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用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10247阅读:3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杀菌剂领域。涉及一种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及其杀菌用途。

背景技术:
由于杀菌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病害会对其产生抗性,因此,需要不断发明新型的和改进的具杀菌活性的化合物和组合物。4-二氟甲基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活性已有报道。如农药学学报,2011,13(6):576-580公开了化合物KC(文章中化合物7g)及其杀菌活性。现有技术中,结构如本发明通式I所示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未见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杀菌活性更好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它可应用于农业上病害的防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提供了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如通式I所示:式中:R1选自氢或甲基;R2选自甲基、乙基、丙基或异丙基;本发明中优选的技术方案为,通式I中:R1选自氢或甲基;R2选自甲基或乙基。本发明的通式I化合物可由如下方法制备,除另有注明外,反应式中各基团定义同前。通式II化合物与通式III化合物在适宜的溶剂中、适宜的碱存在下,温度为-10℃到沸点下反应0.5-48小时制得目标化合物I。适宜的溶剂选自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己烷、苯、甲苯、乙酸乙酯、乙腈、四氢呋喃、二氧六环、N,N-二甲基甲酰胺或二甲基亚砜等。适宜的碱包括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化合物如氢化钠,碱金属如锂、钠或钾的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钠,还可以是碱金属的碳酸盐如碳酸钠,也可以是有机碱如三乙胺、叔丁醇钠等。通式II化合物可参考下列文献制备:WO2009135808A1,WO2008053043A1。通式III化合物可参考下列文献制备: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2012,20(3):1213-1221;农药,2007,45(5):307-309。表1列出了部分通式I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表1部分通式I化合物的结构和物理性质部分化合物的1HNMR(300MHz,CDCl3)数据如下:化合物1:8.09(brs,1H),7.99(s,1H),7.33-7.34(m,1H),7.19-7.25(m,1H),7.03-7.06(m,1H),6.91(t,1H),6.65-6.69(dd,1H),4.55-4.59(m,1H),3.92(s,1H),1.28(d,3H)。化合物2:8.02(s,1H),7.91(brs,1H),7.53-7.51(m,1H),7.18-7.13(m,1H),6.88(t,1H),6.76-6.73(m,1H),4.51(m,1H),3.95(s,3H),2.16(d,3H),1.30(d,6H)。化合物3:8.13(s,1H),7.98(s,1H),7.33-7.34(t,1H),7.19-7.24(t,1H),7.02-7.05(m,1H),6.91(t,1H),6.66-6.69(m,1H),4.29-4.35(m,1H),1.59-1.77(m,2H),1.25-1.30(d,3H),0.94-0.99(t,3H)。化合物4:8.02(s,1H),7.95(s,1H),7.42-7.44(d,1H),7.11-7.16(t,1H),6.92(t,1H),6.71-6.74(d,1H),4.26-4.32(m,1H),3.87(s,3H),2.16(s,3H),1.59-1.80(m,2H),1.20-1.29(d,3H),0.95-1.00(t,3H)。化合物5:8.10(s,1H),7.99(s,1H),7.32-7.33(d,1H),7.19-7.24(m,1H),7.03-7.07(m,1H),6.89(t,1H),6.65-6.71(dd,1H),4.38-4.40(m,1H),3.93(s,3H),1.60-1.71(m,2H),1.47-1.58(m,2H),1.25(d,2H),0.91-0.98(t,3H)。同已知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相比,本发明的吡唑酰胺类化合物具有意想不到的高杀菌活性。因此,本发明还包括通式I化合物用于控制病害的用途。本发明还包括以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的杀菌组合物。该杀菌组合物中作为活性组分的通式I化合物的重量百分含量在1-99%之间。该杀菌组合物中还包括农业上可接受的载体。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制剂的形式施用。通式I化合物作为活性组分溶解或分散于载体中或配制成制剂以便作为杀菌使用时更易于分散。例如:这些化学制剂可被制成可湿性粉剂或乳油。在这些组合物中,至少加入一种液体或固体载体,并且当需要时可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包括防治病害的方法:将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施于所述的病害或其生长介质上。通常选择的较为适宜有效量为每公顷10克到1000克,优选有效量为每公顷20克到500克。对于某些应用,例如在农业上可在本发明的杀菌组合物中加入一种或多种其它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肥料等,由此可产生附加的优点和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列合成实例、生物活性测定实例可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意味着限制本发明。合成实例实例1化合物1的制备:反应瓶中加入间异丙氧基苯胺(130毫克,0.85毫摩尔,合成方法参考Bioorganic&MedicinalChemistry,2012,20(3):1213-1221)、三乙胺(90毫克,0.85毫摩尔)和10毫升二氯甲烷,室温搅拌下滴加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4-甲酰氯(170毫克,0.85毫摩尔,合成方法参考专利WO2008053043A1中实施例6)的二氯甲烷溶液10毫升。滴毕,室温下反应,3小时后反应完毕。反应液倾入30毫升水中,取有机层,有机层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尽溶剂。残余物通过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2)得到180毫克化合物1,收率68.4%。实例2化合物4的制备:(1)1-(2-丁氧基)-2-甲基-3-硝基苯的合成向2-甲基-3硝基苯酚(2.00克,13.06毫摩尔)的DMF溶液中加入2-溴仲丁烷(2.14克,15.17毫摩尔)和碳酸钾(2.16克,15.17毫摩尔),在90℃下反应2小时。停止反应,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干溶剂,残余物进行柱层析提纯(乙酸乙酯:石油醚=1:100),得1.65克固体。(2)2-甲基-3-(2-丁氧基)苯胺的合成在1-(2-丁氧基)-2-甲基-3-硝基苯(1.25克,5.97毫摩尔)的乙醇溶液中加入水合肼(5.97克,含量:40%,47.76毫摩尔)和0.06克10%的钯碳,回流两小时。停止反应,过滤,滤液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萃取,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蒸掉溶剂,残余物进行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10),得1.02克油状物。(3)化合物4的合成反应瓶中加入2-甲基-3-(2-丁氧基)苯胺(240毫克,1.35毫摩尔)、三乙胺(160毫克,1.62毫摩尔)和10毫升二氯甲烷,室温搅拌下滴加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4-甲酰氯(310毫克,1.62毫摩尔,合成方法参考专利WO2008053043A1中实施例6)的二氯甲烷溶液10毫升。滴毕,室温下反应,3小时后反应完毕。反应液倾入30毫升水中,取有机层,有机层分别用饱和碳酸氢钠水溶液、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尽溶剂。残余物通过柱色谱提纯(淋洗液:乙酸乙酯:石油醚=1:2),得190毫克化合物4,收率43.5%。实例3化合物5的制备:(1)1-甲基-3-二氟甲基-N-(3-羟基苯基)-1H-吡唑-4-酰胺的合成反应瓶中加入3-氨基苯酚(1.09克,9.99毫摩尔)、三乙胺(1.21克,11.99毫摩尔)和15毫升四氢呋喃,室温搅拌下滴加1-甲基-3-二氟甲基吡唑-4-甲酰氯(2.33克,11.99毫摩尔)的四氢呋喃溶液15毫升。滴毕,室温下反应2小时。停止反应,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干溶剂,残余物进行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2),得1.48克白色固体。(2)化合物5的合成反应瓶中加入1-甲基-3-二氟甲基-N-(3-羟基苯基)-1H-吡唑-4-酰胺(300毫克,1.12毫摩尔)、碳酸钾(0.19克,1.35毫摩尔)、2-溴戊烷(203毫克,1.35毫摩尔)和10毫升DMF,室温反应24小时。停止反应,加入乙酸乙酯和水萃取,有机层用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镁干燥。蒸干溶剂,残余物进行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2),得0.17克黄色固体,收率45.1%。。本发明的其他通式I化合物可参照上述方法合成。生物活性测定实例实例4杀菌活性的测定用本发明化合物对植物的多种病害进行了试验。试验的方法如下:(1)活体保护活性试验采用活体盆栽测定方法,即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用少量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DMF等,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剂量与喷液量的体积比等于或小于0.05。)溶解,用含有0.1%吐温80的水稀释,配制成所需浓度待测液。用本发明化合物按照设计浓度进行叶面喷雾处理。另设喷清水的空白对照,3次重复,处理后第二天进行病害接种。接种后,将植物放在人工气候室中保湿培养(温度:昼25℃、夜20℃,相对湿度:95-99%)。试验材料培养24h后,移置温室培养,将不需要保湿培养的植物直接在温室内接种并培养。待对照充分发病后(通常为一周时间)进行化合物防病效果评估。结果调查参照美国植病学会编写的《AManualofAssessmentKeysforPlantDiseases》,用100~0来表示,以“100”级代表无病和“0”级代表最严重的发病程度。部分测试结果如下: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部分供试的化合物中,下列化合物在浓度为400ppm时防治效果较好,防效≥80%:化合物3。对玉米锈病的防效:部分供试的化合物中,下列化合物在浓度为400ppm时防治效果较好,防效≥80%:化合物1、2、3。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部分供试的化合物中,下列化合物在浓度为10ppm时防治效果较好,防效≥80%:化合物1、2、3。按照以上方法,选取化合物1、2和3与已知化合物KC(自制,农药学学报,2011,13(6):576-580中化合物7g)进行了防治玉米锈病活性的平行测定。试验结果见表2。表2:部分本发明化合物与已知化合物KC对玉米锈病防效的比较按照以上方法,选取本发明化合物3与已知化合物KC(自制,农药学学报,2011,13(6):576-580中化合物7g)进行了防治黄瓜霜霉病活性的平行测定。试验结果见表3。表3:本发明化合物3与已知化合物KC对黄瓜霜霉病防效的比较(2)离体抑菌活性试验测定方法如下:采用高通量筛选方法,即将待测化合物样品用适合的溶剂(溶剂的种类如丙酮、甲醇、DMF等,并依据其对样品的溶解能力而选择)溶剂,配成所需浓度待测液。在超净工作环境下,将待测液加入到96孔培养板的微孔中,再将病原菌繁殖体悬浮液加入其中,处理后的培养板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后进行调查。调查时目测病原菌繁殖体萌发或生长情况,并根据对照处理的萌发或生长情况,评价化合物抑菌活性。部分化合物的离体抑菌活性(以抑制率表示)测试结果如下:水稻稻瘟病菌:部分供试的化合物中,下列化合物在浓度为25ppm时防治效果较好,抑制率≥80%:化合物2、3。立枯丝核菌:部分供试的化合物中,下列化合物在浓度为10ppm时防治效果较好,抑制率≥80%:化合物1、2、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