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80886阅读:79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充气轮胎,其可以提高耐偏磨损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其具有对称胎面花纹,以轮胎赤道面(CL)上的周向主槽(3)为中央主槽(31),将与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邻接的肋条状陆部(4)作为侧方肋条状陆部(41),包括:周向细槽(5),其从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开始,在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40~60%范围内,沿轮胎周向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宽度方向细槽(6),其在轮胎周向上配置有多个,设置在侧方肋条状陆部上,一端连通到与所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周向主槽并终止于所述周向主槽,另一端连通到周向细槽并终止于所述周向细槽,并且其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
【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耐偏磨损性能以及湿路性能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JATMA规定的小型卡车用充气轮胎等主要用于本地行驶,中低速行驶时会反复多次地走走停停,因此,要求其具备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和抓地力(湿路性能)。另外,主要用于本地行驶的充气轮胎要想在旋转过程中使磨损均匀,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优选前后左右都可以交换,因此,希望采用对称胎面花纹。
[0003]以往,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共计3条槽,即位于轮胎赤道面上的I条中央周向槽、以及分别位于该中央周向槽与两胎面端之间的一对侧方周向槽。通过这些周向槽,划分形成4列肋条。中央周向槽和侧方周向槽之间的肋条设有从中央周向槽沿与轮胎周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条横槽、连通到该横槽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一细槽部、连通到第一细槽部的第一横沟槽、连通到第一横沟槽并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二细槽部以及连通到第二细槽部和横槽的第二横沟槽。
[0004]另外,以往相对于上述专利文献2的充气轮胎,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进而设有一端在侧方周向槽处开口,另一端与第二细槽部连通并持续到第一横沟槽,相对于轮胎赤道面倾斜地延伸的倾斜沟槽。
[0005]另外,以往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设置的3条周向主槽之间分别划分出肋条状陆部,在该肋条状陆部上设置I条周向副槽以及在周向主槽和周向副槽之间进行连通的宽度方向槽,划分形成块状陆部。
[0006]现有技术文献
[0007]专利文献
[0008]【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开2010-12965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0-149761号公报
[0010]【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2-867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11]发明拟解决的问题
[0012]上述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在肋条状陆部(肋条)上设有周向副槽(第一细槽部及第二细槽部),并设有对该周向副槽(第一细槽部及第二细槽部)和中央的周向主槽(中央周向槽)进行连通的宽度方向槽(横槽),在中央的周向槽(中央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划分形成块状陆部。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这种充气轮胎在中央的周向槽(中央周向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划分出块状陆部,使该部分的刚性降低,因此,在主要用于本地行驶时,由于中低速行驶时反复地走走停停,胎面部的中央区域容易发生早期磨损(中央磨损)。也就是说难以满足耐磨损性能的要求。
[0013]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开发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及湿路性能的充气轮胎。
[0014]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001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第一发明的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的胎面上具有以轮胎赤道面为界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对称的对称胎面花纹,并且通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形成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条肋条状陆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周向主槽位于上述轮胎赤道面上时,将上述轮胎赤道面上的周向主槽作为中央主槽,上述周向主槽不在上述轮胎赤道面上时,将上述轮胎赤道面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各周向主槽一并作为中央主槽,在将与上述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邻接的肋条状陆部作为侧方肋条状陆部时,包括:周向细槽,其从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开始,在大于等于该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内,沿轮胎周向延伸,且所形成的槽深比上述周向主槽浅;宽度方向细槽,其在轮胎周向上配置有多个,设置在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上,一端连通到与该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周向主槽并终止于该周向主槽,另一端连通到上述周向细槽并终止于该周向细槽,并且其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上述周向主槽浅,其中使以上述周向细槽为界的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肋条状,使以上述周向细槽为界的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块状。
[0016]根据该充气轮胎,在周向细槽的作用下,具有轮胎周向排水性,在宽度方向细槽的作用下,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排水性,从而可以提高湿路性能(在湿滑路面的操纵性及制动性)。另外,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中央主槽侧)为肋条状,从而可以抑制不必要的刚性降低,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尤其是在主要用于本地行驶时,可以抑制由于中低速行驶时反复地走走停停导致的胎面部中央区域发生早期磨损(中央磨损)。此夕卜,通过将周向细槽设置在大于等于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即轮胎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处,侧方肋条状陆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变小,因此可以抑制偏磨损。其结果为可以提高耐偏磨损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并且,根据该充气轮胎,由于其具有对称胎面花纹,在旋转过程中可以前后左右交换,从而可以使磨损均匀,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
[0017]另外,第二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一发明中,将上述周向细槽及上述宽度方向细槽的最大槽深设为大于等于上述周向主槽槽深的10%、小于等于40%的范围。
[0018]根据该充气轮胎,如果周向细槽及宽度方向细槽的最大槽深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槽深的10%,则可以更加发挥排水性,获得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另外,如果周向细槽及宽度方向细槽的最大槽深为小于等于周向主槽槽深的40%,则可以进一步抑制侧方肋条状陆部的刚性降低,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
[0019]另外,第三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一或第二发明中,在上述周向细槽或上述宽度方向细槽中任一方的槽底形成槽底沟槽。
[0020]根据该充气轮胎,由于周向细槽及宽度方向细槽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可以利用槽底沟槽填补该槽深差,从而可以使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肋条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保持均匀,并使侧方肋条状陆部的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抑制偏磨损。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
[0021]另外,第四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三发明中,形成于上述宽度方向细槽槽底的槽底沟槽连通到上述周向主槽,在上述周向主槽到大于等于上述周向细槽的距离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内延伸。
[0022]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将槽底沟槽连通到周向主槽,可以提高从宽度方向细槽向周向主槽的排水性。并且,通过将槽底沟槽设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到周向细槽的距离的40%,可以获得显著提高排水性的效果;设为小于等于60%,可以获得使侧方肋条状陆部的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的显著效果。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
[0023]另外,第五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三发明中,形成于上述周向细槽槽底的槽底沟槽配置在大于等于上述宽度方向细槽连通到上述周向细槽的部位的间隔的6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
[0024]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将槽底沟槽设为大于等于宽度方向细槽连通到周向细槽的部位的间隔的60%,可以获得显著提高排水性的效果;设为小于等于90%,可以获得使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肋条状及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的显著效果。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
[0025]此外,第六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三至第五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将上述槽底沟槽从上述胎面开始的最大槽深设为大于等于上述周向主槽槽深的60%、小于等于90%的范围。
[0026]通过将槽底沟槽从胎面开始的最大槽深设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槽深的60%,可以获得显著提高排水性的效果;设为小于等于90%,可以获得使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肋条状及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的显著效果。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
[0027]另外,第七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六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构成上述中央主槽的上述周向主槽及上述周向细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保持相同的距离并沿轮胎宽度方向弯曲或弯曲而形成。
[0028]根据该充气轮胎,构成中央主槽的周向主槽弯曲或弯曲而形成,因此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都具有边缘部分,从而可以提高湿路性能。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周向细槽及周向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保持相同的距离,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肋条状及块状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因此可以获得使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肋条状及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的显著效果。
[0029]另外,第八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七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上述中央主槽的槽宽为大于等于轮胎赤道面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3%、小于等于15%的范围,于其间相对于上述中央主槽设置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各上述周向主槽距离轮胎赤道面的位置为大于等于轮胎赤道面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50%、小于等于60%的范围。
[0030]轮胎容易以胎面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为起点,发生滑水(hydroplaning)现象。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对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中央主槽槽宽加以规定,并且将与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周向主槽的位置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可以提高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排水性,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湿路性能。
[0031]此外,第九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八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构成上述胎面部的胶料在20°C下的JIS硬度为大于等于60、小于等于75的范围。
[0032]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使构成胎面部的胶料在20°C下的JIS硬度为大于等于60,可以通过适当的硬度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
[0033]另外,第十发明的充气轮胎特征在于,在第一至第九发明中的任一发明中,其适用于规定内压在小于等于600kPa的小型卡车用充气轮胎。
[0034]根据该充气轮胎,由于其主要用于本地行驶,中低速行驶时会反复多次地走走停停,因此,要求其具备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和抓地力(湿路性能)。根据该充气轮胎,作为主要用于本地行驶的小型卡车用充气轮胎,可以满足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和抓地力的要求。
[0035]发明效果
[0036]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可以提高耐偏磨损性能以及湿路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平面图。
[0038]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其他例的平面图。
[0039]图3是图1及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部分放大剖面图。
[0040]图4是图1及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部分放大平面图。
[0041]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其他例的平面图。
[0042]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0043]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0044]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0045]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以下,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且容易置换或者实质上相同的内容。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多个改进例可以在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的范围内任意组合。
[0047]图1及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平面图,图3是图1及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部分放大剖面图,图4是图1及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部分放大平面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其他例的平面图。。
[0048]以下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I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上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充气轮胎I的旋转轴正交,同时通过充气轮胎I的轮胎宽度中心的平面。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充气轮胎I周向的线。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标记和轮胎赤道面相同的符号“CL”。
[0049]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组成,在充气轮胎I的轮胎径向最外侧露出,其表面作为胎面2a,构成充气轮胎I的轮廓。
[0050]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在胎面部2上具有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对称的对称胎面花纹。具体来说,胎面部2在胎面2a上,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并列设有至少3条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3(图1中为3条,图2中为4条)。并且,胎面部2在胎面2a上,通过至少3条周向主槽3,形成有至少4条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肋条状陆部4(图1中为4条,图2中为5条)。另外,对称胎面花纹表示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翻过来时,胎面花纹为相同的形状。此外,对称胎面花纹包括以轮胎赤道面CL为界,在轮胎周向上相位偏移者。
[0051]继而,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向主槽3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时,以轮胎赤道面CL上的周向主槽3为中央主槽31。另外,如图2所示,周向主槽3不在轮胎赤道面CL上时,将轮胎赤道面CL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2条周向主槽3 —并作为中央主槽31。将与中央主槽3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邻接的肋条状陆部4作为侧方肋条状陆部41。另夕卜,图中虽未明示,但当周向主槽3为5条时,由于周向主槽3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所以以轮胎赤道面CL上的周向主槽3为中央主槽31。并且,将与上述各中央主槽3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邻接的肋条状陆部4作为侧方肋条状陆部41。
[0052]侧方肋条状陆部41形成有槽宽比周向主槽3窄的周向细槽5以及宽度方向细槽6。在侧方肋条状陆部41中,周向细槽5从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开始,在大于等于该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内,沿轮胎周向延伸而设置。该周向细槽5所形成的槽深D2(参考图3)比周向主槽3的槽深Dl (参考图3)浅。另夕卜,宽度方向细槽6在轮胎周向上配置有多个,其在侧方肋条状陆部41中,一端连通到与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周向主槽3并终止于该周向主槽3,另一端连通到周向细槽5并终止于该周向细槽5,并且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而设置。该宽度方向细槽6所形成的槽深D3(参考图3)比周向主槽浅3的槽深Dl (参考图3)。
[0053]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中,将周向主槽3的槽深Dl设为大于等于7mm、小于等于12mm的范围,将槽宽设为大于等于8.0mm、小于等于15.0mm的范围。另外,将周向细槽5及宽度方向细槽6的槽深D2、D3设为上述规定的范围,将槽宽设为大于等于1.0mm、小于等于5.0mm的范围。
[0054]继而,侧方肋条状陆部41通过周向细槽5及宽度方向细槽6,将以周向细槽5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中央主槽31侧)形成为肋条状,利用多个宽度方向细槽6,将以周向细槽5为界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形成为块状。
[0055]根据这种充气轮胎1,在周向细槽5的作用下,具有轮胎周向排水性,在宽度方向细槽6的作用下,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排水性,从而可以提高湿路性能(在湿滑路面的操纵性及制动性)。另外,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中央主槽31侧),可以通过肋条形状来抑制不必要的刚性降低,提高耐偏磨损性能。尤其是在主要用于本地行驶时,可以抑制由于中低速行驶时反复地走走停停导致的胎面部2的中央区域发生早期磨损(中央磨损)。此外,通过将周向细槽5设置在大于等于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W的40 %、小于等于60 %的范围,S卩轮胎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处,侧方肋条状陆部41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刚性差变小,因此可以抑制偏磨损。其结果为可以提高耐偏磨损性能以及湿路性能。并且,根据该充气轮胎1,由于其具有对称胎面花纹,在旋转过程中可以前后左右交换,从而可以使磨损均匀,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
[0056]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将周向细槽5以及宽度方向细槽6的最大槽深D2、D3设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的槽深Dl的10%、小于等于40%的范围。
[0057]根据该充气轮胎1,如果周向细槽5及宽度方向细槽6的最大槽深D2、D3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的槽深Dl的10%,则可以更多地发挥排水性,获得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另外,如果周向细槽5及宽度方向细槽6的最大槽深D2、D3为小于等于周向主槽3的槽深Dl的40%,则可以更加抑制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刚性降低,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另外,为了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更优选将周向细槽5以及宽度方向细槽6的最大槽深D2、D3设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的槽深Dl的20%以上、小于等于30%的范围。
[0058]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在周向细槽5或者宽度方向细槽6中任一方的槽底形成槽底沟槽7、8。
[0059]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具有胎面沟槽9,其一端连通到周向主槽3,另一端终止于肋条状陆部4并且在胎面2a上开口。将沟槽7、8、9的槽宽设为小于等于1.0mm。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在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肋条状陆部4的胎面2a上没有配置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的槽深Dl的10%的细槽或沟槽。
[0060]槽底沟槽7从周向细槽5的槽底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形成,沿周向细槽5的延伸方向(轮胎周向)延伸、设置。另外,在图4中,槽底沟槽7沿周向细槽5的槽壁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图中虽未明示,但槽底沟槽7也可以形成于周向细槽5的槽底中央。另外,槽底沟槽7沿周向细槽5的槽壁形成时,可以形成于周向细槽5的两槽壁中的任一个或两个上。槽底沟槽8从宽度方向细槽6的槽底朝向轮胎径向内侧形成,沿宽度方向细槽6的延伸方向延伸而设置。另外,在图4中,槽底沟槽8沿宽度方向细槽6的槽壁形成。但并不限定于此,图中虽未明示,但槽底沟槽8也可以形成于宽度方向细槽6的槽底中央。另外,槽底沟槽8沿宽度方向细槽6的槽壁形成时,可以形成于宽度方向细槽6的两槽壁中的任一个或两个上。
[0061]根据该充气轮胎1,由于周向细槽5及宽度方向细槽6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3,可以利用槽底沟槽7、8填补该槽深差,从而可以使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肋条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保持均匀,并使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抑制偏磨损。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
[0062]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形成于宽度方向细槽6槽底的槽底沟槽8连通到周向主槽3,在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到周向细槽5的距离SI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内延伸。
[0063]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将槽底沟槽8连通到周向主槽3,可以提高从宽度方向细槽6向周向主槽3的排水性。并且,通过将槽底沟槽8设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到周向细槽5的距离SI的40%,可以获得显著提高排水性的效果;设为小于等于60%,可以获得使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的显著效果。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另外,为了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更优选使槽底沟槽8大于等于在周向主槽3到周向细槽5的距离SI的45%、小于等于55%的范围内延伸。
[0064]另外,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形成于周向细槽5槽底的槽底沟槽7配置在大于等于宽度方向细槽6连通到周向细槽5的部位的间隔S2的6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在图4中,在宽度方向细槽6连通到周向细槽5的部位的间隔S2中配置有多个槽底沟槽7,以其总数为对象。
[0065]根据该充气轮胎I,通过将槽底沟槽7设为大于等于宽度方向细槽6连通到周向细槽5的部位的间隔S2的60%,可以获得显著提高排水性的效果;设为小于等于90%,可以获得使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肋条状及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的显著效果。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另外,为了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更优选使槽底沟槽7配置在大于等于宽度方向细槽6连通到周向细槽5的部位的间隔S2的70%、小于等于80%的范围内。
[0066]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将槽底沟槽7、8从胎面2a开始的最大槽深D4设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的最大槽深Dl的60%、小于等于90%的范围。
[0067]使槽底沟槽7、8从胎面2a开始的最大槽深D4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的最大槽深Dl的60%,可以获得显著提高排水性的效果;设为小于等于90%,可以获得使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肋条状及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的显著效果。其结果为可以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另外,为了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更优选将槽底沟槽7、8从胎面2a开始的最大槽深D4设为大于等于周向主槽3的最大槽深Dl的70%、小于等于80%的范围。
[0068]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构成中央主槽31的周向主槽3及周向细槽5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保持相同的距离并沿轮胎宽度方向弯曲或弯曲而形成。另夕卜,图5表示的是周向主槽3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时的情况,该情况下,以轮胎赤道面CL上的周向主槽3为中央主槽31。图中虽未明示,但当周向主槽3不在轮胎赤道面CL上时,将轮胎赤道面CL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2条周向主槽3 —并作为中央主槽31,因此,2条中央主槽31沿轮胎宽度方向弯曲或弯曲而形成。
[0069]根据该充气轮胎1,构成中央主槽31的周向主槽3弯曲或弯曲而形成,因此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都具有边缘部分,从而可以提高湿路性能。这种情况下,通过使周向细槽5及周向主槽3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保持相同的距离,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肋条状及块状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在轮胎周向上均匀,因此可以获得使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肋条状及块状的刚性在轮胎宽度方向及轮胎周向上保持均匀的显著效果。
[0070]此外,如图1、图2或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中央主槽31的槽宽为大于等于轮胎赤道面CL到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L的3%、小于等于15%的范围,于其间相对于中央主槽31邻接设置侧方肋条状陆部41的各周向主槽3,其距离轮胎赤道面CL的位置为大于等于轮胎赤道面CL到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L的50%、小于等于60%的范围。
[0071]另外,离开轮胎赤道面CL而设置的各周向主槽3距离轮胎赤道面CL的位置为该周向主槽3的槽宽中央位置。
[0072]这里,接地端T是指接地区域(将充气轮胎I组装到正规轮辋中,并且填充正规内压,同时施加正规负载的70%负载时,该充气轮胎I的胎面部2的胎面2a与路面接触的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两最外端,在图1、图2、图5中,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示有接地端T。另外,将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间隔设定为接地宽度TW,在对称胎面花纹的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中,轮胎赤道面CL到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L相当于接地宽度TW的1/2。
[0073]另外,正规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或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此外,正规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1US COLD INFLAT1N PRESSURES”中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 INFLAT1N PRESSURES”。此外,正规负载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TRA 所规定的 “TIRE LOAD LIMITS AT VAR1US COLD INFLAT1N PRESSURES” 中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LOAD CAPACITY”。
[0074]轮胎容易以胎面2a的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为起点,发生滑水现象。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1,对配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中央主槽31的槽宽加以规定,并且将与中央主槽3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周向主槽3的位置配置在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可以提高轮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排水性,从而可以更进一步地提高湿路性能。
[0075]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构成胎面部2的胶料在20°C下的JIS硬度为大于等于60、小于等于75的范围。
[0076]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使构成胎面部2的胶料在20°C下的JIS硬度为大于等于60,可以通过适当的硬度获得显著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显著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构成胎面部2的胶料在20°C下的JIS硬度为75这一数值是常规充气轮胎所使用的最大值。另外,为了获得更加显著的提高耐偏磨损性能的效果以及更加显著的提高湿路性能的效果,优选将构成胎面部2的胶料在20°C下的JIS硬度设为大于等于65、小于等于70的范围。
[0077]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优选适用于规定内压为小于等于600kPa的小型卡车用充气轮胎。
[0078]小型卡车用充气轮胎主要用于本地行驶,中低速行驶时会反复多次地走走停停,因此,要求其具备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和抓地力(湿路性能)。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作为主要用于本地行驶的小型卡车用充气轮胎,可以满足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和抓地力的要求。
[0079]实施例
[0080]图6?图9是表不本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在本实施例中,针对条件不同的多种充气轮胎,开展有关耐偏磨损性能及湿路性能(湿路制动性能)的性能试验。
[0081]在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为205/85R16 117/115L LTR肋条的充气轮胎组装到正规轮辋上,填充正规内压,安装到试验车辆(载重3t的小型卡车)上。
[0082]耐偏磨损性能的评估方法为,利用上述试验车辆,以平均速度60km/h行驶5万km后,测量肋条状陆部发生的偏磨损(侧方肋条状陆部和其他肋条状陆部的胎面磨损量的差值)。然后,依据该测量结果,以常规例为基准(100),通过指数进行评估。该评估中,数值越大表示耐偏磨损性能越优秀。
[0083]湿路性能的评估方法是利用上述试验车辆,在水深10±lmm的湿滑路面测试场上,测量初始速度60km/h下的制动距离。然后,依据该测量结果,以常规例为基准(100),通过指数进行评估。该评估中,数值越大表示湿路性能越优秀。
[0084]图6及图7是在胎面部配置4条周向主槽,划分出5条肋条状陆部的充气轮胎。也就是说周向主槽不在轮胎赤道面上。常规例I的充气轮胎针对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配置多个宽度方向细槽,使侧方肋条状陆部为块状,其中所述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与轮胎赤道面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周向主槽(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邻接,所述宽度方向细槽的各端连通到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周向主槽,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另外,比较例I的充气轮胎针对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配置周向细槽,使侧方肋条状陆部成为2条肋条状,其中所述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与轮胎赤道面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周向主槽(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邻接,所述周向细槽沿轮胎周向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另外,相对于比较例I的充气轮胎,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在侧方肋条状陆部配置多个宽度方向细槽,使侧方肋条状陆部为块状,其中所述宽度方向细槽连通到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周向主槽,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该常规例1、比较例1、比较例2的充气轮胎在其他肋条状陆部上没有形成细槽。另外,比较例I及比较例2以常规例I为基准进行评估。
[0085]另一方面,如图6及图7所示,实施例1?实施例41的充气轮胎针对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包括:周向细槽,其从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开始,在大于等于该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内,沿轮胎周向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宽度方向细槽,其在轮胎周向上配置有多个,一端连通到与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周向主槽并终止于该周向主槽,另一端连通到周向细槽并终止于该周向细槽,并且其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其中使以周向细槽为界的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肋条状,使以周向细槽为界的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块状,所述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与轮胎赤道面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各周向主槽(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邻接。本实施例1?实施例41的充气轮胎在其他肋条状陆部上没有形成细槽。实施例4?实施例8的充气轮胎对细槽槽深加以规定。实施例9?实施例18的充气轮胎在宽度方向细槽的槽底形成有槽底沟槽。实施例19?实施例28的充气轮胎在周向细槽的槽底形成有槽底沟槽。实施例29?实施例38的充气轮胎在宽度方向细槽及周向细槽的槽底形成有槽底沟槽。实施例39及实施例41的充气轮胎的周向主槽及周向细槽弯曲(参考图5)。实施例40及实施例41的充气轮胎满足中央主槽的槽宽以及邻接的周向主槽的位置规定。另夕卜,实施例1?实施例41以常规例I为基准进行评估。
[0086]图8及图9是在胎面部配置3条周向主槽,划分出4条肋条状陆部的充气轮胎。也就是说,周向主槽配置在轮胎赤道面上。常规例2的充气轮胎针对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配置多个宽度方向细槽,使侧方肋条状陆部为块状,其中所述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与轮胎赤道面上的周向主槽(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邻接,所述宽度方向细槽的各端连通到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周向主槽,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另外,比较例3的充气轮胎针对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配置周向细槽,使侧方肋条状陆部成为2条肋条状,其中所述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与轮胎赤道面上的周向主槽(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邻接,所述周向细槽沿轮胎周向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另外,相对于比较例3的充气轮胎,比较例4的充气轮胎在侧方肋条状陆部配置多个宽度方向细槽,使侧方肋条状陆部为块状,其中所述宽度方向细槽连通到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周向主槽,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该常规例2、比较例3、比较例4的充气轮胎在其他肋条状陆部上没有形成细槽。另外,常规例2是以常规例I为基准的指数,比较例3及比较例4以该常规例2为基准进行评估。
[0087]另一方面,如图8及图9所示,实施例42?实施例82的充气轮胎针对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包括:周向细槽,其从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开始,在大于等于该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内,沿轮胎周向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宽度方向细槽,其在轮胎周向上配置有多个,一端连通到与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周向主槽并终止于该周向主槽,另一端连通到周向细槽并终止于该周向细槽,并且其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周向主槽浅,其中使以周向细槽为界的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肋条状,使以周向细槽为界的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块状,所述肋条状陆部(侧方肋条状陆部)与轮胎赤道面上的周向主槽(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邻接。本实施例42?实施例82的充气轮胎在其他肋条状陆部上没有形成细槽。实施例45?实施例49的充气轮胎对细槽的槽深加以规定。实施例50?实施例59的充气轮胎在宽度方向细槽的槽底形成有槽底沟槽。实施例60?实施例69的充气轮胎在周向细槽的槽底形成有槽底沟槽。实施例70?实施例79的充气轮胎在宽度方向细槽及周向细槽的槽底形成有槽底沟槽。实施例80及实施例82的充气轮胎的周向主槽及周向细槽弯曲(参考图5)。实施例81及实施例82的充气轮胎满足中央主槽的槽宽以及邻接的周向主槽的位置规定。另外,实施例42?实施例82以常规例2为基准进行评估。
[0088]如图6?图9的试验结果所示,可知实施例1?实施例82的充气轮胎的耐偏磨损性能及湿路性能得到了改善。
[0089]符号说明
[0090]I充气轮胎
[0091]2胎面部
[0092]2a 胎面
[0093]3周向主槽
[0094]31中央主槽
[0095]4肋条状陆部
[0096]41侧方肋条状陆部
[0097]5周向细槽
[0098]6宽度方向细槽
[0099]7、8槽底沟槽
[0100]9胎面沟槽
[0101]CL轮胎赤道面
[0102] T接地端
【权利要求】
1.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面部的胎面上具有以轮胎赤道面为界轮胎宽度方向两侧对称的对称胎面花纹,并且通过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形成沿轮胎周向延伸的至少4条肋条状陆部,其特征在于, 上述周向主槽位于上述轮胎赤道面上时,以上述轮胎赤道面上的周向主槽为中央主槽,上述周向主槽不在上述轮胎赤道面上时,将上述轮胎赤道面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各周向主槽一并作为中央主槽,将与上述中央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邻接的肋条状陆部作为侧方肋条状陆部时,包括: 周向细槽,其从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开始,在大于等于所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内,沿轮胎周向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上述周向主槽浅;和 宽度方向细槽,其在轮胎周向上配置有多个,设置在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上,一端连通到与所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邻接的周向主槽并终止于所述周向主槽,另一端连通到上述周向细槽并终止于所述周向细槽,并且其在轮胎周向上交叉延伸,所形成的槽深比上述周向主槽浅, 其中使以上述周向细槽为界的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肋条状,使以上述周向细槽为界的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块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周向细槽及上述宽度方向细槽的最大槽深设为大于等于上述周向主槽槽深的10%、小于等于40%的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周向细槽或上述宽度方向细槽中任一方的槽底形成槽底沟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宽度方向细槽槽底的槽底沟槽连通到上述周向主槽,在大于等于上述周向主槽到上述周向细槽的距离的40%、小于等于60%的范围内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形成于上述周向细槽槽底的槽底沟槽配置在大于等于上述宽度方向细槽连通到上述周向细槽的部位的间隔的60%、小于等于90%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槽底沟槽从上述胎面开始的最大槽深设为大于等于上述周向主槽槽深的60%、小于等于90%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中央主槽的上述周向主槽及上述周向细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保持相同的距离并沿轮胎宽度方向弯曲或弯曲而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中央主槽的槽宽为大于等于轮胎赤道面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3%、小于等于15%的范围,于其间相对于上述中央主槽设置上述侧方肋条状陆部的各上述周向主槽距离轮胎赤道面的位置为大于等于轮胎赤道面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的50%、小于等于60%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构成上述胎面部的胶料在20°C下的JIS硬度为大于等于60、小于等于75的范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适用于规定内压在小于等于600kPa的小型卡车用充气轮胎。
【文档编号】B60C11/04GK104379370SQ201380029239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6日
【发明者】永吉胜智 申请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