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396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连接器中用于相互配插的插头和插座壳体因制作成型后主体骨位太高,容易导致产品出现内缩、外扩或曲翘等类型的变形,同时这种变形在配插时,容易造成防水圈受变形物的挤压而移位和变形,从而既增加了插拨的阻力,也影响了产品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其通过结构优化,提高了配插时对壳体变形的忍耐程度和防水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可与下壳体相互配插。

上壳体包括:配插腔,设置在上壳体内部的四周;内骨圈由设置在配插腔里侧上的若干横向柱体组成;

配插时,下壳体的侧壁插入配插腔中,且至少下壳体壁的一侧与内骨圈相紧贴。

在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中,内骨圈设置在配插腔中靠近上壳体上部的位置。

在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中,内骨圈仅设置在配插腔中靠近内侧的腔壁上。

在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中,下壳体包括R形角,R形角为1处光滑面,设置在下壳体壁的端部。

在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中,R形角设置在下壳体壁中面向内骨圈的一侧。

在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中,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包括防水圈,防水圈套装在内骨圈的下部。

在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中,在配插完成时,防水圈的一侧完全紧贴在下壳体侧壁上。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相对于已披露的技术方案,本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在上壳体的配插腔内增设内骨圈。内骨圈可将装配在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防水圈抬起,这样可以起到2个好处:一是防水圈更易于组装;二是由于防水圈较原来增大了与下壳体壁的接触面积,即增大防水圈的受力面积,从而增加防水性能。

另,在上壳体的配插腔内增设内骨圈,在上壳体与下壳体间配插时,上壳体与下壳体原有的变形(如内缩、外扩或曲翘等),可通过内骨圈中柱体的支撑作用强行进行修正。

同时,在下壳体面向内骨圈的侧壁端部上,增设斜角或R形角用于导向,可改善配插时两壳体间因原有变形(如内缩、外扩或曲翘等)而造成的防水圈受挤压而变形或位移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升的产品防水性能和插拨便捷程度。

附图说明

图1是上壳体的仰视剖面图。

图2是防水圈的仰视剖面图。

图3是上壳体与下壳体未完全配插时的侧面剖面图。

图4是上壳体与下壳体完全配插时的侧面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4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一

如附图1至4所示,一种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包括上壳体1和下壳体2,上壳体1可与下壳体2相互配插。

上壳体1包括:

配插腔11,设置在上壳体1内部的四周;

内骨圈12由设置在配插腔11里侧上的若干横向柱体组成,内骨圈12设置在配插腔11中靠近上壳体1上部的位置,及中靠近内侧的腔壁上。

配插时,下壳体2的侧壁插入配插腔11中,且至少下壳体2壁的一侧与内骨圈12相紧贴。

实施例二

如附图3和4所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下壳体2包括R形角21,R形角21为1处光滑面,设置在下壳体2壁的端部;R形角21设置在下壳体2壁中面向内骨圈12的一侧。

实施例三

如附图3和4所示,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新型连接器配插结构包括防水圈3,防水圈3套装在内骨圈12的下部;且防水圈3的一侧完全紧贴在下壳体2侧壁上。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技术方案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