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648174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内金属壳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安装于电路的I/O电连接器的内金属壳体,呈环形设于绝缘本体上,从而可以补强结构,分担外力,同时还可以起到ESD接地作用。是故,该内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之间需要稳固结合。
[0003]惟,现有内金属壳体以抽引的方式成型,结构复杂,对模具技术要求较高,冲压难度大;抽引模具开发时,初始设计依制工设计的零件R角尺寸制作冲子,往往在试模时因为发生材料破裂便自行将冲子的R角加大,最后即使顺利抽引出内金属壳体,于抽引段交界处的R角以及抽引段底部四周的R角可能都比设计尺寸大,从而使得内金属壳体与绝缘本体之间会发生干涉而不能稳固结合。另,以抽引的方式成型的内金属壳体,刚性差,且易变形,后续组装难度大。
[0004]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内金属壳体,所述内金属壳体冲压难度低,与绝缘本体稳固固定。
[0006]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之间的内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所述外金属壳体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内金属壳体分开设置包括至少两部分,且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固定。
[000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金属壳体包括分开设置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上壳体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下壳体。
[000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壳体的两侧具有向下延伸设置的上固定脚,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具有向上延伸设置的下固定脚,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分别用以容置所述上固定脚与下固定脚的上凹槽与下凹槽,所述内金属壳体通过上固定脚与下固定脚刺入绝缘本体的上凹槽与下凹槽而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两侧分别具有相扣持的卡扣与卡槽。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在上壳体与下壳体对扣时,卡扣位于卡槽中,使得两者配合形成环状的封闭周边。
[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位于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并与所述端子间隔设置,所述接地片的两侧具有固定孔供所述卡扣与卡槽穿过结合。
[00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并包覆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边缘,以将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镶嵌于所述绝缘本体中。
[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包括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射出成型于上排端子的上绝缘本体、射出成型于所述下排端子的下绝缘本体、射出成型于所述上绝缘本体与下绝缘本体外侧的外绝缘本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分别位于上绝缘本体与下绝缘本体外侧,并镶嵌于所述外绝缘本体中。
[001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金属壳体与所述内金属壳体通过连接件导通。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设有内金属壳体,分开设置包括至少两部分,所述至少两部分分别冲压成型,结构简单,降低了冲压难度;且不易变形,可与绝缘本体稳固结合。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7]图2是第一图外壳被移除的立体图。
[0018]图3是第二图的分解图。
[0019]图4是本发明的外金属壳体与内金属壳体的配合图。
[0020]图5是第四图沿A-A方向的剖视图。
[0021]图6是第五图B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外壳和外绝缘本体被移除)。
[0023]图8是第七图的分解图。
[0024]图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外壳被移除)。
[0025]图10是第九图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0027]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7至图10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可安装在外部电路板上(未图标)并可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配合。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0、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的端子3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的接地片4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外侧的外金属壳体10以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20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之间的内金属壳体50。
[0028]请参阅图2及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基部21及自基部21向前延伸且厚度方向的尺寸较所述基部21较小的舌板部22。所述基部21包括后部211及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相对于所述后部211较小的前部212,所述前部212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舌板部22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
[0029]请参阅图2、图3、图7所示,所述端子30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22的接触部31、经过至少一次弯折并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32。该端子30与绝缘本体20的固定方式有:绝缘本体20成型后,所述端子30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所述绝缘本体20射出成型于所述端子30外侧以将两者相固定。
[0030]所述端子30包括接触部31位于舌板部22顶部的上排端子30a及接触部31位于舌板部22底部的下排端子30b。相应地,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射出成型于所述上排端子30a的上绝缘本体20a、射出成型于下排端子30b的下绝缘本体20b及射出成型于所述上绝缘本体20a与下绝缘本体20b外侧的外绝缘本体20c。
[0031]若干所述上排端子30a独立设置并间隔排列,包括暴露在舌板部22顶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上排接触部31a、自上排接触部31a后端倾斜向下弯折的上排倾斜部33a、自上排倾斜部33a的末端水平向后延伸的上排安装部32a。所述上排接触部31a的前端倾斜向下弯折并插入所述上绝缘本体20a的上排插入部34a。所述上排安装部32a排列成一排,以便于可以表面焊接到外部电路板上。
[0032]所述下排端子30b间隔排列,下排端子30b包括暴露在舌板部22底部用于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下排接触部31b、垂直向下弯折并用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的下排安装部32b、及连接下排接触部31b与下排端子30b的连接部33b。所述下排接触部31b的前端倾斜向上弯折并插入所述下绝缘本体20b的下排插入部34b。所述下排安装部32a排列成前后间隔的两排,所述下排安装部32b可以以穿孔焊接的方式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当然,所述下排安装部32b也可根据需要设计成与下排接触部31a在同一直线或者平行,以便于可以表面焊接到外部电路板上。
[0033]所述上排端子30a与下排端子30b均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一端子35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端子36,所述上排端子30a与下排端子30b中,所述第二端子36位于所述上排端子30a与下排端子30b的两侧,便于与外金属壳体10或内金属壳体50形成电路通路,有效降低信号干扰;所述第一端子35位于所述第二端子36之间;每一排中,所述第一端子35包括有三对差分信号端子和分设于差分信号端子与第二端子36或相邻两对差分信号端子之间的电源端子等,并且上下两排端子30中的所述第一端子35类型相同且反向排布,以使得对接连接器正反插时均可与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电性导通,并可进行信号传输。
[0034]请参阅图1及图5所示,所述外金属壳体10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部22与端子30接触部,对接连接器插入所述收容空间与该电连接器100对接。所述舌板部22顶部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顶壁的距离与所述舌板部22底部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底壁的距离相同,以使得对接连接器正反均可插入所述收容空间与该电连接器100对接,并可进行信号传输。
[0035]所述外金属壳体10的顶壁朝向所述绝缘本体20突伸有弹片11,所述绝缘本体20的顶部具有用于收容所述弹片11的收容槽23,所述弹片11可置于所述收容槽23中将所述绝缘本体20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固定。于本发明中,该电连接器100还包括套设于所述外金属壳体10外侧的第二外金属壳体(未图示),所述外金属壳体10与第二外金属壳体结构互补,可以提高所述外金属壳体的屏蔽效果和强度。同时,所述第二外金属壳体具有朝向电路板方向且固定于电路板的插脚,以传输接地信号,提高屏蔽效果。
[0036]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所述外金属壳体10与所述内金属壳体50通过连接件60导通,造成电路通路,提高接地信号的传输速度。所述连接件60自所述内金属壳体50的外侧向外延伸并抵接于所述外金属壳体10,从而将两者导通形成电路通路。本发明的连接件60的形状与位置可以根据需要做相应调整。
[0037]请参阅图2、图3、图7至图10所示,所述内金属壳体50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0的基部21,可提高所述绝缘本体20的强度。所述内金属壳体50包括与后部211配合的第一部份51及与前部212配合的第二部份52,所述第一部份51与第二部份52呈台阶状连接。
[0038]请参阅图1至图3所不,所述内金属壳体50分开设置并包括至少两部分,本实施例中,所述内金属壳体50包括分开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0顶部的上壳体50a及位于所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