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16947阅读:9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对接连接器插接,其包括:一绝缘本体、若干端子及一遮蔽壳体。绝缘本体设有一后壁,后壁的前侧面设有互相间隔的一舌片与一舌块,舌片设有上、下接触面,舌块设置于舌片上方并偏向绝缘本体的其中一侧;若干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内,各端子均设有接触端,端子的接触端分别外露于舌片的上、下接触面与舌块的下表面;遮蔽壳体包覆绝缘本体,设有朝向绝缘本体左侧及右侧延伸的两弹片,弹片延伸方向与舌片延伸方向大致相同。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弹片提供对接连接器具有更牢固与稳定的结合力,以增加电连接器的耐用度。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结构更稳固与插拔力更大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负责输入与输出数字讯号及电源的连接器,必须完整呈现结合、分离与传导三种功能,缺一则将使连接器形同失效,而每一种装置的需求不同,根据所需插拔的次数、所需插拔力的强度、所需传输的速率或是连接器的结构强度要求,故已衍伸出许多针对装置的使用特性而设计的连接器结构,其中考虑的因素有根据以上所述需求等。
[0003]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针对特定装置的使用特性而设计的电连接器,其是使用在一种电子产品的讯号或电源传输上,结构稳固,插拔力大。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更稳固与插拔力更大的电连接器。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稳固且插拔力大的电连接器,其包括: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后壁,后壁的前侧面设有互相间隔的一舌片与一舌块,舌片设有上、下接触面,舌块设置于舌片上方并偏向绝缘本体的左、右侧其中一侧;端子组,设有若干第一端子、若干第二端子及若干第三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内,各端子均设有接触端,端子的接触端分别外露于舌片之上、下接触面与舌块的下表面;一遮蔽壳体,包覆绝缘本体,形成有左表面及右表面,左表面与右表面如侧的中部向收容空间内弯折延伸有一弹片,弹片延伸方向与舌片延伸方向大致相同。
[0006]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藉由弹片提供对接连接器具有更牢固与稳定的结合力,以增加电连接器的耐用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08]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立体分解图。
[0009]图3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绝缘本体之立体图。
[0010]图4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剖面图。
[0011]图5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绝缘本体倒置后之立体图。
[0012]图6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端子之立体图。
[0013]图7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组合块之立体图。
[0014]图8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组合块倒置后之立体图。
[0015]图9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定位块之立体图。
[0016]图10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遮蔽壳体之立体图。[0017]图11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之对接面之正视图。
[0018]图中各零部件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19]电连接器1绝缘本体10
[0020]上壁11卡块110
[0021]卡扣111卡扣空间112
[0022]下壁12倒钩120
[0023]第三滑槽121垫块122
[0024]左壁13第一凸扣130
[0025]第一滑槽131第二滑槽132
[0026]右壁14后壁15
[0027]舌片150上接触面151
[0028]下接触面152第一端子槽153
[0029]第二端子槽154干涉部155
[0030]凸出部156第一卡片157
[0031]缺槽158舌块孔159
[0032]第二卡片160凹槽161
[0033]隔板162固定块孔163
[0034]收容空间17插接空间18
[0035]端子组20第一端子21
[0036]第二端子22第三端子23
[0037]接触端24连接部25
[0038]固持部26尾部27
[0039]焊接端28舌块30
[0040]对接块31斜槽310
[0041]第三端子槽311固定块32
[0042]卡块槽320凸块321
[0043]定位块40墙部41
[0044]尾槽410卡板411
[0045]第二凸扣412板部42
[0046]穿孔420翼部421
[0047]扣板422遮蔽壳体50
[0048]包覆空间51内卡合片52
[0049]外卡合片53凸扣槽54
[0050]针脚55卡钩56
[0051]弹片57外固定片58
[0052]耳部59。 【具体实施方式】
[0053]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达成的目的及功效,以下兹例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54]在本实施例当中,组件所述的方向是依照图1及图2当中,各组件所示的方向定义,并从电连接器I的对接方向定义出各组件的前方以及相对的后方,以及视图者的上、下、及左、右方向及表面。
[0055]请参阅图1及图2,电连接器I包括一绝缘本体10、一端子组20、一舌块30、一定位块40与一遮蔽壳体50,其中端子组20与舌块30由绝缘本体10后方插入,定位块40由绝缘本体10下方插入,遮蔽壳体50由绝缘本体10前方套入。
[0056]请配合参阅图3、图4及图5,所述绝缘本体10由一上壁11、一下壁12、一左壁13及一右壁14包围而成的中空的矩形本体,而在绝缘本体10内部还具有一后壁15,将绝缘本体10内部区隔成前、后两空间,分别为前方的收容空间17,以及后方的插接空间18,收容空间17向前方及上方形成开口,上方开口靠左开设,插接空间18向后方及下方形成开口。
[0057]而在后壁15前侧面的中部向前方凸设一舌片150,舌片150具有一上接触面151与一下接触面152,下接触面152上设有若干向后壁15延伸的第一端子槽153,上接触面151上设有若干向后壁15延伸的第二端子槽154,第一端子槽153与第二端子槽154均贯穿后壁15连通插接空间18,第一端子槽153在后壁15上所贯穿的开口大致成倒凸状,第二端子槽154在后壁15上所贯穿的开口大致成凸状,所述凸状开口与倒凸状开口中较宽的部份为干涉部155,后壁15后侧面对应于第二端子槽154的位置向后延伸形成一凸出部156,第二端子槽154延伸贯穿凸出部156,后壁15后侧面下方朝插接空间18凸出一第一卡片157,第一卡片157上具有对应第一端子槽153的若干缺槽158,在下壁12后方的中部设有一倒钩120,后壁15上位于舌片150的上方开设一连通收容空间17与插接空间18的舌块孔159,所述舌块孔159靠后壁15的左侧设置,在其他可行实施例当中舌块孔159能够开设于右侧,在凸出部156的后侧上方朝插接空间18凸设一第二卡片160,第二卡片160的中部凹陷形成一凹槽161,·在凹槽161的右边向上壁11连接一隔板162,隔板162、第二卡片160、上壁11及左壁13围成一固定块孔163,上壁11于固定块孔163的部分设有一卡块110,而隔板162的后侧凸出一^^扣111,卡扣111的下表面形成一^^扣空间112。
[0058]左壁13与右壁14在后侧的中部分别设一第一凸扣130,第一凸扣130的上方及下方形成有一第一滑槽131,第一滑槽131贯穿左壁13与右壁14后表面形成开口,左壁13与右壁14的内侧面中部分别凹陷形成一第二滑槽132,第二滑槽132在左壁13与右壁14的前侧形成缺口,下壁12的下表面靠近左侧与右侧处分别形成一条贯穿前、后表面的第三滑槽121,而在第三滑槽121的后侧凸出一垫块122,以及下壁12中部凸出另一对垫块122。
[0059]请参阅图6,端子组20收容于绝缘本体10内,设有至少一弹性端子及至少一非弹性端子,弹性端子设有若干第一端子21及若干第二端子22,非弹性端子为若干第三端子23,弹性端子是由插接空间18插入绝缘本体10内,设有一裸露于舌片150表面的一弹性接触端,弹性接触端后端垂直向下延伸有一焊接端28,非弹性端子是与舌块30 —体成形,设有一裸露于舌块30表面的一非弹性接触端,非弹性接触端后端垂直向下延伸有一焊接端28。所述各端子均为长条状,依序由前往后延伸形成接触端24,其分别外露于舌片150之上、下接触面151、152与舌块30的下表面,以及由接触端24延伸的连接部25、固持部26、尾部27及焊接端28。第一端子21的接触端24向下弯折,使端子在与对接端子接触时能够弹性抵接,固持部26的宽度大于接触端24,尾部27由固持部26后端垂直弯折并向下延伸,尾部27的末端向中央窄缩并向下延伸形成宽度较小的焊接端28。第二端子22的结构大致与第一端子21相同,两者差异处在于:第二端子22的接触端24向上弯折。
[0060]若干第三端子23的接触端24是笔直延伸与对接的端子平面抵接,且前方弯折成一 L型,使得若干第三端子23在与舌块30进行嵌入式成型时可以埋入舌块30本体内,避免端子翘出表面,固持部26的宽度大于接触端24,尾部27的下方窄缩并向下延伸形成焊接端28,若干第三端子23在此选用的数量为五支,而五支并排的第三端子23的中间者,其连接部25是笔直朝后延伸,而焊接端28是由尾部27的末端向中央窄缩并向下延伸。而位于左、右侧的另外四支第三端子23的连接部25是呈放射状的向后方延伸,而位于左侧的端子,其焊接端28于尾部27的左侧窄缩后并向下延伸,而位于右侧的端子,其焊接端28于尾部27的右侧窄缩后并向下延伸。
[0061]请参阅图7及图8所示,舌块30由插接空间18穿过舌块孔159后凸出于收容空间17内,舌块30设置于舌片150上方并偏向绝缘本体10的左、右侧其中一侧,其是由一扁长的矩形对接块31及一宽厚的矩形固定块32所组成,对接块31设置在固定块32的中部,其是由第三端子23置入模具后,嵌入成型完成的,对接块31上表面具有一凹入大致为矩形空间的斜槽310,斜槽310的后侧具有一斜滑边,对接块31下表面具有一间隔排列并前后延伸的第三端子槽311,使设置在对接块31内的第三端子23的接触端24裸露出表面,固定块32上表面的前侧中部具有一凹入的卡块槽320,固定块32下表面的右后方具有一矩形凸块321。
[0062]请参阅图9,定位块40设有一大致垂直延伸并覆盖于插接空间18的后方的墙部41与一大致水平延伸并覆盖于插接空间18的下方的板部42,板部42设于墙部41下侧,使定位块40大致呈L型,墙部41的前表面形成间隔排列的若干尾槽410,供非弹性端子的焊接端28穿设,尾槽410贯穿上表面及下表面,墙部41上表面凸出一矩形的卡板411,所述卡板411在尾槽410的右侧,墙部41的左表面中部凸出一矩形的第二凸扣412,在板部42的上表面设置若干穿孔420,若干穿孔420是依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的焊接端28所对应的位置而间隔排列,供弹性端子的焊接端28穿设,板部42的两侧各凸设一翼部421,板部42的前侧在中部凸设一扣板422。
[0063]请参阅图10,遮蔽壳体50是由金属片冲压而成,用以包覆绝缘本体10,形成有上表面、后表面、左表面及右表面,所述表面共同包围而形成一包覆空间51,绝缘本体10能够由掀开的后表面收容入包覆空间51内,左表面与右表面是相对设置,且分别在其中部设置两上下排列的内卡合片52,在所述内卡合片52的后方设置有一外卡合片53,内卡合片52向包覆空间51内延伸,夕卜卡合片53向外凸出,在外卡合片53的上方设置一凸扣槽54,凸扣槽54向后方形成开口,而左表面与右表面的下侧分别向下延伸两间隔排列的针脚55,下侧还具有向收容空间17内弯折成U状的卡钩56,而左表面与右表面前侧的中部向收容空间17内弯折延伸有一弹片57,弹片57延伸方向与舌片150延伸方向大致相同,弹片57延伸的水平高度与舌片150延伸的水平高度大致相同,弹片57的上方与下方向外翻出一垂直的外固定片58,下方的外固定片58底部向后方垂直弯折,后表面的两侧向垂直延伸出一矩形的耳部59,耳部59的中央具有一开口。
[0064]请配合参阅图1至图10,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组装方式如下,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分别插入第一端子槽153与第二端子槽154,其中,接触端24与连接部25置于第一端子槽153与第二端子槽154中,固持部26置于干涉部155固定,第一端子21的尾部27的一部分穿过缺槽158,第三端子23与舌块30 —起成型后由绝缘本体10后方插入,使对接块31穿入舌块孔159,固定块32插入固定块孔163,此时,卡块110滑入卡块槽320固定,凸块321插入凹槽161,再将定位块40由绝缘本体10下方插入插接空间18,此时,卡板411插入卡扣空间内,尾槽410滑入第三端子23的尾部27,扣板422与倒钩120结合,翼部421卡入第三滑槽121内,穿孔420穿过第一端子21与第二端子22的焊接端28,第一凸扣130与第二凸扣412平行设置,最后将绝缘本体10由遮蔽壳体50的后方套入,使得,卡钩56滑入第三滑槽121,内卡合片52卡固第一滑槽131,弹片57滑入第二滑槽132,凸扣槽54滑入第一凸扣130以及第二凸扣412,将遮蔽壳体50后表面盖上使得耳部59扣住外卡合片53。
[0065]请参阅图11,本实用新型针对特定装置的使用特性而设计的电连接器1,其若干第一端子21与若干第二端子22设置为四支,连同五支第三端子23,总和为十三只,依序由第二端子22的右侧向左编号一至四,第一端子21由左侧向右编号五至八,第三端子23的左侧向右编号九至十三,编号对应各端 子的定义分别为:
[0066]一、VBUS。
[0067]二、D+。
[0068]二、D-。
[0069]四、GND。
[0070]五、VCC。
[0071]六、GND。
[0072]七、GND。
[0073]八、IR_I/0。
[0074]九、StdA_SSTX+。
[0075]十、StdA_SSTX_。
[0076]^一、GND_DRAIN。
[0077]十二、StdA_SSTX+。
[0078]十三、StdA_SSTX_。
[0079]藉此,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I的结构均利用多组卡合结构牢牢锁住,故具有稳固的结构,以及透过一弹片57提供对接连接器具有更牢固与稳定的结合力,增加电连接器I的耐用度。
[008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非因此即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合予陈明。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设有一后壁,后壁的前侧面设有互相间隔的一舌片与一舌块,舌片设有上、下接触面,舌块设置于舌片上方并偏向绝缘本体的左、右侧其中一侧; 端子组,设有若干第一端子、若干第二端子及若干第三端子,收容于绝缘本体内,各端子均设有接触端,端子的接触端分别外露于舌片之上、下接触面与舌块的下表面; 一遮蔽壳体,包覆绝缘本体,形成有左表面及右表面,左表面与右表面前侧的中部向收容空间内弯折延伸有一弹片,弹片延伸方向与舌片延伸方向大致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组包括至少一弹性端子与至少一非弹性端子,弹性端子设有裸露于舌片之上、下接触面的弹性接触端,非弹性端子设有裸露于舌块表面的非弹性接触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延伸的水平高度与舌片延伸的水平高度大致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第一端子、若干第二端子及若干第三端子的焊接端是由前往后依序排成三排。
5.—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内部形成一空间,空间内设有一后壁,将空间分隔成前方的收容空间与后方的插接空间,后壁设有朝向收容空间延伸一舌片与一舌块; 端子组,收容于绝缘本体内,设有至少一弹性端子及至少一非弹性端子,弹性端子设有一裸露于舌片表面的一弹性接触端,弹性接触端后端垂直向下延伸有一焊接端,非弹性端子设有一裸露于舌块表面的一非弹性接触端,非弹性接触端后端垂直向下延伸有一焊接端; 一定位块,收容于绝缘本体的插接空间内,设有至少一供弹性端子的焊接端穿设的穿孔及至少一供非弹性端子的焊接端穿设的尾槽; 一遮蔽壳体,包覆绝缘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壁形成有连通收容空间与插接空间的舌块孔,舌块由插接空间穿过舌块孔后凸出于收容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非弹性端子是与舌块一体成形,所述至少一弹性端子是由插接空间插入绝缘本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块设有一大致垂直延伸并覆盖于插接空间的后方的墙部与一大致水平延伸并覆盖于插接空间的下方的板部,墙部上设有尾槽,板部上设有穿孔,遮蔽壳体设有一上表面、一后表面、一左表面及一右表面,上、左、右表面共同包围而形成一包覆空间,绝缘本体及定位块由遮蔽壳体后方置入包覆空间后,遮蔽壳体的后表面弯折覆盖定位块的墙部。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3434320SQ201320280332
【公开日】2014年2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1日 优先权日:2013年5月21日
【发明者】蓝荣钦, 吴迎龙 申请人: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正崴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