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648174阅读:来源:国知局
绝缘本体20底部的下壳体50b。所述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分别冲压成型,开模难度降低,且成型后容易脱模,制作工艺简单。另,所述上壳体50a、下壳体50b分别扣设于所述上绝缘本体20a、下绝缘本体20b后再注塑形成外绝缘本体20c时,注塑容易,并可避免产生胶体不足及溢胶现象,从而可以提高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绝缘本体20的结合强度。当然,所述内金属壳体50也可以由多部分组合而成,且其分开形式不限于上下分开。
[0039]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所述绝缘本体20相固定,从而可以补强绝缘本体20的结构,分担外力,同时还可以起到屏蔽作用。
[0040]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的两侧分别具有相互配合的卡扣与卡槽,在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对扣时,卡扣位于卡槽中,使得两者配合形成环状的封闭周边,可套设于绝缘本体20上。
[0041]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的接地片40,所述接地片40位于所述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之间并与所述端子30间隔设置。所述接地片40与绝缘本体20的固定方式有:绝缘本体20成型后,所述接地片40插入并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所述绝缘本体20射出成型于所述接地片40外侧,使得所述接地片4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内。
[0042]具体地,所述接地片40设于所述上排端子30a与所述下排端子30b之间。所述接地片40由金属材料冲压形成。所述接地片40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41、自主体部41的后端向下延伸的安装部42、及自主体部41的两侧向接地片40侧边凸起并形成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接地片40的连接孔43,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于所述连接孔43内连接并同时与接地片40相导通,从而所述接地片40与内金属壳体50建立电性连接,进而使得外金属壳体10、内金属壳体50及接地片40串联成一接地总成,使得电连接器100内部的接地性更稳定,对电连接器100内外部的信号干扰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0043]请参阅图3及图10所示,同时,该内金属壳体50与所述绝缘本体20的其中一个设有固定件24,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所述绝缘本体20的另外一个设有与所述固定件24相配合的固定槽53,所述固定件24可置于所述固定槽53内将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所述绝缘本体20相固定。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部212设有朝向所述第二部份52的圆柱形固定件24,所述第二部份52设有与所述圆柱形固定件24相配合的圆柱槽53。
[0044]请参阅图1、图2及图6所示,所述外金属壳体20与所述内金属壳体50通过连接件60导通。所述连接件60为形成于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 二者的一的凸起61,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中另一个对应设置有与所述凸起61相配合的凹槽62,所述凸起61可置于所述凹槽62内以导通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外金属壳体
10。所述凸起61与所述凹槽62均呈圆柱状,结构简单,可进一步降低内金属壳体50的冲压难度,且不易变形。当然,所述凸起61与所述凹槽6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相配合的结构,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0045]请参阅图4至图6所示,所述上壳体50a的第一上部份51a具有自顶部向上延伸的上凸起61a,所述外金属壳体10的顶部具有与所述上凸起61a配合的上凹槽62a,所述电连接器100组装完成时,所述上凸起61a置于所述上凹槽62a内将所述上壳体50a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导通形成电路通路。所述下壳体50b与所述上壳体50a的结构相对称。而区别于本实施例,所述外金属壳体10也可以设有至少两个分别朝向所述上壳体50a、下壳体50b延伸的凸起61,所述上壳体50a、下壳体50b分别设有容置所述凸起61的凹槽62。相互配合的凸起61与凹槽62也可以设置于电连接器100的两侧。
[0046]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8所示,该电连接器100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所述内金属壳体50的结构、内金属壳体50与绝缘本体20的固定方式、内金属壳体50与外金属壳体10的导通方式不同。
[0047]所述上壳体50a的两侧具有向下延伸设置的上固定脚54a,所述下壳体50b的两侧具有向上延伸设置的下固定脚54b,所述绝缘本体20具有分别用以容置所述上固定脚54a与下固定脚54b的上凹槽25a与下凹槽(未图示),所述下凹槽与所述上凹槽25a对称设置。所述内金属壳体50通过上固定脚54a与下固定脚54b刺入绝缘本体20的上凹槽25a与下凹槽而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20上。
[0048]所述连接件60为自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 二者的一朝向另一个突翘形成的弹性件63,所述弹性件63的末端抵接于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所述外金属壳体10中的另一个,从而使得两者接触形成电路通路。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63设置于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上。
[0049]请参阅图9、图10所示,又一实施例中,该电连接器100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也在于所述内金属壳体50的结构、内金属壳体50与绝缘本体20的固定方式不同。
[0050]所述前部212设有朝向所述第二部份52的圆柱形固定件24,所述第二部份52设有与所述圆柱形固定件24相配合的圆柱槽53。上绝缘本体20a与下绝缘本体20b分别成型后,所述圆柱形固定件24容置于所述圆柱槽53内,使得所述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分别位于上绝缘本体20a与下绝缘本体20b外侧,再射出成型外绝缘本体20c,包覆所述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的边缘,以将所述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镶嵌于所述外绝缘本体20c中,进一步将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绝缘本体20相固定。
[0051]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电连接器100设有内金属壳体50, —方面可以加强绝缘本体20的强度,另一方面所述内金属壳体50与外金属壳体10通过连接件60导通形成电路通路,加强了接地信号的传输,减小了上、下两排导电端子30之间的信号互相干扰,进而提高信号传输质量。
[0052]所述内金属壳体50包括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所述上壳体50a与下壳体50b分别冲压成型,开模难度降低,且成型后容易脱模,制作工艺简单。另,所述内金属壳体5不易变形,可与绝缘本体20通过多种方式稳固结合。
[005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 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 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所述外金属壳体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之间的内金属壳体,所述内金属壳体分开设置并包括至少两部分,且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金属壳体包括分开设置并位于所述绝缘本体顶部的上壳体及位于所述绝缘本体底部的下壳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的两侧具有向下延伸设置的上固定脚,所述下壳体的两侧具有向上延伸设置的下固定脚,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分别用以容置所述上固定脚与下固定脚的上凹槽与下凹槽,所述内金属壳体通过上固定脚与下固定脚刺入绝缘本体的上凹槽与下凹槽而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两侧分别具有相扣持的卡扣与卡槽。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上壳体与下壳体对扣时,卡扣位于卡槽中,使得两者配合形成环状的封闭周边。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片,所述接地片位于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并与所述端子间隔设置,所述接地片的两侧具有固定孔供所述卡扣与卡槽穿过结合。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注塑成型并包覆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边缘,以将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镶嵌于所述绝缘本体中。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射出成型于上排端子的上绝缘本体、射出成型于所述下排端子的下绝缘本体、射出成型于所述上绝缘本体与下绝缘本体外侧的外绝缘本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分别位于上绝缘本体与下绝缘本体外侧,并镶嵌于所述外绝缘本体中。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金属壳体与所述内金属壳体通过连接件导通。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金属壳体及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与所述外金属壳体之间的内金属壳体;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延伸的舌板部;所述端子具有延伸至所述舌板部的接触部;所述外金属壳体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以容置所述舌板部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内金属壳体分开设置并包括至少两部分,且所述内金属壳体与所述绝缘本体相固定。
【IPC分类】H01R13/502, H01R13/516
【公开号】CN105406254
【申请号】CN201410445044
【发明人】游万益, 梁丽丽, 张勇刚, 黄茂荣, 刘坤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16日
【申请日】2014年9月3日
【公告号】US9306337, US2016006487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