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78566阅读:9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本体部以及由该本体部向前延伸出的一舌板部,该舌板部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和一第二表面,该舌板部的前段的两侧各凹设有一扣持槽;多个导电端子,固定在该绝缘本体上,这些导电端子包括暴露在该第一表面上的一组第一导电端子和暴露在该第二表面上的一组第二导电端子;一外屏蔽壳体,其包围在该绝缘本体外周并形成一对接腔;以及一接地金属片,其包括固定在该舌板部内并间隔开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的一板体,该板体上设有多个通孔;并且该板体的两侧缘暴露于该扣持槽。本实用新型能够较好地增加舌板强度和提高信号质量。
【专利说明】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有利于增加舌板强度和提高信号质 量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 中国专利CN201320378153. 0揭露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固持于绝缘 本体的第一端子组、屏蔽件及设置于绝缘本体外的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向 前延伸的舌板,所述舌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一端子组暴露于所述第 一表面,屏蔽件设置于舌板且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所述第一端子组包括接地端 子,所述接地端子设有朝向所述屏蔽件凸设并接触该屏蔽件的接触部。
[0003] 这种现有电连接器的屏蔽件将舌板分隔为仅有边缘相连的上下两部分,容易产生 舌板开裂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屏蔽件仅能通过其后端的焊接部接地,接地回路较少导致 接地屏蔽效果不够好;并且电连接器在进行高速信号传输时,讯号端子之间的电容匹配非 常重要,而这种平板式的屏蔽件仅能提供接地屏蔽功能而无法提供电容匹配调节的功能。 此外,对接腔内的电磁辐射容易向后穿过基部影响端子的焊接部,导致信号质量下降。还有 现有的这种电连接器的绝缘本体是由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对挡板及组装框组合而成, 其结构复杂导致装配不便,整体长度也较长,因此实有必要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而提出一 种电连接器,适用于增加舌板强度和提高信号质量。
[0005]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电连接器,包括:
[0006] -绝缘本体,其包括一本体部以及由该本体部向前延伸出的一舌板部,该舌板部 具有上下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连接在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一前表面和两 个侧表面,该舌板部包括接近该本体部的一后段和从该后段向前延伸出的一前段,该舌板 部的前段的两侧各凹设有一扣持槽;
[0007] 多个导电端子,其固定在该绝缘本体上,分为一组第一导电端子和一组第二导电 端子,每个导电端子包括一对接部和一焊接部,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外露于该第一 表面,第二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外露于该第二表面;
[0008] -外屏蔽壳体,其包围该舌板部的外围空间形成一对接腔;以及
[0009] -接地金属片,其主要包括一板体,该板体埋设在该舌板部内并间隔开该该第一 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该板体上设有多个通孔,并且该板体的两侧缘分别暴露于这两 个扣持槽。
[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接地金属片上的这些通孔是呈中轴对称分布的。
[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该外屏蔽壳体与该绝缘本体之间的一 内屏蔽壳体,该内屏蔽壳体包括固定在该绝缘本体的本体部上的一固定段和由该固定段向 前延伸出的一延伸段,该延伸段是贴接环绕在该舌板部的后段。
[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内屏蔽壳体包括分别设置在该绝缘本体的上下两侧的两个金 属壳体单元,每个金属壳体单元包括固定在该本体部的一水平固定板、贴接在该舌板部的 后段的一水平延伸板以及垂直连接在该水平固定板与该水平延伸板之间的一坚直连接板。
[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舌板部的后段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垂直于舌板部地突 设有多个凸肋,该延伸段是架设在这些凸肋上方并与这些导电端子保持一间隔。
[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内屏蔽壳体的延伸段在分别朝向该舌板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 表面的两表面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0015]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延伸段上的这些通孔是沿中轴呈对称分布的。
[0016]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对接腔的外形呈180度对称设置,这两组导电端子的对接部 在该对接腔中也是呈180度对称设置。
[0017]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是由一第一模组、一第二模组以及一第三模组组合 而成;其中该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一绝缘件上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 该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二绝缘件上的多个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三模组 包括一第三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三绝缘件上的该接地金属片。
[0018]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三绝缘件包括一主体部及由该主体部向前延伸出的所述舌 板部,该舌板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端子收容槽和多个第二端子收 容槽,用于对应收容这些导电端子的对接部。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通过在接地金属片的板体上设有多个通 孔,并在通孔内对应形成多个上下相连的塑胶结构可以增强舌板部的强度,有利于连接器 的薄小化;另外使板体的两侧缘暴露于凹设于该舌板部两侧的扣持槽来与对接连接器形成 新增的接地回路,有利于提高信号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立体视图。
[0021]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0022] 图3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0023] 图4是将图1中的外屏蔽壳体分离的视图。
[0024] 图5是将图4中的内屏蔽壳体分离的视图。
[0025] 图6是将图5中的第一模组、第二模组和第三模组分离的视图。
[0026] 图7是将图6中的导电端子、接地金属片和绝缘本体分离的视图。
[0027] 图8是图7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尽管本实用新型可以容易地表现为不同形式的实施例,但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本 说明书中将详细说明的仅仅是其中一些具体实施例,同时可以理解的是本说明书应视为是 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示范性说明,而并非旨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到在此所说明的那样。
[0029] 由此,本说明书中所指出的一个特征将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 一个特征,而不是暗示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实施例必须具有所说明的特征。此外,应当注意的 是本说明书描述了许多特征。尽管某些特征可以组合在一起以示出可能的系统设计,但是 这些特征也可用于其他的未明确说明的组合。由此,除非另有说明,所说明的组合并非旨在 限制。
[0030] 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实 用新型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 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 地改变。
[0031] 以下结合本说明书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进一步地详尽阐述。 参见图1至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一个较佳实施例。
[0032] 参见图1至图6,该电连接器10是一个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电连接插座,该电连接 器10大致包括:一绝缘本体1、装设在该绝缘本体1上的多个导电端子2、套设固定在该绝 缘本体1外周的一外屏蔽壳体3、固定在该外屏蔽壳体3与该绝缘本体1之间的一内屏蔽壳 体4以及埋设在该绝缘本体1的一接地金属片5。该外屏蔽壳体3包围形成一个呈180度 对称设置的对接腔109。其中,该外屏蔽壳体3具有多个接地脚35、37,这些接地脚35、37 可以对应焊接到一电路板(图未示)上的接地线路上。
[0033] 参见图4和图5,该绝缘本体1包括一本体部14以及由该本体部14向前延伸出 的一舌板部16。该本体部14较为宽大而舌板部16较为窄长。参见图6至图8,具体到本 实施例的该绝缘本体1是由一第一绝缘件11、一第二绝缘件12以及第三绝缘件13组合而 成。
[0034] 该第一绝缘件11主要包括呈长方体的一基部111、分别设置在该基部111的两相 对外侧的沿坚直方向延伸的两个固定部112、设置在该基部111的顶侧的两个避让槽113以 及设置在该基部111上的两个固定槽114。具体地,每个固定部112为坚直延伸的一凸轨。
[0035] 该第二绝缘件12主要包括呈长方体的一基部121、分别设置在该基部121的两相 对外侧的沿坚直方向延伸的两个固定部122、设置在该基部121的底侧的两个避让槽123以 及设置在该基部121上的两个固定槽124。具体地,每个固定部122为坚直延伸的一凸轨。
[0036] 该第三绝缘件13主要包括一主体部15和由该主体部15的前侧向前延伸出的一 舌板部16。该主体部15大致包括相对的两个延伸侧部152以及横向地连接在这两个延伸 侧部152之间的一加强肋155。该主体部15形成有上下贯通的一收容空间153。该第一绝 缘件11和第二绝缘件12分别固定在该收容空间153的下部和上部并相互顶抵。该舌板部 16是由这两个延伸侧部152的前端进一步向前延伸出。两个延伸侧部152下部的两相对内 侧分别各设有一第一安装部1521。两个延伸侧部152上部的两相对内侧分别各设有一第二 安装部1522。具体而言,该第一安装部1521为坚直延伸地凹设在延伸侧部152下部内侧的 一第一槽道,该第一槽道在延伸侧部152的下端开口。该第二安装部1522为坚直延伸地凹 设在延伸侧部152上部内侧的一第二槽道,该第二槽道在延伸侧部152的上端开口。延伸 侧部152在顶面后端还向上突伸出一限位块1526。延伸侧部152在底面后端还向下突伸出 一定位柱1523。
[0037] 该舌板部16具有上下相对的第一表面(下侧表面)168和第二表面(上侧表 面)169以及连接在第一表面168和第二表面169之间的一前表面1671和两个侧表面1672。 该舌板部16的第一表面168形成有一组第一端子收容槽161。该舌板部16的第二表面169 形成有一组第二端子收容槽162。该舌板部16可以分为靠近本体部14的一后段165和从 后段165向前延伸出的一前段166。该舌板部16的前段166的两侧还各形成有一个凹陷的 扣持槽163。该舌板部16的后段165的两侧还分别凹陷形成有一收容槽164。后段165的 第一表面168和第二表面169垂直于舌板部16的延伸方向地延伸出多个凸肋1651、1652, 两凸肋1651U652之间形成有端子收容槽161U62的一段。这些凸肋1651U652的顶面 大致平齐,位于舌板部16的上下两侧凸肋1651U652的两个顶面之间的距离定义了该后段 165的厚度。该后段165的厚度尺寸比前段166的厚度尺寸大。这种结构可以使舌板部16 具有较好的强度以免被对接连接器损坏。
[0038] 具体地,该第一绝缘件11是通过两个固定部112与该第三绝缘件13上的两个第 一安装部1521对应配合,而使该第一绝缘件11从下往上地插入安装固定在该收容空间153 的下部。该第二绝缘件12是通过两个固定部122与该第三绝缘件13上的两个第二安装部 1522对应配合,而使该第二绝缘件12从上往下地插入安装固定在该收容空间153的上部, 该第二绝缘件12的基部121的底面与该第一绝缘件11的基部111的顶面相互顶抵。这种 配合结构可以使三个绝缘件Π 、12及13非常紧凑地结合到一起构成该绝缘本体1的本体 部14(参见图3)。
[0039] 参见图7和图8,这些导电端子2是采用金属材料一体冲压弯折成型。这些导电端 子2分为一组第一导电端子21和一组第二导电端子22。每个第一导电端子21包括一对接 部211、一焊接部212和连接在对接部211与焊接部212之间的一连接部213。对接部211 对应收容在该第一端子收容槽161中并外露于该舌板部16的第一表面168。焊接部212向 后延伸出该绝缘本体1的本体部14。连接部213部分埋设在该本体部14上。类似地,每 个第二导电端子22包括一对接部221、一焊接部222和连接在对接部221与焊接部222之 间的一连接部223。对接部221对应收容在该第二端子收容槽162中并外露于该舌板部16 的第二表面169。焊接部222向后延伸出该绝缘本体1的本体部14。连接部223部分埋设 在该本体部14上。结合参见图1至图6,这组第一导电端子21的对接部211与这组第二导 电端子22的对接部221在对接腔109内呈180度对称设置,从而使对接连接器沿正向或反 向插入到该电连接器10内都可以达到正确连接的目的。
[0040] 参见图8,这些第一导电端子21中包括四根向前突出的电力端子与八根位置稍后 的信号端子,这些导电端子21是沿前后延伸的中轴对称分布的,四根电力端子具体有位于 两侧的两根较长的电力端子用于接地,而中部的两根电力端子用于提供电源;八根位置稍 后的信号端子具体有分列两侧的四个高速差分信号端子27、位于中央的两个低速差分信号 端子28以及分列这个低速差分信号端子28两旁的两根控制用端子。这些第二导电端子22 的具体排布与这些第一导电端子21的具体排布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0041] 参见图7和图8,该外屏蔽壳体3包括一顶壁31、两侧壁32以及一底壁33。其中, 顶壁31凹设有多个接合部311。底壁33也凹设有多个接合部331。每个侧壁32的中部向 下延伸出一前接地脚35。每个侧壁32的后部向下延伸出一后接地脚37。每个侧壁32的 后部还形成有一卡扣片36。当该外屏蔽壳体3套设到该绝缘本体1上去时,该顶壁31的 后端将抵顶于该绝缘本体1上的限位块1526上,该卡扣片36可以对应卡设入该绝缘本体 1上的卡固槽1525中,从而使该外屏蔽壳体3固定到该绝缘本体1上。
[0042] 参见图3至图8,该内屏蔽壳体4固定在该本体部14的外周并贴接环绕在该舌板 部16的后段165延伸有一段距离。具体地,该内屏蔽壳体4包括位于后方并贴接在该本体 部14的前段的一固定段45、位于前方并贴接在该舌板部16的后段165的一延伸段46以及 坚直连接在该固定段45与延伸段46之间的一连接段47。该内屏蔽壳体4可以通过该固定 段45与该外屏蔽壳体3接触而接地。由于该延伸段46架设在这些凸肋1651、1652上,该 延伸段46与第一导电端子21及第二导电端子22之间保持一间隔。
[0043] 该延伸段46上设有多个沿前后延伸的中轴对称分布的通孔48。通孔48较佳呈方 形。这种内屏蔽壳体4与导电端子2之间的间隙结构以及内屏蔽壳体4上的通孔48,可以 用于调整该内屏蔽壳体4与导电端子2之间的电容,从而改善导电端子2 (尤其是高速差分 信号端子27)进行高频传输时的电气性能。
[0044] 该内屏蔽壳体4具体到本实施例是由两个金属壳体元件41上下拼合而成。每个 金属壳体元件41呈阶台状,包括:固定在该本体部14的一水平固定板417、贴接在该舌板 部16的后段165的一水平延伸板418以及垂直连接在水平固定板417与水平延伸板418 之间的一坚直连接板413。水平固定板417的后缘坚直地延伸出两个固定突片415,其中该 固定突片415较佳为倒钩。水平延伸板418的两侧坚直地延伸出两个卡钩414、416,其中卡 钩414的卡口 4141与、卡钩416的的卡口 4161方向相反。
[0045] 位于下方的金属壳体元件41的固定突片415对应插设在第一绝缘件11的固定 槽114。位于上方的金属壳体元件41的固定突片415对应插设在第二绝缘件12的固定槽 124。另外,通过卡钩414、416的相互勾扣配合,可以使这两个金属壳体元件41相互锁固到 一起。具体地,这些卡钩是扣合在该绝缘本体1的收容槽164内,从而可以将舌板部16的 后段165环抱在其中。
[0046] 该内屏蔽壳体4可以通过激光焊接的方式或弹性接触的方式与外屏蔽壳体3的接 合部311、331接合在一起从而接地。
[0047] 参见图8,该接地金属片5包括一板体51和由板体51的后缘向后延伸出的两连接 部53、与该两连接部53相连的横向延伸的一横梁54以及由该横梁54进一步延伸出的两个 接地脚52。该横梁54呈工字形,其两端分别形成有两个侧翼部57。其中,该板体51埋设 在该舌板部16内并间隔开第一导电端子21和第二导电端子22。该板体51部分地外露于 该舌板部16的前表面1671和两个侧表面1672。值得一提的是,该板体51的两侧缘外露 于该扣持槽163,从而能够与对接插头侧面的弹片(图未示出)相接触而为该接地金属片5 提供接地回路。这两个接地脚52从该主体部15的后侧向外伸出,能够焊接到电路板上的 接地线路上而为该接地金属片5提供接地回路。该横梁54埋设在该第三绝缘件13的主体 部15内。具体地,该横梁54的主体是埋设在主体部15的加强肋155上,两个侧翼部57分 别埋设在主体部15的两个延伸侧部152上,从而有利于增强主体部15的结构强度。
[0048] 另外,该板体51上形成有多个通孔58。较佳地,这些通孔58是圆形的。这些通 孔58沿前后延伸的中轴对称地排布。该横梁54与连接部53的交界处也形成有两个通孔 59。较佳地,这两个通孔59是圆形的。在成型第三绝缘件13时熔融的塑胶将填充在这些 通孔58、59内,形成上下相连的塑胶结构,从而可以增加第三绝缘件13与接地金属片5之 间的结合强度,并增强舌板部16的结构强度。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通孔58也可以根据信号 端子27、28的电气特性改变其形状、大小及分布,提供电容匹配调节的功能从而改善信号 的传输质量。
[0049] 参见图6至图8,这组第一导电端子21及第一绝缘件11是采用插入成型(insert mold)的制造工艺结合成一第一模组7。这组第二导电端子22及第二绝缘件12是采用插 入成型的制造工艺结合成一第二模组8。该接地金属片5及第三绝缘件13是采用插入成 型的制造工艺结合成一第三模组9。具体而言是采用插入成型的制造工艺,在接地金属片5 外周注塑包覆成型该第三绝缘件13。其中,该第一模组7是从下往上地叠置在该第三模组 9上,从而使该第一导电端子21的对接部211对应插入收容在该舌板部16的第一端子收容 槽161内;该第二模组8是从上往下地叠置在该第三模组9上,从而使该第二导电端子22 的对接部221对应插入收容在该舌板部16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62内。
[0050] 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装配过程大致包括:冲压弯折成型导电端子2、外屏蔽 壳体3、金属壳体元件41以及接地金属片5 ;然后采用插入成型的制造工艺,制得第一模组 7、第二模组8以及第三模组9 ;接着将第一模组7从下往上地插置到第三模组7的收容空间 153下部,再将第二模组8从上往下地插置到第三模组7的收容空间153上部,直至第二绝 缘件12的底面与第一绝缘件11的顶面相顶抵,使得该第一模组7设置在该第三模组9上 并且该第一模组7和第二模组8将该第三模组9紧密地夹持在其中从而制得该组合本体6 ; 接着,将两个金属壳体元件41对应装设到组合本体6上;然后,从前往后地将外屏蔽壳体3 套到绝缘本体1上。
[005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10通过在接地金属片5的板体51上设 有多个通孔58,在通孔58的位置对应形成上下相连的塑胶结构可以增强舌板部16的强 度,对应改变通孔58的形状、大小及分布可以为信号端子27、28提供电容匹配调节的功能 从而改善信号传输质量,另外使板体51的两侧缘暴露于凹设于该舌板部16两侧的扣持槽 163来与对接连接器形成必要的接地回路,从而能够较好地适用于高速信号传输并且形体 薄小。
[0052] 上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 或修改,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 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其包括一本体部以及由该本体部向前延伸出的一舌板部,该舌板部具有 上下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连接在该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之间的一前表面和两个侧 表面,该舌板部包括接近该本体部的一后段和从该后段向前延伸出的一前段,该舌板部的 前段的两侧各凹设有一扣持槽; 多个导电端子,其固定在该绝缘本体上,分为一组第一导电端子和一组第二导电端子, 每个导电端子包括一对接部和一焊接部,其中第一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外露于该第一表面, 第二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外露于该第二表面; 一外屏蔽壳体,其包围该舌板部的外围空间形成一对接腔;以及 一接地金属片,其主要包括一板体,该板体埋设在该舌板部内并间隔开该第一导电端 子与第二导电端子,该板体上设有多个通孔,并且该板体的两侧缘分别暴露于这两个扣持 槽。
2. 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接地金属片上的这些通孔是呈中 轴对称分布的。
3. 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还包括设置在该外屏蔽 壳体与该绝缘本体之间的一内屏蔽壳体,该内屏蔽壳体包括固定在该绝缘本体的本体部上 的一固定段和由该固定段向前延伸出的一延伸段,该延伸段是贴接环绕在该舌板部的后 段。
4. 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舌板部的后段的第一表面和第二 表面分别垂直于舌板部地突设有多个凸肋,该延伸段是架设在这些凸肋上方并与这些导电 端子保持一间隔。
5. 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内屏蔽壳体包括分别设置在该绝 缘本体的上下两侧的两个金属壳体单元,每个金属壳体单元包括固定在该本体部的一水平 固定板、贴接在该舌板部的后段的一水平延伸板以及垂直连接在该水平固定板与该水平延 伸板之间的一坚直连接板。
6. 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内屏蔽壳体的延伸段在分别朝向 该舌板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两表面上开设有多个通孔。
7. 依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延伸段上的这些通孔是沿中轴呈 对称分布的。
8. 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对接腔的外形呈180度对称设置, 这两组导电端子的对接部在该对接腔中也是呈180度对称设置。
9. 依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电连接器是由一第一模 组、一第二模组以及一第三模组组合而成;其中该第一模组包括一第一绝缘件和埋设在该 第一绝缘件上的多个第一导电端子;该第二模组包括一第二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二绝缘件 上的多个第二导电端子;该第三模组包括一第三绝缘件和埋设在该第三绝缘件上的该接地 金属片。
10. 依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绝缘件包括一主体部及由该 主体部向前延伸出的所述舌板部,该舌板部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端 子收容槽和多个第二端子收容槽,用于对应收容这些导电端子的对接部。
【文档编号】H01R13/648GK203871583SQ201420287936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30日
【发明者】张学海 申请人:上海莫仕连接器有限公司, 莫列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