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341321阅读:来源:国知局
461本体极
[0046]dl, d2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7]图2A-2H显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图2A-2C及2E-2I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200制造方法的剖视示意图,图2D与2H分别显示图2C与21的俯视示意图。首先,如图2A所示,提供基板21,其中,基板21例如但不限于为P型硅基板,亦可以为其它半导体基板。接着如图2B所示,形成漂移区22于基板21上。漂移区22例如但不限于为N型外延层,形成于基板21上。接下来,如图2C所示,形成绝缘氧化区23与第一氧化区24于漂移区22上。绝缘氧化区23用以定义操作区23a。操作区23a位于漂移区22中,作为LDMOS元件200操作时主要的作用区,其范围如图2D中粗黑虚线框所示意。绝缘氧化区23与第一氧化区24例如但不限于为区域氧化(local oxidat1n of silicon, L0C0S)结构,且可利用相同制成步骤形成。
[0048]接下来,如图2E所示,利用屏蔽层25a,定义第二氧化区25,其中,屏蔽层25a例如但不限于包含氮化层(如氮化硅)或其它硬屏蔽层,即为可阻挡氧化制程或沉积制程的屏蔽。接下来,如图2F所示,形成第二氧化区25,接着将屏蔽层25a移除。如此一来,可以形成在纵向上(如图2E中箭号所示意的方向)厚度较第一氧化区24小的第二氧化区25,并且不会影响到第一氧化区24的厚度。如图2F所示,第一氧化区24在纵向上具有厚度dl,其大于第二氧化区25在纵向上具有的厚度d2。且第二氧化区25与第一氧化区24于如图2F中箭号所示意的横向上连接。接下来,如图2G所示,例如但不限于以微影制程形成光阻层26a为屏蔽,以定义P型本体区26,并以离子植入制程,将P型杂质,以加速离子的形式,如图2G中虚线箭号所示意,植入定义的区域内,而形成P型本体区26于漂移区22中,接着再将光阻层26a去除(未不出)。
[0049]接下来,如图2H所示,形成介电层27a于漂移区22上,与漂移区22在纵向上连接,并与第二氧化区25于横向上连接。第二氧化区25在横向上隔开介电层27a及第一氧化区24。介电层27a具有较高的介电系数,即其介电系数高于硅或基板21材质的介电系数。接着形成堆叠层27b于介电层27a上,堆叠层27b用以作为栅极27的电性接点,其包含导电材质,例如但不限于为金属或具有P型或N型杂质掺杂的多晶硅。堆叠层27b除了覆盖介电层27a之外,并覆盖至少部分第二氧化区25及部分第一氧化区24。
[0050]接下来,如图21所示,以堆叠层27b为屏蔽,形成轻掺杂区28a于本体区26中。轻掺杂区28a具有与漂移区22相同的导电型,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为N型。接着形成间隔层27c于堆叠层27b的侧壁外的漂移区22上,包覆堆叠层27b的侧壁,包含绝缘材料,亦可作为形成源极28时的自我对准屏蔽。接着形成源极28于本体区26中,源极28具有与漂移区22相同的导电型,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为N型,且由俯视图图2H视之,间隔层27c介于源极28与堆叠层27b之间。漏极29具与漂移区22相同的导电型,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为N型,形成于漂移区22中,且由剖视图图21视之,漏极29于横向上介于第一氧化区24与隔绝氧化区23之间。其中,由俯视图图2H视之,在由右至左的横向上,隔绝氧化区23、漏极29、第一氧化区24、第二氧化区25、与介电层27a依序连接。
[0051]本发明与现有技术主要的差异在于,将现有技术中栅极下方的第一氧化区(如图1A所示的第一氧化区14),在靠近源极侧的部分,以厚度较小的氧化区取代,如此一来,可在不降低崩溃防护电压的情况下,降低导通电阻,增加导通电流,增加元件操作的速度与应用范围。
[0052]图3A-3C显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显示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300的制造方法的剖视示意图。本实施例旨在说明根据本发明,形成第二氧化区的方式,并不限于如第一个实施例所示。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A所示,可以形成氧化区34a,再利用屏蔽层35a,定义第二氧化区35。接下来,如图3B所示,例如以蚀刻方式,移除由屏蔽层35a所定义的部分氧化区34a,而形成厚度较小的第二氧化区35,以及未被蚀刻的第一氧化区34。其它的制程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形成如图3C所示的LDMOS元件300。
[0053]需说明的是,图3B的氧化区34、35的形成方式,亦可以是:先生长一层较薄的氧化区,之后利用屏蔽层将氧化区35遮住后,以区域氧化方式生长较厚的氧化区34。
[0054]图4A-4F显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显示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400的制造方法的剖视示意图。首先,如图4A所示,提供基板41,其中,基板41例如但不限于为P型硅基板,亦可以为其它半导体基板。接着如图4B所示,形成漂移区42于基板41中。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漂移区42可以由离子植入制程,将N型杂质,以加速离子的形式,如图4B中虚线箭号所示意,植入基板41中,而形成N型漂移区42于基板41中,而非形成于基板上的N型外延层。接下来,如图4C所示,形成绝缘氧化区43与第二氧化区45于漂移区42上,以定义操作区43a。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氧化区43的厚度,可以与第二氧化区45相同。绝缘氧化区43定义操作区43a位于漂移区42中,作为LDMOS元件400操作时主要的作用区。绝缘氧化区43与第二氧化区45例如但不限于为LOCOS结构,且可利用相同制成步骤形成。
[0055]接下来,如图4D所示,利用屏蔽层44a,定义第一氧化区44,其中,屏蔽层44a例如但不限于包含氮化层(如氮化硅)或其它硬屏蔽层,即为可阻挡氧化制程或沉积制程的屏蔽。接下来,形成第一氧化区44,接着将屏蔽层44a移除。如此一来,可以形成在纵向上(如图4D中箭号所示意的方向)厚度较第二氧化区45大的第一氧化区44,并且不会影响到第二氧化区45的厚度。当然,形成第一氧化区44的制程步骤,亦可早于绝缘氧化区43与第二氧化区45。且第二氧化区45与第一氧化区44于横向上连接。接下来,例如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的步骤,形成P型本体区46,如图4E所示。接着,如图4E所示,例如但不限于以微影制程形成光阻层46a为屏蔽,以定义P型本体极461,并以离子植入制程,将P型杂质,以加速离子的形式,如图4E中虚线箭号所示意,植入定义的区域内,而形成P型本体极461于本体区46中,作为本体区46的电性接点,接着再将光阻层46a去除(未示出)。接下来,如图4F所示,形成栅极46、源极48、与漏极49。源极48与漏极49具有与漂移区42相同的导电型,在本实施例中,例如为N型。
[0056]图5A-5F显示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显示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500的制造方法的剖视示意图。首先,如图5A所示,提供基板21。接着如图5B所示,形成漂移区22于基板21上。接下来,如图5C所示,形成绝缘氧化区53于漂移区22上,以定义操作区53a。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的是,在本质实施例中,绝缘氧化区53为浅沟槽绝缘(shallowtrench isolat1n, STI)结构。操作区53a位于漂移区22中,作为LDMOS元件500操作时主要的作用区。
[0057]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接下来,如图所示,形成第一氧化区24于漂移区22上。接下来,如图5E所示,形成第二氧化区25。其中,在纵向上,第二氧化区25的厚度较第一氧化区24的厚度小。接下来,与第一个实施例相同,如图5F所示,形成本体区26、栅极27、源极28、与漏极29。
[0058]图6显示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LDMOS元件600中,第一氧化区64为STI结构。本实施例旨在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氧化区亦可以为STI结构。
[0059]图7显示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五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LDMOS元件700中,第一氧化区64与隔绝氧化区53可皆为STI结构。本实施例旨在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氧化区与隔绝氧化区亦可以同为STI结构。
[0060]图8显示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第六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LDMOS元件800中,第一氧化区64、隔绝氧化区53、与第二氧化区85可皆为STI结构。本实施例旨在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氧化区、第二氧化区、与隔绝氧化区亦可以同为STI结构。
[0061]图9显示本发明的第八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与前述第七个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LDMOS元件900中,第一氧化区94与第二氧化区95可以同为STI结构,且可以相同制程步骤形成,具有相同的厚度,其厚度皆较隔绝氧化区53小,且第一氧化区94、隔绝氧化区53、与第二氧化区95可皆为STI结构。本实施例旨在说明,根据本发明,第一氧化区与第二氧化区可以相同制程步骤所形成的STI结构,其厚度小于STI结构的隔绝氧化区。
[0062]图1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