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4788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该车辆配设有窗帘式气囊和扶手杆等的内部安装部件。本申请基于2010年07月23日在日本提出的日本特愿2000-166042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至此。
背景技术
近年开发有窗帘式气囊装置,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等,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使窗帘状的气囊(以下,称为窗帘式气囊)展开来保护乘员。该窗帘式气囊装置沿着构成车身的车门开口部的一部分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 部,在车身的前后方向上以折叠的方式安装有窗帘式气囊。在该窗帘式气囊装置中,在通常时(窗帘式气囊没有展开时),窗帘式气囊的下方侧被车室侧表皮材料、即车顶衬里的末端部覆盖。而且,在基于碰撞等的冲击输入至车身上时,通过基于充气机的高压气体(膨胀用气体)的注入,而使窗帘式气囊从车顶侧部向下方展开,在乘员与车身侧部之间形成乘员保护用的壁。但是,在车室内的车顶侧部上安装有供乘员握持的扶手杆(grab-rail)。在装备有上述的窗帘式气囊装置的车辆中,必须以避免与窗帘式气囊的干涉的方式配置扶手杆。在以往的扶手杆的安装构造中,在上述侧部面板中配置在与车门开口部的开口面相同的面上的垂直壁部上,固定有托架。托架构成为,使臂部从固定在上述垂直壁部上的车身安装座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在臂部的前端部上设有扶手杆安装座部。在该托架的扶手杆安装座部上安装有扶手杆。而且,以窗帘式气囊折叠在上述托架的臂部的下侧的方式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2)。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8-2428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8-302889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以往技术的情况下,托架中的臂部的板厚方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为相同方向。由此,在窗帘式气囊膨胀展开时,窗帘式气囊与托架的臂部发生线接触,在与臂部的接触部上会发生局部的变形。该结果为,具有使展开性能降低的担心。由此,以往,在托架的下侧通过护板来覆盖窗帘式气囊的上侧,而在窗帘式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不使窗帘式气囊与托架的臂部接触。但是,若这样地设置护板,则部件数量会增加,并使重量增大。另外,托架的臂部从侧部面板的垂直壁部向车宽方向内侧突出。由此,在配置其他的内部安装部件(例如,电气配线和馈电线等)时,必须以避开该臂部的方式配置。即,基于臂部的存在,使该部分成为无用空间(dead space),无法有效利用车室内的空间。另外,托架的臂部成为纵壁,且成为向车室内侧突出的形状。由此,在想要与面板焊接的同时对托架进行焊接的情况下,在面板接合部中沿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的点焊夹具与托架的臂部会发生干涉。由此,需要在面板焊接后,通过螺栓等将托架安装到车体侧,导致安装工数增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窗帘状气囊的展开性能、并且能够有效利用扶手杆安装用的托架的附近的空间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采用了以下方式。(I)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中,在形成车身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上部,经由托架安装有扶手杆,在所述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以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以折叠的状态配置有窗帘状气囊,所述托架呈板状,且以使其板厚度方向与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而且,具有车身安装座部,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侧部面板上的安装面上;臂部,从该车身安装座部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下方延伸;和扶手杆安装座部,从该臂部的下端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上方 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扶手杆,由所述侧部面板和所述托架的所述臂部形成的、朝下开口的空间部作为收容部,收容有折叠状态的所述窗帘状气囊。(2)在上述(I)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在所述托架的所述车身安装座部与收容在所述收容部中的所述窗帘状气囊之间,与所述窗帘状气囊并列地配置有向所述窗帘状气囊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3)在上述(I)或(2)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所述侧部面板的所述安装面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成为与车顶面板的焊接部,所述托架的所述车身安装座部与所述侧部面板以及所述车顶面板一同焊接。(4)在上述(I)或(2)所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构成,所述扶手杆通过多个所述托架支承,所述多个托架全部具有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发明的效果根据上述(I)所述的方式,托架使其板厚度方向朝向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即使在窗帘式气囊在膨胀展开时与托架接触的情况下,窗帘式气囊也会与托架面接触。由此,托架不会对窗帘式气囊的展开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而能够提高窗帘式气囊的展开性能。另外,为了不使窗帘式气囊与托架线接触而在以往所需要的、将窗帘式气囊的上侧覆盖的护板变得不需要。由此,能够削减部件点数,且能够谋求成本降低。另外,托架使其板厚度方向朝向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能够将托架侧下侧的空间扩大,在此能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部件。该结果为,能够有效利用托架的下侧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空间,与此对应地能够确保更宽阔的室内空间。而且,在基于碰撞时等的冲击输入而使乘员的头部与扶手杆接触的情况下,扶手杆安装座部以与臂部的连接部为中心,向车外侧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将冲击吸收。在上述(2)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利用托架的下侧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空间。在上述(3)的情况下,能够降低组装工数,并能够谋求成本削减。在上述(4)的情况下,能够使部件共有化,并能够谋求成本降低。另外,也有利于部件管理。


图I是表示本发明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窗帘式气囊与充气机的安装状态的正视图。图2是图I的A-A剖视图。图3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扶手杆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托架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以往的一般的窗帘式气囊与充气机的安装状态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图I至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图中的箭头F表示车身前方,箭头I表示车宽方向内侧。图I是从车室内侧观察到的车辆的右侧的车顶侧轨部分的正视图。图I中的附图标记I表示车顶侧轨,附图标记2表示前柱,附图标记3表示中柱,附图标记4表示后侧面板,附图标记5表示前门开口部,附图标记6表示后门开口部。在该实施方式中,车顶侧轨I构成侧部面板,该侧部面板构成前门开口部5以及后门开口部6的一部分。在车顶侧轨I的车内侧侧部上,以折叠的方式安装有窗帘式气囊装置50的窗帘状的气囊(以下,称为窗帘式气囊)51。窗帘式气囊51沿着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从前柱2的后端沿着车顶侧轨I的车内侧侧部配置直到后侧面板4。另外,在车顶侧轨I的车内侧、且与中柱3相比稍微后方,以在正视下重叠的方式配置有窗帘式气囊装置50的充气机52和扶手杆20。在图I中,为了便于图示,将扶手杆20简略化为矩形形状,并用双点划线表示。充气机52是气体产生装置,在基于碰撞等的冲击输入时产生高压气体,并向窗帘式气囊51内供给。而且,该充气机52连接在窗帘式气囊51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间位置上。通过该高压气体的流入而使窗帘式气囊51膨胀展开。图2是表示图I的A-A截面的图。在车顶侧轨I的车外侧配置有外侧面板7。车顶侧轨I与外侧面板7使其车宽方向的两端相互接合,而成为封闭截面构造。上端侧的接合凸缘(安装面)8与车顶面板9的车宽方向的端部接合,构成面板接合部10。面板接合部10呈大致水平面,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车顶侧轨I、外侧面板7和车顶面板9均为金属制。面板接合部10中的接合通过焊接进行。在车顶侧轨I中,上端侧的接合凸缘8与下端侧的接合凸缘11,通过一边从上端侧的接合凸缘8向车宽方向外侧鼓出一边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部12而连结。在车顶侧轨I以及车顶面板9的车内侧,安装有作为表皮材料的车顶衬里13。车顶衬里13的车宽方向的端缘配置为,延伸至车顶侧轨I与外侧面板7的下端侧的接合凸缘11附近,与安装在接合凸缘11上的密封部件14紧密连接。如图3所示,在车顶侧轨I的纵壁部12的车内侧、且未图示的车室内的垫片的侧方位置上,经由一对金属制的托架30安装有扶手杆20。此外,在图3中,为了便于图示,省略了窗帘式气囊51、充气机52和车顶衬里13。扶手杆20是为了维持姿势和确保安全而供落座在座椅上的乘员握持的部件。该扶手杆20通过使乘员所握持的握持部21的两端部22螺固到夹子23 (参照图2)上,而固定在托架30上。图4是表示扶手杆20安装前的托架30的安装状态的图。
托架30以相同形状、相同尺寸形成有两个。这些托架30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相互隔开规定尺寸地配置。各托架30是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而形成的,呈折曲了的板状,以使其板厚度方向与车身的前后方向交叉(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正交)的方式配置。各托架30具有车身安装座部31、臂部32和扶手杆安装座部33。车身安装座部31固定在车顶侧轨I的上端侧的接合凸缘8上。臂部32从车身安装座部31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向斜下方延伸。扶手杆安装座部33从臂部32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向斜下方延伸。扶手杆安装座部33从臂部32的下端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向斜上方延伸。在车身安装座部31与臂部32上,平行地设置有两根截面形状向下侧以圆弧状凸出且沿着车宽方向延伸的、作为加强筋的凸条34。扶手杆安装座部33形成为平板状,在中央设置有扶手杆安装用孔35。在扶手杆安装座部33上没有设置凸条34。托架30的车身安装座部31在面板接合部12中车顶侧轨I、外侧面板7和车顶面板9焊接时一起焊接,从而固定到接合凸缘8上。在此,托架30使其板厚度方向朝向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且在面板接合部10的下方不存在托架30的臂部32。由此,在上述焊接时,即使使点焊夹具沿着面板接合部10的长度方向(即,车辆前后方向)移动,点焊夹 具和臂部32也不会发生干涉。而且,在两托架30的扶手杆安装座部33上,通过夹子23以及未图示的螺丝而固定有扶手杆20的握持部31的各端部22。这样,通过相对于一个扶手杆20而使用两个托架30,能够谋求托架30的小型以及轻量化。这样,托架30固定到面板接合部10上。另外,如图2所示,通过由车顶侧轨I和托架30的臂部32进行包围,而形成朝下的空间部。该空间部作为收容部15,收容有窗帘式气囊装置50的窗帘式气囊51和充气机52。充气机52在收容部15内,配置在托架30的车身安装座部31的大致正下。折叠的方式的窗帘式气囊51在收容部15内,与充气机52相比处于车宽方向车外侧且配置在斜下侧。折叠的窗帘式气囊51以及充气机52均以使其长度方向沿着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即,窗帘式气囊51和充气机52在收容部15内并列地配置。此外,窗帘式气囊51和充气机2均经由未图示的托架安装在车顶侧轨I的纵壁部12上。在图2中,附图标记51a是对折叠的窗帘式气囊51进行包围的薄膜罩。该薄膜罩51a构成为,在窗帘式气囊51膨胀展开时能够容易地断裂。如图2所示,车顶衬里13的车宽方向的侧缘部13a与托架30的扶手杆安装座部33的车内侧的表面重合。该侧缘部13a在夹入至扶手杆20的握持部21的端部22中的状态下,与扶手杆20 —同固定到扶手杆安装座部33上。在车顶衬里13中与侧缘部13a相比外侧的端缘13b在窗帘式气囊51的展开时向下方压开。由此,窗帘式气囊51的展开被容
许O在这样的构成中,当在车辆上基于侧面碰撞等而输入有冲击时,充气机52产生高压气体。若该高压气体供给至窗帘式气囊51,则窗帘式气囊51膨胀,使薄膜罩51a断裂,将车顶衬里13的端缘13b压开,从而窗帘式气囊51向下方展开。在该窗帘式气囊51的展开时,窗帘式气囊51局部地向上方侧扩开,欲向托架30接近。但是,因为在托架30的下侧存在有充气机52,所以通过充气机52能够阻止前进方向。由此,能够防止膨胀过程的窗帘式气囊51与托架30接触。
另外,即使万一膨胀过程的窗帘式气囊51从充气机52的周围绕入而与托架30发生了接触,因为托架30使其板厚度方向朝向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所以窗帘式气囊51与托架30面接触。由此,托架30不会对窗帘式气囊51的展开性能产生不良影响。由此,能够提高窗帘式气囊51的展开性能。另外,以往,为了不使窗帘式气囊51与托架线接触,而以将窗帘式气囊51的上侧覆盖的方式设置的护板变得不需要。由此,能够削减部件点数,且能够谋求成本降低。另外,将充气机52连接在窗帘式气囊51的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由此,使得从该连接部在窗帘式气囊51中向车身前方侧流动的气体流路长度、与在窗帘式气囊51中向车身后方流动的气体流路长度大致相同。由此,能够使由充气机52产生的高压气体迅速地且向车身前后方向大致相同地流动。该结果为,能够提高窗帘式气囊51的展开性能。
此外,图5是表示以往的窗帘式气囊装置100中的窗帘式气囊101与充气机102的配置、连接关系的、与图I相当的图。在图5中,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形式部分上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如该图所示,以往,在后侧面板4上以纵置来设置充气机102,将充气机102与窗帘式气囊101的后端部连接。由此,由充气机102产生的高压气体从窗帘式气囊101的后端侧供给,向窗帘式气囊101的前端侧流动。由此,气体流路长度较长,气压难以到达窗帘式气囊101的前端侧。另一方面,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窗帘式气囊装置50中,能够防止这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另外,托架30使其板厚度方向朝向与车身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由此,在托架30的下侧的空间部上,不具有在将部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配置时会碍事的部件。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充气机52配置在托架30的下侧。另外,能够将未图示的电气配线和馈电线等置于托架30的正下侧,而与窗帘式气囊51平行地配置。由此,能够有效利用托架30的下侧的车顶侧轨I的车内侧侧部空间,并能够确保更宽阔的室内空间。但是,考虑到基于碰撞时等的冲击输入而使乘员的头部与扶手杆20接触的情况。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30的扶手杆安装座部33呈平板状,未设置突条34。由此,在乘员的头部与扶手杆20接触时,扶手杆安装座部33以与臂部32的连接部为中心,向车外侧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将冲击吸收。另外,在托架30的车身安装座部31与臂部32上沿着车宽方向设置有突条34。由此,在通常的使用方式下,乘员为了维持姿势来握持扶手杆20的握持部21而向下方拉拽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拉拽方向的刚性。另外,如上述那样地,托架30的车身安装座部31在面板接合部10中一同焊接有车顶侧轨I、外侧面板7和车顶面板9。由此,能够降低组装工数,并能够谋求成本削减。另外,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车辆的车室内右侧的扶手杆20的安装。另一方面,对于车室内左侧的扶手杆20也能够为相同的构成。在该情况下,车室内右侧的扶手杆20的安装用的托架30与车室内左侧的扶手杆20的安装用的托架30为相同形状、和相同尺寸。该结果为,能够使部件共有化,并能够谋求成本降低。另外,也有利于部件管理。(其他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扶手杆20的安装用的托架30的下方且与窗帘式气囊51之间,配置有充气机52。但是,充气机52也可以设置在其他的位置。即使这样,在窗帘式气囊51膨胀展开时,窗帘式气囊51也会与托架30面接触。由此,托架30不会对窗帘式气囊51的展开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而能够提高窗帘式气囊51的展开性能。附图标记说明I车顶侧轨(侧部面板)5前门开口部(开口部)6后门开口部(开口部)7外侧面板8接合凸缘(安装面)
9车顶面板10面板接合部15收容部20扶手杆30 托架31车身安装座部32 臂部33扶手杆安装座部51窗帘式气囊(窗帘状气囊)52充气机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其特征在于,在形成车身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上部,经由托架安装有扶手杆, 在所述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以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以折叠的状态配置有窗帘状气囊, 所述托架呈板状,且以使其板厚度方向与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而且,具有: 车身安装座部,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侧部面板上的安装面上;臂部,从该车身安装座部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下方延伸;和扶手杆安装座部,从该臂部的下端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上方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扶手杆, 由所述侧部面板和所述托架的所述臂部形成的、朝下开口的空间部作为收容部,收容有折叠状态的所述窗帘状气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托架的所述车身安装座部与收容在所述收容部中的所述窗帘状气囊之间,与所述窗帘状气囊并列地配置有向所述窗帘状气囊供给高压气体的充气机。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面板的所述安装面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成为与车顶面板的焊接部, 所述托架的所述车身安装座部与所述侧部面板以及所述车顶面板一同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杆通过多个所述托架支承, 所述多个托架全部具有相同形状以及相同尺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在该车辆的内部安装部件的配设构造中,在形成车身的开口部的一部分的、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上部,经由托架安装有扶手杆,在所述侧部面板的车内侧侧部,以沿着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以折叠的状态配置有窗帘状气囊,所述托架呈板状,且以使其板厚度方向与所述车身的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式配置,而且,具有车身安装座部,安装在形成于所述侧部面板上的安装面上;臂部,从该车身安装座部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下方延伸;和扶手杆安装座部,从该臂部的下端折曲,并向车宽方向内侧上方延伸,并且安装有所述扶手杆,由所述侧部面板和所述托架的所述臂部形成的、朝下开口的空间部作为收容部,收容有折叠状态的所述窗帘状气囊。
文档编号B60N3/02GK102958759SQ20118003137
公开日2013年3月6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23日
发明者中村光祥, 伊藤一德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