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7028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对耕耘作业机或者播种作业机等对地作业机进行牵引的农业作业用拖拉机的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作为作业车辆的拖拉机中有下述这样的拖拉机,即:在操纵坐席的至少左右任意一方配置的扶手(armrest)的上表面,集中地配置用于设定/调节行驶机体、旋耕机的作业状态的多个作业系统操作机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上述相关结构的拖拉机的一个例子。在专利文献1的拖拉机中,在位于操纵坐席的行进方向右侧的扶手上配置有作为作业系统操作机构的作业机升降杆(作业部定位杆),在相对于操纵坐席而言的扶手外侧配置有作为行驶系统操作机构的节气门杆(主变速杆)。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3741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行驶系统操作机构配置在离开操纵坐席的位置,所以每次要改变作业车辆的行驶速度时,都需要使手从方向盘大幅度移开,其操作性不佳。另外,虽然作业系统操作机构配置在扶手上,但是行驶系统操作机构配置在扶手的外侧。因此,操作者在操作行驶系统操作机构时,至少需要从肘部向前方挪动,根据其操作姿势,有时扶手成为障碍。另外,扶手的角度调节是有级调节,需要工具。扶手是悬架支撑构造,在刚性确保方面显得比较麻烦。此外,在使驾驶坐席水平旋转时,扶手后部会碰撞到侧柱内侧面,因此需要在侧柱和扶手之间确保较大的间隙。

另外,如果在扶手前部设置主变速杆和电位计,则无法将扶手前部形成为紧凑型。扶手变大,将碰到操作者的脚。存在主变速杆的操作力不稳定的问题。此外,还存在如下问题:在座位旋转时,与内饰壁之间的间隙变得不够,在扶手的前部侧面配置有液压升降刻度盘时,无法提高液压升降刻度盘的操作性,无法减少误操作。

本申请的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对上述现状进行研讨而对之改善后的作业车辆。

本申请的发明的作业车辆是在行驶机体上装设操纵坐席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所述操纵坐席的侧方配置扶手,构成为:设置能够改变所述扶手的安装角度的倾斜调节部件(螺丝构造体),将所述扶手以能够通过所述倾斜调节部件的操作而被无级地调整的方式支撑于扶手支撑体。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构成为将所述扶手以能够改变安装角度的方式连结于所述操纵坐席的座位框架体的座板支撑框架部和靠背支撑框架部,将所述扶手双支撑于所述座位框架体。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从所述操纵坐席的座位框架体的座板支撑框架部竖立设置纵框架体,并从所述操纵坐席的靠背支撑框架部延伸设置横框架体,将所述扶手的后端侧借助扶手支点轴而连结于所述纵框架体与横框架体之间的连结部,并且使所述倾斜调节部件从下方侧抵接于所述扶手的前端侧下表面。

本申请的发明的作业车辆是在行驶机体上装设操纵坐席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所述操纵坐席的侧方配置扶手,也可以构成为:使所述扶手后部的外侧面朝向以所述操纵坐席的水平旋转轴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倾斜。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使与所述扶手后部对置的侧柱的内侧面朝向以所述操纵坐席的水平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弯曲。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将与所述扶手后部对置的侧柱的内侧面弯曲部和与所述扶手前部对置的侧柱的内侧面弯曲部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本申请的发明的作业车辆是在行驶机体上装设操纵坐席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所述操纵坐席的侧方配置扶手,构成为:将主变速杆的基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借助变速支点轴而设置于所述扶手前部的构造,通过连动链杆,将变速传感器连结于所述主变速杆的基端部。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使连动链杆的前端侧从所述变速传感器轴朝向前方突出,使所述连动链杆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设置,将所述连动链杆的前端侧连结于所述主变速杆的基端部。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变速支点轴上设置摩擦支撑用的螺旋弹簧,通过所述螺旋弹簧的弹压摩擦力,将所述主变速杆支撑于操作位置。

本申请的发明的作业车辆是在行驶机体上装设操纵坐席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所述操纵坐席的侧方配置扶手,是具备液压升降操作用的作业部位置刻度盘的构造,且在所述扶手前部的外侧面设置所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将所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形成为:能够进行侧面操作和上表面钮操作的形状。

在上述作业车辆中,也可以在所述扶手的比放手支撑面还低的位置配置旋转操作钮或者模式切换开关按键。

发明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作业车辆是在行驶机体上装设操纵坐席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所述操纵坐席的侧方配置扶手,构成为:设置有能够改变所述扶手的安装角度的螺丝构造体,将所述扶手以能够通过所述螺丝构造体的操作而被无级地调整的方式支撑于扶手支撑体,所以不使用工具,就能无级地改变所述扶手的安装姿势,能够提高操作者的乘坐性,并且能够提高配置在所述扶手的操作部的操作性,减少误操作。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因为构成为将所述扶手以能够改变安装角度的方式连结于:所述操纵坐席的座位框架体的座板支撑框架部和靠背支撑框架部,将所述扶手双支撑于所述座位框架体,所以能够通过双支撑构造简单地减少所述扶手的摇晃振动,能够容易地提高所述扶手的支撑刚性。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因为从所述操纵坐席的座位框架体的座板支撑框架部竖立设置纵框架体,并从所述操纵坐席的靠背支撑框架部延伸设置横框架体,借助扶手支点轴而将所述扶手的后端侧连结于所述纵框架体与横框架体之间的连结部,并且使所述螺丝构造体从下方侧抵接于所述扶手的前端侧下表面,所以能够在容易地提高所述扶手的支撑刚性的同时,能够通过所述螺丝构造体的升降操作而无级地改变所述扶手的安装角度,能够容易地将所述扶手支撑为适合于操作者感受的姿势。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作业车辆是在行驶机体上装设操纵坐席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所述操纵坐席的侧方配置扶手,因为使所述扶手后部的外侧面朝向以所述操纵坐席的水平旋转轴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倾斜,所以不需要在所述操纵坐席侧方的侧柱与所述扶手之间形成大的间隙,能够紧凑地构成所述操纵坐席和扶手安装部的构造,使侧柱接近所述操纵坐席侧方,从而能够提高所述侧柱上的杆或者开关类的操作性。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因为使与所述扶手后部对置的侧柱的内侧面朝向以所述操纵坐席的水平旋转轴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弯曲,所以即使向左右改变所述操纵坐席的朝向,也能够避免所述扶手后部与侧柱的碰撞,并且能够接近所述操纵坐席地来配置侧柱上表面的杆或者开关类。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因为将与所述扶手后部对置的侧柱的内侧面弯曲部和与所述扶手前部对置的侧柱的内侧面弯曲部形成为不同的形状,所以即使使所述扶手前部延伸设置为:易于操作主变速杆等的外朝向形状,也能够容易地防止外朝向形状的所述扶手前部碰撞到侧柱内侧面。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作业车辆是在行驶机体上装设操纵坐席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所述操纵坐席的侧方配置扶手,构成为:将主变速杆的基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借助变速支点轴而设置于所述扶手前部的构造,通过连动链杆,将变速传感器连结于所述主变速杆的基端部,所以能够所述扶手的前端部形成为紧凑型,能够防止操作者的脚抵接到所述扶手的前端部。因为能够将扶手的形状形成得较小,所以不会成为操作者的踏板操作的障碍,操作者能够舒适地作业。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因为使连动链杆的前端侧从所述变速传感器轴朝向前方突出,使所述连动链杆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设置,将所述连动链杆的前端侧连结于所述主变速杆的基端部,所以能够在所述扶手的前端部的空间中紧凑地配置所述主变速杆和变速传感器,并且能够容易地降低所述主变速杆与变速传感器的相对位置的制限。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因为构成为在所述变速支点轴上设置摩擦支撑用的螺旋弹簧,通过所述螺旋弹簧的弹压摩擦力,将所述主变速杆支撑于操作位置,所以例如与碟形弹簧构造相比,所述螺旋弹簧的设置空间狭小,却能够充分获得所述主变速杆的摩擦支撑力,能够简单地提高所述主变速杆的操作感,利用操作者的所述主变速杆操作,能够容易地选择最恰当的速度级,从而提高变速操作性。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作业车辆是在行驶机体上装设操纵坐席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所述操纵坐席的侧方配置扶手,是具备液压升降操作用的作业部位置刻度盘的构造,且在所述扶手前部的外侧面设置所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将所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形成为:能够进行侧面操作和上表面钮操作的形状,所以能够紧凑地形成所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设置部,并且无论从侧面或者上表面中的哪一个,都能够简单地操作所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能够容易地提高所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的操作性,减少误操作。例如,即使操纵坐席向左右旋转在作业上也没有问题,能够适当地操作所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

根据本申请的发明,因为在所述扶手的比放手支撑面还低的位置配置旋转操作钮或者模式切换开关按键,所以即使操作者将手放置在所述扶手上表面,也不会有误操作旋转操作钮或者模式切换开关按键,通过放置在所述扶手上表面的操作者的手指,能够适当地操作旋转操作钮或者模式切换开关按键。

附图说明

图1是拖拉机的左视图。

图2是拖拉机的右视图。

图3是拖拉机的俯视图。

图4是行驶机体的左视说明图。

图5是行驶机体的右视说明图。

图6是行驶机体的俯视图。

图7是从左后方观察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右后方观察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9是从左侧方观察行驶机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10是从右侧方观察行驶机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11是从左前方观察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右前方观察行驶机体的立体图。

图13是拖拉机的动力传递系统的骨架示意图。

图14是拖拉机的液压回路图。

图15是从左前方观察操纵坐席部的立体图。

图16是从左前方观察扶手部的立体图。

图17是图16的说明图。

图18是从右后方观察操纵坐席部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的放大说明图。

图20是操纵坐席部的右视图。

图21是图20的说明图。

图22是从右前方观察扶手部的立体图。

图23是图22的说明图。

图24是操纵坐席部的左视图。

图25是扶手部的左视图。

图26图25的说明图。

图27操纵坐席部的俯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申请发明具体化后的农业作业用拖拉机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8所示,拖拉机1的行驶机体2通过作为行驶部的左右一对前车轮3和相同的左右一对后车轮4被支撑。左右一对后车轮4相当于后方行驶部。构成为:在行驶机体2的前部搭载柴油发动机5(以下仅仅称之为发动机),通过由发动机5驱动后车轮4或前车轮3,拖拉机1进行前进后退行驶。发动机5通过发动机盖6(罩)被覆盖。在行驶机体2的上面设置驾驶室7。在该驾驶室7的内部配置有:操纵座席8、以及对前车轮3的转向进行操作的操纵驾驶盘9。在驾驶室7的左右外侧设置有供操作者乘降车用的脚踩踏板10。在驾驶室7底部的下侧设置有将燃料供给于发动机5的燃料箱11。

行驶机体2由具有前保险杠12以及前车轴箱体13的发动机框架14、和拆装自如地固定于发动机框架14后部的左右的机体框架15来构成。使前车轴16能够旋转地从前车轴箱体13的左右两端侧朝向外侧突出。借助前车轴16,将前车轮3安装在前车轴箱体13的左右两端侧。在机体框架15的后部连结有:用于使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适当变速并且传递给前后四个轮子3、3、4、4的变速箱体17。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以及变速箱体17的下面侧,利用螺栓紧固连结有:左右朝向外侧伸出的仰视呈矩形架板状的箱框架18。实施方式中的燃料箱11被分成左右2个。左右的燃料箱11被分配搭载在箱框架18的左右伸出部的上面侧。将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以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在变速箱体17的左右外侧面。将左右的后车轴20以能够旋转地插入于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之内。经由后车轴20而将后车轮4安装于变速箱体17。左右的后车轮4的上方通过左右的后挡泥板21被覆盖。

在变速箱体17的后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使例如旋耕机等对地作业机(省略图示)进行升降动作的液压式升降机构22。所述对地作业机借助由左右一对的下连杆23和上连杆24构成的3点连杆机构111而被连结于变速箱体17的后部。将PTO轴25朝向后方地突出设置于变速箱体17的后侧面,其中该PTO轴25用于将PTO驱动力传递给旋耕机等作业机。

在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朝向后方地突出设置的发动机5的输出轴(活塞杆),连结有飞轮26(参照图4~图6、图10以及图11)。借助在两端具有万向接头的动力传递轴29,而将从飞轮26朝向后方突出的主动轴27、和从变速箱体17前面侧朝向前方突出的输入副轴28连结起来(参照图4~图6)。如图13所示,在变速箱体17内配置有:液压无级变速机500、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行驶变速齿轮机构502、503、504以及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等。构成为: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以及动力传递轴29而被传递给变速箱体17的主变速输入轴28,通过液压无级变速机500以及行驶变速齿轮机构而被变速,该变速动力借助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而被传递给左右的后车轮4。

借助前车轮驱动轴31,将从内置有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的前车轴箱体13朝向后方突出的前车轮传递轴508连结于:从变速箱体17的前面下部朝向前方突出的前车轮输出轴30。构成为:由变速箱体17内的液压无级变速机500以及行驶变速齿轮机构(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确定的变速动力从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驱动轴31以及前车轮传递轴508并经由前车轴箱体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而被传递给左右的前车轮3。

接着,参照图3、图7以及图8等,说明驾驶室7的内部结构。在驾驶室7内的操纵座席8前方配置有转向柱32。转向柱32竖立设置于在驾驶室7内部的前面侧配置的仪表板33的背面侧。在从转向柱32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出来的驾驶盘轴的上端侧,安装有俯视呈大致圆形的操纵驾驶盘9。

在转向柱32的右侧下方一侧配置有:用于对行驶机体2进行制动操作的左右一对的制动踏板35。在转向柱32的左侧上方一侧配置有:用于将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在前进和后退之间进行切换操作的前进后退切换杆36(换向杆),在转向柱32的左侧下方一侧配置有:用于对液压无级变速机500的输出(前进低速液压离合器537、前进高速液压离合器539、后退液压离合器541)进行断开操作的离合器踏板37。另外,通过对离合器踏板37的脚踏操作,对主控制电磁阀635进行接通操作,从而切断液压无级变速机500的前进输出或者后退输出(参照图14)。

在转向柱32的左侧,且在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下方配置有:沿着前进后退切换杆36延伸的误操作防止体38(反向保护体)。通过使作为接触防止器具的误操作防止体38比前进后退切换杆36还靠外侧方突出,可以防止:操作者在乘降拖拉机1时不经意接触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问题。在仪表板33的背面上部侧设置有:内置有液晶面板的操作显示盘39。

在处于驾驶室7内的操纵座席8的前方的地板40上,且在转向柱32的右侧配置有:对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或车速等进行控制的油门踏板41。另外,地板40上表面的大致整体形成为平坦面。隔着操纵座席8而在其左右两侧配置左右的侧柱42。在操纵座席8和左侧柱42之间配置有:用于执行将左右的后车轮4维持在制动状态的停车制动杆43、强制性地使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车速)大幅降低的超低速杆44(慢行(creep)作业杆)、用于切换变速箱体17内的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的输出范围的副变速杆45、以及用于对PTO轴25的驱动速度进行切换操作的PTO变速杆46。在操纵座席8的下方配置有:用于对左右的后车轮4的差动驱动进行接通断开的差速器锁止踏板47。在操纵座席8的后方左侧配置有:执行反转驱动PTO轴25的操作的反转PTO杆48(参照图10)。

在操纵座席8和右侧柱42之间设置有:供落座于操纵座席8的操作者臂部或肘部搁置的扶手49。扶手49具有:使拖拉机1的行驶速度增减的主变速杆50、以及手动地对所谓旋耕机等的对地作业机的高度位置进行变更调节的刻度盘式的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升降刻度盘)。另外,扶手49构成为:以后端下部作为支点而能够进行多级升降转动。

在右侧柱42,从前侧依次配置有:对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进行设定保持的节气门杆52、对从PTO轴25朝向旋耕机等作业机传递动力进行接合和断开操作的PTO离合器开关53、以及用于对配置在变速箱体17的上表面侧的液压外部取出阀430(图14参照)进行切换操作的多个液压操作杆54(SCV杆)。在此,液压外部取出阀430用于控制:将工作油供给于后安装于拖拉机1的前装载机等的作业机的液压机器。在实施方式中,对应于液压外部取出阀的个数(4个)而配置4个液压操作杆54。

此外,如图9~图12等所示,具有:支撑驾驶室7前侧的左右的前部支撑台96、以及支撑驾驶室7后部的左右的后部支撑台97。利用螺栓,将前部支撑台96紧固连结于: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机外侧面之中的前后中间部;并且经由防振橡胶体98而将驾驶室7的前侧底部能够防振地支撑于前部支撑台96的上表面侧,而且,利用螺栓,将后部支撑台97紧固连结于:左右方向上水平延伸设置的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的上表面之中的左右宽度中间部;并且经由防振橡胶体99而将驾驶室7的后侧底部能够防振地支撑于后部支撑台97的上表面侧。亦即,柴油发动机5和驾驶室7经由多个所述防振橡胶体而能够防振地被支撑于行驶机体2(一体地被连结起来的发动机框架14和机体框架15和后车轴箱体19)。另外,如图4以及图5等所示,在后车轴箱体19的上表面侧配置有后部支撑台97,在后车轴箱体19的下表面侧配置有阻振托架101,并且利用螺栓,将后部支撑台97和阻振托架101紧固连结起来,而且将附带有能够伸缩调节的螺旋扣的阻振杆体103的两端部连结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设置的下连杆23的中间部和阻振托架101;从而能够防止下连杆23的左右方向的摇晃振动。

接着,参照图4~图8等,说明发动机盖6下面的柴油发动机5和发动机室结构。构成为,柴油发动机5在内置有发动机输出轴和活塞的缸体上搭载有气缸盖,在柴油发动机5(气缸盖)右侧面配置有:经由涡轮增压器211而连接于空气过滤器221的吸气歧管203、以及使来自废气歧管204的废气的一部分再循环的EGR装置210,通过排出到废气歧管204的废气的一部分回流至吸气歧管203,使得高负载运转时的最高燃烧温度降低,从而来自柴油发动机5的NOx(氮氧化物)的排出量降低。另一方面,在柴油发动机5(气缸盖)左侧面配置有:连接于尾管229的废气歧管204、以及涡轮增压器211。亦即,在发动机5,在沿着发动机输出轴的左右侧面分别配置有吸气歧管203和废气歧管204。在柴油发动机5(缸体)前面侧配置有冷却风扇206。

除此之外,如图4~图8等所示,还构成为,柴油发动机5具有:在柴油发动机5的上面侧(废气歧管204上方)配置的连续再生式的废气净化装置224(DPF),在废气净化装置224的排气侧连接有尾管229。通过废气净化装置224,能够除去:从发动机5经由尾管229而被排出到机器外部的废气中的粒子状物质(PM),而且还能降低废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氢(HC)。

此外,如图1~图3等所示,发动机盖6在前部下侧具有前格栅231,覆盖发动机室200的上表面侧和前面侧。在发动机盖6的左右下侧配置有利用多孔板形成的侧部发动机罩232,用以覆盖发动机室200左右侧方。亦即,通过发动机盖6以及发动机罩232,覆盖柴油发动机5的前方、上方以及左右。

另外,如图4~图8所示,将背面侧安装有风扇护罩234的散热器235以位于发动机5的前面侧位置的方式竖立设置于发动机框架14上。风扇护罩234包围冷却风扇206的外周侧,使散热器235和冷却风扇206连通起来。在散热器235前表面的上方位置配置有空气过滤器221。另外,在散热器235前面侧,除了上述的中央冷却器之外,还设置有:机油冷却器、燃油冷却器等。

另一方面,如图9~图12等所示,左右一对的机体框架15通过支撑用梁框架236被连结起来。支撑用梁框架236利用螺栓而分别与左右的机体框架15紧固连结,并且架设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前端部(发动机5后面侧),借助具有防振橡胶的后部发动机脚体237,将柴油发动机5的后部连结于支撑用梁框架236上表面。另外,如图1、图2、图4、图5、图11以及图12所示,借助具有防振橡胶的左右的前部发动机脚体238,将柴油发动机5前部的左右侧面连结于左右一对的发动机框架14的中途部。亦即,能够防振地使柴油发动机5前侧支撑于发动机框架14,而且借助支撑用梁框架236,能够防振地使柴油发动机5的后部支撑于左右一对的机体框架15的前端侧。

接着,参照图4~图12,说明变速箱体17、液压式升降机构22以及3点连杆机构111的安装结构。所述变速箱体17具备:具有输入副轴28等的前部变速箱体112、具有后车轴箱体19等的后部变速箱体113、以及使后部变速箱体113前侧连结于前部变速箱体112后侧的中间箱体114。借助左右的上下机体连结轴体115、116,将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后端部连结于中间箱体114的左右侧面。亦即,构成为:利用2个上机体连结轴体115和2个下机体连结轴体116,使左右的机体框架15的后端部连结于中间箱体114的左右两侧面,将机体框架15和变速箱体17连接设置成一体,从而构成行驶机体2的后部,而且在左右的机体框架15之间配置有前部变速箱体112或动力传递轴29等,来保护前部变速箱体112等。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以朝向外侧突出的方式安装于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左右两侧。在实施方式中,将中间箱体114以及后部变速箱体113制成高刚性的铸铁制的,另一方面,将前部变速箱体112制成轻量且加工性良好的铝合金压铸制的。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将变速箱体17构成为:分成前部变速箱体112、中间箱体114以及后部变速箱体113这三者,因此,可以将轴、齿轮等零部件预先组合于各箱体112~114,之后,来组装前部变速箱体112、中间箱体114以及后部变速箱体113这三者。因此,可以准确且高效地进行变速箱体17的组装。

另外,由于将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安装于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左右两侧,将把前部变速箱体112和后部变速箱体113连接起来的高刚性结构的中间箱体114连结于构成行驶机体2的左右的机体框架15,因此,例如,能够在将中间箱体114以及后部变速箱体113安装于机体框架15的状态下,仅仅卸下前部变速箱体112,就可以执行:内设有液压无级变速机500等的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部的轴或齿轮的交换等的维护保养或者修理作业。因此,可以大幅降低将变速箱体17整体从拖拉机1拆解(卸下)下来的分解作业的频度,从而可以实现:提高维护保养时或修理时的作业性。

此外,由于将中间箱体114以及后部变速箱体113制成铸铁制的,另一方面,将前部变速箱体112制成铝合金压铸制的,因此,可以把连结于机体框架15的中间箱体114和、连结有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的后部变速箱体113构成为:高刚性地构成行驶机体2的强度构件。在此基础上,可以使得不是强度构件的前部变速箱体112呈现轻量化。因此,可以充分确保行驶机体2的刚性,并且实现作为变速箱体17整体的轻量化。

另外,如图4~图12所示,液压式升降机构22具有:左右的液压提升缸117,其利用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等的操作来进行动作控制;左右的提升臂120,其借助提升支点轴119而使基端侧能够转动地轴支撑于能够开闭的上面盖体118,且该上面盖体118设置在变速箱体17之中的后部变速箱体113上面侧;以及左右的提升杆121,其使左右的提升臂120连结于左右的下连杆23。构成为:利用液压控制用的水平缸122来形成右提升杆121的一部分,利用水平缸122,可以调节右提升杆121的长度伸缩。

另外,如图7、图8以及图10等所示,将上连杆铰链123固定安装于上面盖体118的背面侧,借助铰链销,将上连杆24连结于上连杆铰链123。构成为:在将对地作业机支撑于上连杆24和左右的下连杆23的状态下,使水平缸122的活塞伸缩,变更右提升杆121的长度的情况下,所述对地作业机的左右倾斜角度发生变化。

接着,参照图13~图24,说明变速箱体17的内部结构以及拖拉机1的动力传递系统。变速箱体17具备:具有主变速输入轴28等的前部变速箱体112、具有后车轴箱体19等的后部变速箱体113、以及将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前侧连结于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后侧的中间箱体114。变速箱体17整体形成为中空箱形。

在变速箱体17的前表面亦即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前表面配置有前盖部件491。前盖部件491利用多个螺栓能够拆装地紧固连结于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前表面。在变速箱体17的后表面亦即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后表面配置有后盖部件492。后盖部件492利用多个螺栓能够拆装地紧固连结于后部变速箱体的后表面。在中间箱体114内的前表面侧,一体地形成:把前部变速箱体112和中间箱体114之间隔开的中间隔开壁493。在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前后中途部,一体地形成:将后部变速箱体113内隔开成前后的后部隔开壁494。

因此,变速箱体17内部通过中间隔开壁493以及后部隔开壁494而被形成为前室495、后室496以及中间室497这三个室。变速箱体17内部之中的前盖部件491和中间隔开壁493之间的空间(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部)成为前室495。后盖部件492和后部隔开壁494之间的空间(后部变速箱体113后侧的内部)成为后室496。中间隔开壁493和后部隔开壁494之间的空间(中间箱体114和后部变速箱体113前侧的内部)成为中间室497。另外,前室495、中间室497以及后室496通过切除各隔开壁493、494的一部分而连通,以使得各室495~497内的工作油(润滑油)能够相互流动。

在变速箱体17的前室495内(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有:液压无级变速机500、对经由后面说明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之后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机械式的慢行变速齿轮机构502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以及对前后车轮3、4的二驱和四驱进行切换的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在变速箱体17的中间室497内(中间箱体114和后部变速箱体113前侧的内部)配置有:将来自液压无级变速机500的旋转动力切换成正转或反转方向的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配置有:将来自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进行适当变速而传递给PTO轴25的PTO变速机构505、以及将经由慢行变速齿轮机构502或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之后的旋转动力传递给左右的后车轮4的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慢行变速齿轮机构502以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相当于:将经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的变速输出进行多级变速的行驶变速齿轮机构。在后部变速箱体113的左外面前部安装有:收纳着利用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进行驱动的作业机用液压泵481以及行驶用液压泵482的泵壳体480。

如图4~图6所示,在从发动机5的后侧面朝向后方突出设置的发动机5的输出轴(曲柄轴)上连结有飞轮26。借助在两端具有万向接头的动力传递轴29,将从变速箱体17前表面(前盖部件491)侧朝向前方突出出来的主变速输入轴28连结于:从飞轮26朝向后方突出出来的主动轴27。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动轴27以及动力传递轴29而被传递给变速箱体17(前部变速箱体112)的主变速输入轴28,并通过液压无级变速机500和慢行变速齿轮机构502或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而被变速,之后,被传递给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来驱动左右的后车轮4。经由慢行变速齿轮机构502或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的变速动力从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经由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驱动轴31以及前车轮传递轴508而被传递给前车轴箱体13内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来驱动左右的前车轮3。

从前盖部件491朝向前方突出出来的主变速输入轴28从前部变速箱体112跨越中间箱体114(从前室495至中间室497)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主变速输入轴28的前后中途部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隔开壁493。主变速输入轴28的后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加强板498,其中,该中间加强板498能够拆装地紧固连结于后部隔开壁494的前面侧(中间室497侧)。中间加强板498和后部隔开壁494被配置成:在两者498和494之间空出有前后方向上的间隙。从前部变速箱体112跨越中间箱体114(从前室495跨越中间室497),将被从主变速输入轴28传递来动力的输入传递轴511配置成与主变速输入轴28平行状。借助输入传递轴511,将液压无级变速机500配置在前部变速箱体112内(前室495内)。液压无级变速机500的前部侧安装在:以能够拆装方式对前部变速箱体112的前面开口部进行封堵的前盖部件491的内面侧。输入传递轴511的后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加强板498和后部隔开壁494。

处于前室495内的液压无级变速机500为:将主变速输出轴512呈同心状地配置于输入传递轴511的一列串联型。在输入传递轴511之中的中间室497内的部位,外嵌有圆筒形的主变速输出轴512。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前端侧贯通中间隔开壁493且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隔开壁493。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后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加强板498。因此,输入传递轴511的输入侧亦即后端侧这一方比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后端还向后方突出。在主变速输入轴28的后端侧(中间加强板498和后部隔开壁494之间)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有主变速输入齿轮513。在输入传递轴511的后端侧(中间加强板498和后部隔开壁494之间)固定安装有:总是与主变速输入齿轮513啮合的输入传递齿轮514。因此,主变速输入轴28的旋转动力经由主变速输入齿轮513、输入传递齿轮514以及输入传递轴511而被传递给液压无级变速机500。在主变速输出轴512上,作为行驶输出用,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有:主变速高速齿轮516、主变速反转齿轮517以及主变速低速齿轮515。

液压无级变速机500具有:可变容量形的液压泵部521、以及通过从该液压泵部521排出的高压的工作油而进行动作的恒定容量式的液压马达部522。在液压泵部521设置有: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能够改变倾斜角来调节工作油供给量的泵斜板523。在泵斜板523上联动地连结有:能够改变调节泵斜板523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的倾斜角的主变速液压缸524。在实施方式中,将主变速液压缸524组装于支撑液压无级变速机500前部的前盖部件491的内侧,将前盖部件491和液压无级变速机500作为一个部件而实现单元化。利用主变速液压缸524的驱动来改变泵斜板523的倾斜角,从而改变调节从液压泵部521供给至液压马达部522的工作油量,进行液压无级变速机500的主变速动作。

亦即,一旦与主变速杆50的操作量成正比例地驱动主变速液压缸524,与之相伴地改变泵斜板523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的倾斜角。实施方式的泵斜板523可以在中间夹着倾斜角度大致为零(包含零在内的前后)的中立角度而其一方(正转)的最大倾斜角度和另一方(反转)的最大倾斜角度之间的范围来进行角度调节,而且,可以在行驶机体2的车速最低时,设定在反转的最大附近的斜板倾斜角度,作为停止状态,另一方面,在行驶机体2的车速为中速时,设定在斜板角度大致为零附近的倾斜角度,并且在行驶机体2的车速为最高时,设定在正转的最大附近的斜板倾斜角度。另外,在行驶机体2的车速为最低附近(反转的最大附近的斜板倾斜角度)时,可以容易地确保行驶机体2的起动力或者低速行驶力。

当泵斜板523的倾斜角大致为零(中立角度)时,在液压泵部521,液压马达部522未被驱动,主变速输出轴512以与输入传递轴511大致相同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使泵斜板523相对于主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而朝向一方向(正的倾斜角)侧倾斜时,液压泵部521使液压马达部522进行增速动作,主变速输出轴512以比输入传递轴511更快的旋转速度进行旋转。因此,输入传递轴511的旋转速度加上液压马达部522的旋转速度,之后被传递给主变速输出轴51。其结果,可以在比输入传递轴511的旋转速度更高的旋转速度的范围,与泵斜板523的倾斜角(正的倾斜角)成比例地改变来自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变速动力(车速)。当泵斜板523为正且是最大附近的倾斜角度时,行驶机体2为最高车速。

当使泵斜板523相对于输入传递轴511的轴线而朝向另一方向(负的倾斜角)侧倾斜时,液压泵部521使液压马达部522进行减速(反转)动作,主变速输出轴512以比输入传递轴511更低的旋转速度旋转。因此,从输入传递轴511的旋转速度减去液压马达部522的旋转速度,之后被传递给主变速输出轴512。其结果,可以在比输入传递轴511的旋转速度低的旋转速度的范围,与泵斜板523的倾斜角(负的倾斜角)成正比例地改变来自主变速输出轴512的变速动力。当泵斜板523为负且是最大附近的倾斜角度时,行驶机体2为最低车速。

另外,将泵驱动齿轮484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对作业机用以及行驶用液压泵481、482两者进行驱动的泵驱动轴483。泵驱动齿轮484借助平齿轮机构485以能够传递动力的方式连结主变速输入轴28的主变速输入齿轮513。另外,在中间加强板498和后部隔开壁494之间配置有:将润滑用的工作油供给于液压无级变速机500和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等的润滑油泵518。固定安装于润滑油泵518的泵轴519的泵齿轮520总是与输入传递轴511的输入传递齿轮514啮合。因此,作业机用以及行驶用液压泵481、482和润滑油泵518通过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而被驱动。

接着,说明借助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而执行的前进和后退的切换结构。在主变速输入轴28之中的中间室497内的部位(主变速输入轴28的后部侧)配置有:作为前进高速齿轮机构的行星齿轮机构526、以及作为前进低速齿轮机构的低速齿轮对525。行星齿轮机构526具有:与能够旋转地轴支撑于主变速输入轴28的输入侧传动齿轮529一体地进行旋转的太阳齿轮531、对多个行星齿轮533在相同半径上能够旋转地进行轴支撑的支架532、以及在内周面具有内齿的环形齿轮534。太阳齿轮531以及环形齿轮534能够旋转地外嵌于主变速输入轴28。支架532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主变速输入轴28。太阳齿轮531从半径内侧与支架532的各行星齿轮533啮合。另外,环形齿轮534的内齿从半径外侧与各行星齿轮533啮合。与环形齿轮534一体地旋转的输出侧传动齿轮530也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主变速输入轴28。构成低速齿轮对525的输入侧低速齿轮527和输出侧低速齿轮528成一体结构,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主变速输入轴28之中的行星齿轮机构526和主变速输入齿轮513之间。

在变速箱体17的中间室497内(中间箱体114和后部变速箱体113前侧的内部)配置有:与主变速输入轴28、输入传递轴511及主变速输出轴512平行地延伸的行驶中转轴535、以及行驶传动轴536。行驶中转轴535的前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隔开壁493。行驶中转轴535的后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加强板498。行驶传动轴536的前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隔开壁493。行驶传动轴536的后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加强板498。

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设置在行驶中转轴535。亦即,在行驶中转轴535上外嵌有:利用湿式多板型的前进高速液压离合器539被连结的前进高速齿轮540、利用湿式多板型的后退液压离合器541被连结的后退齿轮542、以及利用湿式多板型的前进低速液压离合器537被连结的前进低速齿轮538。在行驶中转轴535之中的前进高速液压离合器539和后退齿轮542之间,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有行驶中转齿轮543。在行驶传动轴536上,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有:与行驶中转齿轮543总是啮合的行驶传动齿轮544。主变速输出轴512的主变速低速齿轮515总是与处于主变速输入轴28侧的低速齿轮对525的输入侧低速齿轮527啮合,输出侧低速齿轮528总是与前进低速齿轮538啮合。主变速输出轴512的主变速高速齿轮516总是与处于主变速输入轴28侧的行星齿轮机构526的输入侧传动齿轮529啮合,输出侧传动齿轮530总是与前进高速齿轮540啮合。主变速输出轴512的主变速反转齿轮517总是与后退齿轮542啮合。

一旦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6操作到前进侧,则前进低速液压离合器537或前进高速液压离合器539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前进低速齿轮538或前进高速齿轮540与行驶中转轴535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连结起来。其结果,前进低速或前进高速的旋转动力从主变速输出轴512经由低速齿轮对525或行星齿轮机构526而被传递给行驶中转轴535,并且动力从行驶中转轴535又被传递给行驶传动轴536。一旦将前进后退切换杆36操作到后退侧,则后退液压离合器541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后退齿轮542与行驶中转轴535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连结起来。其结果,后退的旋转动力从主变速输出轴512经由低速齿轮对525或行星齿轮机构526而被传递给行驶中转轴535,并且动力从行驶中转轴535又被传递给行驶传动轴536。

另外,通过前进后退切换杆36的前进侧操作,前进低速液压离合器537以及前进高速液压离合器539的哪一个成为动力连接状态,是根据主变速杆50的操作量来决定的。另外,当前进后退切换杆36处于中立位置时,所有的液压离合器537、539、541均处于动力断开状态,来自主变速输出轴512的行驶驱动力大致为零(主离合器断开的状态)。

接着,说明借助作为行驶变速齿轮机构的慢行变速齿轮机构502以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而执行的超低速、低速和高速的切换结构。在变速箱体的前室495内(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有:对经由前进后退切换机构501的旋转动力进行变速的机械式的慢行变速齿轮机构502以及行驶副变速齿轮机构503。这种情况下,在前室495内(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有:与行驶传动轴536同轴状地延伸的行驶副轴545。另外,从前部变速箱体112至后部变速箱体113(从前室495经由中间室497而至后室496),配置有:与行驶副轴545平行地延伸的副变速轴546。行驶副轴545的前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前盖部件491。行驶副轴545的后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隔开壁493。副变速轴546的前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前盖部件491。副变速轴546的前后中途部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隔开壁493。副变速轴546的后端侧能够旋转地被轴支撑于中间加强板498以及后部隔开壁494。

在行驶副轴545的后部侧设置有传递齿轮547和慢行齿轮548。传递齿轮547能够旋转地外嵌于行驶副轴545,而且,在与行驶传动轴536以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下,能够转动地被轴支撑于中间隔开壁493。慢行齿轮548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行驶副轴545。在行驶副轴545之中的传递齿轮547和慢行齿轮548之间的位置,使慢行换挡机构549以不可相对旋转且沿轴线方向能够滑动的方式花键嵌合。通过接入断开操作超低速杆44,慢行换挡机构549进行滑动移动,传递齿轮547以及慢行齿轮548单一选择地连结于行驶副轴545。在副变速轴546之中的前室495(前部变速箱体112)内的部位,能够旋转地外嵌有减速齿轮对550。构成减速齿轮对550的输入侧减速齿轮551和输出侧减速齿轮552成为一体结构,行驶副轴545的传递齿轮547总是与副变速轴546的输入侧减速齿轮551啮合,慢行齿轮548总是与输出侧减速齿轮552啮合。

在行驶副轴545的前部侧设置有低速中转齿轮553和高速中转齿轮554。低速中转齿轮553固定安装于行驶副轴545。高速中转齿轮554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行驶副轴545。在副变速轴546之中的比减速齿轮对550还靠前部的一侧,能够旋转地外嵌有:与低速中转齿轮553啮合的低速齿轮555、和与高速中转齿轮554啮合的高速齿轮556。在副变速轴546之中的低速齿轮555和高速齿轮556之间的位置,使副变速换挡机构557以不可相对旋转且沿着轴线方向能够滑动的方式花键嵌合。通过操作副变速杆45,副变速换挡机构557进行滑动移动,低速齿轮555以及高速齿轮556单一选择地连结于副变速轴546。

在实施方式中,一旦接入操作超低速杆44并且将副变速杆45操作到低速侧,则慢行齿轮548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行驶副轴545,而且低速齿轮555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副变速轴546,超低速的行驶驱动力从行驶传动轴536经过行驶副轴545以及副变速轴546而朝向前车轮3或后车轮4输出。另外,超低速杆44和副变速杆45构成为:借助牵制机构(省略图示)而进行联动连结,以使得在对超低速杆44进行接入操作的状态下不能将副变速杆45操作到高速侧。

一旦断开操作超低速杆44而且将副变速杆45操作到低速侧,传递齿轮547则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行驶副轴545,而且低速齿轮555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副变速轴546,低速的行驶驱动力从行驶传动轴536经过行驶副轴545以及副变速轴546而朝向前车轮3或后车轮4输出。一旦断开操作超低速杆44而且将副变速杆45操作高速侧,传递齿轮547则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行驶副轴545,而且高速齿轮556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副变速轴546,高速的行驶驱动力从行驶传动轴536经过行驶副轴545以及副变速轴546而朝向前车轮3或后车轮4输出。

副变速轴546的后端侧贯通后部隔开壁494而延伸到后室496内部。在副变速轴546的后端部设置有小齿轮558。另外,在后室496内(后部变速箱体113后侧的内部)配置有:将行驶驱动力传递给左右的后车轮4的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具有:与副变速轴546的小齿轮558啮合的环形齿轮559、设置在环形齿轮559的差动齿轮箱体560、以及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差动输出轴561。差动输出轴561借助末端传动齿轮562等而连结于后车轴20。在后车轴20的前端侧安装着后车轮4。

在左右的差动输出轴561分别配置有制动机构563。制动机构563通过制动踏板35的操作和自动控制这2个系统,来对左右的后车轮4施加制动。亦即,各制动机构563构成为:通过针对左右任意一方或两方的制动踏板35的踩入操作,对所对应的左右任意一方或两方的差动输出轴561施加制动,从而对所对应的左右任意一方或两方的后车轮4进行制动。构成为:如果操纵驾驶盘9的操舵角达到规定角度以上,则通过针对转弯内侧的后车轮4的自动制动电磁阀631(参照图14)的切换动作,制动缸630(参照图14)进行动作,针对转弯内侧的后车轮4的制动机构563自动地进行制动动作(所谓自动制动动作开始工作)。由此,拖拉机1可以简单地执行调头(在田间未耕种地方的方向转换)等的小角度转弯行驶。

另外,后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6设置有:使左右后车轮4的差动停止(总是以等速来驱动左右的差动输出轴561)的差速器锁止机构585。通过对差速器锁止踏板47的踩入操作,使构成差速器锁止机构585的差速器锁止销(省略图示)卡合于差动齿轮箱体560的齿轮时,差动齿轮被固定于差动齿轮箱体560,差动齿轮的差动功能被停止,左右的差动输出轴56(左右后车轮4)则以等速驱动。

接着,对借助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来执行的前后车轮3、4的二驱和四驱的切换结构进行说明。在变速箱体的前室495(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有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这种情况下,在前室495内(前部变速箱体112内)配置有:与行驶副轴545和副变速轴546平行地延伸的前车轮输入轴568以及前车轮输出轴30。使得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前车轮输入轴568的从动齿轮570总是与: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副变速轴546的前端侧的主动齿轮569啮合。使倍速中转齿轮571和四驱中转齿轮572隔着从动齿轮570而被分配于前后两侧并且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前车轮输入轴568。

在前车轮输出轴30设置有二驱四驱切换机构504。亦即,利用湿式多板型的倍速液压离合器573被连结的倍速齿轮574和利用湿式多板型的四驱液压离合器575被连结的四驱齿轮576外嵌于前车轮输出轴30。前车轮输入轴568的倍速中转齿轮571总是与前车轮输出轴30的倍速齿轮574啮合,四驱中转齿轮572与四驱齿轮576啮合。

一旦将驱动切换开关或驱动切换杆(省略图示)操作到四驱侧,则四驱液压离合器575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前车轮输出轴30和四驱齿轮576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起来。而且,旋转动力从副变速轴546经由前车轮输入轴568以及四驱齿轮576而被传递给前车轮输出轴30,其结果,拖拉机1成为:前车轮3与后车轮4一起被驱动的四轮驱动状态。另外,一旦对操纵驾驶盘9进行调头操作等而操舵角达到规定角度以上,倍速液压离合器573则自动成为动力连接状态,前车轮输出轴30和倍速齿轮574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连结起来。而且,旋转动力从副变速轴546经由前车轮输入轴568以及倍速齿轮574而被传递给前车轮输出轴30,其结果,与经由四驱齿轮576的旋转动力所确定的前车轮3的旋转速度相比,前车轮3以大约二倍的高速度进行驱动。

通过将动力传递给前车轮3的前车轮驱动轴31,将从前车轴箱体13朝向后方突出的前车轮传递轴508、和从所述变速箱体17(前盖部件491)的前面下部朝向前方突出的前车轮输出轴30连结起来。在前车轴箱体13内配置有:将行驶驱动力传递给左右的前车轮3的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前轮用差动齿轮机构507具有:与设置在前车轮传递轴508前端侧的小齿轮577啮合的环形齿轮578、设置在环形齿轮578的差动齿轮箱体579、以及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一对差动输出轴580。差动输出轴580借助末端传动齿轮581等而连结于前车轴16。在前车轴16的前端侧安装有前车轮3。另外,在前车轴箱体13的外侧面设置有:通过操纵驾驶盘9的操舵操作,将前车轮3的行驶方向朝着左右改变的动力转向用的操舵液压缸622(参照图14)。

接着,对借助PTO变速机构505而执行的PTO轴25的驱动速度的切换结构(正转3级以及反转1级)进行说明。在变速箱体17的后室496内(后部变速箱体113后侧的内部)配置有:将来自发动机5的动力传递给PTO轴25的PTO变速机构505。这种情况下,借助动力传递接合断开用的PTO液压离合器590,将与主变速输入轴28同轴状地延伸的PTO输入轴591连结于主变速输入轴28的后端侧。PTO输入轴591配置在后室496内。在后室496内配置有:与PTO输入轴591平行地延伸的PTO变速轴592、PTO副轴593以及PTO轴25。PTO轴25从后盖部件492朝向后方突出。一旦对PTO离合器开关53进行动力连接操作,则PTO液压离合器590成为动力连接状态,主变速输入轴28和PTO输入轴591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被连结起来。其结果,旋转动力被从主变速输入28朝向PTO输入轴591传递。

在PTO输入轴591,从前侧依次设置有:中速输入齿轮597、低速输入齿轮595、高速输入齿轮596以及反转换挡齿轮598。中速输入齿轮597、低速输入齿轮595以及高速输入齿轮596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PTO输入轴591。反转换挡齿轮598以不可相对旋转且能够沿着轴线方向滑动的方式花键嵌合于PTO输入轴591。

另一方面,与中速输入齿轮597啮合的PTO中速齿轮601、与低速输入齿轮595啮合的PTO低速齿轮599、以及与高速输入齿轮596啮合的PTO高速齿轮600能够旋转地外嵌于PTO变速轴592。使前后一对PTO变速换挡机构602、603以不可相对旋转且能够沿着轴线方向滑动的方式花键嵌合于PTO变速轴592。第一PTO变速换挡机构602配置在PTO中速齿轮601和PTO低速齿轮599之间。第二PTO变速换挡机构603配置在比PTO高速齿轮600还靠后端的一侧。前后一对PTO变速换挡机构602、603构成为:伴随PTO变速杆46的操作而联动地沿着轴线方向进行滑动移动。在PTO变速轴592之中的PTO低速齿轮599和PTO高速齿轮600之间的位置固定安装有PTO传动齿轮604。

与PTO传动齿轮604啮合的PTO副齿轮605、与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PTO轴25的PTO输出齿轮608啮合的PTO中转齿轮606、以及PTO反转齿轮607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PTO副轴593。构成为:在将PTO变速杆46操作于中立的状态下,对反转PTO杆48进行反转接入操作,由此,反转换挡齿轮598进行滑动移动,反转换挡齿轮598与PTO副轴593的PTO反转齿轮607相啮合。

一旦对PTO变速杆46进行变速操作,前后一对PTO变速换挡机构602、603则沿着PTO变速轴592进行滑动移动,PTO低速齿轮595、PTO中速齿轮597、以及PTO高速齿轮596单一选择地连结于PTO变速轴592。其结果,低速~高速的各PTO变速输出则从PTO变速轴592经由PTO传动齿轮604以及PTO副齿轮605而被传递给PTO副轴593,此外,经由PTO中转齿轮607以及PTO输出齿轮608而被传递给PTO轴25。PTO变速杆46和反转PTO杆48构成为:借助牵制部件(图示省略)而进行联动连结,以使得在将PTO变速杆46变速操作到中立以外的状态下无法对反转PTO杆48进行反转接入操作。

在对反转PTO杆48进行反转接入操作时,反转换挡齿轮598与PTO反转齿轮607啮合,PTO输入轴591的旋转动力经由反转换挡齿轮598以及PTO反转齿轮607而被传递到PTO副轴593。接下来,反转的PTO变速输出从PTO副轴593经由PTO中转齿轮607以及PTO输出齿轮608而被传递到PTO轴25。

另外,在后部变速箱体113内,从中间室497至后室496,配置有与副变速轴546平行地延伸的前后较长的车速同步轴564。车速同步输入齿轮565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车速同步轴564的前端侧。车速同步输入齿轮565总是与: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外嵌于副变速轴546之中的中间室497内的位置的动力分歧齿轮566啮合。固定安装于车速同步轴564的后端部的车速同步中转齿轮609总是与:能够旋转地外嵌于PTO轴25之中的比PTO输出齿轮608还靠前部一侧的车速同步输出齿轮610啮合。在PTO轴25之中的车速同步输出齿轮610和PTO输出齿轮608之间的位置,使车速同步换挡机构611以不可相对旋转且能够沿着轴线方向滑动的方式花键嵌合。通过对PTO车速同步杆(省略图示)进行接入操作,车速同步换挡机构611进行滑动移动,车速同步输出齿轮610被连结于PTO轴25。其结果,从副变速轴546经由车速同步轴564的车速同步输出被传递给PTO轴25。

接着,参照图14,说明拖拉机1的液压回路620结构。拖拉机1的液压回路620具有:通过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而被驱动的作业机用液压泵481以及行驶用液压泵482。在实施方式中,变速箱体17被用作作业油箱,变速箱体17内的工作油被供给于作业机用液压泵481以及行驶用液压泵482。行驶用液压泵482借助动力转向用的控制阀机构621而连接于由操纵驾驶盘9确定的动力转向用的操舵液压缸622,而且还连接于将液压无级变速机500的液压泵521和液压马达522连接起来的闭循环油路623。在发动机5的驱动中,来自行驶用液压泵482的工作油总是被补充到闭循环油路623。

另外,行驶用液压泵482连接于下述各阀:针对液压无级变速机500的主变速液压缸524的主变速液压切换阀624、针对倍速液压离合器573的倍速液压切换阀625、针对四驱液压离合器575的四驱液压切换阀626、针对PTO液压离合器590的PTO离合器电磁阀627、以及根据PTO离合器电磁阀627而进行动作的切换阀628。

此外,行驶用液压泵482连接于下述各阀:驱使左右一对自动制动用的制动缸630分别动作的作为切换阀的左右自动制动电磁阀631、驱使前进低速液压离合器537动作的前进低速离合器电磁阀632、驱使前进高速液压离合器539动作的前进高速离合器电磁阀633、驱使后退液压离合器541动作的后退离合器电磁阀634、以及对朝向所述各离合器电磁阀供给工作油进行控制的主控制电磁阀635。

作业机用液压泵481连接于下述各阀:在处于变速箱体17的上表面后部侧的液压式升降机构22的上表面层叠配置的多个液压外部取出阀430、对朝向用于调节左右后车轮4之间的轮距(车轮间距离)的左右轮距调节液压缸645供给工作油进行控制的左右轮距调节电磁阀646、对朝向设置在右提升杆121的水平缸122供给工作油进行控制的倾斜控制电磁阀647、对朝向液压式升降机构22中的液压提升缸117供给工作油进行控制的上升液压切换阀648及下降液压切换阀649、驱使上升液压切换阀648进行切换动作的上升控制电磁阀650、以及驱使下降液压切换阀649动作的下降控制电磁阀651。

在抬高左右两后轮4而使其从地面悬空的状态下,一旦对左右的轮距调节电磁阀646进行切换驱动,左右的轮距调节液压缸645则进行伸缩动作,使左右的后车轴箱体19在左右方向上进行伸缩动作(参照图6、图14)。其结果,可以使得左右后车轮4之间的轮距变长或者变短。一旦对倾斜控制电磁阀647进行切换驱动,水平缸122则进行伸缩动作,右侧的下连杆23以处于前部侧的下连杆销为支点进行上下动作。其结果,借助左右两下连杆23,对地作业机相对于行驶机体2向左右倾斜移动,对地作业机的左右倾斜角度发生变化。在通过上升控制电磁阀使上升液压切换阀进行切换动作,或者通过下降控制电磁阀对下降液压切换阀进行切换动作时,液压提升缸117进行伸缩动作,提升臂120以及左右两下连杆23一起进行上下动作。其结果,对地作业机进行升降移动,从而对地作业机的升降高度位置发生变化。

除了前面所述的作业机用液压泵481以及行驶用液压泵482以外,拖拉机1的液压回路620还具有利用发动机5的旋转动力进行驱动的润滑油泵518。润滑油泵518连接于:将工作油(润滑油)供给于PTO液压离合器590的润滑部的PTO离合器液压切换阀641、将工作油供给于对液压无级变速机500进行轴支撑的输入传递轴511的润滑部和前进低速液压离合器537的润滑部的前进低速离合器液压切换阀642、将工作油供给于前进高速液压离合器539的润滑部的前进高速离合器液压切换阀643、以及将工作油供给于后退液压离合器541的润滑部的后退离合器液压切换阀644。另外,液压回路620具有:液压调节阀或流量调节阀、单向阀、机油冷却器、机油过滤器等。

接下来,参照图15~图26,说明扶手49的详细构造。在操纵坐席8的右侧设置有用于供落座于操纵坐席8的操作者的前臂和肘部搁置的扶手49。扶手49与操纵坐席8分体构成。如图3、图16、图27等所示,将操纵坐席8以借助水平旋转轴325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安装于驾驶室7的座位地板324。使上述扶手49后部的外侧面朝向以操纵坐席8的水平旋转轴325为中心的圆的切线方向倾斜,使与扶手49后部对置的右侧柱42的内侧面朝向以操纵坐席8的水平旋转轴325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弯曲。将与扶手49后部对置的右侧柱42的后部内侧面弯曲部42a和与扶手49前部对置的右侧柱42的前部内侧面弯曲部42b形成为不同的形状。

具备:行驶系统操作机构亦即主变速杆50、作业系统操作机构(升降刻度盘)亦即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作为主变速操作体的主变速杆50被设置为:能够通过前后倾斜移动操作进行主变速操作。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主变速杆50进行前倾操作时,行驶机体2的车速增加,另一方面,在对主变速杆50进行后倾操作时,行驶机体2的车速降低。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是用于通过手动来改变调节旋耕机等的作业机的高度位置的刻度盘式的。

如图15、图16、图24等所示,所述操纵坐席8具有:供操作者落坐的座板部8a、供操作者背部倚靠的靠背部8b。安装上述操纵坐席8的座位框架体321具有:载置座板部8a的座板支撑框架部322、支撑靠背部8b的左右的靠背支撑框架部323。座板支撑框架部322以能够围绕纵轴转动的方式借助水平旋转轴325连结于驾驶室7底部的座位地板324。左右的靠背支撑框架部323的下端侧焊接固定于座板支撑框架部322的后部左右侧,左右的靠背支撑框架部323竖立设置在座板支撑框架部322的后部左右侧。构成为上述操纵坐席8能够以水平旋转轴325为中心而朝向左右改变方向。

如图16、图18、图19、图22、图23等所示,从座板支撑框架部322的后部右侧竖立设置纵框架体327,从靠背支撑框架部323延伸设置横框架体328,借助2个前后调节螺栓329和长孔330,将前后移动框架体331的前后宽度中间紧固固定在纵框架体327和横框架体328之间的连结部之中的纵框架体327侧面。在前后方向移动而能够调节支撑位置的前后移动框架体331的后端侧设置扶手支点轴334,并且通过扶手框架体332来形成所述扶手49的一部分,将支点轴框架体333的上端侧紧固固定于扶手框架体332的后端侧,将前后移动框架体331的后端侧和支点轴框架体333下端侧以通过扶手支点轴334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起来。扶手49构成为:能够独立于操纵坐席8的前后滑动地在行驶机体2的行进方向(前后方向)无级地调节位置(能够前后滑动)。

另外,作为能够改变所述扶手49的安装角度的螺丝构造体而具备螺母体341和倾斜调节螺栓342。将螺母体341焊接固定在前后移动框架体331的前端侧,从上方将倾斜调节螺栓342的下端侧螺入螺母体341,将倾斜调节螺栓342的上端侧头部设置为高度能够改变,使倾斜调节螺栓342的上端侧头部从下方抵接到扶手框架体332的前端侧下表面。构成为:通过倾斜调节螺栓342的升降移动操作,使扶手49前部围绕扶手支点轴334进行升降移动,通过扶手支点轴334和倾斜调节螺栓342,能够改变扶手49的安装角度(前后倾斜角度)。扶手49后部以能够起伏(上下)转动的方式被枢轴式安装于操纵坐席8,使得扶手49前部能够无级地升降转动。在采用上述的能够起伏转动的构造时,能够根据落座于操纵坐席8的操作者的体格、作业姿势而无级地调整扶手49的前后支撑位置或者扶手49上表面的前后倾斜姿势,所以能够可靠地支撑操作者的前臂或者能够设定为避免碰到膝盖。能够有效地降低操作者长时间作业造成的疲劳。

扶手49具备:前后较长的扶手后方部49a、和从扶手后方部49a朝向前方外侧延伸的扶手前方部49b。扶手前方部49b相对于以与操纵坐席8平行并排的方式延伸设置的扶手后方部49a而言,被配置成朝向与操纵坐席8分离的右外侧方向折弯,作为扶手49整体,俯视时为大致呈“<”字状形态。

扶手49在扶手前方部49b的前端侧形成有:从上表面朝下凹陷的切口部49c,在切口部49c中突出设置有主变速杆50。在扶手前方部49b的操纵坐席8侧(切口部49c的后方)的上表面形成有:从上表面向下方凹陷的台阶部49d,在该台阶部49d的上表面配置有:车速设定刻度盘226、和车速选择开关227。在扶手49的比放手支撑面还低的位置配置有:作为旋转操作钮的车速设定刻度盘226、和作为模式切换开关按键的车速选择开关227。

另外,台阶部49d的上表面的高度位置为:比切口部49c的上表面高、且比扶手后方部49a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由此,即使操作者将其前臂和肘部搁置在扶手后方部49a并且操作扶手前方部49b前方的主变速杆50,也能够防止:操作者的前臂等无意中接触到台阶部49d的车速设定刻度盘226以及车速选择开关227,从而能够减少车速设定刻度盘226以及车速选择开关227的误操作。

另外,车速设定刻度盘226用于预先设定发动机5的最高旋转速度或行驶机体2的最高行驶速度。车速选择开关227用于指定车速设定刻度盘226所设定的値是发动机5的最高旋转速度或者行驶机体2的最高行驶速度的哪一个。由此,在通过车速选择开关227指定旋转速度时,则通过车速设定刻度盘226设定发动机5的最高旋转速度,另一方面,在通过车速选择开关227指定行驶速度时,则通过车速设定刻度盘226设定行驶机体2的最高行驶速度。

另外,如图17~图26等所示的那样,主变速杆50具有平板状的芯杆体291(芯杆金属体),该芯杆体291在上端侧安装有供操作者把握的把手(把持部)292。该芯杆体291的下端侧在切口部49c下侧亦即扶手前方部49b的内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枢轴支撑于变速支点轴295。主变速杆50构成为能够围绕变速支点轴295前后倾斜移动。也就是说,主变速杆50实质上能够在铅直姿势到前倾姿势之间进行前后倾斜移动操作。不管主变速杆50的倾斜姿势如何,把手292都是从扶手前方部49b的前方弯曲面突出的状态。由此,把握住把手292的操作者的手不会与扶手前方部49b接触地能够顺利地进行主变速杆50的操作。

具备用于检测主变速杆50的前后倾斜移动的电位计仪表(可变电阻器)型的主变速传感器222。在扶手框架体332的前端部配置变速支点轴295,将主变速传感器222固定安装于变速支点轴295后方的扶手框架体332。使芯杆体291的下端侧朝向后方延伸设置,通过连动链杆345,将主变速传感器222连结于芯杆体291的下端延设部,使连动链杆345的前端侧从主变速传感器222轴朝向前方突出,并使连动链杆345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延伸设置,将连动链杆345的前端侧连结于主变速杆50的基端部(芯杆体291的下端延设部)。也就是说,将变速支点轴295和主变速传感器222在前后排列设置,从而将主变速杆50和主变速传感器222的安装部构成为紧凑型。

构成为:在变速支点轴295上卷装摩擦支撑用的螺旋弹簧346,通过螺旋弹簧346的弹压摩擦力,使主变速杆50支撑于变速操作位置。在使主变速杆50朝向前侧倾斜移动时,对应于电位计仪表(可变电阻)型的主变速传感器222所检测出来的主变速杆50的操作位置,使泵斜板523(参照图13、图14)朝向正的倾斜角侧倾斜,使得行驶机体2的行驶速度加速。另一方面,在使主变速杆50朝向后侧倾斜移动时,对应于主变速传感器222所检测出来的主变速杆50的操作位置,使泵斜板523(参照图13、图14)朝向负的倾斜角侧倾斜,使得行驶机体2的行驶速度减速。

在把手292的前表面配置有自动升降开关杆311,在把手292的操纵坐席8侧的侧面(左侧面)配置有升降微调开关按键312、313。自动升降开关杆311用于将旋耕机等的作业机强制性地升降操作到规定高度。升降微调开关按键312、313用于对旋耕机等的作业机的高度位置进行微调节操作。

自动升降开关杆311是在上下方向倾斜移动的自恢复型(瞬间型)的杆开关。在使自动升降开关杆311朝向上侧倾斜移动时,旋耕机等的作业机能够上升到所设定的最上升高度位置,另一方面,在使自动升降开关杆311朝向下侧倾斜移动时,旋耕机等的作业机下降到通过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3设定的位置。升降微调开关按键312、313由自恢复型开关构成,在操作升降微调开关按键312、313的期间,旋耕机等的作业机升降。

这样,由于主变速杆50具备自动升降开关杆311、升降微调开关按键312、313,操作者仅通过针对主变速杆50的右手操作,就能够简单地进行与行驶状況对应的控制。也就是说,通过一边进行主变速杆50的倾斜移动操作一边操作自动升降开关杆311以及升降微调整开关230,就能够调整旋耕机等的作业机的高度位置。

如图18、图21、图22所示,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嵌插在扶手49的扶手前方部49b的右侧面凹部(右挡泥板21侧的侧面)。

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在扶手前方部49b的右侧面凹部中心被轴支撑,在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的外周面(扶手前方部49b上表面侧)具备朝向外侧上方突起的操作用突起314。也就是说,操作用突起314嵌入在扶手前方部49b的右侧面凹部上侧的切口。操作者能够从扶手49的上表面侧确认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的操作用突起314,在扶手前部的外侧面来设置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将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形成为:能够进行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外周面的侧面操作和操作用突起314的上表面钮操作的形状。

另外,即使操作用突起314位于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的最上位,操作用突起314上端还是处于比扶手前方部49b上表面还低的位置。通过操作用突起314抵接于旋转限制部(扶手前方部49b的右侧面凹部上侧的切口前端部或者后端部),可以限制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朝向前方或者后方的旋转。因此,不仅能够防止:在主变速杆50的操作时误接触到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还能够在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的操作时以规定宽度限制其旋转区域。

该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比扶手前方部49b右侧面更向外侧(右挡泥板21侧)突出。由此,操作者不仅能够从扶手49的上侧通过手指等使操作用突起314向前动向后动来对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进行旋转操作,而且还能够从扶手49的右侧上方(挡泥板19侧)通过手指等使操作用突起314向前动向后动来对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进行旋转操作。因此,操作者在使前臂搁置在扶手49上的状态下,能够容易地操作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使提升臂193升降移动,借助下连杆21而使旋耕机等的作业机上升移动。

在实施方式中,在扶手49的前方部分亦即扶手前方部49b的上表面配置有:主变速杆50、车速设定刻度盘226、车速选择开关227,在扶手前方部49b的侧面配置有作业部位置刻度盘51。因此,操作者即使在对拖拉机1的驾驶中,也很容易识别行驶系统操作机构以及作业系统操作机构,能够有效地防止误操作。另外,因为对作为行驶系统操作机构的主变速杆50、设定刻度盘226以及选择开关227进行集中配置,所以其操作性(处理性)优良。

如图1、图15~图27所示,在行驶机体2上装设操纵坐席8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操纵坐席8的侧方配置扶手49,在这样的作业车辆中,是将主变速杆50的基端部以借助变速支点轴295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扶手49前部的构造,通过连动链杆345,将变速传感器222连结于主变速杆50的基端部,所以能够将扶手49的前端部形成为紧凑型的,从而能够防止操作者的脚抵接到扶手49的前端部。因为能够将扶手49的形状形成得较小,所以不会妨碍操作者的踏板操作,操作者49能够舒适地进行作业。

如图15~图27所示,使连动链杆345的前端侧从变速传感器222轴朝向前方突出,使连动链杆345在前后方向上水平地延伸设置,并将连动链杆345的前端侧连结于主变速杆50的基端部,所以能够在扶手49的前端部的空间紧凑地配置主变速杆50和变速传感器222,并且能够容易地降低主变速杆50与变速传感器222的相对位置的制限。

如图15~图27所示,因为构成为:在变速支点轴295上设置摩擦支撑用的螺旋弹簧346(扭转弹簧),通过螺旋弹簧346的弹压摩擦力,使主变速杆50支撑于操作位置,所以与例如碟形弹簧构造相比,螺旋弹簧346的设置空间狭小,能够充分地获得主变速杆50的摩擦支撑力,能够简单地提高主变速杆50的操作感,通过操作者的主变速杆50操作能够容易地选择最恰当的速度级,从而提高变速操作性。

如图15~图27所示,在行驶机体2上装设操纵坐席8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操纵坐席8的侧方配置扶手49,在这样的作业车辆中,是具备液压升降操作用的作业部位置刻度盘300的构造,在扶手49前部的外侧面设置有作业部位置刻度盘300,并将作业部位置刻度盘300形成为能够进行侧面操作和上表面钮操作的形状,所以能够在将作业部位置刻度盘300设置部形成为紧凑型的同时,无论从侧面或者上表面的哪一方都能够简单地操作作业部位置刻度盘300,从而能够容易地提高作业部位置刻度盘300的操作性,减少误操作。例如,即使操纵坐席8向左右旋转在作业上也没有问题,能够恰当地操作作业部位置刻度盘300。

如图15~图27所示,因为在低于扶手49的放手支撑面的位置配置有:作为旋转操作钮的车速设定刻度盘226或者作为模式切换开关按键的车速选择开关227,所以即使操作者将手放置于扶手49上表面,也不会有误操作车速设定刻度盘226或者车速选择开关227,能够通过放在扶手49上表面的操作者的手指恰当地操作车速设定刻度盘226或者车速选择开关227。

如图1、图15~图27所示,在行驶机体2上装设操纵坐席8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操纵坐席8的侧方配置扶手49,在这样的作业车辆中,构成为:设置有作为能够改变扶手49的安装角度的螺丝构造体的倾斜调节螺栓342,以能够通过倾斜调节螺栓342的操作而被无级地调整的方式,将扶手49支撑在作为扶手支撑体的前后移动框架体331,所以不使用工具,就能够无级地改变扶手49的安装姿势,能够提高操作者的乘坐性,并且那能够提高配置于扶手49的操作部的操作性,减少误操作。

如图15~图27所示,构成为,将扶手49以能够改变安装角度的方式连结于:操纵坐席8的座位框架体321的座板支撑框架部322和靠背支撑框架部323,将扶手49双支撑在所述座位框架体321,所以能够通过双支撑构造简单地降低扶手49的摇晃振动,能够简单地提高扶手49的支撑刚性。

如图15~图27所示,从操纵坐席8的座位框架体321的座板支撑框架部322竖立设置纵框架体327,并从操纵坐席8的靠背支撑框架部323延伸设置横框架体328,借助扶手支点轴334而将扶手49的后端侧连结于纵框架体327与横框架体328之间的连结部,并且使倾斜调节螺栓342从下方侧抵接于扶手49的前端侧下面,所以能够容易地提高扶手49的支撑刚性,并且能够通过倾斜调节螺栓342的升降操作而无级地改变作扶手49的安装角度,能够容易地将扶手49支撑为适合于操作者感受的姿势。

如图27所示,在行驶机体2上装设操纵坐席8以便供操作者乘坐,并且在操纵坐席8的侧方配置扶手49,在这样的作业车辆中,使扶手49的后部外侧面49e朝向以操纵坐席8的水平旋转轴325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倾斜,所以不需要在操纵坐席8侧方的右侧柱42与扶手49之间形成大的间隙,能够紧凑地构成操纵坐席8与扶手49安装部的构造,能够使右侧柱42接近操纵坐席8侧方,从而能够提高右侧柱42上的杆或者开关类的操作性。

如图15~图27所示,使与扶手49后部对置的右侧柱42的内侧面朝向以操纵坐席8的水平旋转轴325为中心的圆周方向弯曲,所以即使向左右改变操纵坐席8的朝向,也能够避免扶手49后部与右侧柱42的碰撞,能够接近操纵坐席8地来配置右侧柱42上表面的杆或者开关类。

如图15~图27所示,因为将与扶手49后部对置的右侧柱42的内侧面弯曲部42a和与扶手49前部对置的右侧柱42的内侧面弯曲部42b形成为不同的形状,所以即使使扶手49的前部延伸设置为:易于操作主变速杆50等的外朝向形状,也能够容易地防止外朝向形状的扶手49前部碰撞到侧柱内侧面。

符号说明

2 行驶机体

8 操纵座席

42 右侧柱

42a 右侧柱的后部内侧面弯曲部

42b 右侧柱的前部内侧面弯曲部

49 扶手

50 主变速杆

300 作业部位置刻度盘

321 座位框架体

322 座板支撑框架部

323 靠背支撑框架部

325 水平旋转轴

327 纵框架体

328 横框架体

331 前后移动框架体(扶手支撑体)

334 扶手支点轴

342 倾斜调节螺栓(螺丝构造体)

345 连动链杆

346 螺旋弹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