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硫电池添加剂、含有该添加剂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7007676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锂硫电池添加剂、含有该添加剂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锂硫电池添加剂,以及含有该添加剂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添加剂为均含有强弧对电子基团的RNA、核糖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单体、碱基对或磷脂。所述的强弧对电子基团为-P=O、-C=O、-OH或-NH2。本发明中的正极材料使用的导电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且具有高比表面积、大孔容、多孔结构,电化学活性物质为硫。添加剂是含有强孤对电子基团的物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能够以配位等方式与添加剂形成相互作用,使其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被抑制,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活性物质的损失以及锂负极腐蚀、容量衰减迅速等影响。
【专利说明】锂硫电池添加剂、含有该添加剂的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锂硫电池的新型碳硫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碳硫正极材料的添加剤,具体地说是涉及含有强孤对电子基团的RNA、核糖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碱基对、磷脂等添加剂及相应的C/S/A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基于该C/S/A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制备、组装与测试技木。
【背景技术】
[0002]当前,以Li2CoO2,LiFePO4等为正极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已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受限于这些正极材料理论比能量,现有锂离子电池体系难以满足未来便携式电子器件和移动交通等领域对电源轻量化、小型化、低成本和无毒性的需求。高能量密度的锂二次电池的研发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尤以单质硫为正极、金属锂为负极的锂硫二次电池体系为著,关于该体系的研发已成为近十年来的研究热点。
[0003]单硫正极材料按电化学反应S8+16Li — 8Li2S计其比容量高达1675 mAh ? g'是已知固体正极材料中能量密度最高的,且硫单质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安全低毒,因而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硫单质是典型的电子绝缘体(SXl0.S.cnTijS^),电化学活性差;放电最终产物Li2S与放电初始状态相比体积膨胀达87%,导致硫正极在充放电循环中结构松散乃至被破坏;硫电极在一定充电程度形成的锂多硫化物Li2Sn (n=6~8)易溶于电解液,并扩散至锂电极与其发生自放电反应生成锂多硫化物Li2Sn (n=3~4),导致锂腐蚀。同时Li2Sn (n=3~4)又扩散回硫电极被氧化成Li2Sn (n=6~8)后再扩散至锂电极表面,即发生“穿梭效应”。多硫化物的溶解导致的穿梭效应是锂硫电池最关键的难题之一,显著降低了硫的利用率、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同时增加了电解液的粘度和离子的迁移阻力。随着放电过程的进行,导电性差的放电最终产物Li2S和Li2S2会以固态膜的形式覆盖到正极活性材料的表面,从而阻碍电解 质与电极活性材料间的电化学反应。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法。主要是从改善碳材料、粘结剂、聚合物包覆、锂负极改性、正极材料添加剂等方面着手。
[0005]针对正极材料,中国专利CN102208645A公开了ー种无定形碳包覆硫,中国专利CN101986443A公开了ー种纳米空心碳管包覆硫,中国专利CN102709533A公开了ー种石墨烯包覆硫,中国专利CN102315424A公开了ー种硫/导电聚合物纳米管复合正极材料,所述的硫分散吸附于所述导电聚合物納米管的管表面和管内,形成中空的纤维状结构。中国专利CN102074704A公开了ー种二次锂硫电池正极粘合剂的制备方法。针对负极材料,中国专利CN1508893公开了ー种锂硫电池的负极,所述负极包括金属锂、一层预处理层、以及一层保护金属锂的保护层。中国专利CN1503385公开了ー种无机氧化物添加剤,中国专利CN1482693A公开了ー种含氨基氮的聚合物添加剂。
[0006]上述针对正极材料的专 利主要是采用碳材料包覆、聚合物包覆或者纳米材料添加剂包覆硫等来提高锂硫电池循环性能。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提供了ー种新型添加剤,利用引入的少量添加剂上的特定功能基团来吸附多硫化物,以有效地抑制多硫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的溶解,降低穿梭效应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闻钮硫电池循环性能。
[0008]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添加剤,所述的添加剂为均含有强弧对电子基团的RNA、核糖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単体、碱基对或磷脂。所述的强弧对电子基团为-P=0、-C=O, -OH、-NH 或-NH2。
[0009]所述的RNA包括由単独的核糖核苷酸单体和碱基对以任意组合组装而成的任意长度的RNA。
[0010]所述的DNA包括由単独的脱氧核苷酸単体和碱基对以任意组合组装而成的任意长度的单链或双链的DNA。
[0011]所述的磷脂为磷脂酸、磷酸甘油酷、鞘磷脂、磷脂酰こ醇胺、磷脂酰肌醇、双磷脂酰甘油以及磷脂酰丝氨酸中的ー种以上。
[0012]本发明中还提供了包含有上述添加剂的正极材料,由导电剂、电化学活性物质以及添加剂组成,所述的导电剂为碳材料,具体为天然碳材料或合成碳材料,导电剂在正极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3(T70wt% ;天然碳材料为:活性碳、こ炔黑、SuperP、炭黑;合成碳材料为:单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碳纤维、膨胀石墨、石墨烯、土状石墨或有序介孔碳/微孔材料,有序介孔碳/微孔材料包括:有序介孔碳、微孔碳球、氧化石墨烯、氧化活性碳、氧化こ炔黑、聚苯胺加热碳化形成的碳材料。
[0013]所述的电化学活性物质为硫,硫在正极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3(T70 wt% ;所述的添加剂为均含有强弧对电子基团的RNA、核糖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単体、碱基对或磷月旨,添加剂在正极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01飞wt% 。
[0014]本发明中使用的导电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且具有高比表面积、大孔容、多孔结构,本发明中使用的正极含硫活性物质中含硫量的多少和硫的存在形式决定了单位质量电极材料的放电比容量。本发明中使用的正极材料添加剂是含有强孤对电子基团的物质,包含但不限于RNA、核糖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単体、碱基对以及磷脂。放电过程中产生的多硫化锂能够以配位等方式与添加剂形成相互作用,使其在电解液中的溶解被抑制,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活性物质的损失以及由多硫化锂的溶解造成的“穿梭效应”所导致的锂负极腐蚀、容量衰减迅速等影响。
[0015]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方法为:将添加剂负载在碳材料中,然后采用球磨法、熔融吸入法或化学合成法将负载有添加剂的碳材料与硫混合;或者为:采用球磨法、熔融吸入法或化学合成法将碳材料与硫混合后制得混合材料,再将添加剂负载在混合材料中。球磨法简单易行,能将固体颗粒打小至纳米级尺寸,同时能够实现较均匀混合,将导电碳材料、正极活性材料硫和添加剂研磨均匀后,即可以一定的转速球磨。熔融吸入法在一定温度下使硫以液态或者蒸汽的形式进入导电碳材料的孔内,一方面可以增加正极材料中硫含量,另ー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多硫化物的流失。化学生成法是通过硫代硫酸钠与酸反应,在导电碳材料的悬浮液中均匀的生成硫颗粒,其优点在于能够使得硫分布更均匀,生成的硫颗粒小等。将添加剂负载在碳材料或混合材料中的方法为研磨法或尿素法或水浴加热法。
[0016]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涂覆有上述正极材料的正极片,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正极材料和粘结剂按照9: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并分散于分散剂中,磁力搅拌12h后制得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片,烘干、辊压后制得正极片。所述的粘结剂为聚偏氟こ烯、聚氧乙烯和环糊精中的ー种,分散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或超纯水。
[0017]将所制备的正极片与负极和隔膜一起组装锂硫电池。负极为锂金属、隔膜为Celgard 2400型隔膜,电解液主要选用ー些线性醚类和碳酸酯类溶剂,支持溶质可选用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六氟磷酸锂等。电池形貌可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适当方式制造任何尺寸和构型的本发明电池。这些电池组的设计构型包括但不限于平板式、棱柱形、圆柱形、堆叠形等。电池外壳的尺寸对电池的有一定影响。本发明中采用的电池形貌为圆柱形。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对比例中的C/S复合材料用球磨法的放电曲线图。
[0019]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制得的正极材料用球磨法的放电曲线图。
[0020]图3为实施例1中的C/S/DNA复合材料与对比例中的C/S复合材料放电循环的对比图。
[0021]图4为实施例1、2、3中的不同DNA含量的C/S/DNA复合材料的放电循环对比图。
[0022]图5为实施例4、5中的不同放电倍率下C/S/DNA复合材料的放电循环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详细具体的说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0024]本发明中所述的添加剂为均含有强弧对电子基团的RNA、核糖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单体、碱基对或磷脂。所述的强弧对电子基团为-?=0、-0=0、-011、-順或-順2。
[0025]所述的RNA包括由単独的核糖核苷酸单体和碱基对以任意组合组装而成的任意长度的RNA。
[0026]所述的DNA包括由単独的脱氧核苷酸単体和碱基对以任意组合组装而成的任意长度的单链或双链的DNA。
[0027]所述的磷脂为磷脂酸、磷酸甘油酷、鞘磷脂、磷脂酰こ醇胺、磷脂酰肌醇、双磷脂酰甘油以及磷脂酰丝氨酸中的ー种以上。
[0028]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DNA的提纯方法为:取一定量DNA粉末溶于10 mL超纯水(UP)中得到DNA水溶液,向DNA水溶液中加入等体积酚/氯仿/异戊醇(25:24:1)溶剂进行抽提后静置1-2 min,再在8000 rpm转速下常温离心10 min,分层后取上清液,重复上述步骤多次,得到较为纯净的DNA水溶液。取一定量的DNA水溶液放置于100で油浴锅加热10-15 min后迅速放入0°C冰水中,放置待用。用超声清洗仪或20-25 kHz频率的超声细胞粉碎机,超声处理时间为2 S,时间间隔为2 S,温度为室温,频率2(T25 kHz,得到提纯后的DNA水溶液。
[0029]对比例选用比表面积为1000 Cm2 ? g_S孔容为2.3 Cm3 ? g—1的活性炭(AR,天津科密欧)为导电材料碳(C):2.4 g,正极活性材料硫(S):1.6 g,通过球磨法制备出C/S复合材料。球磨的转速为:(300, -200) rpm,球磨 2h(球磨 10 min,停 10 min)。
[0030]C/S复合材料(C: 60 wt%, S: 40 wt%)和粘结剂(10%的聚偏氟乙烯)按质量比9:1混合均匀并分散在N-甲基吡咯烷酮或超纯水中配制得到正极浆料,磁力搅拌12 h后,将浆料涂覆在铝箔上,烘箱内烘7h烘干、辊压、切片,即得到所需的正极极片,正极极片的厚度为100 iim。负极是厚度约为IOOiim的锂箔,采用的隔膜是Celegard2400聚丙烯膜,电解液为I mol ?じ1的双三氟甲基磺酸亚酰胺锂(LiN(CF3SO2)2 )/二甲氧基乙烷(DME) +1,3- 二氧戊环(DOL)(体积比1:1)。将上述组件以正极/隔板/负极的结构组装在柱状电池中,整个电池组装过程均在手套箱中完成。以0.1C的电流密度下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电池测试温度一般在室温25°C附近。测试结果显示该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46mAh ? g'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263 mAh ? g'结果见图1所示。
[0031]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添加剂为提纯过的DNA,且DNA的添加量较高。采用物理吸附法将DNA负载在碳材料中,具体为:取4g活性碳(C)加入到高浓度(2.67 mg ?!!!じ1)DNA溶液内,然后将C/DNA中加超纯水(UP)至30 mL,于80°C油浴锅内加热蒸干,得到C/DNA复合物。C/DNA和S的复合方法与对比例中相同,最后制得的C/S/DNA复合正极材料中C: 58wt%, S: 40.00wt%, DNA: 2.00 wt%,正极极片制备、组装电池及电池测试的方法均与对比例中相同。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表明,电池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为:992 mAh.g—1。5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746 mAh ? g'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711 mAh ? g_、通过与未添加添加剂的电池相比,添加DNA添加剂后电池放电比容量,循环稳定性大大提高。
[0032]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添加剂为提纯过的DNA,且DNA的添加量中等,其中DNA的含量为:0.27mg ? mじ1。采用物理吸附法将DNA负载在碳材料中,具体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C/DNA和S的复合方法与对比例中相同,最后制得的C/S/DNA复合正极材料中C: 59.80 wt%,S: 40.00wt%, DNA: 0.20 wt%,正极极片制备、组装电池及电池测试的方法均与对比例中相同。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显示,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117 mAh ? g' 5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785mAh ? g' 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761 mAh ? g_、结果见图2所示。通过与未添加添加剂的电池相比,添加DNA添加剂后电池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大大提高,电池电化学性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0033]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添加剂为提纯过的DNA,且DNA的添加量交底,其中DNA的含量为:0.027mg ? ml/1。采用物理吸附法将DNA负载在碳材料中,具体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C/DNA和S的复合方法与对比例中相同,最后制得的C/S/DNA复合正极材料中C: 59.90 wt%,S: 40.00wt%,DNA: 0.1 wt%,正极极片制备、组装电池及电池测试的方法均与对比例中相同。电池恒流充放电测试显示,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02 mAh 715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738 mAh j1,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为:719 mAh ? g^0通过与未添加添加剂的电池相比,添加DNA添加剂后电池放电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大大提高,电池电化学性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0034]实施例4本实施例中以未提纯的DNA为正极材料的添加剂,其中DNA粉末量为:10 mg。10 mg的DNA粉末溶于5 mL的UP超纯水中,在60°C油浴下溶解得到DNA水溶液。再将4 g碳粉末加入到DNA水溶液中,然后将C/DNA中加超纯水至30 mL,放置80°C油浴内加热搅拌至蒸干,得到C/DNA复合材料。C/DNA和S的复合方法与对比例中相同,最后制得的C/S/DNA复合正极材料中C: 59.01 wt%,S: 40.00 wt%,DNA: 0.99 wt%,正极极片制备、组装电池及电池测试的方法均与对比例中相同。以0.1C的电流密度下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电池测试温度一般在室温25°C附近。测试结果显示该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91 mAh.g—1,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700 mAh ? g' 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691 mAh ? g'
[0035]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中以未提纯的DNA为正极材料的添加剂,其中DNA粉末量为:10 mg。DNA负载方法、正极材料的制备、电极极片制备及电池组装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以0.5C的电流密度下进行恒流充放电测试,电池测试温度一般在室温25°C附近。测试结果显示该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706 mAh ? g'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606 mAh ? g_S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为:530 mAh/g。这个结果可以表明,0.5C倍率下放电,电池比容量衰减小,电池循环性能较好。
[0036]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中以脱氧核糖核苷酸组装成的DNA链作为添加剤。利用DNA的固相亚磷酸三酯法将寡核苷酸在预处理的活性炭基体上进行组装。单体组装法的具体步骤为:首先将合成片段的末端核苷酸共价连接到不溶性的碳材料载体上,然后由此核苷酸开始,按照所要求的碱基顺序逐步地延伸寡核苷酸链,每轮延伸可以接长一个核苷酸,反应后溶液中过量的原料、试剂或分解产物通过洗涤步骤除去,并在每步缩合后用合适试剂将结合在固相载体上未反应的羟基封闭以保证最终产物的纯度。当寡核苷酸链延伸到预期长度,得到C/DNA复合材料。C/DNA和S的复合方法与对比例中相同,最后制得的C/S/DNA复合正极材料中C:40 wt%, S: 56.00 wt%, DNA: 4wt%,正极极片制备、组装电池及电池测试的方法均与对比例中相同。测试结果显示该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998 mAh ? g—1,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699 mAh ? g'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676 mAh ? g_、
[0037]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中以化学反应法将DNA链负载到碳基体材料上。具体方法为:将碳材料用65%的浓硝酸中煮沸、回流4~5 h,再用三次蒸馏水浸泡、洗涤、过滤、烘干,此时碳材料表面的ー些C原子会被浓硝酸氧化,形成较多的含氧基团。将处理过的1.1 g碳材料分散在210mL N,N-二甲基甲酰胺中,得到1.5 g ?じ1的碳材料悬浊液,室温下,待溶剂挥发后,即得处理后的碳材料。取10 y L 3 g ?じ1盐酸1-乙基-3-(3- 二甲基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和5 g ?じ1 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的磷酸盐缓冲液,与处理后的碳混合,搅拌,在室温下晾干,与10 UL 1.0 g*じ1DNA的磷酸盐缓冲液混合搅拌,并在4°C下过夜晾干,即得到C/DNA材料。C/DNA和S的复合方法与对比例中相同,最后制得的C/S/DNA复合正极材料中C:59.99 wt%, S: 40.00 wt%, DNA: 0.01wt%,正极极片制备、组装电池及电池测试的方法均与对比例中相同。测试结果显示该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13 mAh.g—1,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743 mAh ? gィ,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708 mAh ? g'
[0038]实施例8`本实施例中磷脂类物质为正极材料的添加剤。添加剂的负载方法如下:取磷脂酰肌醇(PD质量为:20 mg,将磷脂酰肌醇粉末加入到10 mL的三氯甲烷溶液中溶解完全。然后将
4g的活性炭(C)加入到上述三氯甲烷溶液中,向此悬浮液中加20 mL的三氯甲烷溶液。再将此悬浮液室温搅拌至干,得到C/PI混合物,将C/PI混合物放置在50°C烘箱内烘3h以使三氯甲烷挥发完全。C/PI和S的复合方法与对比例中相同,最后制得的C/S/PI复合正极材料中C: 59.65 wt%,S: 40.00 wt%, DNA: 0.35wt%,正极极片制备、组装电池及电池测试的方法均与对比例中相同。测试结果显示该电池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010 mAh.g—1,经过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726 mAh ? g'经过1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为:714 mAh ? g_10
[0039]以上各实施例与对比例所得到的电池充放电测试结果显示在表1中。
[0040]表1
【权利要求】
1.一种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的添加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添加剂为均含有强弧对电子基团的RNA、核糖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単体、碱基对或磷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加剂,其特征在干:所述的强弧对电子基团为-P=0、-C=O, -OH、-NH 或-NH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加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RNA包括由単独的核糖核苷酸単体和碱基对以任意组合组装而成的任意长度的RNA。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加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NA包括由単独的脱氧核苷酸単体和碱基对以任意组合组装而成的任意长度的单链或双链的DN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添加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磷脂为磷脂酸、磷酸甘油酷、鞘磷脂、磷脂酰こ醇胺、磷脂酰肌醇、双磷脂酰甘油以及磷脂酰丝氨酸中的ー种以上。
6.ー种添加有权利要求1所述添加剂的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其特征在于由导电剂、电化学活性物质以及添加剂组成,所述的导电剂为碳材料,具体为天然碳材料或合成碳材料,导电剂在正极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30?70wt% ;所述的电化学活性物质为硫,硫在正极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30?70wt% ;所述的添加剂为均含有强弧对电子基团的RNA、核糖核苷酸、DNA、脱氧核苷酸単体、碱基对或磷脂,添加剂在正极材料中的质量百分比为0.01?5wt%。
7.权利要求6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备方法为:将添加剂负载在碳材料中,然后采用球磨法、熔融吸入法或化学合成法将负载有添加剂的碳材料与硫混合;或者为:采用球磨法、熔融吸入法或化学合成法将碳材料与硫混合后制得混合材料,再将添加剂负载在混合材料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添加剂负载在碳材料或混合材料中的方法为物理吸附法或单体组装法或化学反应法。
9.一种涂覆有权利要求6所述的正极材料的正极片,其特征在于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正极材料和粘结剂按照9:1的质量比混合均匀并分散在分散剂中,制得正极浆料,将正极浆料涂覆在铝箔上制成片,烘干、辊压后制得正极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正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粘结剂为聚偏氟こ烯、聚氧こ烯以及环糊精中的ー种,分散剂为N-甲基吡咯烷酮或超纯水。
【文档编号】H01M10/0567GK103500847SQ201310459358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日
【发明者】周成冈, 黄子沛, 张珊, 李琦旸, 吴金平 申请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