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41321阅读:来源:国知局
举例显示利用现有技术与利用本发明的LDMOS元件的导通阻值(conduct1nresistance, Ron)与崩溃防护电压(breakdown voltage, BV)的比较。其中,现有技术LDMOS元件的Ron与BV的关系,由四方形节点所示意;而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的Ron与BV的关系,由三角形节点所示意。由图10虚线所示意的读值可以看出,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在相同崩溃防护电压下,其导通阻值明显较低;且在相同导通阻值下,其崩溃防护电压明显较高。因此,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可在维持崩溃防护电压的条件下,降低导通阻值,提高导通电流,增加LDMOS元件的应用范围。
[0063]图11A-11B分别显示现有技术与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在不导通时的等电压轮廓线模拟图,比较LDMOS元件不导通时的等电压轮廓线,可以了解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有较高的崩溃防护电压。请同时参阅现有技术LDMOS元件的等电压轮廓线模拟图图11A,与根据本发明LDMOS元件的等电压轮廓线模拟图图11B,可以看出本发明的LDMOS元件,相较于现有技术LDMOS元件,其在栅极下方等电压轮廓线密度较低,代表在相同操作情形下,也就是元件不导通时,根据本发明LDMOS元件的电场强度较低,因此可以承受更高的电压,换言之,崩溃防护电压较大。须说明的是,所谓LDMOS元件不导通,指在源极与漏极电连接至不同的预设电位,而利用施加于栅极的栅极电压,使源极与漏极之间,除了些微的漏电流之外,无电流流过的状态。
[0064]图12A-12B分别显示现有技术与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在导通时的电流向量模拟图,比较LDMOS元件导通时的电流向量模拟图,可以了解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有较高的电流密度。请同时参阅现有技术LDMOS元件的电流向量模拟图图12A,与根据本发明LDMOS元件的电流向量模拟图图12B,可以看出本发明的LDMOS元件,相较于现有技术LDMOS元件,其在栅极下方电流向量线密度较高,代表在相同操作情形下,也就是元件导通时,根据本发明LDMOS元件的电流较高,因此在导通时有较高的电流,换言之,导通电阻较低。因此,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可提高导通电流,增加LDMOS元件的应用范围。
[0065]图13显示现有技术与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的电流与栅极电压特征曲线图。如图所示,现有技术在LDMOS元件导通时的电流,明显低于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导通时的电流。因此,根据本发明的LDMOS元件可降低导通阻值,提高导通电流,增加LDMOS元件的应用范围。
[0066]以上已针对较佳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只是以上所述,仅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在本发明的相同精神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思及各种等效变化。例如,在不影响元件主要的特性下,可加入其它制程步骤或结构,如临界电压调整区等;再如,栅极下方的氧化区数目可为更多,而不限于为二 ;又如,微影技术并不限于光罩技术,亦可包含电子束微影技术;再如,导电型P型与N型可以互换,只需要其它区域亦作相应的互换极可。本发明的范围应涵盖上述及其它所有等效变化。
【主权项】
1.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漂移区,具有第一导电型,形成于一基板上; 一隔绝氧化区,形成于该漂移区上,以定义一操作区; 一第一氧化区,形成于该漂移区上的该操作区中; 一第二氧化区,形成于该漂移区上的该操作区中,并与该第一氧化区于一横向上连接; 一栅极,形成于该漂移区上,由俯视图视之,该栅极位于该操作区中,并覆盖至少部分该第二氧化区及部分该第一氧化区,该栅极包括: 一介电层,形成于该漂移区上,并与该第二氧化区于该横向上连接,且该第二氧化区隔开该介电层及该第一氧化区; 一堆叠层,形成于该介电层上;以及 一间隔层,形成于该堆叠层的一侧壁外; 一本体区,具有第二导电型,形成于该漂移区中,且部分该本体区位于该栅极下方;一源极,具有第一导电型,形成于该本体区中,且由俯视图视之,该间隔层介于该源极与该堆叠层之间;以及 一漏极,具有第一导电型,形成于该漂移区中,且由俯视图视之,该漏极介于该第一氧化区与该隔绝氧化区之间; 其中,该隔绝氧化区、该第一氧化区、与该第二氧化区于一纵向上,分别具有一隔绝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且该第二厚度小于该第一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中,该隔绝氧化区、该第一氧化区、与该第二氧化区为区域氧化结构,且该第一厚度大于该隔绝厚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中,该隔绝氧化区、该第一氧化区、或该第二氧化区为浅沟槽绝缘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中,该隔绝氧化区、该漏极、该第一氧化区、该第二氧化区、与该介电层于该横向上依序相邻排列。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兀件,其中,还包括一本体极,具有第二导电型,形成于该本体区中,以作为该本体区的电性接点。
6.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 提供一基板; 形成一漂移区于该基板上,其具有第一导电型; 形成一隔绝氧化区于该漂移区上,以定义一操作区; 形成一第一氧化区于该漂移区上的该操作区中; 形成一第二氧化区于该漂移区上的该操作区中,并与该第一氧化区于一横向上连接;形成一栅极于该漂移区上,由俯视图视之,该栅极位于该操作区中,并覆盖至少部分该第二氧化区及部分该第一氧化区,包括: 形成一介电层于该漂移区上,并与该第二氧化区于该横向上连接,且该第二氧化区隔开该介电层及该第一氧化区; 形成一堆叠层于该介电层上; 形成一间隔层于该堆叠层的一侧壁外; 形成一本体区于该漂移区中,其具有第二导电型,且部分该本体区位于该栅极下方; 形成一间隔层于该堆叠层的侧壁外该上表面上; 形成一源极,于该本体区中,其具有第一导电型,且由俯视图视之,该间隔层介于该源极与该堆叠层之间;以及 形成一漏极于该漂移区中,具有第一导电型,且由俯视图视之,该漏极介于该第一氧化区与该隔绝氧化区之间; 其中,该隔绝氧化区、该第一氧化区、与该第二氧化区于一纵向上,分别具有一隔绝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且该第二厚度不大于该隔绝厚度与该第一厚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制造方法,其中,该隔绝氧化区、该第一氧化区、与该第二氧化区为区域氧化结构,且该第一厚度大于该隔绝厚度。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制造方法,其中,该隔绝氧化区、该第一氧化区、或该第二氧化区为浅沟槽绝缘结构。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制造方法,其中,该隔绝氧化区、该漏极、该第一氧化区、该第二氧化区、与该介电层于该横向上依序相邻排列。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制造方法,其中,还包括形成一本体极于该本体区中,具有第二导电型,以作为该本体区的电性接点。
11.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漂移区,具有第一导电型,形成于一基板上; 一隔绝氧化区,形成于该漂移区上,以定义一操作区; 一第一氧化区,形成于该漂移区上的该操作区中; 一栅极,形成于该漂移区上,由俯视图视之,该栅极位于该操作区中,并覆盖部分该第一氧化区,该栅极包括: 一介电层,形成于该漂移区上,并与该第一氧化区于该横向上连接; 一堆叠层,形成于该介电层上;以及 一间隔层,形成于该堆叠层的一侧壁外; 一本体区,具有第二导电型,形成于该漂移区中,且部分该本体区位于该栅极下方;一源极,具有第一导电型,形成于该本体区中,且由俯视图视之,该间隔层介于该源极与该堆叠层之间;以及 一漏极,具有第一导电型,形成于该漂移区中,且由俯视图视之,该漏极介于该第一氧化区与该隔绝氧化区之间; 其中,该隔绝氧化区与该第一氧化区为浅沟槽绝缘结构,且于一纵向上,分别具有一隔绝厚度与第一厚度,且该第一厚度小于该隔绝厚度。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出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lateral double diffused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LDMOS)元件及其制造方法。其中,LDMOS元件包含:漂移区、隔绝氧化区、第一氧化区、第二氧化区、栅极、本体区、源极、以及漏极。其中,隔绝氧化区、第一氧化区、与第二氧化区于纵向上,分别具有隔绝厚度、第一厚度、与第二厚度,且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本发明利用第一氧化区与第二氧化区,维持LDMOS元件崩溃防护电压并降低导电阻。
【IPC分类】H01L29-78, H01L21-336, H01L29-06
【公开号】CN104659094
【申请号】CN201310600915
【发明人】黄宗义, 杨清尧, 廖文毅, 苏宏德, 张国城
【申请人】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22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