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54191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其配装有用于遮蔽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的空隙遮蔽构件。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JP-A) No. 2006-82581中公开了一种车辆座椅的下部罩(空隙遮蔽构件),该下部罩设置在座椅的后方下部。下部罩包括罩主体、设置在罩主体上方的联接板、以及设置在罩主体下方的轨道覆盖构件。通过该下部罩遮蔽座椅的车辆后方下部。然而,在该下部罩中,罩主体与联接板通过第一铰接件联接在一起,以及,罩主体与轨道覆盖构件通过第二铰接件联接在一起。因此,当座椅从上向下运动时,第一铰接件朝向车辆后部突出,罩主体和联接板在第一铰接件的位置处弯曲。由于由此使第一铰接件引人注意,故而对下部罩的美感产生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情况,本发明因此提供了一种车辆座椅,其能够增强对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进行遮蔽的空隙遮蔽构件的视觉外观。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包括运动构件,该运动构件与构造成沿车辆前后方向运动的轨道一起一体地运动;椅垫,该椅垫通过升降机构联接至运动构件,该椅垫布置在轨道上方、并且构造成使得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能够通过升降机构来调节;以及空隙遮蔽构件,该空隙遮蔽构件在椅垫的车辆后方下部与轨道之间延伸以遮蔽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至椅垫,并且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被联接至运动构件且能够相对于运动构件进行相对运动,或者,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被联接至椅垫且能够相对于椅垫进行相对运动,并且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至运动构件。空隙遮蔽构件从顶部端部至底部端部一体地形成。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中,运动构件构造成能够与轨道一起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一体地运动。椅垫布置在轨道上方,并且椅垫通过升降机构联接至运动构件。因此,椅垫的车辆前后方向位置是通过使轨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运动来调节的,并且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是通过升降机构来调节的。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由空隙遮蔽构件遮蔽,其中,空隙遮蔽构件在椅垫的车辆后方下部与轨道之间延伸。因此,空隙遮蔽构件阻止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被注意到。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至椅垫或者联接至椅垫且能够相对于椅垫进行相对运动。当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椅垫时,间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联接至运动构件且能够相对于运动构件进行相对运动。因此,当对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调节时,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与椅垫一起运动,且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相对于运动构件进行相对运动。从而允许空隙遮蔽构件运动(摆动)以跟随椅垫的运动,并且空隙遮蔽构件摆动以伴随椅垫的运动。然而,当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联接至椅垫且能够相对于椅垫进行相对运动时,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被可旋转地联接至运动构件。因此,当对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调节时,通过椅垫相对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进行相对运动而允许椅垫的运动。然而,空隙遮蔽构件从顶部端部至底部端部一体地形成。因此,当空隙遮蔽构件摆动以伴随椅垫的运动时,或者当椅垫相对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进行相对运动时,由于空隙遮蔽构件不在顶部端部与底部端部之间弯曲,故而能够增强空隙遮蔽构件的美感。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能够增强对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进行遮蔽的空隙遮蔽构件的美感。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其中,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相对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布置。在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中,由于将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相对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布置,故而空隙遮蔽构件朝向车辆前方逐渐向下延伸,并且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布置在椅垫下方。因此,难以从车辆后部注意到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与运动构件之间的联接部。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因此进一步增强空隙遮蔽构件的美感。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其中,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椅垫,并且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联接至运动构件且能够相对于运动构件进行相对运动;在出自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或者运动构件的一个位置处设置有接合部;以及,在出自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或者运动构件的另一位置处设置有滑槽,其中,接合部与该滑槽以可滑动的方式相接合。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中,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椅垫,并且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联接至运动构件且能够相对于运动构件进行相对运动。设置在从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或者运动构件中选出的一个位置处的接合部与设置在从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或者运动构件中选出的另一位置处的滑槽以可滑动的方式接合。因此,通过滑槽提供了空隙遮蔽构件的摆动(运动)路径。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设定空隙遮蔽构件的摆动(运动)路径。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其中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联接至椅垫且能够相对于椅垫进行相对运动,并且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运动构件;在出自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或者椅垫的一个位置处设置有接合部;以及在出自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或者椅垫的另一位置处设置有滑槽,接合部与该滑槽以可滑动的方式相接合。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车辆座椅中,间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联接至椅垫且能够相对于椅垫进行相对运动,并且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运动构件。设置在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或者椅垫中选出的一个位置处的接合部与设置在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或者椅垫中选出的另一位置处的滑槽以滑动的方式相接合。由于滑槽形成为与对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调节时椅垫的运动路径相匹配,故而允许椅垫的上下方向运动。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通过滑槽能够允许椅垫的运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其中车辆座椅还包括联接构件,该联接构件构成升降机构的一部分,联接构件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运动构件,并且联接构件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椅垫,并且,联接构件通过其旋转调节椅垫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以及,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至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的距离设定为比从联接构件的第一端部至联接构件的第二端部的距离短。在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第五方面中,升降机构的联接构件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运动构件,并且,联接构件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椅垫。通过使联接构件旋转来对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调节。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至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的距离设定成短于从联接构件的第一端部至联接构件的第二端部的距离。因此,当椅垫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能够使空隙遮蔽构件相对于轨道的倾斜角度是大的。因此,当椅垫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能够有效地遮蔽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有效地遮蔽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其中,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相对于椅垫的车辆后方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布置。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中,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相对于所述椅垫的车辆后方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布置,因此空隙遮蔽构件在椅垫的车辆后方端部的车辆前方侧处朝向车辆前方逐渐向下延伸。因此,由于椅垫的车辆后方端部而难以注意到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与椅垫之间的空隙。因此,能够在不使空隙遮蔽构件从车辆座椅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情况下对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调节。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在不使空隙遮蔽构件从车辆座椅朝向车辆后方突出的情况下对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进行调节。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其中,滑槽布置在轨道上方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滑槽布置在轨道上方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使空隙遮蔽构件在轨道上方摆动。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使空隙遮蔽构件在轨道与椅垫之间摆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车辆座椅是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其中,椅垫包括支承轴,支承轴与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配合在一起,并且支承轴可旋转地支承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车辆座椅中,椅垫配装有支承轴,并且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与支承轴配合在一起,使得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由支承轴可旋转地支承。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构造将空隙遮蔽构件联接至椅垫。因此,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车辆座椅,能够在空隙遮蔽构件的组装期间使组装更容易。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座椅的相关部分的从车辆右侧斜后方所见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前座椅的从车辆右侧斜后方所见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2所示的前座椅中使用的椅垫布置在其最高位置的状态的从车辆左侧所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4是将图2所示的前座椅中使用的椅垫布置在其最低位置的状态的从车辆左侧所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发明第二示例性实式方式的前座椅的相关部分的从车辆右侧斜后方所见的立体图;图6是将图5所示的前座椅中使用的椅垫布置在其最高位置的状态的从车辆左侧所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图7是将图5所示的前座椅中使用的椅垫布置在其最低位置的状态的从车辆左侧所见的局部剖切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图1是用作根据本发明第一不例性实施方式的车辆座椅的前座椅10的车辆左侧部分的车辆后方下部的、从车辆右侧斜后方所见的立体图。图2是前座椅10的从车辆右侧斜后方所见的总体立体图。图中,箭头FR指示车辆前部,箭头RH指示车辆右部(一个车辆宽度方向侧),以及箭头UP指示顶部,视情况而定。如这些图中示出的,在前座椅10的下部处设置有一对长形的导轨12。导轨12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平行布置。导轨12的两个长度方向端部通过一对腿支架14固定至车辆的车身底板。导轨12形成有呈向上开口的基本上C形轮廓的横截面。—对导轨12内分别设置有用作轨道的上部轨道16。上部轨道16形成为长形形状并且构造成能够相对于导轨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运动。如图1所示,上部轨道16上方分别设置有用作运动构件的竖立件单元18。竖立件单元18中的每一个均包括竖立件20和下装饰件22。竖立件20由片状金属制造,并且竖立件20的下部固定至上部轨道16。因此,竖立件20构造成能够与上部轨道16 —起一体地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运动。竖立件20中设置有稍后描述的、用于附接下装饰件22的多个接合孔20A (图1中仅示出了接合孔20A中的一个)。接合孔20A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下装饰件22设置在竖立件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图1中的车辆左侧处)。下装饰件22由树脂形成为大致板形、并且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以覆盖竖立件20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部。在下装饰件22处设置有多个接合爪22A(图1中仅示出了接合爪22A中的一个)。接合爪22k布置在与竖立件20的接合孔20A相对应的位置。接合爪22k与接合孔20A接合,从而将下装饰件22组装至竖立件20。因此,下装饰件22构造成能够与上部轨道16 —起一体地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运动。在下装饰件22的车辆后方端部处在上部轨道16的上方设置有稍后描述的用于容纳罩50的底部端部的容置部24。容置部24形成为向顶部以及向车辆后方敞开的大致矩形箱形状。容置部24的底壁固定在与上部轨道16的顶面接触的状态。用作滑槽的引导槽26设置成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穿透位于容置部24中的每一个的两个车辆宽度方向侧处的侧壁。引导槽26分别包括直线槽部26A和倾斜槽部26B,直线槽部26A设置成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倾斜槽部26B从直线槽部26A的车辆后方端部延伸。倾斜槽部26B朝向车辆后方逐渐向上倾斜并且弯曲成使得车辆后方侧呈突出形状。引导槽26总体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由片状金属制成的用作联接构件的连接件32的第一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竖立件20的车辆前方部分和车辆后方部分(图1中仅示出了连接件32中的布置在车辆后方处的一个连接件)。连接件32构成升降机构的一部分。升降机构30设置成用于调节椅垫34的上下方向位置,稍后描述。连接件32布置成朝向车辆后方逐渐向上倾斜。升降机构30构造成通过乘员对布置于前座椅10的侧部的操作杆(图中未示出)进行操纵来操作。上部轨道16 (导轨12)(见图12)上方设置有用于乘员乘坐的椅垫34。椅垫34内部设置有用作椅垫34用框架结构的坐垫框架(图中未示出)。坐垫框架包括位于两个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处的一对侧框架36。升降机构30的连接件32的第二端部可旋转地联接至侧框架36。由此通过升降机构30将椅垫34联接至竖立件20(至竖立件单元18)。当对升降机构30进行致动时,由于连接件32绕连接件32的第二端部的枢转点旋转,故而椅垫34朝向第一枢转方向侧(图3中的箭头A方向)枢转或者朝向第二枢转方向侧(图4中的箭头B方向)枢转。因此,实现了能够调节座椅34的上下方向位置的构造。如图1和图2所示,在椅垫34的两个车辆宽度方向侧部处设置有一对由树脂制成的外装饰件38 (为了方便,图2中省略了外装饰件38的下部)。外装饰件38布置在侧框架3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图1中的车辆左侧)处并且被组装至侧框架36。外装饰件38包括主体部40。主体部40在侧框架36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覆盖侧框架36。在外装饰件38的车辆后方端部处设置有后侧壁42。后侧壁42从主体部40的车辆后方端部朝向内侧(图1中的车辆右方)延伸。在外装饰件38的车辆后方部分处设置有侧壁44。侧壁44从后侧壁42的内侧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延伸并且布置成面向主体部40。如图1所示,在外装饰件38的车辆后方部分处设置有用作为用于对罩50(稍后描述)进行支承的支承轴的支承杆46。支承杆46形成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轴的形状,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布置从而跨越于主体部40与侧壁44之间。支承杆46布置于上文描述的引导槽26的上方并布置于引导槽26的车辆后方。用作空隙遮蔽构件的罩50设置在下装饰件22的容置部24与外装饰件38的支承杆46之间。罩50由树脂制成并且形成有大致板状轮廓。在罩50的顶部端部处设置有支承部52。支承部52形成为从侧部所见的具有朝向车辆前方的开口部的圆形环形状。支承杆46穿过支承部52的开口部与支承部52配合在一起(配合至支承部52中)。支承部52由支承杆46可旋转地支承(支承部52联接至支承杆46)。支承部52相对于外装饰件38的后侧壁42 (相对于椅垫34的车辆后方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布置,使得在支承部52的外周部分与后侧壁42的底部端部之间设置有微小空隙。罩50从其顶部端部直至其底部端部一体地形成,并且在位于罩50的底部端部的两个宽度方向侧部处的部分处一体地设置有用作接合部的一对接合销54。接合销54形成为圆形柱状,其沿着彼此分离的方向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从罩50突出。罩50的底部端部容置在下装饰件22的容置部24内,并且一对接合销54分别接合至下装饰件22的引导槽26内且能够滑动。因此,如从侧部所见的,罩50布置成朝向车辆前方逐渐向下倾斜,并且罩50的底部端部联接至下装饰件22且能够相对于下装饰件22进行相对运动。因此,罩50构造成能够在罩50的顶部端部运动时通过在引导槽26内滑动的接合销54而摆动。此外,从罩50的支承部52的轴向中心至接合销54的轴向中心的距离设定成短于从升降机构30的连接件32的第一端部(与竖立件20的联接部)至连接件32的第二端部(与侧框架36的联接部)的长度。在位于罩50中的每一个的两个宽度方向侧部处的部分处一体地设置有一对罩侧壁56。罩侧壁56从罩50延伸而出并且沿垂直于车辆宽度方向的方向布置。该一对罩侧壁56布置在外装饰件38的主体部40与侧壁44之间、并且布置成遮蔽主体部40和侧壁44下方的空间。下面针对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和有益效果进行说明。在前座椅10中,罩50设置在上部轨道16与椅垫34之间。罩50的支承部52与外装饰件38的支承杆46可旋转地配合在一起,并且罩50的接合销54接合在下装饰件22的引导槽26内。因此,通过罩50来遮蔽上部轨道16与椅垫34之间的空隙。因此,阻止椅垫34与上部轨道16之间的空隙被注意到,并且防止乘坐在车辆的后座椅中的乘员的脚被夹在椅垫34与上部轨道16之间。椅垫34通过升降机构30联接至竖立件20,并且椅垫34的上下方向位置是通过升降机构30进行调节的。如图3所示,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罩50的接合销54布置在引导槽26的直线槽部26A和倾斜槽部26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并且罩50布置成朝向车辆前方逐渐向下倾斜。因此,罩50的底部端部布置在椅垫34下方。为了将椅垫34的位置从此状态降低,乘员操纵设置在前座椅10侧边的操作杆。因此,通过致动升降机构30使连接件32绕连接件32的第一端部的枢转点枢转,并且椅垫34朝向第一枢转方向侧(图3中的箭头A方向)枢转。因此,外装饰件38的支承杆46朝向第一枢转方向侧枢转。罩50的支承部52与椅垫34的支承杆46以可旋转的方式配合在一起(罩50的支承部52联接至椅垫34的支承杆46),并且罩50的接合销54与下装饰件22的引导槽26相接合(罩50的接合销54联接至下装饰件22的引导槽26),从而能够相对于下装饰件22进行相对运动。因此,当支承杆46朝向第一枢转方向侧枢转时,在支承部52绕支承杆46的轴线渐渐枢转时,罩50的支承部52与支承杆46 —起朝向第一枢转方向侧枢转。当支承部52朝向第一枢转方向侧枢转时,罩50的接合销54在引导槽26中朝向车辆前方运动(相对于下装饰件22进行相对运动)。因此,允许罩50跟随椅垫34的枢转(运动)而摆动(运动)。因此,罩50摆动成向下倾侧。然而,因为罩50从顶部端部(支承部52)至底部端部一体地形成,所以当罩50伴随着椅垫34的枢转而摆动时,罩50不在顶部端部与底部端部之间弯曲。因此,与罩50构造成能够弯曲、且当罩50摆动时罩50的弯曲部引人注意的假想情况相比较,能够增强罩50的美感。
罩50的底部端部(接合销54)也相对于罩50的顶部端部(支承部52)朝向车辆前方布置,所以罩50朝向车辆前方逐渐向下延伸,并且罩50的接合销54布置在椅垫34下方。因而能够阻止罩50的接合销54和下装饰件22的引导槽26从车辆后方被注意到。因此,能够进一步增强罩50的美感。罩50的接合销54与下装饰件22的引导槽26以上述方式可滑动地接合,并且罩50的支承部52由外装饰件38的支承杆46支承。因此,能够通过引导槽26设定当罩50摆动(运动)时的运动路径。从罩50的支承部52的轴向中心至接合销54的轴向中心的距离(长度)设定成短于从连接件32的第一端部(与竖立件20的联接部)至升降机构30的第二端部(与侧框架36的联接部)的距离(长度)。因此,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能够为罩50设定相对于上部轨道16的大的倾斜角度。即,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由于能够将罩50布置成接近与上部轨道16相垂直的方向,故而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能够有效地遮蔽椅垫34与上部轨道16之间的空隙。引导槽26也布置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部轨道16上方。因此,能够使罩50在上部轨道16与椅垫34之间摆动。特别地,如图4所示,当外装饰件38 (椅垫34)布置在其最低位置时,罩50的接合销54布置在引导槽26的直线槽部26A中,并且罩50以倾斜的状态容置在外装饰件38(椅垫34)与导轨12之间。从而能够将罩50整体地容置在椅垫34与上部轨道16之间的限定空间中。罩50的支承部52相对于外装饰件38的后侧壁42 (椅垫34的车辆后方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布置。因此,能够将罩50设置在后侧壁42的车辆前方并且朝向车辆前方逐渐向下延伸。因此,由于后侧壁42 (椅垫34的车辆后方端部)的存在,故而难以注意到罩50的支承部52与后侧壁42之间的空隙。罩50的接合销54构造成能够相对于引导槽2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进行相对运动,所以能够在罩50摆动时使罩50在不从前座椅10向车辆后方突出的情况下摆动。支承杆46设置在外装饰件38处,并且通过将支承杆46经由罩50的支承部52的开口部插入到支承部52中(与支承部52配合在一起)而由支承杆46可旋转地支承罩50的支承部52。因此,罩50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联接至椅垫34。因此,能够在对罩50进行组装时使组装更容易。引导槽26设置在下装饰件22处,并且支承杆46设置在外装饰件38处。因此,罩50能够通过利用现有部件而设置在前座椅10处。注意,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罩50的接合销54布置在引导槽26的直线槽部26A与倾斜槽部26B之间的边界部分处;而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低位置时,接合销54布置在引导槽26的直线槽部26A中。替代性地,接合销54可以设定成使得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接合销54布置在引导槽26的倾斜槽部26B中;而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低位置时,接合销54布置在引导槽26的直线槽部26B中。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接合销54可以进一步朝向罩50的顶部端部侧布置。采用这种方法,降低了当椅垫34从椅垫34布置在其最高位置的状态向下运动时接合销54与引导槽26的内周部的压接触的力。因此,能够使罩50平顺地摆动。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引导槽26构造成包括直线槽部26A和倾斜槽部26B,然而引导槽26可以构造成仅具有直线槽部26A。在这种情况下,引导槽26A可以布置成朝向车辆后方逐渐向上略微倾斜。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引导槽26设置在下装饰件22处,然而其中设置有引导槽26的构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将单独的支架固定至上部轨道16。然后,在用作本发明的运动构件的此支架中形成引导槽26。S卩,引导槽26可以设置在与上部轨道16 —体地运动的任意构件处。在这种情况下,椅垫34通过升降机构30间接地联接至此支架。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罩50的支承部52由外装饰件38可旋转地支承,然而用于支承该支承部52的构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支承部52可以由侧框架36可旋转地支承。g卩,罩50的支承部52可以由与椅垫34 —体地枢转的任意构件进行支承。<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座椅100中,其构造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前座椅10的构造基本上相同,然而在以下几点有所不同前座椅100未配装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支承杆46或者未配装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下装饰件22的容置部24。如图5所示,竖立件20的车辆后方端部中形成有螺纹部102。用作接合部的第一带台阶螺钉104旋拧在该螺纹部102中。注意,图5中的图示中省略了外装饰件38和下装饰件22。 罩50也形成为弯曲的以形成从侧部所见的朝向车辆后侧突出的形状,并且形成有基本上U形横截面的轮廓。位于罩50的车辆右侧的罩侧壁56的上部处设置有支承部52。支承部52形成为缩进形状,穿过该支承部52的中心部形成有通孔52A。用作支承轴的第二带台阶螺钉106插入该通孔52A中,并且该第二带台阶螺钉106旋拧至椅垫34的侧框架36中。从而由侧框架36可旋转地支承罩50。如图6和图7所示,罩50的顶部端部布置在外装饰件38的后侧壁42的车辆前方侦牝且在罩50与外装置件38之间设有微小空隙。注意,为了便于说明,图6和图7所示罩50和竖立件20为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以相对置的位置关系进行布置的罩50和竖立件20。如图5所示,罩50的下部部分中设置有狭槽108。狭槽108沿着罩50的长度方向形成,并且朝向罩50的底部端部开口。狭槽108的宽度尺寸设定成稍大于竖立件20的板厚尺寸,并且竖立件20布置在狭槽108内。用作滑槽的引导槽26设置在罩50的车辆右侧处的罩侧壁56的底部端部中。引导槽26形成为沿着罩50的曲线方向弯曲。由此使引导槽26总体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第一带台阶螺钉104以引导槽26能够相对于第一带台阶螺钉104滑动的构造插入穿过引导槽26内侧。换言之,第一带台阶螺钉104构造成能够相对于引导槽26滑动。从而将罩50的底部端部构造成能够相对于竖立件20进行相对运动。如图6所示,当椅垫34布置在其最高位置时,第一带台阶螺钉104布置在引导槽26的车辆后方部分处,并且罩50布置成相对于上部轨道16倾斜。当椅垫34从此状态朝向第一枢转方向侧(沿图6中的箭头A方向)枢转时,罩50绕第二带台阶螺钉106的轴线旋转,并且与第二带台阶螺钉106 —起朝向第一枢转方向侧枢转。当第二带台阶螺钉106向第一枢转方向侧进一步枢转时,罩50的引导槽26相对于第一带台阶螺钉104朝向车辆前方运动(相对于竖立件20进行相对运动)。因此,允许罩50的摆动(运动)以跟随椅垫34的枢转(运动)。因此,罩50摆动为向下倾斜。随后,如图7所示,当外装饰件38 (椅垫34)布置在其最低位置时,罩50以倾斜状态容置在外装饰件38(椅垫34)与上部轨道16之间。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显示出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相似的操作和有益效果,但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与支承杆46配合在一起的罩52的支承部52的特征除外。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带台阶螺钉104旋拧至竖立件20中,然而将第一带台阶螺钉104旋拧至其中的构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以设置固定至上部轨道106的单独的支架,并且可以将该支架的构造制成为使得将第一带台阶螺钉104旋拧至这些支架中,这些支架中的每一个均用作本发明的运动构件。即,第一带台阶螺钉104可以设置在与上部轨道106 —起一体地运动的任意构件中。在这种情况下,椅垫34通过升降机构30间接地联接至支架。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罩50的支承部52也由侧框架36可旋转地支承,然而可旋转地支承所述支承部52的构件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支承部52可以由外装饰件38可旋转地支承。换言之,罩50的支承部52可以由与椅垫34 —起一体地枢转的任意构件支承。另外,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和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罩50的顶部端部(支承部52)可旋转地联接至椅垫34,并且罩50的底部端部联接至竖立件单元18,从而能够相对于竖立件单元18 (竖立件20、下装饰件22)进行相对运动。替代性地,可以将构造制成为使得罩50的顶部端部联接成能够相对于椅垫34进行相对运动,并且罩50的底部端部联接成能够相对于竖立件单元18 (竖立件20和下装饰件22)旋转。在如应用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情况的示例中,罩50的接合销54旋转地联接至下装饰件22。省略了支承杆46,在外装饰件38的主体部40和侧壁44的相应的相向表面中设置有呈具有底部的轮廓的引导槽26,并且在罩50的顶部端部处设置有在引导槽26内滑动的新的接合销(本发明的接合部)。引导槽26可以形成为与调节椅垫34的上下方向位置时椅垫34的运动(枢转)路径相匹配,构造成使得罩50的位于后侧壁42的车辆前方处的顶部端部能够相对于椅垫34进行相对运动。在如应用于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情况的示例中,支承部52设置在罩50的底部端部处,并且支承部52通过第二带台阶螺钉106可旋转地联接至竖立件20。引导槽26设置在罩50的顶部端部处,并且第一带台阶螺钉104可滑动地插入穿过引导槽26内,并且第一带台阶螺钉104被旋拧至侧框架36中。可以将构造制成为使引导槽26形成为与调节椅垫34的上下方向位置时椅垫34的运动(枢转)路径相匹配,使得罩50的位于后侧壁42的车辆前方侧的顶部端部能够相对于椅垫34进行相对运动。因此,当调节椅垫34的上下方向位置时,通过椅垫34相对于罩50的顶部端部进行相对运动而允许椅垫34的枢转。因此,由于在这些情况下,罩50也不在顶部端部与底部端部之间弯曲,故而能够增强罩50的美感。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座椅,包括 运动构件,所述运动构件与构造成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运动的轨道一体地运动; 椅垫,所述椅垫通过升降机构联接至所述运动构件,所述椅垫布置在所述轨道上方,并且所述椅垫构造成使得所述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能够通过所述升降机构来调节;以及空隙遮蔽构件,所述空隙遮蔽构件在所述椅垫的车辆后方下部与所述轨道之间延伸以遮蔽所述椅垫与所述轨道之间的空隙, 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至所述椅垫,并且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联接至所述运动构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运动构件进行相对运动,或者, 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顶部端部联接至所述椅垫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椅垫进行相对运动,并且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底部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至所述运动构件,以及所述空隙遮蔽构件从所述顶部端部至所述底部端部一体地形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底部端部相对于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布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 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至所述椅垫,并且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底部端部联接至所述运动构件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运动构件进行相对运动; 在出自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底部端部或者所述运动构件的ー个位置处设置有接合部;以及 在出自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底部端部或者所述运动构件的另一位置处设置有滑槽,所述接合部与所述滑槽以可滑动的方式相接合。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 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联接至所述椅垫且能够相对于所述椅垫进行相对运动,并且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底部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至所述运动构件; 在出自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或者所述椅垫的ー个位置处设置有接合部;以及 在出自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或者所述椅垫的另一位置处设置有滑槽,所述接合部与所述滑槽以可滑动的方式相接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 所述车辆座椅还包括联接构件,所述联接构件构成所述升降机构的一部分,所述联接构件的第一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至所述运动构件,且所述联接构件的第二端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联接至所述椅垫,并且,所述联接构件通过其旋转来调节所述椅垫的在上下方向上的位置;以及 从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至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底部端部的距离设定为比从所述联接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至所述联接构件的所述第二端部的距离短。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相对于所述椅垫的车辆后方端部朝向车辆前方布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滑槽布置在所述轨道上方并且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中,所述椅垫包括支承轴,所述支承轴与所述空隙遮 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配合在一起,并且所述支承轴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所述空隙遮蔽构件的所述顶部端部。
全文摘要
一种车辆座椅,包括运动构件,其与构造成沿车辆前后方向运动的轨道一起一体地运动;椅垫,其通过升降机构联接至运动构件,椅垫布置在轨道上方、并且构造成使得椅垫的上下方向位置能够通过升降机构来调节;以及空隙遮蔽构件,其在椅垫的车辆后方下部与轨道之间延伸以遮蔽椅垫与轨道之间的空隙。空隙遮蔽构件从顶部端部至底部端部一体地形成。
文档编号B60N2/44GK103042952SQ20121038013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1日
发明者佐佐木良隆, 大河原裕介, 稻叶弘明 申请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