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板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18700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基板定位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板定位结构,该基板定位结构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将基板在其厚度方向上以及面内方向上可靠地定位于两个支承部件之间。在电动开闭装置中,装配基板被定位于由第一壳体部件构成的第一支承部件与由第二壳体部件构成的第二支承部件之间。在第二壳体部件中形成有将装配基板朝向第一壳体部件按压的基板按压部。基板按压部具有从第二壳体部件的板状部朝向装配基板突出的筒部和由在筒部的顶端部与装配基板抵接的突起构成的基板抵接部。在第一壳体部件中形成有从板状部朝向装配基板突出并嵌入到贯通孔中的定位突起,定位突起的顶端部嵌入到基板按压部的筒部的内侧。
【专利说明】基板定位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存在于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之间的基板定位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在各种设备中广泛采用了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以及基板的面内方向(基板平面内)上将基板定位于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之间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设备中,采用了以下这种结构:利用突起和定位孔在周缘部分将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定位,并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基板夹持在设置于第一壳体部的内壁的L字状的第一肋与设置于第二壳体部的内壁的第二肋之间而定位。在这种结构中,如果使基板的端部与第一肋抵接,则也能够在面内方向上将基板定位。
[0003]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平8-316645号
[0004]然而,在专利文献I的结构中,虽然能够在面内方向上通过靠近设有第一肋的一侧进行定位,但由于是单侧定位,因此难以在面内方向的规定位置准确地将基板定位。并且,由于在制作基板时被切断的部分(端部)成为定位基准,因此难以在面内方向上准确定位。而且,由于对基板的定位以及对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的定位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因此存在第一壳体部以及第二壳体部的结构变复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鉴于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提供一种基板定位结构,该基板定位结构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将基板在其厚度方向以及面内方向上可靠地定位在两个支承部件之间。
[0006]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基板定位结构通过以第二支承部件的基板按压部向第一支承部件按压至少在一面形成有导体图案的基板来对该基板进行定位,所述基板定位结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基板上形成有贯通孔,并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中形成有贯通所述贯通孔的定位突起,所述基板按压部具有供所述定位突起的顶端部嵌入的筒部和在该筒部的顶端部与所述基板抵接的基板抵接部。
[0007]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二支承部件的基板按压部将基板朝向第一支承部件按压,因此能够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可靠地将基板定位。并且,由于第一支承部件的定位突起贯通基板的贯通孔,且定位突起的顶端部嵌入到基板按压部的筒部中,因此基板在面内方向上被可靠地定位于第一支承部件的规定位置以及第二支承部的规定位置。并且,由于利用了定位突起和基板的贯通孔,因此基板以贯通孔为基准被定位。因此能够在面内方向上将基板精确地定位。而且,由于第一支承部件的定位突起嵌入到第二支承部件的筒部中,因此能够利用基板的定位部位将第一支承部件和第二支承部件定位。由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在厚度方向以及面内方向上将基板可靠地定位于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之间。
[0008]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基板抵接部由从所述筒部的顶端部朝向所述基板突出的突部构成。通过该结构能够限定基板按压部与基板之间接触的部位,因此能够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基板可靠地定位。
[0009]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基板抵接部的与所述基板抵接的顶端部形成为凸曲面。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限定基板按压部与基板之间接触的部位,因此能够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基板可靠地定位。并且,当基板抵接部按压基板时,由于基板抵接部能够形成为稍微变形的状态,因此能够将基板可靠地定位于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之间。
[0010]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在沿所述筒部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抵接部的面积为所述筒部的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下。通过该结构能够进一步限定基板按压部与基板之间接触的部位,因此能够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可靠地将基板定位。并且,当基板抵接部按压基板时,基板抵接部能够形成为稍微变形的状态,因此能够将基板可靠地定位于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之间。
[0011]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基板抵接部与所述基板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导体图案的除焊盘之外的部分与所述基板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短。通过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将基板中的与端部分开的区域作为高效地集中设置导体图案的区域利用。
[0012]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基板按压部、所述贯通孔以及所述定位突起被设置有多组。通过该结构,能够将基板在其厚度方向以及面内方向上可靠地定位于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之间。
[0013]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导体图案的至少一部分从两个所述定位突起之间穿过。通过该结构,能够有效地将两个定位突起之间作为高效地集中设置导体图案的区域利用。
[0014]在本实用新型中,优选所述基板抵接部与形成于所述基板的焊盘之间的距离比从该焊盘的中心到外周缘的导体部分的最小尺寸大。通过该结构,即使在锡焊时所使用的焊剂附着于焊盘周边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基板抵接部将焊剂剥离。由此能够防止从基板剥离下来的焊剂再次附着于周边。
[0015]本实用新型在应用于将检测器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之间的情况时很有效。尽管这种结构会产生从基板剥离的焊剂附着于检测器从而产生误检测的问题,但在本实用新型中,不易产生焊剂从基板剥离,因此能够抑制因焊剂附着于检测器而产生误检测。
[0016]本实用新型在应用于将所述检测器装配于所述基板的情况时很有效。尽管这种结构容易产生从基板剥离的焊剂附着于检测器而导致误检测的问题,但在本实用新型中,不易产生焊剂从基板剥离,因此能够抑制因焊剂附着于检测器而产生误检测。
[0017]本实用新型在应用于所述检测器为由电阻图案和电刷构成滑动部的分压器的情况时很有效。尽管这种结构容易产生从基板剥离的焊剂附着于检测器而导致误检测的问题,但在本实用新型中,不易产生焊剂从基板剥离,因此能够抑制因焊剂附着于检测器而产生误检测。
[0018]本实用新型在应用于将所述检测器配置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之间的情况时很有效。尽管这种结构很容易导致从基板剥离下来的焊剂附着于滑动部从而产生不良状况,但在本实用新型中,不易产生焊剂从基板上剥离,因此能够抑制因焊剂附着于滑动部而产生不良情况。
[0019]实用新型效果
[0020]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第二支承部件的基板按压部将基板朝向第一支承部件按压,因此能够可靠地在基板的厚度方向上将基板定位。并且,第一支承部件的定位突起贯通基板的贯通孔,且定位突起的顶端部嵌入到基板按压部的筒部中,因此能够在面内方向上可靠地将基板定位于第一支承部件的规定位置和第二支承部件的规定位置。并且,由于使用了定位突起和基板的贯通孔,因此基板以贯通孔为基准定位。因此,能够在面内方向上将基板精确地定位。而且,第一支承部件的定位突起嵌入到第二支承部件的筒部中,因此能够利用基板的定位部位将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定位。由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将基板在其厚度方向以及在面内方向上可靠地定位于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支承部件之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装设有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的西式马桶的说明图。
[0022]图2 (a)、图2(b)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的立体图。
[0023]图3(a)、图3(b)为用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中的减速齿轮组等的说明图。
[0024]图4(a)、图4(b)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的分解图。
[0025]图5(a)、图5(b)为用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中的第一壳体部件的立体图。
[0026]图6 (a)、图6 (b)、图6 (C)为示出了用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中的第二壳体部件在Z方向的另一侧的结构的说明图。
[0027]图7(a)、图7(b)为设置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中的减速齿轮组的立体图。
[0028]图8(a)、图8(b)、图8(c)为形成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中的第二壳体部件的基板按压部的说明图。
[0029]图9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中的装配基板定位结构的说明图。
[0030]图10 (a)、图10(b)、图10 (C)、图10(d)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中的装配基板定位结构的说明图。
[0031](符号说明)
[0032]I电动开闭装置
[0033]2 马达
[0034]3输出部件
[0035]4减速齿轮组
[0036]5 壳体
[0037]7旋转检测部
[0038]51第一壳体部件
[0039]52第二壳体部件
[0040]53第三壳体部件
[0041]70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
[0042]71装配基板
[0043]72分压器
[0044]516、516a、516b、516c 定位突起
[0045]526、526a、526b、526c 基板按压部
[0046]527、527a、527b、527c 基板抵接部
[0047]528、528a、528b、528c 筒部
[0048]715导体图案
[0049]715a、715b、715c 焊盘
[0050]716、716a、716b、716c 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5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动开闭装置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说明而将彼此正交的方向作为X方向、Y方向、Z方向,将与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L平行的方向作为Z方向来进行说明。并且,以电动开闭装置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为Y方向,以电动开闭装置的宽度方向(水平方向)为X方向。并且,以X方向的一侧为XI,以X方向的另一侧为X2,以Y方向的一侧为Yl,以Y方向的另一侧为Y2,以Z方向的一侧为Zl,以Z方向的另一侧为Z2。并且,以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L延伸的方向为Z方向进行说明。并且,以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L延伸的方向的一侧为LI,而以另一侧为L2。并且,将输出部件的旋转中心轴线L延伸的方向的一侧LI与Z方向的一侧Zl设为相同方向,将旋转中心轴线L延伸的方向的另一侧L2与Z方向的另一侧Z2设为相同方向。
[0052](西式马桶的说明)
[0053]图1为装设了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西式马桶的说明图。图1所示的西式马桶100具有马桶主体110、覆盖马桶主体110的马桶座120、覆盖马桶座120的马桶盖130以及水箱140等。在马桶座120以及马桶盖130中分别设置有电动开闭装置1,并且马桶座120以及马桶盖130通过电动开闭装置I的后文所述的输出部件来驱动,并绕旋转中心轴线L旋转。此外,还存在只在马桶座120以及马桶盖130中的一方设置电动开闭装置I的情况和只在马桶座120设置电动开闭装置1,并通过马桶座120来将马桶盖130从关闭姿势切换到打开姿势的情况等。
[0054](电动开闭装置I的整体结构以及固定结构)
[0055]图2(a)、图2(b)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立体图,图2 (a)为从Z方向的一侧Zl观察到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立体图,图2(b)为从Z方向的另一侧Z2观察到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立体图。图3(a)、图3(b)为用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减速齿轮组等的说明图,图3(a)为从Z方向的一侧Zl观察到的减速齿轮组等的俯视图,图3(b)为沿着减速齿轮组的齿轮中心等将电动开闭装置I剖切时的剖视图。也就是说,图3(b)为沿位置Po-Pb-Pd-Pe-Pf-Pg-Ph,即沿减速齿轮组的齿轮中心等,在Z方向上将电动开闭装置I剖切时的剖视图。
[0056]如图2(a)、图2(b)以及图3 (a)、图3 (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开闭装置I大致包括马达2、输出部件3、减速齿轮组4以及壳体5。减速齿轮组4降低马达2的转速并传递到输出部件3,壳体5将马达2、输出部件3以及减速齿轮组4保持在内侧。马达2具有构成定子的主体部21以及从主体部21的Z方向的一侧Zl的端部210突出的马达轴22。在马达轴22上固接有马达小齿轮24。
[0057]壳体5具有第一壳体部件51、从Z方向的一侧Zl覆盖第一壳体部件51并与第一壳体部件51对置的第二壳体部件52以及从Z方向的另一侧Z2覆盖第一壳体部件51并与第一壳体部件51对置的第三壳体部件53。在壳体5中,第一壳体部件51、第二壳体部件52以及第三壳体部件53被固定在端部的螺丝504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部件51、第二壳体部件52以及第三壳体部件53均由树脂制成。例如,第一壳体部件51以及第三壳体部件53由含有玻璃纤维的聚对苯二甲酸二醇酯(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树脂构成,而第二壳体部件52由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AcrylonitrileButadiene Styrene)树脂构成。并且,第一壳体部件51、第二壳体部件52以及第三壳体部件53均为树脂成形品。
[0058]输出部件3由沿Z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构成,且从Z方向的一侧Zl朝向另一侧Z2具有第一筒部31、直径比第一筒部31大的凸缘部32以及直径比第一筒部31小的第二筒部33。在凸缘部32的外周面形成有与减速齿轮组4的最后一级齿轮(四号齿轮44)啮合的齿轮320。
[0059]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出部件3能够从旋转中心轴线L的一侧LI以及另一侧L2这两侧旋转输出。更为具体地说,在第一筒部31中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开口的第一连接用凹部310,在第一连接用凹部310中从Z方向的一侧Zl嵌入有驱动图1所示的马桶座和马桶盖的驱动轴(未图不)。此时,以壳体5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501与西式马桶100的框架(未图示)抵接的状态,从Z方向的一侧Zl将自攻螺丝等紧固螺丝固定到壳体5的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511y,从而将壳体5固定于框架。
[0060]在第二筒部33中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第二连接用凹部330,并且能够从Z方向的另一侧Z2将驱动图1所示的马桶座和马桶盖的驱动轴(未图示)嵌入到第二连接用凹部33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用凹部310的内径比第二连接用凹部330的内径大。因此,能够根据驱动轴外径尺寸,来决定驱动轴是连接到第一连接用凹部310还是连接到第二连接用凹部330。在将驱动轴嵌入到第二连接用凹部330时,以壳体5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502与西式马桶100的框架(未图示)抵接的状态,从Z方向的另一侧Z2将自攻螺丝等紧固螺丝固定到壳体5的第二螺丝固定部531x、531y,从而将壳体5固定于框架。
[0061](第一壳体部件51的详细结构)
[0062]图4(a)、图4(b)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分解图,图4(a)为从Z方向的一侧Zl观察到的将电动开闭装置I中的第二壳体部件52取下后的状态的分解图,图4(b)为从Z方向的一侧Zl观察到的将电动开闭装置I中的第二壳体部件52以及第三壳体部件53取下后的状态的分解图。图5(a)、图5(b)为用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第一壳体部件51的立体图,图5 (a)为从Z方向的一侧Zl观察到的第一壳体部件51的立体图,图5(b)为从Z方向的另一侧Z2观察到的第一壳体部件51的立体图。
[0063]如图3(a)、图3(b)、图4(a)、(b)以及图5 (a)、图5 (b)所不,第一壳体部件51为将厚度方向朝向Z方向的板状部件,并且第一壳体部件51具有沿Y方向延伸的板状部511、相对于板状部511设置于Y方向的另一侧Y2的外侧圆筒部512以及沿着板状部511的端部形成的侧板部513。外侧圆筒部512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成为开放端,而在外侧圆筒部512的Z方向的一侧Zl的端部形成有底板部514。在底板部514中形成有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与输出部件3的第一连接用凹部310重叠的圆形的开口部514a。
[0064]在第一壳体部件51中,与外侧圆筒部512形成同轴状的内侧圆筒部515从比底板部514的开口部514a的开口缘稍靠外周侧位置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延伸,内侧圆筒部515借助第一筒部31,将输出部件3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使内侧圆筒部515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与形成于凸缘部32与第一筒部31之间的台阶部325对置,来限制输出部件3朝Z方向的一侧Zl移动。
[0065]内侧圆筒部515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为开放端,且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槽512a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外侧圆筒部512与内侧圆筒部515之间。在槽512a配置有图3所示的环状的施力部件6。在本实施方式中,施力部件6为由螺旋弹簧构成的辅助弹簧,施力部件6的一端与输出部件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壳体部件51连接。因此,在输出部件3围绕旋转中心轴线L旋转时,施力部件6扭转变形。因此,如果预先以朝向一个方向扭转变形的状态使施力部件6 (螺旋弹簧)与输出部件3以及与第一壳体部件51连接,则施力部件6在输出部件3朝向一个方向旋转时产生反作用力,而在输出部件3朝向另一个方向旋转时产生作用力。由此,例如图1所示的马桶座120和马桶盖130在从直立姿势切换到平躺姿势时,能够通过施力部件6产生反作用力,而在马桶座120和马桶盖130从平躺姿势切换到直立姿势时,能够通过施力部件6产生作用力。因此,能够顺畅地切换马桶座120和马桶盖130的姿势。并且,马桶座120和马桶盖130还能够保持独自立起的状态。另外,在外侧圆筒部512的内周面形成有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沿Z方向延伸的肋状突部512c,肋状突部512c成为作为施力部件6的螺旋弹簧在扩径时的承接部。
[0066]在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的Y方向的一侧Yl形成有供螺丝291、292固定的孔511a、511b,该螺丝291、292借助孔511a、511b固定于马达2的主体部21的Z方向的一侧Zl的端部210。因此,马达2固定于第一壳体部件51,而马达轴22从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的孔511c朝向Y方向的一侧Yl突出。在马达轴22处固接有马达小齿轮24。
[0067]如图5 (a)、图5(b)所示,在板状部511中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511e,相对于开口部511e,在Y方向的另一侧Y2形成有直径比开口部511e大的开口部51 If。并且,在板状部511中的Y方向的另一侧Y2的与开口部51 If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的孔51 Ir。
[0068]并且,在板状部51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形成有臂部511g,该臂部511g位于与开口部51 If在Z方向的另一侧Z2重叠的位置。臂部51 Ig在与开口部51 If的中心重叠的位置弯曲,并在该弯曲部分51 Ii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开口的轴孔51 lh。在臂部51 Ig的基部的Z方向的另一侧Z2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筒部511s,在臂部51 Ig的顶端部分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筒部511t。
[0069]在板状部51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与开口部511e、511f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筒部51 Iu。并且,在板状部51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Y方向的另一侧Y2的与开口部511f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筒部51 lv。
[0070]在板状部511的Z方向一侧Zl的面上,且在X方向的一侧Xl的与开口部511f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呈筒状突出的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而在X方向的另一侧X2的与孔511c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呈筒状突出的第一螺丝固定部511y。第一螺丝固定部511y与侧板部513借助加强肋511z连接。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511y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位于Z方向上相同的位置。
[0071](第三壳体部件53的详细结构)
[0072]在图2(b)、图3(a)、图3(b)以及图4 (a)、图4 (b)中,第三壳体部件53具有以厚度方向朝向Z方向并沿着Y方向延伸的板状部531、相对于板状部531设置于位于Y方向的另一侧Y2的端部的外侧圆筒部532以及沿着板状部531的端部形成的侧板部533,侧板部533形成为从板状部531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直立的形状。外侧圆筒部532的Z方向的一侧Zl的端部成为开放端,而在外侧圆筒部532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形成有底板部534。在底板部534形成有在旋转中心轴线L方向上与输出部件3的第二连接用凹部330重叠的圆形的开口部534a。
[0073]在第三壳体部件53的底板部534(参照图3(a)、图3(b))中,与外侧圆筒部532形成为同轴状的内侧圆筒部535从比开口部534a的开口缘稍靠外周侧的位置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延伸,且内侧圆筒部535借助第二筒部33将输出部件3支承为能够旋转。通过使内侧圆筒部535的靠Z方向的一侧Zl的端部与凸缘部32对置,来限制输出部件3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移动。
[0074]内侧圆筒部535的靠Z方向的一侧Zl的端部成为开放端。因此,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开口的槽532a以沿周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外侧圆筒部532与内侧圆筒部535之间。在槽532a的内部,与外侧圆筒部532以及与内侧圆筒部535连接的用于加强的板状连接部536形成在周向上的多个部位。
[0075]在第三壳体部件53中,位于槽532a内部的比板状连接部536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突出的止动部537 (参照图4 (b))形成在周向上分开的两个部位,而位于输出部件3的凸缘部32中的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凸部327 (参照图7(a))形成在周向上的一个部位。因此,输出部件3的旋转被限制在凸部327达到与两个止动部537干涉的角度范围(被两个止动部537夹持的角度范围)内。
[0076]在第三壳体部件53的板状部531中的靠Y方向的一侧Yl的面形成有承接马达2的主体部21的输出相反侧的端部(Z方向的另一侧Z2的端部)的圆形的凹部531c。在板状部531的靠Y方向的一侧Yl的面,相对于凹部531c在Y方向的另一侧Y2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开口的带有开口部的筒部531e,筒部531e贯通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的开口部511e并从板状部511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突出(参照图3 (a))。在板状部531的靠Z方向的一侧Zl的面上,且在Y方向的另一侧Y2的与筒部531e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开口的筒部531u,筒部531u在Z方向的另一侧Z2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的筒部511u重叠。在板状部531的靠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的与筒部531u重叠的位置形成为凸部531s。
[0077]在板状部531的靠Z方向的一侧ZI的面上,且在X方向的另一侧X2的与筒部53 Iu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开口的筒部531t,筒部531t在Z方向的另一侧Z2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的筒部51 It重叠。在板状部531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上,且在Y方向的另一侧Y2的与筒部531t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开口的筒部53lv,筒部53Iv在Z方向的另一侧Z2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的筒部511v重叠。在板状部531的靠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的与筒部531v在Z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形成为凸部531r。
[0078]在板状部531的靠Z方向的一侧ZI的面上,且在X方向的另一侧X2的与筒部531V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突出的圆柱部531m,在圆柱部531m的末端面形成有凸部531η。该圆柱部531m在Z方向的另一侧Z2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臂部511g的筒部51 Is重叠,凸部531η嵌入到筒部511s (参照图5(b))的内侧。
[0079]在板状部531的靠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Y方向的一侧Yl的与外侧圆筒部532相邻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呈筒状突出的第二螺丝固定部53lx,在板状部531的靠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X方向的一侧Xl以及Y方向的一侧Yl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呈筒状突出的第二螺丝固定部531y。
[0080]并且,在板状部531中靠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Z方向上与凹部531c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凸部561,在X方向的一侧Xl的与凸部561相邻的位置形成有凸部562。凸部56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凸部562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以及底板部534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位于Z方向上相同的位置。第二螺丝固定部531x、531y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与凸部56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与凸部562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以及与底板部534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位于Z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并构成与输出部件3的旋转中心轴线L正交的安装面。该安装面为将电动开闭装置I固定于框架时与框架抵接的面。由此可靠地规定了壳体5的姿势,因此能够抑制输出部件3的旋转中心轴线L倾斜。
[0081](第二壳体部件52的详细结构)
[0082]图6(a)、图6(b)、图6(c)为示出了用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第二壳体部件52的Z方向的另一侧Zl的结构的说明图,图6(a)为示出了一号齿轮41与旋转检测部7相对于第二壳体部件52的位置关系等的说明图,图6 (b)为示出了一号齿轮41相对于第二壳体部件52的位置关系等的说明图,图6(c)为旋转检测部7的分解图。
[0083]在图2(a)、图 3(a)、图 3(b)、图 4(a)、图 4(b)以及图 6 (a)、图 6 (b)、图 6 (C)中,第二壳体部件52具有以厚度方向朝向Z方向且沿Y方向延伸的板状部521和沿着板状部521的端部形成的侧板部523,侧板部523形成为从板状部521的端部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立起的形状。在板状部521中,Y方向的另一侧Y2的端部形成为沿第一壳体部件514的外缘的圆弧状。
[0084]在板状部521中,且在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供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嵌入的开口部521x,在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第一螺丝固定部511y重叠的位置形成有供第一螺丝固定部511y嵌入的开口部521y。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511y贯通开口部521x、521y,并且比板状部521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更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突出。
[0085]这里,在板状部521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形成有:凸部551,所述凸部551在Z方向上的与马达轴22重叠的位置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突出;以及凸部552,所述凸部552在Z方向上的与第三壳体部件53的筒部531e重叠的位置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突出。并且,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511y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与凸部551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凸部552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底板部514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处于Z方向上相同的位置。凸部551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凸部552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底板部514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以及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511y的Z方向的一侧Zl的面构成与输出部件3的旋转中心轴线L正交的安装面。该安装面为将电动开闭装置I固定于框架时与框架抵接的面。由此可靠地规定了壳体5的姿势,因此能够抑制输出部件3的旋转中心轴线L倾斜。并且,由于第一螺丝固定部511x、511y由从第一壳体部件51朝向第二壳体部件52的开口部521x、521y突出的筒部构成,因此不会对第二壳体部件52施加过大的负荷。因此,第二壳体部件52不必具有较大的强度。由此,第二壳体部件52可构成得薄一些,并且,可利用低廉的通用树脂构成。
[0086]马达小齿轮24与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由用于降低噪声的斜齿构成。在板状部52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Z方向的一侧Zl的与马达小齿轮24重叠的位置(在Z方向的另一侧Z2的与凸部551重叠的位置)形成有凹部521c,凹部521c的底部在Z方向的一侧Zl支承马达小齿轮24。并且,在板状部52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Z方向的一侧Zl的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开口部511e以及与形成于第三壳体部件53的筒部531e重叠的位置(与凸部552在Z方向的另一侧Z2重叠的位置)形成有轴孔521e。
[0087]并且,在板状部52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Z方向的一侧Zl的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轴孔511h重叠的位置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开口的筒部521h。并且,在板状部52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筒部521h的周围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基板按压部526 (基板按压部526a、526b、526c)。
[0088]在板状部52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上,且在X方向的另一侧X2以及在Y方向的另一侧Y2形成有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圆柱部521r,圆柱部521r在Z方向的一侧Zl与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的孔511r重叠。在圆柱部521r形成有凸部52 lw,凸部52 Iw嵌入到第一壳体部件51的孔51 Ir中(参照图5 (a))。
[0089](减速齿轮组4的结构)
[0090]图7(a)、图7(b)为设置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减速齿轮组4的立体图,图7(a)为从Z方向的一侧Zl观察到的减速齿轮组4的立体图,图7(b)为从Z方向的另一侧Z2观察到的减速齿轮组4的立体图。
[0091]如图3(a)、图3(b)以及图7 (a)、图7 (b)所示,设置于电动开闭装置I的减速齿轮组4具有按照从马达小齿轮24朝向输出部件3的传递路径的顺序依次排列的一号齿轮41、二号齿轮42、三号齿轮43以及四号齿轮44。
[0092]一号齿轮41具有与马达小齿轮24啮合的大径齿轮411以及与大径齿轮411同轴地形成为一体的小径齿轮412,且大径齿轮411与小径齿轮412 —体旋转。一号齿轮41被支轴410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410贯通第一壳体部件51的开口部51 le,并且支轴410的两端被第二壳体部件52的轴孔521e和第三壳体部件53的筒部531e保持。在这种状态下,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而一号齿轮的小径齿轮412不仅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而且还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三壳体部件53之间。
[0093]二号齿轮42具有与一号齿轮41的小径齿轮412啮合的大径齿轮421和与大径齿轮421同轴地设置的小径齿轮422,且大径齿轮421与小径齿轮422 —体旋转。二号齿轮42被支轴420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420的两端被第一壳体部件51的筒部511u和第三壳体部件53的筒部531u保持。因此,二号齿轮42整体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三壳体部件53之间。
[0094]三号齿轮43具有与二号齿轮42的小径齿轮422啮合的大径齿轮431和与大径齿轮431同轴地形成的小径齿轮432,且大径齿轮431与小径齿轮432 —体旋转。三号齿轮43被支轴430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430的两端被第一壳体部件51的筒部511t和第三壳体部件53的筒部531t保持。因此,三号齿轮43整体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三壳体部件53之间。
[0095]四号齿轮44具有与三号齿轮43的小径齿轮432啮合的大径齿轮441以及与大径齿轮441同轴地形成为一体的小径齿轮442,且大径齿轮441与小径齿轮442 —体旋转。形成于输出部件3的凸缘部32的外周面的齿轮320与小径齿轮442啮合。这里,齿轮320的外径比小径齿轮442的外径大。四号齿轮44被支轴440支承为能够旋转,支轴440的两端被第一壳体部件51的筒部511v和第三壳体部件53的筒部531v支承。因此,四号齿轮44整体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三壳体部件53之间。
[0096]在这样构成的减速齿轮组4中,一号齿轮41、二号齿轮42、三号齿轮43以及四号齿轮44的齿面涂覆了润滑脂,一号齿轮41、二号齿轮42、三号齿轮43以及四号齿轮44均构成为带有润滑脂的齿轮。并且,马达小齿轮24以及输出部件3的齿轮320的齿面也涂覆了润滑剂。
[0097]二号齿轮42由形成大径齿轮421的杯状的第一旋转部件和形成小径齿轮422的第二旋转部件构成,在第一旋转部件与第二旋转部件之间构成有扭矩限制器。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小径齿轮422与大径齿轮421 —体旋转,但在向大径齿轮421施加过大的负荷时,小径齿轮422的旋转不会传递到大径齿轮421。
[0098](旋转检测部的结构)
[0099]如图3(a)、图3(b)、图6(a)、图6(b)、图6(c)以及图7 (a)、图7 (b)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开闭装置I具有检测输出部件3的旋转位置的旋转检测部7。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三壳体部件53之间设置有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所述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与四号齿轮44的小径齿轮442啮合,并将四号齿轮44的旋转传递给旋转检测部7,旋转检测部7根据由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检测到的四号齿轮44的旋转位置,来检测输出部件3的旋转位置。
[0100]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具有圆盘状的齿轮部701、从齿轮部701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突出的第一轴部703、从齿轮部701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第二轴部704。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的第一轴部703的端部被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52的筒部521h支承为能够旋转,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的第二轴部704的端部被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筒部51 Ih支承为能够旋转。
[0101]旋转检测部7具有配置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的装配基板71(基板)和装配于装配基板71上的分压器72 (检测器)。省略分压器72的详细说明,但分压器72具有电阻图案和由相对于电阻图案滑动的电刷构成的滑动部分。装配基板71通过导线79而与中继基板77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基板77与马达2的主体部21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的面重叠配置。
[0102]装配基板71通过第二壳体部件52的基板按压部526 (基板按压部526a、526b、526c)而被保持在第二壳体部件52与第一壳体部件51之间,并以在Z方向的一侧Zl覆盖形成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的开口部511f(参照图5(a)、图5(b)等)的方式配置。但是,在装配基板71中形成有开口部710,所述开口部710位于在Z方向上与开口部511f重叠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的第一轴部703的端部贯通开口部51 If以及贯通分压器72的孔720,并插入到第二壳体部件52的筒部521h中。
[010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轴部703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平坦面,截面呈D形状。并且,分压器72的孔720也具有D形状的开口形状。因此,在将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的第一轴部703的端部贯通分压器72的孔720的状态下,分压器72的电刷随着旋转检测用从动齿轮70 —起移位。
[0104](隔壁的结构)
[0105]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开闭装置I中,旋转检测部7在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具有分压器72,该分压器72在一号齿轮41的径向外侧,且配置在与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相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检测部7位于比一号齿轮41靠上方的位置(Y方向的另一侧Y2)。
[0106]—号齿轮41、二号齿轮42、三号齿轮43以及四号齿轮44构成为涂覆了润滑脂的带润滑脂的齿轮,由此,旋转检测部7在带润滑脂的齿轮的径向外侧配置在与带润滑脂的齿轮相邻的位置。但是,减速齿轮组4中仅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与马达小齿轮24一同配置在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二号齿轮42、三号齿轮43以及四号齿轮44配置在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三壳体部件53之间。并且,在旋转检测部7与马达小齿轮24之间存在有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由此,只有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为与旋转检测部7相邻的带润滑脂的齿轮。
[010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图6(b)所示,在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与旋转检测部7之间设置有隔壁9。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壁9由从位于第二壳体部件52中的第一壳体部件51所在的一侧的面朝向第一壳体部件51突出的板状的凸部构成。因此,隔壁9从被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 (与旋转检测部7相邻的带润滑脂的齿轮)与旋转检测部7夹持的对置区域延伸到与连接大径齿轮411的中心与旋转检测部7的中心的线交差的X方向的一侧Xl以及另一侧X2。并且,隔壁9连续延伸到设置于X方向上的两侧的侧板部523的内表面(壳体内壁),隔壁9的两端与第二壳体部件52的侧板部523相连。这里,被大径齿轮411和旋转检测部7夹持的对置区域为被连接大径齿轮411的X方向的一侧Xl的端部与旋转检测部7的X方向的一侧Xl的端部的线以及连接大径齿轮411的X方向的另一侧X2的端部与旋转检测部7的X方向的另一侧X2的端部的线夹持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隔壁9的凸部具有以沿着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的方式弯曲的圆弧部90。
[0108]隔壁9与第二壳体部件52的筒部521h相连,隔壁9与筒部521h相连的部分成为用于配置装配基板71的角部分的缺口 91。因此,尽管隔壁9的与筒部521h相连的部分降低了相当于缺口 91的深度的大小,但隔壁9也处于从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覆盖旋转检测部7的状态。因此,润滑脂不易附着于旋转检测部7,从而能够抑制因附着了润滑脂而产生的旋转检测部7误检测等的不良状况。并且,由于隔壁9由形成于第二壳体部件52中的与第一壳体部件51对置的面的凸部构成,因此不必另外追加构成隔壁9的部件。并且,由于旋转检测部7以重力方向为基准配置在比隔壁9以及一号齿轮41的大径齿轮411 (带有润滑脂的齿轮)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润滑脂因自重而附着于旋转检测部7。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旋转检测部7具有分压器72,因此如果分压器72的接点附着了大量的润滑脂,则会产生重大不良状况,因而设置隔壁9抑制润滑脂附着的效果显著。
[0109](装配基板71的定位结构)
[0110]图8(a)、图8(b)、图8(c)为形成于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的第二壳体部件52的基板按压部的说明图,图8(a)为第二壳体部件52的基板按压部的立体图,图8(b)为第二壳体部件52的基板按压部的定位结构的剖视图,图8(c)为基板抵接部的剖视图。图9、图10 (a)、图10(b)、图10 (C)、图10(d)为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电动开闭装置I中的装配基板71的定位结构的说明图,图9为示出了第二壳体部件52的基板按压部与装配基板71之间的平面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10(a)、图10(b)、图10(c)、图10(d)为有关焊盘尺寸的定义的说明图。
[0111]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开闭装置I中,参照图4(a)、图4(b)、图6(a)、图6(b)、图6(c)以及图7(a)、图7(b)等进行说明的装配基板71为刚性印刷配线基板,且装配基板71具有装配有分压器72的方形本体部71a和从本体部71a朝向X方向的一侧Xl突出的窄幅部 71b。
[0112]如图8(a)、图 8(b)、图 8(c)以及图 9、图 10 (a)、图 10 (b)、图 10 (C)、图 10 (d)所示,装配基板71为单面基板,且只在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的一面711以及朝向Z方向的另一侧Z2的另一面712这两面中的一面711形成有导体图案715以及焊盘715a、715b、715c。焊盘715a、715b、715c中的形成于装配基板71的X方向的中央的焊盘715b、715c用于装配分压器72的端子727,沿着装配基板71的X方向的另一侧X2的端部在Y方向上排列的三个焊盘715a用于连接图7 (a)所示的导线79。
[0113]并且,在装配基板71中形成有贯通孔716、718、719。贯通孔716、718、719中的沿装配基板71的X方向的另一侧X2的端部在Y方向上排列的三个贯通孔718形成于焊盘715a的中央,并且三个贯通孔718为从装配基板71的另一面712侧朝向一面711引出导线79的端部并利用焊盘715a进行锡焊的孔。位于装配基板71的X方向的中央且在Y方向上分离的两个贯通孔719为供分压器72的定位销729(参照图6(c))插入的定位孔。
[0114]贯通孔716为将装配基板71定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的定位孔,装配基板71被定位在由第一壳体部件51构成的第一支承部件与由第二壳体部件52构成的第二支承部件之间。
[0115]具体地说,在第二壳体部件52中,形成有在贯通孔716的周围将装配基板71朝向第一壳体部件51按压的基板按压部526。基板按压部526具有从第二壳体部件52的板状部521朝向装配基板71所在的Z方向的另一侧Z2突出的筒部528和在筒部528的顶端部与装配基板71的一面711抵接的基板抵接部527。这里,基板按压部526形成在与装配基板71重叠的位置,并且不从装配基板71的端部突出。
[0116]并且,在第一壳体部件51中形成有从板状部511朝向装配基板71所在的Z方向的一侧Zl突出并嵌入到贯通孔716中的定位突起516。在定位突起516中,贯通贯通孔716并从装配基板71朝向Z方向的一侧Zl突出的顶端部分嵌入到基板按压部526的筒部528的内侧。
[0117]在这种状态下,基板按压部526的基板抵接部527将装配基板71朝向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按压,并在装配基板71的厚度方向上(Z方向)将装配基板71定位。并且,定位突起516嵌入到贯通孔716以及嵌入到基板按压部526的筒部528中,并在装配基板71的面内方向上(XY方向)将装配基板71定位,并且还将第一壳体部件51和第二壳体部件52定位。
[0118]在本实用新型中,定位突起516为圆棒状。并且,由于定位突起516为圆棒状,因此贯通孔716为直径比定位突起516稍大的圆形。基板按压部526的筒部528形成有与贯通孔716具有同等内径的孔,且呈圆筒状。
[0119]并且,定位突起516、贯通孔716以及基板按压部526形成有三组。首先,第一组中,在装配基板71的本体部71a的X方向的另一侧X2,且在Y方向的另一侧Y2的端部附近,定位突起516a嵌入到贯通孔716a以及嵌入到基板按压部526a的筒部528a的中途位置,基板按压部526a的基板抵接部527a将装配基板71朝向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按压。第二组中,在装配基板71的本体部71a的X方向的另一侧X2,且在Y方向的一侧Yl的端部附近,定位突起516b嵌入到贯通孔716b以及嵌入到基板按压部526b的筒部528b的中途位置,基板按压部526b的基板抵接部527b将装配基板71朝向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按压。第三组中,在装配基板71的窄幅部71b中,定位突起516c嵌入到贯通孔716c以及嵌入到基板按压部526c的筒部528c的中途位置,基板按压部526c的基板抵接部527c将装配基板71朝向第一壳体部件51的板状部511按压。这里,基板按压部526c的筒部528c与筒部521h通过肋521s而相连,基板按压部526a的筒部528a与基板按压部526b的筒部528b通过肋521s而相连,并且也与筒部521h通过肋521s相连。因此,筒部528a、528b,528c通过肋521s来提高强度。
[0120]基板抵接部527由从筒部528的顶端部朝向装配基板71突出的突部构成,基板抵接部527的与装配基板71抵接的顶端部分形成为凸曲面(参照图8(c))。并且,基板抵接部527的与装配基板71抵接的顶端部分为半球状。并且,从筒部528的轴线方向(Z方向)观察时,基板抵接部527的面积为筒部528的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下,基板抵接部527的外径为筒部528的外径的五分之一以下。
[0121]这里,基板抵接部527与装配基板7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比导体图案715中的除焊盘715a、715b、715c之外的部分与装配基板7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短。也就是说,基板抵接部527配置在靠近装配基板71的端部的位置,装配基板71中的导体图案715在基板抵接部527a、527b之间延伸等的与端部分离的区域作为集中设置导体图案715的区域利用。并且,基板抵接部527与焊盘715a、715b、715c中的任一个都分离配置。
[0122]例如,在X方向上的焊盘715a、715c的大致中央配置有基板按压部526a、526b。并且,在基板按压部526a中,基板抵接部527a设置于筒部528a的顶端部中的靠近装配基板71的端部的位置(Y方向的另一侧Y2),在基板按压部526b中,基板抵接部527b设置于筒部528b的顶端部中的靠近装配基板71的端部的位置(Y方向的一侧Yl)。并且,在X方向上,基板按压部526c配置在窄幅部71b。并且,在基板按压部526c中,基板抵接部527c设置于筒部528c的顶端部中的靠近装配基板71的端部的位置(X方向的一侧XI)。因此,基板抵接部527a处于距离筒部528b最远的位置,基板抵接部527b处于距离筒部528a最远的位置,基板抵接部527c处于距离筒部528a和筒部528b的中央最远的位置。因此,无论在X方向还是在Y方向上,连接基板抵接部527a、527b、527c的范围(三角形)的尺寸都比包含筒部528a、528b、528c的中心的范围大。由此,基板抵接部527a、527b、527c在宽阔的范围内保持装配基板71,因此能够以稳定的状态保持装配基板71。
[0123]并且,基板抵接部527与形成于装配基板71的焊盘715a、715b、715c之间的距离比从焊盘715a、715b、715c的中心到外周缘的尺寸W的导体部分的最小尺寸大。这里,当像图10 (a)、图10 (b)所示的焊盘715a那样形成贯通孔718时,上述的尺寸W相当于焊盘715a的宽度尺寸。与此相反,当像图10 (C)、图10(d)所示的焊盘715b、715c那样未形成贯通孔718时,上述的尺寸W相当于焊盘715b、715c的外形尺寸的二分之一的宽度尺寸。
[0124](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0125]如上文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开闭装置I中的装配基板71的定位结构由于以第二壳体部件52 (第二支承部件)的基板按压部526朝向第一壳体部件51 (第一支承部件)按压装配基板71,因此能够可靠地在装配基板71的厚度方向上将装配基板71定位。并且,设置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定位突起516贯通装配基板71的贯通孔716,并且定位突起516的顶端部嵌入到基板按压部526的筒部528中。而且,基板按压部526、贯通孔716以及定位突起516设置有多组。因此,装配基板71在面内方向上被可靠地定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规定位置以及第二壳体部件52的规定位置。并且,由于利用了定位突起516和装配基板71的贯通孔716,因此装配基板71以贯通孔716为基准定位。因此,与以装配基板71的端部为基准定位的情况比,能够在面内方向上精确地定位。而且,由于第一壳体部件51的定位突起516嵌入到第二壳体部件52的筒部528中,因此能够利用装配基板71的定位部位来将第一壳体部件51和第二壳体部件52定位。由此,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在厚度方向以及面内方向上将装配基板71可靠地定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并且还能够将第一壳体部件51和第二壳体部件52定位。
[0126]并且,由于基板抵接部527由从筒部528的顶端部朝向装配基板71突出的突部构成,因此在从筒部528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基板抵接部527为基板抵接部527的面积是筒部528的二分之一以下等的较小的情况。并且,基板抵接部527的与装配基板71抵接的顶端部分形成为凸曲面。因此能够将基板按压部526与装配基板71接触的部位限制在装配基板71的平坦的区域,因此能够可靠地在厚度方向上将装配基板71定位。并且,在基板抵接部527按压装配基板71时,基板抵接部527能够形成为稍微变形的状态,因此能够将装配基板71可靠地定位于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
[0127]并且,基板抵接部527与装配基板7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比导体图案715中的除焊盘715a、715b、715c之外的部分与装配基板7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短。并且,导体图案715的至少一部分从两个定位突起516a、516b之间穿过。也就是说,将装配基板71中的与端部分离的区域有效地用作高效地集中设置导体图案715的区域,因此,装配基板71在提高导体图案715相对于装配基板71的布局自由度等方面的设计比较容易。
[0128]并且,基板抵接部527与形成于装配基板71的焊盘715a、715b、715c之间的距离比从焊盘715a、715b、715c的中心到外周缘的导体部分的尺寸W的最小尺寸大,基板抵接部527在离开焊盘715a、715b、715c足够远的位置与装配基板71抵接。因此,用于锡焊时的焊剂即使附着于焊盘715a、715b、715c的周边,基板抵接部527也不易与焊剂接触。因此,焊剂不易从装配基板71剥离。由此,能够抑制从装配基板71剥离的焊剂再次附着到周边。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基板抵接部527由从筒部528的顶端部朝向装配基板71突出的突部形成,因此能够限定基板按压部526与装配基板71之间接触的部位。因此,基板抵接部527不易与焊剂接触。并且,由于基板抵接部527的与装配基板71抵接的顶端部形成为凸曲面,因此不会在基板抵接部527形成锋刃。因此,即使在基板抵接部527与焊剂接触的情况下,焊剂也不易从装配基板71剥离。由此,即使在第一壳体部件51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配置了用作检测器的分压器72,焊剂也不易进入到分压器72的滑动部。由此,不易在分压器72中产生滑动不良和接触不良等的不良情况。
[0129](其他实施方式)
[0130]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能够抑制剥离下来的焊剂在分压器72的滑动部产生不良情况的这一点进行了说明。但是,即使在使用光学传感器等作为检测器的情况下,如果剥离下来的焊剂附着于光学传感器,则也会产生不良情况。由此,如果是在使用光学传感器作为检测器的情况下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话,则在检测器中能够抑制因焊剂原因而产生的不良情况。并且,剥离下来的焊剂有可能造成除分压器72的滑动部之外的滑动部产生不良情况。因此,如果是在滑动部配置在第一壳体部件51 (第一支承部件)与第二壳体部件52之间的情况下应用本实用新型的话,则能够在滑动部中抑制因焊剂原因而产生的不良情况。
[013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动开闭装置I驱动马桶座和马桶盖,但也可是对向洗衣机的洗涤槽投放洗涤物的洗涤物投放口的盖体进行开闭驱动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基板定位结构,所述基板定位结构通过以第二支承部件的基板按压部向第一支承部件按压至少一面形成有导体图案的基板,从而将该基板定位,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形成有贯通孔, 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中设置有贯通所述贯通孔的定位突起, 所述基板按压部具有: 筒部,所述筒部供所述定位突起的顶端部嵌入;以及 基板抵接部,所述基板抵接部在所述筒部的顶端部与所述基板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抵接部形成有从所述筒部的顶端部朝向所述基板突出的突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抵接部的与所述基板抵接的顶端部分形成为凸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沿所述筒部的轴线方向观察时,所述基板抵接部的面积为所述筒部的面积的二分之一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抵接部与所述基板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比所述导体图案中的除焊盘之外的部分与所述基板的端部之间的距离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按压部、所述贯通孔以及所述定位突起设置有多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体图案的至少一部分从两个所述定位突起之间穿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抵接部与形成于所述基板的焊盘之间的距离比从该焊盘的中心到外周缘的导体部分的最小尺寸大。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之间配置有检测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器装配于所述基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器为由电阻图案和电刷构成滑动部的分压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基板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承部件与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之间配置有滑动部。
【文档编号】H05K7/14GK204259325SQ201420735068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6日
【发明者】坂田哲也 申请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