臂及一对静手臂,所述动手臂及静手臂对应收容于上述端子槽内。这样的端子结构保证了良好的电性连接,同时也提供了对接时的足够保持力。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0001]【【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测试芯片的电连接器。
[0002]【【背景技术】】
一般用于测试芯片的电连接器,包括基座、组装于基座的滑动板、驱动件及保持于基座的导电端子,导电端子具有一个静手臂与一个动手臂,用于夹持芯片上设置的锡球。然而,仅有两个手臂进行夹持,可能导致夹持不稳定及接触不良等后果。
[0003]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电连接器以克服前述之不足。
[0004]【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可保证良好地电性连接。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用于测试芯片,定义了互相垂直的左右方向及与前后方向,其包括基座、固定于基座且可相对基座水平滑动的第一滑动板及位于第一滑动板上方的第二滑动板,基座固定有若干排导电端子,第一滑动板其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端子槽,且每个导电端子对应四个端子槽,其中导电端子包括经由第一、第二滑动板而突出于第二滑动板上方的接触部,接触部用于与芯片对接,接触部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动手臂及一对静手臂,所述动手臂及静手臂对应收容于上述端子槽内。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电连接器有如下功效:这样的端子结构保证了良好的电性连接,同时也提供了对接时的足够保持力。
[0007]【【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08]图2是图1的分解图。
[0009]图3是第一、第二滑动板的立体图。
[0010]图4是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0011]图5是图1的断面图。
[0012]图6是图1的俯视图。
[0013]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
[0014]图8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0015]图9是图8的局部放大图。
[0016]【【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6,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用于测试芯片200,其包括基座10、安装于基座的第一滑动板20、第二滑动板30以及套设于基座的外壳40。
[0017]请参照图2至图4,基座10呈方形,其保持有若干导电端子11。导电端子11具有保持于基座的基部111、自基部向下延伸的焊接部112及向上延伸的接触部113。焊接部112向下突出于基座下表面,以焊接至印刷电路板并实现电性连接。
[0018]基座10前后两侧设有开口向上的两对滑槽12,第一滑动板20设有突出其下表面的两对滑动臂21,滑槽12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滑动臂21,而使滑动臂可在滑槽12内左右滑动。[0019]第二滑动板30位于第一滑动板20上方,其两侧设有的两对固定臂31可固定于基座对应位置设有的两对固定孔13内,固定孔13位于基座10的左右两侧。
[0020]基部10靠近角落处还设有四个保持孔14,用于收容弹性件50。外壳40具有套设于弹性件50且向下突伸的柱体41,从而实现外壳的上下运动。外壳40前后两侧分别设有向下突出的一对导引臂42,基座10设有贯穿其前后侧面的导引槽15,导引臂42随外壳40上下运动,保证运动方向不发生偏移。导引臂42内侧还设有驱动部43,而第一滑动板20前后两侧均设有一对突出的扇形部22,驱动部43相对扇形部22的弧面221滑动,外壳40被导引槽15限制而只能竖直运动,迫使第一滑动件左右滑动,即带动滑动臂21在滑槽12内左右滑动,弹簧51则用于提供弹性回复力。
[0021]导电端子11的基部111保持于基座垂直设有的保持槽16内,保持槽16包括第一子槽161及位于第一子槽161下方的第二子槽162,其中第二子槽162由若干上下延伸的突肋163围成。导电端子基部111包括均自焊接部112向上延伸且彼此分离的第一臂114、第二臂115及连接两臂的连接部110。第一臂及第二臂被限制在相邻的突肋163之间,且位于突肋之间的第一臂114与第二臂115因被挤压而部分接触,从而形成新的导通线路,有利于信号的传输。
[0022]导电端子11的接触部113自第一臂114及第二臂115延伸形成,其包括一对动手臂116及至少一个静手臂117,在本实施例中,优选两个静手臂117,且四个手臂大致位于正方形的四角处。两个动手臂及两个静手臂之间均形成狭槽118,即第一、二臂116、117邻近其上末端处被分裂成两部分,从成形成上述两动手臂116及两静手臂117,第一、二臂116、117彼此相对而无偏移,相对现有产品的偏移结构,更能有效利用材料,且挟持锡球的力量也比较均匀。第一臂114及第二臂115经由第一滑动板20及第二滑动板30,而使动手臂116及静手臂117的自由末端突出于第二滑动板30的上侧。第一滑动板靠近前后两侧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端子槽23,每个导电端子11对应四个端子槽23,端子槽用于收容动手臂116及静手臂117。特别参看图5至图7,端子槽23由若干前后延伸的第一隔壁231与左右延伸的第二隔壁232相交围成,第一隔壁231互相平行,第二隔壁232也互相平行,相对于现有的端子槽结构,因彼此平行,模具注塑成形相对容易多了。前述第一隔壁231定义了相反的第一侧面234及第二侧面235,动手臂116抵靠于第一侧面234,静手臂117则与第二侧面235接触,且与相邻的第一隔壁231a间隔一定距离,以在第二滑动板30左右运动时预留部分空间。而狭槽恰好收容第二隔壁232。同一接触部113的两个动手臂116及静手臂117分别相对于第二隔壁117对称。第二滑动板30设有贯穿其上表面的凹口 32,其与动手臂116及静手臂117的顶端(即自由末端)共同围成容纳芯片锡球的收容部。
[0023]动手臂116与第一侧面接触且两者之间几乎没有作用力,当外壳40受压而驱动第一滑动板20左右滑动时,凸部231向左运动而迫使动手臂116向左弹性摆动,使动手臂116与静手臂117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实现芯片的锡球以零插入力与接触部113对接。四个手臂116、117的设计相对现有结构来说,可实现更好的电性接触,且在测试时,四个手臂也提供了足够的锡球保持力。
[0024]图8及图9揭示了另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导电端子的接触部113a也可以由一个静手臂117a与两个动手臂116a (或一个动手臂与两个静手臂)组成,隔壁236向左运动而带动动手臂116a,使动手臂116a与静手臂的间隔变大,以供芯片的锡球对接。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用于测试芯片,定义了互相垂直的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其包括基座、固定于基座且可相对基座水平滑动的第一滑动板及位于第一滑动板上方的第二滑动板,基座固定有若干排导电端子,第一滑动板设有上、下表面及贯穿上、下表面的端子槽,且每个导电端子对应四个端子槽,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经由第一、第二滑动板而突出于第二滑动板上方的接触部,接触部用于与芯片对接,其特征在于:接触部包括沿左右方向排列的一对动手臂及一对静手臂,所述动手臂及静手臂对应收容于上述端子槽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槽由若干前后延伸的第一隔壁与左右延伸的第二隔壁相交围成,所述两个动手臂及两个静手臂之间均设有狭槽,第二隔壁收容于狭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壁相互平行,第二隔壁也相互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壁定义了相对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动手臂抵靠于第一侧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动手臂与静手臂相对于第一隔壁对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部的两个动手臂相对于第二隔壁对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还包括保持于基座的保持部,保持部包括第一臂及第二臂,动手臂及静手臂分别自第一臂及第二臂的末端分裂而成,第一臂与第二臂受基座限制而部分接触。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手臂与第一隔壁的第二侧面接触,且与相邻的第一隔壁间隔一定距离。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3515818SQ201210220458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
【发明者】陈铭佑, 刘巍彪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