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文档序号:558996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受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影响,达尔文提出了“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但事实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才是更科学的人类历史发展学说,而老子的“道生万物”则包含着朴素的真理。由于现有生物进化理论过于注重达尔文提出的观点,却忽略了生物社会发展演化中更本质、更基本的规律,因此,人们在培养各种新的微生物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这不仅降低了培养新型微生物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培养新型微生物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培育成本低的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它是根据任何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器官的变化,都是基于其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自然选择的标准只能是基于生存之“道”、通过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来确定;同样地,自然选择也只能是通过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础之上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来来发挥作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据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状况这一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就能够改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所述物理方法包括将微生物置于高压液体容器中,再将该高压液体容器与高压液体发生装置相连,利用高压液体发生装置产生的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高压液体容器中的微生物,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微生物的时间为1小时以上,液体压强为50MPa以上。
本发明的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其中所述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微生物的时间为5-100小时,所述液体压强为100-2000MPa。
本发明的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其根据任何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器官的变化,都是基于其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以及生殖过程中和抗老化的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自然选择的标准只能是基于生存之“道”、通过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来确定;同样地,自然选择也只能是通过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础之上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来来发挥作用;故本发明的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采用独特的物理方法,利用高压液体发生装置产生的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高压液体容器中的微生物,可从现有的微生物中培育出新微生物,并具有工作效率高,培育成本低的特点。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首先介绍一下本发明人基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和中国哲学引申提出的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
生物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础之上的生存实践不仅创造了生物物种,而且是连接生物与自然的纽带,自然环境和生物数量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及能力、生殖和存活等在生物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物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是其演化的内在根据。例如,长颈鹿的祖先,就是由始祖鹿群体中具有较高身材的个体基于自然的规律进化而来的。研究发现,任何一种生物群体,其身高、体重和身体各个器官的尺寸,以及视力、嗅觉、听觉等能力的大小,都会存在着一个较宽的分布范围。长颈鹿的祖先——始祖鹿也不会例外,在整个群体中,总有一些个体的身高要大于始祖鹿的平均身高。由于生理结构上存在着微妙的差异,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个体在树林中获取生存资料——树叶时,就会比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个体占有优势,使其可以吃到更多的食物,而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如果采用低头吃草的方式获取生存资料,其效率则会略高于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个体。如此一来,当食物相对短缺的时候,竞争行为就会引发始祖鹿群体中出现生存资料获取方式的分化。显然,只有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实践,也即进行符合规律、道理、理性的生存实践,生物才能生存和发展。于是,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个体会顺势而为,更多的时候是在吃高处的树叶,而不是在低头吃草。而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也会顺应自然,去吃地面上的干草,或者是迁徙到有水草的地方去生存。自由竞争的出现会引发垄断,始祖鹿群体中出现生存资料获取方式的分化,使鹿群群体开始按身高产生分化。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个体会趋于生活在森林附近,主要以吃高大树木上的树叶为生。而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趋于生活在草地附近,主要以吃低矮的植物为生。由此造成不同身材的始祖鹿群之间出现地域隔阂,地域隔阂又影响到始祖鹿的生育。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个体之间生育所产下后代的平均身高,自然要远远大于身材相对较低始祖鹿群后代们的平均身高,由于不同身材的始祖鹿群之间出现地域隔阂,使得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遗传基因不再受到相对较低始祖鹿群的影响,其个体后代的身高也开始稳定的与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群的后代拉开距离。于是,物种演化的第一步就这样迈出了。
只有确定了生存之“道”,确定了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以及生殖和存活,才能确定选择的标准(理)。当那些身材相对较高的始祖鹿愈来愈开始依赖吃树叶为生后,选择的标准也就愈来愈明确了。显然,新的鹿群群体中还会有身高、体重和身体各个器官的大小,以及视力、嗅觉、听觉等能力存在一个分布范围的现象,甚至也会有身材相对较低的始祖鹿混迹于其中,但这并不影响物种进化的方向。鹿群中那些身材相对更高的个体,由于能够独自吃到更高处的树叶,其营养供应相对较为充足,身体的发育速度、健壮程度、抗病能力和生育能力显然会优于鹿群中那些身材低的个体。它们在哺育期的奶水供应以及它的后代的发育速度、健壮程度和抗病能力等,显然也会优于鹿群中那些身材低矮的个体。于是,鹿群中那些身材更高的个体的成活率、以及它们的后代的成活率就会相对较高,由此造成依赖吃树叶为生的鹿群一代又一代地趋于高大化,并最终进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长颈鹿。
顺便指出,遗传基因突变也是一个可以影响鹿群进化的因素,假如突变是造成了始祖鹿的身体朝着有利于其吃到更高处树叶的方向变化的话。例如,遗传基因突变使得某只始祖鹿的一条前腿明显的高于其它始祖鹿,则这只始祖鹿就有可能采取前腿独腿支撑方式吃到更高处的树叶,进而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好处,假如这条腿非常幸运的没有发生弯曲、打折或出现癌变的话。
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部条件。例如,会飞的昆虫一旦在海岛上扎下根来,其翅膀就会由于自然环境、气候的变化而趋于退化消失。如上所述,任何一种生物群体,其身高、体重和身体各个器官的尺寸,以及视力、嗅觉、听觉等能力的大小,都会存在着一个较宽的分布范围。昆虫翅膀的大小也是一样,其尺寸会存在着一个较宽的分布范围。由于海岛上特殊的自然环境,海风常常将飞行的昆虫吹向大海,由此造成那些具有较大翅膀的昆虫个体的存活率较低,而那些具有较小翅膀的昆虫个体则较容易幸存下来,这就造成进化朝向昆虫翅膀趋于变小的方向进行,并最终使得海岛上的昆虫逐渐失去了飞行能力。当然,在上述进化过程中也不能排除遗传基因突变对昆虫翅膀变化的影响。
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自然选择在起作用,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及能力、生殖和存活等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首先,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及能力、生殖和存活可促使生物或生物器官存在下去并出现进一步分工,从而创造出新的生物或生物器官,或者使生物器官出现新的功能。其次,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及能力、生殖和存活可以使生物器官现有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再次,通过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及能力以及生殖和存活形成了生物社会的关系。在生存活动中,生物之间结成了社会生存关系。在生存活动和生存关系的基础上,生物还从事其它生存活动,形成其他社会关系,如游戏关系、朋友关系等,从而形成了生物社会。
由于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及能力、以及生殖和存活可促使生物或生物器官存在下去并出现进一步分工,从而创造出新的生物或生物器官或者使生物器官出现新的功能,形成了新的生物社会关系。新生物社会的产生过程与生物生存活动的发展过程是一致的。生物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生存活动的产物。
生存活动的出现,标志着生物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但生存活动不是离开自然界凭空产生的。生存活动作为生物的本质活动,首先是自然史发展的一部分。自然界为生物生存活动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同时也贯穿于生物生存活动过程的始终。生存活动过程既包含生存者自身的自然,也包含其身外的自然。这两种自然在生存活动过程中共同起作用。
生存活动的主体和客体都是受自然制约的。从生存活动主体来看,生存活动离不开生物的细胞组织的运动,而生物的细胞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生存活动的客体即生存活动对象来看,可以区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生物的生存活动对象,即水、空气等,当然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另一种是生物性质的生存活动对象,如植物、食草动物等,它们虽然打上了生物生存活动的标记,但仍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而也就仍然受自然规律制约。
下面分析自然环境在生物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指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构成。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自然环境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自然环境为生物提供各种生存资料和资源。因此,自然环境对生物社会的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但自然环境对生物社会发展不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起最主要的决定作用的是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以及生殖能力和抗衰老的存活能力,原因如下第一,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生物形态和生物社会内部生存关系的更替;第二,自然环境只有通过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过程和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和方式、生殖和存活,才能对生物社会发生作用;第三,自然环境在生物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受生存之“道”、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制约。
在生物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生殖和存活,这是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的一条极为重要的基本原理。
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活动、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活动、生殖和存活是形成一切生物社会关系的基础。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活动、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活动、生殖和存活不仅创造了生物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且创造了生物之间的生存关系。在生存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生物之间的其他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整个生物社会。
生存方式决定生物形态和生物形态的演化。有什么性质的生存方式,就有什么性质的生物形态,一种生存方式被一种生存方式所替代,就意味着旧的生物形态被新的生物形态所替代。
下面分析生物存在与生物意识的关系。
生物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它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一切活动都是由有生命意识的生物来参与的,不同的生物活动的动机、意向、目的等等各不相同,使生物活动呈现为错综复杂的情景。但是,生物的发展演化同非生物的自然界一样,是按其自身固有规律发展的客观过程。诚然,生物社会与非生物的自然界不同,生物的运动是具有意识的行动,但生物的意识只具有从属的意义,生物的发展演化并不受生物意识的支配,其发展同非生物的自然界一样,是自然历史的过程。而隐藏在各种生物意识背后起决定作用的支配力量,就是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在众多的生物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生物存在与生物意识的关系问题。
本发明人认为生物存在是不以生物意识为转移的生物生存的物质方面。与自然界的存在相区别,生物存在最本质的东西是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自然环境作为生物生存的必要前提,部分或全部地包含于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之中。而生物意识是生物生存中意识现象的总称,是生物的一切本能、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
生物存在包括自然环境、生物数量因素和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和生物数量因素是生物存在和发展必要前提和条件,但都不是生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是生物发展的决定力量。它制约着整个生物生活的过程,决定生物的存在与更替。
生物意识是生物存在的反映,生物意识的结构主要表现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生物心理和理论意识。
在生物存在与生物意识的关系问题上,首先是生物存在决定生物意识,这是二者关系问题的基本方面。因为,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的获取、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生殖和存活是整个生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任何时候,生物只有在解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后,才谈得上从事戏耍、调情、寻找配偶、争夺首领等活动。离开了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生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因而,任何时代都是生物存在决定生物意识。生物存在对生物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生物存在是生物意识的根源,并决定生物意识的内容,有什么样的生物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生物意识。其二,随着生物存在的变化,生物意识必然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生物存在变化了,旧的生物历史条件被新的生物历史条件所代替,也就必然有新的生物意识与之相适应。所以,生物意识总是具体的、历史的现象,随着生物的演化而发展。
在肯定生物存在决定生物意识的前提下,也要承认生物意识对生物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这是生物存在与生物意识关系问题的另一方面。一切违背生物发展规律的生物意识,对生物存在起破坏作用,会阻碍生物的发展和进化,并最终有可能导致生物灭绝;一切尊重生物发展规律的生物意识,对生物存在起建设作用,会推动生物的发展和进化。尊重生物发展规律的生物意识一旦创造产生,并运用于生物的生存实践,就会极大地推动生物的发展和进化。
生存方式是生物社会发展演化的决定力量。
生存方式是生物为维持自身生存而通过生存之“道”、生存活动获取生存资料的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的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存活方式等,是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统一体。生存方式在生物社会发展演化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采用一定的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活动获取生存资料、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生殖和存活,是生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生物从事其它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决定着一定生物的性质和面貌。只有获得了生存资料、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进行生殖和存活,生物才有可能进行其它一切活动。因而,生物的发展演化,不能不受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生殖和存活所提供的基础和条件的制约,以同生存方式特点相适应的内容和形式出现。
第三、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生物形态的演化更替,形成了生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存方式是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统一体。任何时代,生存力都是一个活跃的因素,使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处于不断发展演化之中。当生存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生存关系的变化,从而使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发生变化。
生物意识是生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物存在的反映的生物意识,生物意识对生物存在的反映具有复杂的辩证性质,并且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生物存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生物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物意识的发展与生物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一般说来,生物意识作为生物存在的反映,最终要随着生物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生物意识在它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改变以后,并不能立即随之改变,而往往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其影响。
第二,生物意识的发展具有遗传性和继承性。
第三,生物意识对生物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生物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生物存在反映生物意识,主要是反映生物的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各个方面的发展趋势,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等因素的状况、要求,特别是生存力发展的要求。它对生物存在的反作用,就是通过生物有意识、有目的的生存活动,发挥其满足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的要求。
生物意识对生物存在反作用的性质,决定于生物意识是否反映了生存力发展的要求,是否符合生存之“道”,是否符合生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物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其独立性是在绝对依赖于生物存在的前提下的独立性。一种旧的生物意识在其所依赖的物质条件消失以后,虽然不会马上消失,但也绝不能长久存在;一种新的生物意识的创造产生则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生物意识对生物存在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受到具体的生物存在的制约,而且只有凭借生物存在,通过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实践才能实现。
下面分析生存力和生存关系。
纵观整个生物的演化历史,生存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物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生存基础和生物的生存之器之间的矛盾,是生物社会的基本矛盾。生物的演化就是由这两种基本矛盾作用推动的历史过程,这两种基本矛盾通过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作用于生物社会。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生殖方式、能力、和存活能力是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统一,是生物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我们要研究、认识生物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必须首先深入探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矛盾(相互作用)及其辩证运动。
那么,什么是生存力呢?生存力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利用生存之“道”解决自己在生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能力,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通过规律、道理利用和改造自然、防止被自然利用和改造、生殖和存活,使其适应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需要的客观作用。简单地说,生存力就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利用生存之“道”以获取生存资料的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的能力、生殖能力和存活能力。它表示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与自然的关系。
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在其生存和发展演化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生存之“道”从自然界不断获取日益丰富的、为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所必需的生存资料、防止被利用而成为其它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所必需的生存资料,以及生殖和抵抗衰老所必需的生存资料。由于自然界不可能主动奉献这类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生殖和抵抗衰老必需的生存资料,也不可能主动保护其免于成为其它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资料,从而产生了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与自然界的矛盾。这个矛盾只能通过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持续的生存实践去解决。因此,生存力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基于生存之“道”影响、改造自然,以解决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与自然界矛盾的一种客观作用。
生存资料获取过程、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生殖过程和存活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有意识、有目地的活动或生存资料获取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以及生殖和抵抗衰老本身,生存资料获取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对象和生存资料。现实的生存力正是由这些简单的要素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生殖过程和抵抗衰老过程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利用自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生存经验和生存资料获取技能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技能的生物个体或细胞劳动者,以生存器官和工具为主的生存资料,以及引入生存资料获取过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的生存资料获取和/或反获取对象是生存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生物个体或细胞劳动者是生存力的首要因素,没有生存之“道”,没有具有一定生存经验和生存资料获取技能、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技能、生殖技能和抵抗衰老技能的生物个体或细胞,就没有现实的生存力。生物个体或细胞的生存资料获取能力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能力包括生物体力和生物意识两个方面,在生存过程中,生物或细胞不仅要付出一定的体力劳动,而且要付出一定的生物意识劳动,因此,生物个体或细胞劳动者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者或细胞,也包括直接或间接为生存资料获取过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提供生物意识服务的劳动者或细胞。本发明人认为所有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生存资料获取过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的生物个体或细胞,都属于生存资料获取劳动者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劳动者的范围。随着生存力、尤其是高级生物生存力的发展,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抵抗衰老过程中,高级生物的生物意识劳动的付出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生存资料是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抵抗衰老过程中,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用以影响和改变生存资料获取对象、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对象、生殖和一种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物质系统。它包括生物自身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自身用来直接作用于生存资料获取对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对象的生存工具系统(对于人来讲,人的大脑、眼睛、双手属于生存工具,因为人的大脑、眼睛、双手属于人体的一部分;对于某个人的全体细胞来讲,人的大脑、眼睛、双手属于生存之器,或者说属于人体细胞的上层建筑,因为人的大脑、眼睛、双手不属于人体细胞的一部分。同样地,对于国家来讲,军队、警察、司法系统属于生存工具,因为军队、警察、司法系统属于国家的一部分;而对于国家中的公民来讲,军队、警察、司法系统属于上层建筑,或者说属于生存之器,因为军队、警察、司法系统不属于某位公民的一部分),生殖系统,用于维持生存工具、生殖系统的动力系统,能源系统,运输、储藏系统等,以及实现各中生存资料的最佳结合所必需的信息处理传递系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存工具系统,它是生存资料获取效率、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效率、生殖效率和标志,是生存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为(1)生存工具是生存过程中直接传递生物对自然界作用的手段;(2)生存工具的使用和进化,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由低级到高级的标志,而新生存工具的每一次进化和改进,都标志着生物器官能力对自然的适应提高及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利用、改造自然能力的适应提高,以及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能力的增强;(3)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力的变化大多数是从生存工具的进化开始的,生存工具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也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形态发展的重要标志。本发明人认为各种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区别,不在于获得什么样的生存资料和是否免于成为生存资料,而在于怎样获得生存资料以及怎样免于成为生存资料,用什么获得和免于成为生存资料。生存资料不仅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生存资料获取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借以进行的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关系的指示器。
生存资料获取对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对象是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所能作用的一切对象。它包括下列两类一类是未经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加工的自然物,即纳入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过程中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现成的物质资料;一类是经过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作用的物体或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本身,即由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自身活动所创造的、实际上已是生存资料产品的物质资料。前一类如江河、湖海中的水,空气,阳光,土地等,后一类如原始森林,牛,羊,鸡等。随着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的发展,以及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所掌握的生存知识的变化,生存资料获取对象的范围会日益广泛、复杂、多样,同时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的难度也会日益复杂,并在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存资料获取对象以及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获取对象之所以是生存力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由它在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第一,生存资料获取对象以及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对象是生物进行生存的物质前提。只有生物个体或细胞劳动者使用生存工具作用于生存资料获取对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获取对象,才有现实的生存力;第二,生存资料获取对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获取对象是生物利用自然的程度、生存力发展状况的标志之一。生存资料获取对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获取对象不同,会直接影响生存力发展的水平。
生物个体或细胞劳动者、生存资料和生存资料获取对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获取对象是构成生存力的实体要素,但并未把生存力的复杂系统包括无遗。本发明人认为生存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符合生存之“道”的生物个体或细胞的生存经验和生存资料获取技能及其熟练程度,符合生存之“道”的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技能及其熟练程度,生物个体或细胞所掌握的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识,生存资料获取过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的社会结合,生存资料获取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里,尤其要注意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识在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识不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力的独立要素,它们是生物意识的产物。只有当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将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识应用于生存资料获取过程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渗透于生存力的三个实体要素时,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生存力。生物社会的发展史证明,对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识的运用往往引起生存工具、生物个体或细胞劳动者和生存资料获取对象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对象的重大变化,从而形成新的强大生存力,并可极大地推动生物社会的进步,例如由于运用了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知识,从而产生了眼睛、耳朵、鼻子等生物器官,生物器官眼睛、耳朵、鼻子的发明和运用,导致生物对物体形状、声音、味觉的发现就是证明。
生存知识没有阶级性,它一般不会专属于某个阶级,但生存知识却有物种性,许多生存知识一般只能专属于某个物种,而不能跨物种运用,生存知识通常只能专门为某个或某类物种服务,成为其从事物种斗争特有的有力工具。
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抵抗衰老过程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如果它们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流、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获取生存资料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为了获取生存资料、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生殖和抵抗衰老,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组织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它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存资料获取过程、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生殖过程和抵抗衰老过程。这里所说的社会关系即生存关系,生存关系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生殖过程和抵抗衰老过程中结成的符合生存之“道”的、与一定的生存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必然的、不以任何生物意识为转移的、客观的相互关系。
生存关系包括生存资料获取、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生殖、抵抗衰老、分配、交换、消费等几个环节,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别。我们也可以依据划分物种的标准将生存关系将归结为三个方面(一)生存资料的结构形式;(二)从结构形式中产生的各个物种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生殖过程和抵抗衰老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以结构形式决定的生存资料分配、交换、消费形式。
生存资料结构形式是指生存资料与生物个体或细胞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其实质就是谁是生存资料,谁来支配、交换、消费生存资料的问题,这是任何时代生物的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它决定着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在生存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着生存资料的分配、交换、消费形式。
在生存关系的各个方面中,生存资料的结构形式居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生存关系的性质和特征,是生存关系的基础,对生存关系的其它方面起决定作用。当然,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生殖过程和抵抗衰老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生存资料分配的形式也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它们也会反过来影响生存资料的结构形式。比如,刺猬就是通过发展自己的防御系统——布满身体的硬刺,来力求改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生存资料的结构形式。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是生物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生殖过程和抵抗衰老过程中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彼此不能分离。其中,作为内容的生存力是一个活跃的因素,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会长久地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作为形式的生存关系则相对稳定。一定的生存关系一经确定,只要还能满足生物生存力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发展要求,生存关系的根本性质就不会改变。由于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这种特性,形成了生存资料获取过程、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生殖过程和抵抗衰老过程中的矛盾运动,成为推动获取生存资料方式、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生殖方式和抵抗衰老方式依次更迭的决定力量。
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相互作用中,生存力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生存力对生存关系的决定作用,表现于下列两点第一,生存力的水平决定生存关系的性质;第二,生存力的发展决定生存关系的变化。
任何一种生存关系的形式都是由生存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猛虎的力量、速度、利爪和牙齿决定了梅花鹿是虎的一种生存资料,梅花鹿的力量和速度则使得黄鼠狼不可能将其作为生存资料来获取。有什么样的生存力,就有什么样的生存关系,是生存力的水平选择、决定了生存关系的性质。
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之间任何一种新的生存关系的产生,都是生存力发展的结果,生存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迟早要引起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之间生存关系的变化,而生存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一般都是从生存工具和生存知识的变化与发展开始的。例如,由于其基于生存之“道”掌握了一种奇特的生存知识,进化出了令人生畏的剧毒,巴西热带雨林中的青蛙得以从被许多动物捕食的生存关系中解脱出来。所以说,是生存力的发展选择、决定着生存关系的变化。
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相互作用中,虽然是生存力选择、决定生存关系,但生存关系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因素,它会反过来能动地反作用于生存力。
生存关系对生存力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当生存关系适合生存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时,它对生存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存关系不适合生存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时,它对生存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为什么适合生物生存力的发展状况和要求的生存关系能促进生物生存力的发展呢?原因在于适合生物生存力状况的生存关系为生存力各要素的结合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形式,因而能够调动生存力的积极因素,使各种潜在的、可能的生存力发挥出来。反之,如果生存关系不适合生物生存力的发展状况,不能提供使生存力各要素结合的较好形式,就势必影响生存力积极因素的发挥,从而阻碍生物生存力的发展和演化。
生存关系对生存力的反作用,也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如果不变更旧的生存关系,生存力就不能继续发展。这时,生存关系对生存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总之,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辩证关系是生存力决定生存关系,生存关系反作用于生存力。正是由于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这种相互作用,推动着整个生物社会的演化和发展。
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状况的规律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生存力决定生存关系,二、生存关系反作用于生存力。但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物生存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状况的规律表明,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过程中,生存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而生存关系则相对稳定。有什么样的生存力就有什么样的生存关系,当生存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存关系由基本适合生存力的状况变成不适合,由促进生存力发展的形式变成阻碍生存力发展的形式时,如果生存关系不能进行变革,将有可能导致整个物种难以发展甚至灭绝的严重后果。因此,生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旧的生产关系要及时的被新的适合生存力状况的生存关系所替代,这是不依任何生物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生物的发展全部遵循这一规律。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性质的规律,揭示了生物体演化的客观必然性。
生存基础和生物生存之器的矛盾也是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它与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矛盾相比,是第二位的。虽然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矛盾决定和制约着生存基础和生物生存之器的矛盾,但是,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矛盾的解决又受生存基础和生物生存之器之间矛盾解决的影响。因而,我们要研究、认识生物社会演化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要在探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矛盾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探讨生存基础和生物生存之器的矛盾运动。
本发明人认为,一切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形态都是暂时的,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由较低阶段的形态向较高阶段的形态演化使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种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形态都是一定生存基础与一定生物生存之器的统一体。
下面分析生存基础和生存之器。
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社会中存在着非常复杂的生存关系,生存关系的三个方面生存资料的结构形式;从结构形式中产生的各个物种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过程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结构形式决定的生存资料分配、交换、消费形式的总和,构成了生物社会的生存基础。
生物社会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生物社会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结构,生物社会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各个系统构成了生物社会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各种生存之器。生存之器是生物社会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物意识产生的源泉。
生存之器是竖立在生物社会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生存基础的上层建筑,其产生的生物意识形式要与生存基础相适应。
生存之器只能是符合生存之“道”的产物,是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基于生存之“道”而产生的;生存之器则是生存之“道”的载体,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可以通过生存之器来体现。
生存基础属于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社会的物质关系和生存关系的领域,生存基础就是与一定生存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的生存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简单地讲,生存基础就是生存关系的总和。
一定形态的生存之器,是建立在一定的生存基础之上的生物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器官组织的总和。
生物意识形态,包括大脑意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是能够反映生物生存利益和要求的生物意识形态。在生物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社会中,生物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物种特点。属于一定形态的生物意识生存之器部分,也称意识生存之器。在物种社会中,是反映这个物种利益和要求的生物意识形式。例如,在食草动物中,反映食草动物的各种生物意识形式都属于食草动物的生物意识生存之器部分。而反映植物的生物意识形式,则不属于食草动物的生物意识生存之器部分。
在物种与自然、物种之间、物种内部存在斗争的生物社会里,任何一个物种和/或每个生物体内部的细胞都要在生存关系的作用下,演化出自己的生存之器,例如植物的细胞演化出了叶、花、果,动物的细胞演化出了大脑和大脑意识、眼睛等。
一定形态的器官如大脑与器官产生的生物意识如大脑意识,是每个物种的生存之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彼此有机地相互联系着。一定物种的器官和生物意识是受该物种在自然界中所处的生存关系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它的建立,是为了使该物种具备一种可使其生存下去的有力工具。因此,每一种生物形态都是同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存基础和生物生存之器的统一体。
以上是本发明人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老子的中国哲学引申提出的生物形态演化理论。
本发明人的生物形态演化理论认为,任何生物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生物形态,因为构成生物形态的两个基本要素生存基础和生物生存之器是具体的、历史的,要随生存力的发展而发展。生存基础犹如生物的“骨骼”,生物体的生存之器如同包裹在“骨骼”上面的“血肉”,生存基础是生物生存之器的载体,是生物生存之器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生存基础决定生物生存之器。
生存基础对生物生存之器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存基础的需要决定生物体的生存之器的出现,生存基础的性质决定生物体的生存之器的性质;第二,生存基础的变化决定生物体的生存之器的演化。
生物生存之器是适应生存基础的需要而演化出来的。不同物种由于生存基础不同,导致其生物生存之器也各有不同特点。因此,可以认为有什么样的生存基础就有什么样的生物生存之器,生存基础决定生物生存之器的出现及其性质。
生物生存之器是随着生存基础的变化而演化的,随着生存基础的变化,生物生存之器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演化。对于某一物种来讲,当其生存基础处于量变阶段时,该物种的生物生存之器也会相应地发生演化,处于一种不断巩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当物种的生存基础由于生存力的发展而导致新的生存基础产生的时候,它的生存之器就不可避免地演化成为新的生存之器。尽管生物的生存之器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尤其是生物意识部分不会随着旧的生存之器的改变而消失,但是生存基础的变化决定了它的生存之器也会或慢或快、或早或迟地发生演化。这种演化属于一种自然规律,不以任何生物的意志为转移。
在生存基础与生物体的生存之器的相互作用中,虽然是生存基础决定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但生物体的生存之器对生存基础也有反作用。生物体的生存之器对生存基础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生存基础服务,保护和帮助生存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这种反作用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关键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生存基础是否与生物的生存力发展状况相适应。
任何物种的生存之器都是适应一定的生存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生存基础而建立的。人类的大脑和大脑所储存的意识是用来维护和推动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这就是生存之器对生存基础的反作用。如果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不具有这种为自己生存基础服务的作用,那么它既不会产生,也不可能存在。可以说,生物体的生存之器的反作用,就是通过种种方式控制整个生物的活动来为其生存基础服务。至于这种服务是否真正有利于生物的进步和发展,则有两种情况。当生物体的生存之器所服务的生存基础适合生存力的发展状况时,生物体的生存之器通过自己对生存基础的保护,发展了生物生存力,使生物得以生存;反之,当生物体的生存之器所服务的生存基础已经不适合生存力的发展状况时,生物体的生存之器通过自己对落后的生存基础的保护,必然会损害生物生存力的提高,使生物趋于灭绝。
生存基础与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即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一定要适合生存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一定要适合生存基础状况的规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生存基础决定生物体的生存之器发展的方向,生物体的生存之器必须根据生存基础的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或变化;二、生物体的生存之器对生存基础的反作用取决于生存基础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是对任何形态生物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因而,它也是生物演化的基本规律。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生存基础和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之间的矛盾是生物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生存基础和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之间的矛盾之所以成为生物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第一,这两对矛盾涉及了生物社会的三个基本领域——生存力、生存关系(生存基础)和生物体的生存之器,概括了整个生物社会的基本结构。因而,只要把握了这两对矛盾的运动规律,就能基本上把握整个生物社会的演化规律。
第二,这两对矛盾贯穿于生物社会的始终,成为生物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它们在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必然联系,即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状况的规律、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一定要适合生存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对任何形态的生物都起作用基本规律。其中,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存力状况的规律具有更基本的性质。因而,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生存基础和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之间的矛盾是生物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生存基础和生物体的生存之器这两对基本矛盾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生物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生物社会的演化发展总是从生存力的变化开始,然后引起生存关系的变化,再引起生物体的生存之器的变化。这一过程是通过每个生物的生存实践来实现的,并推动着生物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总之,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生存基础和生物体的生存之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的最基本作用形式。其中,生存力是一切生物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地球上的生物社会是一个多物种社会,在这个多物种社会里,社会的基本矛盾——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生存基础与生物的生存之器的矛盾必然表现为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是生物物种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物种是生物社会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生物演化是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的最高表现。生物形态的更替是通过生物基于生存之“道”进行演化而实现的。
物种是指在自然界的生物生存体系中,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地位不同的生物,其中一些生物能够占有另一些生物本身作为生存资料或占有其获取的生存资料。物种是与特定的生存关系相联系的、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和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生物。在识别生物物种的种种标志中,主要是看其是占有其它生物作为生存资料,还是其本身就是生存资料,以及对生存资料的占有或被作为生存资料占有的关系。对生存资料的占有或被作为生存资料占有的关系决定了各个物种在生物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得到生存资料或被作为生存资料的方式和数额。
物种不是从来就有的,最原始的地球生物中没有物种区别,但是,以后随着生物生存力的发展和提高,以及发展和提高的不平衡性,使得生物出现了物种分化,从此地球上的生物进入了物种对抗阶段。
随着生物物种的产生,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矛盾、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出现了。生物物种社会的历史是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的历史。牧草和羊之间、羊和狼以及吃腐肉的秃鹫之间,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
生物物种之间的斗争是生存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物种之间的斗争。处于捕食物种的生物利用它们在生存体系中所处的捕食地位,对处于被捕食物种的生物实行残酷的捕食攻击,处于被捕食物种的生物为了自己的生存,逃脱被吃掉的命运,也就必然要进行逃避、反抗捕食物种的斗争。
在物种社会里,生物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贯穿于物种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和生物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不仅是生物社会的客观存在,而且对生物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是物种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在生物演化相对缓慢的稳定时期,以及生物演化非常迅速的物种大爆发时期,都推动着生物社会的发展和演化。
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推动生物社会的发展和演化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生物形态演化的质变过程中,即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的最高形式——生物新旧物种相互更替中。在生物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当生存关系与生存力不相适应时,就有可能出现足以灭绝整个物种的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
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推动生物社会演化的作用,还表现在生物形态演化的量变过程中。各个时代被捕食生物进行逃避、反抗捕食生物的物种斗争,以及捕食生物攻击被捕食生物的物种斗争,都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物生存力的发展。在生物社会里,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在生物形态变化相对平和时期也是推动生存力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具有多种形式,如捕食与反捕食斗争,寄生与反寄生斗争,相互争夺生存资料的斗争和围绕着生殖展开的斗争等。
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是生物演化的直接动力,但不是最终动力。生物演化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的发展,是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生物数量和存活能力的改变,由此产生的使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物种,以及这些物种彼此之间的斗争。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与生物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推动生物社会发展过程所起作用的关系是第一,生存力与生存关系的矛盾整个生物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整个生物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和根本动力。第二,在生物社会里,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矛盾以及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矛盾可以通过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加以解决,所以,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是生物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第三,由于一定的生物社会的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是受一定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以及生殖方式、能力、生物数量和存活能力制约的,是由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矛盾运动发展所决定的,因而应该看到物种之间和/或物种内部的斗争之所以是生物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归根到底就在于它对生存力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推动生物社会发展和演化的动力是多方面的,构成生物社会的一切要素和矛盾(相互作用),都是推动生物社会发展和演化的动力。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生存基础和生物生存之器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科学技术、生存知识的发展及其在生物生存中的应用,以及生存力各要素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生物生存之器各部分之间矛盾(相互作用),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生物社会的发展和演化。在一个多物种的生物社会里,物种斗争是生物社会发展和演化的直接动力。此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交往,在生物社会的发展和演化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动力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构成一个生物社会发展和演化的动力系统。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生存基础和生物的生存之器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是生物社会的基本矛盾(相互作用)。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存在于一切形态的生物社会之中,贯穿于每一个形态的生物社会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生物社会的矛盾(相互作用),是推动生物社会发展和演化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生物社会的面貌、社会发展和演化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这两对矛盾(相互作用)也是生物在生存实践中需要经常解决的矛盾(相互作用)。
生存力决定生存关系,生存关系反作用于生存力,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存关系必须适合生存力性质的规律。这是生物社会发展和演化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或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生殖过程和存活过程中的矛盾。其中生存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存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存力对生存关系起着决定作用、支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生存力的性质决定生存关系的性质。一定的生存力要求一定的生存关系和它相适应,一定的生存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存力发展水平才能建立起来。第二,生存力的发展演化决定生存关系的变化。当生物的生存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后,旧的生存关系也必然被新的生存关系所替代。
总之,如果某一物种基于生存之“道”创造性地改变了自己原来生存资料获取方式、能力和/或内容,创造性地改变了自己原来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能力和/或内容,以及创造性地改变了自己原来生殖方式、能力、生物数量和存活能力和/或内容,则必将引起其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的变化,进而会导致该物种生存基础和该物种的生存之器也即相关器官发生改变。
下面分析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理论。
拉马克发现,生物器官具有用进废退现象。例如,人类目前饲养的鸡、鸭、鹅等家禽类的祖先,原来都是会飞的野生禽类。仅仅经过了人类几百年的圈养,它们就全部失去了远距离飞行能力,尽管其一对翅膀目前依然存在。这一事实表明,用进废退主要是针对器官的功能、尤其是高级功能,以及器官内部、器官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产生影响,而鸡、鸭、鹅等家禽类的一对翅膀目前依然存在则表明用进废退对器官的硬件结构变化影响不是很显著,或者说用进废退造成器官结构变化的出现则较为滞后。根据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鸡、鸭、鹅等家禽类的一对翅膀是符合生存之“道”的产物,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基于生存之“道”而产生的,因为“道生万物”;鸡、鸭、鹅等家禽类的一对翅膀则是生存之“道”的载体,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可以通过生存之器来体现。显然,处于圈养环境中的鸡、鸭、鹅的生存之“道”会不同于处于自然环境中的鸡、鸭、鹅的生存之“道”,生存之“道”的变化必然会改变鸡、鸭、鹅的细胞的生存力,细胞生存力的改变将导致生存关系也即鸡、鸭、鹅的细胞的生存基础发生变化,随着生存基础的变化,鸡、鸭、鹅的生存之器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演化,但是生存力和生存基础的改变不能导致生物生存之器立即发生改变。因此,人类目前饲养的鸡、鸭、鹅等家禽依然具有一对已经不能用于远距离飞行的翅膀。
本发明人认为,只有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才能够更深刻地揭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理论的本质。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认为,如果生物对某一器官的某项功能不加以使用的话,就会引发生存力的退化,生存力的退化又会引起该器官内部细胞之间以及该器官与其它器官之间的生存关系发生变化,如此以来,该器官的该项功能就会在一代代遗传的过程中逐渐的丧失,最终导致其后代失去该器官的该项功能,并导致该器官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质的改变。反之,如果生物基于生存之“道”对某一器官的某项功能反复加以使用的话,就会引发生存力的提高,生存力的提高又会引起该器官内部细胞之间以及该器官与其它器官之间的生存关系发生变化,如此以来,该器官的该项功能就会在一代代遗传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强化,并导致该器官也会或慢或快地发生变化。事实上,器官用进废退的基本动力是生物生存力的进步或退化,生存力的进步或退化首先会导致该器官内部细胞之间以及该器官与其它器官之间等多方面的生存关系发生改变,进而造成器官本身发生变化。更确切地说,是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决定了生物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演化方向。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总的来讲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无关,无论是否存在选择因素,只要生物基于生存之“道”使用自己的某一器官的某项功能,则该器官的该项功能就会朝着进的方向演化;反之,就会出现退化。在自然界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长时间躺在床上不走路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行走能力;长期处于黑暗中的人,其眼睛将不再适应强光的作用;长期生活在黑暗中的鱼类会变成一种没有视觉的盲鱼;由于用眼不当,人的眼睛有可能变成近视眼,尽管人类的近视眼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以及生殖过程中和存活过程中起不到任何有益的作用。而两个严重近视的男女结婚生下的后代,患有先天性近视眼的可能性就非常大。近视眼可以遗传这一现象可以用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予以较合理的解释。先天性近视眼并不意味着与眼相关的遗传基因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在遗传过程中其后代丧失的主要是眼的焦距调节能力,但这并不表明生存之器——眼的硬件结构永远不会发生变化,因为生存力的变化最终会导致生物体的生存之器——眼的硬件结构发生改变。
反之,即使生物某一器官的某项能力在开始的时候非常脆弱,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存活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要该生物坚持基于生存之“道”利用该器官的该项功能,那么,该器官的该项功能也会在生物的一代代遗传过程中逐渐得到强化。例如,在水生动物鱼类登陆的进化过程中,鱼类的各个器官在开始登陆时起不到多少应有的作用,但由于其能够基于生存之“道”,坚持在陆地的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存活过程中使用相应的器官,最终导致了具备陆生能力的动物开始大量出现。
需要指出的是,拉马克认为动物的意志和欲望在进化中发生重大作用的提法虽然不严谨,但其中也确实包含着真理的成分。由于生存知识不能被解释为动物的意志和欲望,拉马克认为的动物意志和欲望只能作为一种下位概念包括在生物意识之内,而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认为生物意识对生物存在具有反作用;但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同时还认为生物存在决定生物意识。从这一角度来看,动物的本能、意志和欲望对动物的进化肯定具有影响,但生物意识对动物进化的影响不是决定性的,生物意识也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根据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是生存基础和生物生存之器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
下面分析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
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观点,揭示了物种斗争是生物进化的一种动力。从这一点看来,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与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并没有根本的冲突之处,只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过于强调自然选择作用,而对于自然选择的标准(理)和产生自然选择的基本动力,以及何谓适者,则分析的不够透彻。事实上,只有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才能够更深刻地揭示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学说的本质。根据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生物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相互作用),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自然选择作用仅仅是生物进化的直接动力,但不是基本动力。达尔文的“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观点,揭示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可以基于生存之“道”、通过自然选择也即物种斗争产生进化,并据此提出了自己的生物进化学说。但事实上,绝大数的选择作用并不影响物种的生死存亡,例如蜜蜂、蝴蝶等昆虫对花的选择,飞鸟对可建窝的树的选择等。自然选择不是、也不可能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即使没有“物竞天择,优胜劣败,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式的选择作用,而只有生存力的进步或变化,只要生物的生存行为符合生存之“道”,符合自然规律,能够做到顺势而为,其生存实践建立是在“理”的基础之上,生物照样也能演化。例如,陆生动物身上最原始的四肢、肺、毛发以及哺乳类动物身上最原始的乳房、子宫等器官和组织的出现,就不是基于“优胜劣败,弱肉强食”选择的结果,而是生存力的进步或变化造成的。同样地,人类中的色盲患者、近视患者等群体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式的选择所淘汰掉。
自然选择的准则(理)是什么?怎样才能算是适者?这两个问题对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非常重要。假如有某群野狗从明天开始改为常年在海洋中获取生存资料,那么,它们在陆地上跑的再快也与自然选择无关,更不能算适应了自然,因为陆地上奔跑速度的提高不等于其在海洋环境中生存力的进步。根据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任何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器官的变化,都是基于其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以及生殖过程中和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自然选择的标准只能是通过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来确定;自然选择也只能是通过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来来发挥作用,是生存基础在选择生物体的生存之器。同样地,适者生存也只能是指生物与自然之间、生物内部各个器官之间和生物各个器官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要适应其生存力,生物的生存之器要适应其生存基础。
综上所述,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根据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以及生殖过程中和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动力这一根本认识得出的结论,与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并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本发明人的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只不过是吸取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国哲学、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中国哲学、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并将这几个学说中的科学成分,全部吸收到了本发明人的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之中。
下面分析遗传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影响。
本发明人基本上同意许多质疑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者的如下观点绝大多数的遗传基因突变都是无用的,或者是有害的,即使是遗传基因突变的方向是正确的,由于其产生的作用在开始时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这一变化一般不会给生物带来明显的综合生存力优势,更不可能非常迅速的将一个不会带来明显生存优势遗传基因扩散到整个物种中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稍微地提高生物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其实无助于生物综合生存力的提高。例如,某只老鼠由于遗传基因突变而具有了稍微优于其它老鼠的视力或听力,但对于其需要发现的天敌猫头鹰、猫或者狐狸来讲,这一微不足道的进步根本不能使其先于捕食者发现对方,一旦猫头鹰、猫或者狐狸发起攻击,决定其命运的主要是这只老鼠距离其安全的隐蔽地有多远,它奔跑的方向是否正确,捕食者的捕猎攻击经验是否丰富,被捕食者的逃生经验是否丰富,捕食者攻击的意志是否非常坚定等等因素,这其中偶然性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其中捕食者的捕猎攻击经验和被捕食者的逃生经验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生存知识是第一生存力。
总的来说,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遗传基因突变给生物带来的综合生存力差异,通常要远远小于生物个体之间本来就存在的综合生存力差异,甲老鼠跑的快,乙老鼠听力佳,丙老鼠善于游泳,丁老鼠则老奸巨猾,戊老鼠没有别的特殊本领,就会更多的生育后代,具有超强的生殖能力。所有这些生存力因素,都会影响到老鼠的综合生存力,但这些生存力因素却不一定与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事实上,所有的生物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各项生存力要素差异,生物个体的各项生存力要素差异又会反映、表现为生物个体的综合生存力差异。因此,由各项生存力要素差异造成的生物个体之间综合生存力差异,已经足以使生物种群产生可供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发生作用的基础了,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遗传基因突变又有什么关系呢?由于绝大多数遗传基因突变都是无用的或者是有害的,一般说来,仅仅依赖遗传基因突变不能产生新的生物物种。假设某只猪由于遗传基因突变而长了一条类似大象的长鼻子,那么,这条长鼻子只会给这只猪带来种种不便。例如,使其不便于从土中拱出食物来。由于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这只猪一般不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常年都用这条笨拙的长鼻子卷起食物(假如它的后代也带着一条长鼻子)后再将其送到嘴里吃,而是依然会低头用嘴直接去拱吃食物,因为生物的行为要符合自然规律,要顺势而为,要建立在理性的生存实践基础之上,要遵守生存之“道”。由于不知道如何使用这条长鼻子,这只猪的后代将依然只能是一只非常难看的猪,不会由于其带了一条多余的长鼻子而成为猪象。因此,这只猪的后代要想变为新物种——猪象,还要同时改变自己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才行,即让自己和自己的后代常年都用这条笨拙的长鼻子去卷食物,再将其送到嘴里吃,只有这样,它的后代才有可能进化成为一个新的物种。由此可见,只有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才能在自然界中创造出全新的物种。
总之,由于未能深刻地理解中国哲学中“道”生万物的本质,拉马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各种现代综合生物进化理论确实不能清楚地阐明毒蛇、蝎子、蜘蛛等物种的生物毒素系统是怎样产生的,也不能系统地解释哺乳类动物的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为何如此神妙,更不能完整地描述变色龙、章鱼等是怎样掌握了随着环境变色本领的,……,……。因为毒蛇、蝎子、蜘蛛等物种的生物毒素系统、哺乳类动物的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的演化、变色龙、章鱼等随着环境变色的本领与自然对个体或群体的选择无关,也与个体或群体是否适应自然无关,更与基因突变无关;同时也不能简单地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来解释。没有生物毒素系统的蛇类照样能够生存,而具有生物毒素系统的毒蛇、蝎子、蜘蛛,其生物毒素系统在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像刚生下来的婴儿,根本没有任何用途,选择作用从何谈起?选择又怎么可能直接影响到所有哺乳类动物的大脑、肝脏、肾脏等器官?以至于使其完善到如此奇妙、高深、复杂的程度。不会变色的动物比比皆是,而许多能够捕食变色龙、章鱼的捕食者反而是色盲,或者可以不依赖视觉发现猎物。用基因突变结合适应与选择也难以解释上述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拉马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各种现代综合生物进化理论当然不能解释清楚生物演化的本质,但盲人摸象摸到的也是事实,说大象是一个圆柱也包含着朴素的真理,因为大象的四条腿就像是一个圆柱。因此,拉马克、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各种现代综合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生物理论发展方向基本上是正确的。
下面分析布满斑马全身的黑白相间的条纹的作用。
斑马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那布满全身的黑白相间的条纹了。斑马身上那黑白相间的条纹可使斑马在非洲的大草原上显得非常醒目,即使是在较远的距离上也能够彼此相互看见,当然,这也会被狮子远远地看见。
根据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斑马的毛发和毛发的色泽属于斑马的生存工具系统,它有助于斑马获取生存资料、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生殖、抵抗衰老和存活下去,是斑马的生存工具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生存工具系统则是生存力中具有决定意义因素。而对于某只斑马的全体细胞来讲,其毛发和毛发的色泽则属于某只斑马的全体细胞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为生存基础服务而出现和存在的,并保护和帮助生存基础形成、巩固和发展。从根本上讲,细胞的生存力决定生存关系,由此也决定了每只斑马的全体细胞的生存基础和上层建筑,即每只斑马的毛发和毛发的色泽是由相关细胞的生存力决定的。
物种斗争是生物演化的直接动力,但不是基本动力,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才是生物演化的基本动力。生存知识是第一生存力。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自然选择在起作用,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及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方式及能力、生殖能力和抗衰老的存活能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符合规律、情理的生存知识则渗透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是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决定了斑马的毛发和毛发的色泽是怎样产生的。但下面我们仅仅讨论斑马如此醒目的毛色究竟有何用途,不再深入探讨斑马的毛发和毛发的色泽是怎样产生的。
有人认为,斑马身上的条纹是一种具有利己作用的保护色,事情果真如此吗?本发明人认为,像斑马这样体型较大的动物,当其处于成群活动状态时,即使其毛色与周围的环境差别不大,只要它们处于狮子的视力范围之内,就很容易被狮子发现,因为狮子的眼睛是非常敏锐的。由于狮子发现斑马的距离通常远远超出了狮子捕猎时发起冲击的距离,因此,斑马生存的关键不在于狮子是否能看见斑马,而在于狮子是否看上了斑马(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以及斑马群是否能及时发现惦记上了自己的狮子。由此看来,斑马没有必要依赖保护色来躲避狮子,只要能够及时发现狮子,被狮子追捕时要迅速奔跑、灵活转弯,一旦被狮子咬住,则要拼命反抗、全力挣扎,这些才是斑马摆脱狮子追捕的最有效方法。
成群的斑马更容易发现埋伏在周围草丛中的狮子,并可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规避。因此,成群结队结伴活动的生存几率要比斑马各自单独行动的生存几率高的多,显然,斑马已经掌握了这一生存知识,而生存知识是第一生存力。根据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生存力决定生存关系。因此,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斑马、角马(牛羚)、羚羊等动物就形成了成群结队结伴而行的生存关系,但生存关系又会反作用于生存力,成群的斑马确实是有助于其过一种相对较安全的生活,使得斑马的生存资料获取能力、防止被利用而成为生存资料能力、生殖能力和抗衰老的存活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即使斑马的生存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斑马怎样才能聚集成群呢?方法之一是无论在白天或夜晚,都能尽早在更远处看见对方,这就要求斑马可以具有突出的色彩。根据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生物体的上层建筑要适应生存基础,生存基础选择生物体的上层建筑。于是,受到性选择、物种斗争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漫长岁月的演化,斑马的全身就出现了黑白相间的条纹。如此一来,即使斑马群由于受到狮子的攻击而被冲散,但其布满全身、非常醒目的黑白相间的条纹,使得斑马昼夜都能够在较远的距离处发现自己的同类,从而有助于其尽快恢复聚群状态。基于上述原因,本发明人认为,斑马的条纹其实是一种具有利它作用的联络色,而不是保护色,是斑马为了在失散后能够迅速地恢复聚群状态而演化产生的一种毛色。但如果我们教条地认为所有聚群的食草动物都要像斑马那样,也应该演化出一种具有利它作用的联络色,那显然也是不对的。
根据生物演化唯物主义学说,任何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器官的变化,都是基于其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以及生殖过程中和抗老化的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自然选择的标准(理)只能是通过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来确定的;同样地,自然选择也只能是通过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来来发挥作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据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状况这一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就能够改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所述物理方法包括将微生物置于高压液体容器中,再将该高压液体容器置与一个高压液体发生装置相连,利用高压液体发生装置产生的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高压液体容器中的微生物,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微生物的时间为1小时以上,液体压强为50MPa以上。所述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微生物的时间通常为5-100小时,所述液体压强通常为100-2000MPa。
采用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培养液中的微生物,可使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微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必然会引起每个微生物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基于生存之“道”发生变化,每个微生物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基于生存之“道”发生变化,又会引起每个微生物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微生物的器官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就会在高压液体中产生新的微生物。
权利要求
1.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任何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器官的变化,都是基于其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以及生殖过程中和抗老化的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符合生存之“道”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自然选择的标准只能是通过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来确定的;同样地,自然选择也只能是通过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础之上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以及生殖方式和抗老化的存活方式来来发挥作用;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生物演化的基本矛盾,根据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一定要适合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状况这一生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通过物理方法提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的生存力,就能够改变生物个体和每个生物体内部细胞之间的生存关系,所述物理方法包括将微生物置于高压液体容器中,再将该高压液体容器与一个高压液体发生装置相连,利用高压液体发生装置产生的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高压液体容器中的微生物,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微生物的时间为1小时以上,液体压强为50MPa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微生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微生物的时间为5-100小时,所述液体压强为100-2000MPa。
全文摘要
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生物的进化以及生物器官的变化,是基于其在生存资料获取过程中、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过程中、生殖过程中和抗老化存活过程中产生的生存力和生存关系之间的矛盾或称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自然选择的标准只能通过建立在生存之“道”基础之上的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来确定的;同样地,自然选择也只能通过生存之“道”、生存资料获取方式、防止被作为生存资料利用方式、生殖方式和存活方式发挥作用。物理方法包括将微生物置于高压液体容器中,利用高压液体发生装置产生的高压液体连续作用于容器中的微生物。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工作效率高,成本低的一种培育微生物的方法。
文档编号C12N1/00GK1539955SQ200310103238
公开日2004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03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3日
发明者马龙, 马 龙 申请人:马龙, 马 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