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69690阅读:99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及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主体包括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的配装面、连接对接面与配装面的顶面、连接对接面与配装面并与顶面相对的底面、贯穿对接面及配装面的若干呈矩阵排列的收容孔,所述各导电端子收容在相应的收容孔内,所述各导电端子设有自对接面向配装面倾斜延伸的弹片,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与绝缘主体的配装面共同形成抵挡所述弹片的若干台阶以防止导电端子从绝缘主体的配装面退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导电端子的防退结构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尤其涉及导电端子的防退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线缆电连接器组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器电性连接的线缆,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安装在绝缘本体内并与线缆连接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易于从绝缘本体上退出从而影响电连接器的正常使用,为了解决该种技术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在导电端子上设有向外倾斜延伸的弹臂,在绝缘本体上开设有通孔,当导电端子组装进绝缘本体时,导电端子的弹臂与绝缘本体的通孔扣合,产生保持力,导电端子不易被拉出。
[0003]然而,在实际应用上,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会有多排组合,绝缘本体需层层开槽,从而使得加工工艺复杂不易成型、良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的防退结构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
[0005]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主体及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主体包括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的配装面以及贯穿对接面与配装面的用于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孔,所述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安装至绝缘主体的配装面,且该扣持件前端面形成止挡面,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沿连接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弹片,所述弹片抵止于所述止挡面,从而扣持件防止所述导电端子从绝缘主体退出。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上临近所述配装面处形成有抵接槽,所述导电端子的弹片于所述抵接槽内延伸并止挡于所述止挡面,所述抵接槽底壁与所述扣持件的止挡面之间形成台阶。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持件具有前端面,所述前端面与配装面之间形成有抵接槽,所述导电端子的弹片于所述抵接槽内延伸并止挡于所述止挡面,所述抵接槽底壁与所述止挡面形成台阶。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沿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凹陷部,所述扣持件收各在所述凹陷部内。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上相对设置有一对与所述凹陷部连通的安装槽,所述扣持件上设有可与前述一对安装槽配合的一对凸肋用于固持所述扣持件。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一对安装槽及一对凸肋沿绝缘主体的顶面到底面的方向延伸,且该对凸肋为非对称结构以防止扣持件反向安装至绝缘主体。
[0011 ]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器连接的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及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主体包括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的配装面、连接对接面与配装面的顶面及与顶面相对的底面、贯穿对接面及配装面的若干呈矩阵式排列的收容孔,所述各导电端子收容在相应的收容孔内,所述各导电端子设有自对接面向配装面方向倾斜延伸的弹片,所述连接器进一步包括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与绝缘主体的配装面之间共同形成抵挡所述弹片的若干台阶以防止导电端子从绝缘主体的配装面退出。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持件包括靠近绝缘主体设置的前端面、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及贯穿前端面与后端面的若干呈矩阵排列的安装孔,所述各安装孔与相应的所述收容孔对齐,所述绝缘主体的配装面与所述扣持件的前端面形成前述若干台阶。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设有凹陷部,所述扣持件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主体与扣持件之间的配合通过设在其中一个上的一对安装槽与设于另一个上的一对凸肋实现。
[0015]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设有与绝缘主体配合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与绝缘主体配合后形成抵挡所述弹片的台阶或止挡面,可以防止导电端子从绝缘主体的配装面退出,从而该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件的导电端子的防退结构工艺简单、制造成本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
[0017]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18]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0019]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绝缘主体的立体图。
[0020]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去除绝缘主体的立体图。
[0021]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扣持件的立体图。
[0022]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去除绝缘主体及扣持件的立体图。
[0023]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导电端子与相应芯线的侧视图。
[0024]图9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导电端子与相应芯线的侧视图。
[0025]图10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的剖视图。
[0026]图11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组件另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如图1-11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件I包括电连接器100及与电连接器100连接的线缆200。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10、安装在绝缘主体10上的若干导电端子20、及安装在绝缘主体10上并可防止至少部分导电端子20退出绝缘主体10的扣持件30。所述线缆200包括若干独立设置的芯线201并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20包括二十四个第一导电端子21及四个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呈矩阵排列,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分成两组并对称设置在第一导电端子21的相对两侦U。所述导电端子20可以仅设有第一导电端子21也可包括更多的种类,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数量也可仅设一个。所述芯线201分成两类分别与相应的第一导电端子21及第二导电端子22进行连接。
[0028]如图1-4、10及11所示,所述绝缘主体10包括对接面101、与对接面101相对的配装面102、连接对接面101与配装面102的顶面103、连接对接面101与配装面102并与顶面103相对的底面104、及连接对接面101与配装面102并与顶面103及底面104垂直设置的一对间隔设置的侧壁105、贯穿对接面101及配装面102的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若干第一收容孔106、贯穿对接面101及配装面102的收容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的若干第二收容孔107。所述第一收容孔106呈矩阵排列。
[0029]所述绝缘主体10的顶面103上设有与第二收容孔107相通的通孔11、及向对接面101方向倾斜延伸进入所述通孔11内的悬伸臂12,所述悬伸臂12与第二导电端子22配合以防止第二导电端子22退出所述绝缘主体10。所述第二收容孔107的底部设有台阶部108。
[0030]所述绝缘主体10靠近一对侧壁105的位置处均设有向前超出对接面的导引柱13,所述导引柱13用以导引所述电连接器组件I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所述绝缘主体10包括连接在相应的侧壁105上的锁扣件14,所述锁扣件14包括与相应侧壁105连接的连接部141、自连接部141向前悬伸的用以与对接连接器锁扣配合的锁扣部142、及自连接部141向后延伸的操作部143,当操作者按压所述操作部143时,所述锁扣部142向远离相对应的侧壁105的方向运动而与对接连接器解除锁扣配合。
[0031]所述绝缘主体10于第一收容孔106的位置处设有凹陷部15,所述凹陷部15朝向绝缘主体10的对接面101及底面104的方向凹陷,但是凹陷部15未贯穿绝缘主体10的对接面101及底面104,所述扣持件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所述绝缘主体上设有一对与凹陷部15连通的安装槽16,所述一对安装槽16沿绝缘主体10的顶面103到底面104的方向延伸,所述一对安装槽16沿绝缘主体的对接面到配装面的方向上的尺寸不相同。
[0032]如图3、5、7、8及11所不,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由金属材料制造而成,各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配合的第一对接部211、及与第一对接部211连接并与相应的芯线201铆接的第一铆接部212。所述第一对接部211的横截面呈矩形,所述第一对接部211上设有一对接触弹片213,所述接触弹片213沿绝缘主体10的对接面101向配装面102方向向内倾斜延伸以加强与对接连接器的电性连接效果。所述第一对接部211上设有沿绝缘主体10的对接面101向配装面102方向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一弹片214。
[0033]如图3、5、7、9及10所示,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由金属材料制造而成,各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与对接连接器电性配合的第二对接部221、及与第二对接部221连接并与相应的芯线201铆接的第二铆接部222。所述第二对接部22包括一对平行间隔设置的端子壁223、连接该对端子壁223的连接壁224、自连接壁224上沿绝缘主体10的对接面101向配装面102方向向外倾斜延伸的第二弹片225、端子壁上与连接壁224所在一侧相反的另一侧设有凸片226。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沿绝缘主体10的配装面102向对接面的方向安装到第二收容孔107中,所述第二弹片225与第二收容孔107的底部的台阶部108相抵靠,所述绝缘主体10上设有的悬伸臂12与第二导电端子22的凸片226抵靠,从而可以防止所述第二导电端子22退出所述绝缘主体10。
[0034]如图1-3、5、6及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扣持件30与绝缘主体10的配装面102共同形成抵挡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弹片214的若干台阶17,从而可以防止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从绝缘主体10的配装面退出。所述扣持件30包括靠近绝缘主体10设置的前端面301、与前端面301相对设置的后端面302、连接前端面301与后端面302的顶端面303、连接前端面301与后端面302并与顶端面303间隔设置的底端面304、连接前端面301与后端面302并与顶端面303及底端面304垂直设置的一对间隔设置的侧端面305、及贯穿前端面301与后端面302的若干安装孔306。所述绝缘主体10的配装面102与所述扣持件的前端面301形成前述若干台阶17。所述各安装孔306与所述第一收容孔106对齐,从而所述各第一导电端子21可通过对应的安装孔进入相应的第一收容孔106,所述第一弹片214穿过安装孔306后抵靠在相应的台阶17上实现防止第一导电端子退出绝缘主体10的效果。换言之,所述台阶17上朝向绝缘主体10—侧为止挡导电端子退出的止挡面,亦即所述扣持件30的前端面301形成了该止挡面。在本实施例中,绝缘主体10还设有抵接槽(未标号)用于收容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第一弹片214。所述抵接槽形成于所述绝缘主体10上临近所述配装面102处。抵接槽底壁与所述止挡面共同构成所述台阶17。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槽也可以形成于所述扣持件30的前端面301与所述配装面102之间,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弹片214于所述抵接槽内延伸并止挡于止挡面。此时,所述止挡面形成于所述抵接槽侧壁上。
[0035]所述扣持件30的一对侧端面305上均设有向外突出的与前述绝缘主体10的一对安装槽16配合的凸肋31。所述一对凸肋31沿绝缘主体10的顶面103到底面104的方向延伸。所述一对凸肋31沿绝缘主体10的对接面101到配装面102的方向上的尺寸不相同,亦即结构非对称,以防止扣持件30错误地安装到绝缘主体10上。所述绝缘主体10上的安装槽16与扣持件30上的凸肋31也可根据需要调换设置。
[0036]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及电连接器组件I设有与绝缘主体10配合的扣持件30,所述扣持件30与绝缘主体10配合后形成抵挡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的第一弹片214的台阶17或止挡面上,可以防止第一导电端子21从绝缘主体10的配装面102退出,从而该电连接器100及电连接器组件I的第一导电端子21的防退结构工艺简单、制造成本降低。换言之,所述扣持件30与绝缘本体10共同配合将所述连接线缆的导电端子固定于连接器内,同时提供一定的保持力,使得导电端子稳固结合在最初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电连接器组件的导电端子虽呈矩阵式排列,然而由于使用了配合于绝缘主体10的扣持件30,从而令绝缘主体10的加工工艺变得简单,模具设计也相应简略。
[0037]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即凡是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主体及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主体包括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的配装面以及贯穿对接面与配装面的用于收容导电端子的收容孔,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安装至绝缘主体的配装面,且该扣持件前端面形成止挡面,所述导电端子具有沿连接器长度方向延伸的弹片,所述弹片抵止于所述止挡面,从而扣持件防止所述导电端子从绝缘主体退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上临近所述配装面处形成有抵接槽,所述导电端子的弹片于所述抵接槽内延伸并止挡于所述止挡面,所述抵接槽底壁与所述扣持件的止挡面之间形成台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件具有前端面,所述前端面与配装面之间形成有抵接槽,所述导电端子的弹片于所述抵接槽内延伸并止挡于所述止挡面,所述抵接槽底壁与所述止挡面形成台阶。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沿长度方向上形成有凹陷部,所述扣持件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上相对设置有一对与所述凹陷部连通的安装槽,所述扣持件上设有可与前述一对安装槽配合的一对凸肋用于固持所述扣持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安装槽及一对凸肋沿绝缘主体的顶面到底面的方向延伸,且该对凸肋为非对称结构以防止扣持件反向安装至绝缘主体。
7.—种电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电连接器及与电连接器连接的线缆,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主体及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主体包括对接面、与对接面相对的配装面、连接对接面与配装面的顶面及与顶面相对的底面、贯穿对接面及配装面的若干呈矩阵式排列的收容孔,所述各导电端子收容在相应的收容孔内,所述各导电端子设有自对接面向配装面方向倾斜延伸的弹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安装在绝缘主体上的扣持件,所述扣持件与绝缘主体的配装面之间共同形成抵挡所述弹片的若干台阶以防止导电端子从绝缘主体的配装面退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持件包括靠近绝缘主体设置的前端面、与前端面相对设置的后端面、及贯穿前端面与后端面的若干呈矩阵排列的安装孔,所述各安装孔与相应的所述收容孔对齐,所述绝缘主体的配装面与所述扣持件的前端面形成前述若干台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设有凹陷部,所述扣持件收容在所述凹陷部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主体与扣持件之间的配合通过设在其中一个上的一对安装槽与设于另一个上的一对凸肋实现。
【文档编号】H01R13/02GK203774522SQ201420088284
【公开日】2014年8月13日 申请日期:201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14年2月28日
【发明者】游万益, 戴宏骐, 刘阔正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