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0312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作业车辆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自卸车等作业车辆具备柴油发动机等发动机。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中包含颗粒状物质以及氮氧化物。在作业车辆中,存在具有将废气所含有的颗粒状物质以及氮氧化物去除的废气后处理装置的作业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自卸车包括:具有能够捕获颗粒状物质的过滤器的柴油颗粒过滤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以下略称为“DPF”)装置;以及具有用于分解氮氧化物的催化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以下略称为“SCR”)装置。在DPF装置与SCR装置之间配置有用于将在SCR装置中成为还原剂(氨)的尿素水与废气混合的混合装置。另外,在DPF装置以及SCR装置上安装有检测装置内外的状态的各种传感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29121号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废气后处理装置中对废气进行后处理时,DPF装置、混合装置以及SCR装置的各装置成为高温状态。因此,设于各装置的传感器以及向混合装置供给的尿素水等有可能受到热影响。

本发明的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废气后处理装置中的热影响的作业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其具备:发动机;鼓风装置,其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废气后处理装置,其对来自所述发动机的废气进行处理,并且配置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以及引导装置,其对来自所述鼓风装置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以向所述废气后处理装置所在的上方推起的方式进行引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能够减少废气后处理装置中的热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动力产生装置及其附近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第一引导构件以及冷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第一引导构件以及冷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主视图。

图7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第一引导构件以及冷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第一引导构件以及冷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倾斜板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倾斜板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管道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管道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第二引导构件以及冷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4是将图13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引导构件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从鼓风装置向后方输送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图17是表示被第一引导构件引导后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图18是表示被第二引导构件引导后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作业车辆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通过该实施方式来限定本发明。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或者实质上相同的结构。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能够适当地组合。另外,也存在不使用一部分构成要素的情况。

在以下的说明中,设定XYZ正交坐标系,并参照该XYZ正交坐标系对各部分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将与规定面内的第一轴平行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正交于第一轴的规定面内的第二轴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正交于规定面的第三轴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对于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分别以图中的箭头的方向为+方向、与箭头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为-方向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X轴的+侧设为前、X轴的-侧设为后、Y轴的+侧设为左、Y轴的-侧设为右、Z轴的+侧设为上、Z轴的-侧设为下来说明方向。

[作业车辆]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1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业车辆1是例如在矿山的挖掘现场中搬运砂土、碎石等货物的自卸车。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作业车辆1记载为自卸车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卸车1是被搭乘于驾驶室(运转室)8的驾驶员(操作员)操作的有人自卸车,但不局限于此。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自卸车1是例如刚性自卸车1,但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说明,将自卸车1的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在驾驶室8内设有供操作员落座的座椅和供操作员操作的方向盘,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方向盘相对于座椅而存在的方向设为前方。即,将驾驶室8相对于货箱3而存在的方向设为前方,将货箱3相对于驾驶室8而存在的方向设为后方。+X方向表示前方,-X方向表示后方。Y轴方向表示自卸车1的车辆主体2的车宽方向。+Y方向表示相对于自卸车1的前进方向而言的左方向,-Y方向表示相对于自卸车1的前进方向而言的右方向。Z轴方向表示自卸车1的上下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辆主体2或货箱3相对于车轮6与地面接触的接地面而存在的方向设为上方,将从车辆主体2或货箱3朝向接地面的方向、即重力方向设为下方。+Z方向表示上方,-Z方向表示下方。

自卸车1具备车辆主体2和设于车辆主体2的货箱3。车辆主体2具有行驶装置4和支承于行驶装置4的车身5。行驶装置4具有车轮6和将车轮6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车轴7。车轮6包括前轮6F和后轮6R。车轴7包括将前轮6F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车轴7F和将后轮6R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车轴7R。

车身5具有下甲板5A、上甲板5B、梯子5C和梯子5D、以及主框架5F。下甲板5A配置于车身5的前部的下部。上甲板5B在车身5的前部配置于下甲板5A的上侧(+Z侧)。梯子5C配置于下甲板5A的下侧(-Z侧)。梯子5D配置在下甲板5A与上甲板5B之间。主框架5F沿着前后方向(X轴方向)配置。

车身5具有驾驶室8。驾驶室8配置于上甲板5B。操作员能够使用梯子5C相对于上甲板5B乘降。操作员能够使用梯子5D在下甲板5A与上甲板5B之间移动。操作员搭乘到驾驶室8来操作自卸车1。

车身5具有平台9。平台9配置于上甲板5B中的驾驶室8的侧方。平台9包括具有开闭式的门的检查口9A。检查口9A通往配置有发动机11的发动机室。

如图1或图2所示,车身5具有空间部K。空间部K配置在发动机11与废气后处理装置30之间。具体地说,空间部K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下方(-Z侧)。

货箱3是装载货物的构造物。货箱3能够借助升降装置而相对于车辆主体2上下地升降。升降装置包括配置在货箱3与车身5之间的液压缸(升降油缸)这样的致动器。通过升降装置使货箱3上升,由此排出货箱3的货物。

[动力产生装置]

图2是表示自卸车1中的动力产生装置10及其附近的结构的侧视图。如图1以及图2所示,车身5具有动力产生装置10。动力产生装置10产生动力来驱动行驶装置4。动力产生装置10具有发动机11和例如增压器12。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11为柴油发动机。发动机11具有主体部11A、吸气管11B以及排气管11C。主体部11A支承于主框架5F。吸气管11B供向主体部11A供给的气体流通。排气管11C供从主体部11A排出的废气流通。排气管11C与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DPF装置31(参照图3)连接。

动力产生装置10具有增压器12。增压器12具有排气涡轮12A和压缩机12B。排气涡轮12A设置于排气管11C。排气涡轮12A能够通过在排气管11C中流通的废气进行旋转。压缩机12B设置于吸气管11B。压缩机12B能够与排气涡轮12A一体地旋转。排气涡轮12A以及压缩机12B在X轴方向上排列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气涡轮12A配置在X轴方向的-X侧(后侧),压缩机12B配置在前侧(+X侧)。

[冷却装置]

车身5具有冷却装置20。冷却装置20配置在发动机11的+X侧即前方。冷却装置20具有散热器21和鼓风装置22。散热器21配置在车身5的+X侧即前部。散热器21使向发动机11供给的冷却水散热而将其冷却。鼓风装置22配置在散热器21的后侧(-X侧)。在本实施方式中,鼓风装置22具有风扇22A。风扇22A朝向后方(-X方向)输送空气。鼓风装置22通过使风扇22A旋转,而使空气从例如散热器21的前侧(+X侧)吸入到散热器21内,并且将通过了散热器21的空气送至后方(-X方向)。

[废气后处理装置]

车身5具有废气后处理装置30。图3以及图4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一例的立体图。图3表示从自卸车1的前侧即+X侧观察时的结构。图4表示从自卸车1的后侧即-X侧观察时的一部分结构。废气后处理装置30配置在驾驶室8的右侧(相对于自卸车1的前方而言的右侧)。废气后处理装置30是对从发动机11排出到排气管11C的废气进行净化的装置。废气后处理装置30去除例如废气所含有的煤烟等的微粒,使废气中的NOx(氮氧化物)减少。

废气后处理装置30具有DPF装置31、混合装置32以及SCR装置33。DPF装置31去除废气中的煤烟等的微粒。DPF装置31具有容器(第一容器)31A、过滤器31B以及各种传感器(第一检测部)31C。容器31A例如呈圆筒状。容器31A以轴向沿着自卸车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方式配置。容器31A与排气管11C连接。容器31A使从排气管11C流入的废气流向后侧(-X侧)。过滤器31B配置在容器31A内,用于捕获在容器31A内流动的废气的微粒。

传感器31C配置在容器31A的外表面。传感器31C例如检测容器31A的内部状态。传感器31C例如包括温度传感器以及差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在废气的流动方向上分别配置在过滤器31B的上游侧(+X侧)以及下游侧(-X侧)。温度传感器检测过滤器31B的上游侧的温度和过滤器31B的下游侧的温度。差压传感器在废气的流动方向上分别配置在过滤器31B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差压传感器通过在废气的流动方向上检测过滤器31B的上游侧与下游侧的差压,从而检测由过滤器31B捕获到的微粒的堆积量。微粒的堆积量越多,则由差压传感器检测到的差压的值越大。传感器31A配置在容器31A的外表面中的、与对置于容器33A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例如,传感器31C配置在容器31A的外表面中的+Y侧(相对于自卸车1的前方而言的左侧)的位置。传感器31C经由布线以及连接器等而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连接。需要说明的是,传感器31C也可以检测容器31A的外部状态。

混合装置32使从DPF装置31排出的废气与作为还原剂的尿素水混合后送至SCR装置33。在混合装置32中,混合后的尿素水被水解而产生氨。向SCR装置输送废气和产生的氨。混合装置32具有上游侧弯管32A、直管32B、下游侧弯管32C、尿素水箱32D(参照图1、图4)、供给管32E(参照图4)以及喷射器32F(参照图4)。

上游侧弯管32A与DPF装置31的容器31A的侧部连接。上游侧弯管32A从容器31A向侧方突出,且朝向前侧(+X侧)弯曲。直管32B与上游侧弯管32A以及下游侧弯管32C连接。直管32B沿着自卸车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配置为直线状。下游侧弯管32C从直管32B向前侧(+X侧)突出,且朝向SCR装置33侧向侧方弯曲。下游侧弯管32C中的向侧方弯曲的部分的前端与SCR装置33连接。

尿素水箱32D配置在燃料箱13的附近(参照图1)。尿素水箱32D积存向混合装置32供给的尿素水。尿素水箱32D的注入口与燃料箱13的注入口同样地配置在自卸车1的外部且容易从靠近地面的部位操作的位置。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尿素水箱32D进行尿素水的补充等。

供给管32E连接尿素水箱32D和喷射器32F。供给管32E是用于供从尿素水箱32D向喷射器32F供给的尿素水流动的配管。供给管32E的表面被隔热罩覆盖。隔热罩抑制从DPF装置31、混合装置32以及SCR装置33释放出的热量传递至尿素水。

供给管32E的一部分配置于容器间部分32G(参照图18等)。容器间部分32G是指包含在DPF装置31的容器31A与后述的SCR装置33的容器33A之间配置的供给管32E的部分。容器间部分32G包含供给管32E中的与喷射器32F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容器间部分32G例如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后部(-X侧的端部)。

喷射器32F装配于上游侧弯管32A的后部。喷射器32F向上游侧弯管32A的内部排出尿素水。从喷射器32F排出到上游侧弯管32A的内部的尿素水在废气的热量的作用下被热分解而产生氨。在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还原NOx的还原剂是氨。

SCR装置33具有容器33A、还原催化剂33B以及各种传感器33C(第二检测部)。容器33A例如呈圆筒状。容器33A以轴向沿着自卸车1的前后方向(X轴方向)的方式配置。容器33A的前侧端部(+X侧端部)与下游侧弯管32C连接。容器33A使从下游侧弯管32C流入的废气以及氨流向后侧(-X侧)。容器33A的后侧端部(-X侧端部)与连接管34连接。连接管34供从容器33A排出的废气流动。连接管34与货箱3的废气流入口3A连接(参照图1)。

还原催化剂33B配置在容器33A内。还原催化剂33B使废气所含有的NOx与在混合装置32产生的氨之间发生催化反应。还原催化剂33B例如使用钒系催化剂或者沸石系催化剂等。废气所含有的NOx通过与作为还原剂的氨之间的催化剂反应,转换成氮和水。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在容器33A的下游侧设置用于净化氨的氧化催化剂(AMOX:Ammonia Oxidation Catalyst)。

传感器33C配置在容器33A的外表面。传感器33C检测容器33A的内部状态。传感器33C例如包括温度传感器、NOx传感器以及氨传感器等。温度传感器检测容器33A内的温度。NOx传感器分别配置在还原催化剂33B的上游侧(+X侧)和下游侧(-X侧)。NOx传感器检测还原催化剂33B的上游侧的NOx浓度和下游侧的NOx浓度。氨传感器检测容器33A内的氨的量。传感器33C配置在容器33A的侧面中的、与对置于容器31A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例如,传感器33C配置在容器33A的外表面中的相对于自卸车1的前方而言靠右侧(-Y侧)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传感器33C也可以检测容器33A的外部状态。

废气后处理装置30被罩构件35覆盖(参照图5等)。罩构件35是由钢板构成的箱状构件,覆盖DPF装置31、混合装置32以及SCR装置33。罩构件35例如载置在底板5H上(参照图1、图3)。罩构件35具有上面部35A、前面部35B、后面部35C、侧面部35D以及35E(参照图5)。上面部35A、前面部35B、后面部35C、侧面部35D以及35E可以分别设置为平面状,也可以设置为曲面状,还可以为设有凹凸或弯曲部等的形状。

上面部35A也可以具有将罩构件35的内外连通的未图示的冲孔等。前面部35B在与后述的管道42(侧方引导构件44的开口部44F)对应的部分具有开口部(参照图7、图11、图12、图17)。后面部35C具有多个狭缝35F(参照图8等)。狭缝35F例如设置在后面部35C的整体范围内。侧面部35E具有多个狭缝35G。狭缝35F以及35G分别将罩构件35的内外连通。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35F以及狭缝35G为狭缝状,但例如也可以是圆孔的冲孔。

[第一引导装置]

如图2等所示,车身5具有作为引导装置的第一引导装置40。第一引导装置40将从鼓风装置22流向后方(-X方向)的空气推起而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第一引导装置40具有第一引导构件41和第二引导构件42。第一引导装置40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与鼓风装置22之间。

第一引导构件41将来自鼓风装置22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第一方向引导而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例如是包含传感器31C的部分。第二引导构件42将来自鼓风装置22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推起并且向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引导而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例如是包含传感器33C的部分。第一方向例如是后方(-X方向)。第二方向例如是左右方向即侧方(+Y方向以及-Y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引导构件41包括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前方、且将空气以向上方推起的方式引导而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倾斜板。第二引导构件42包括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前方、且将空气引导到侧方之后向后方引导而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管道。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引导构件41适当地称为倾斜板41,将第二引导构件42适当地称为管道42。关于倾斜板41和管道42的详细构造等见后述。

参照附图对废气后处理装置30、第一引导装置40以及冷却装置20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5是俯视图,图6是主视图,图7以及图8是立体图。如图5所示,倾斜板41相对于传感器31C而言配置在前侧(+X侧)。在俯视观察下,倾斜板41的一部分与DPF装置31的容器31A重叠,其余的部分配置在相对于容器31A而言向左侧(+Y侧)突出的位置。在俯视观察下,倾斜板41配置在与发动机11重叠的位置。管道42配置在罩构件35的前面部35B。另一方面,管道42配置在比倾斜板41靠前侧(+X侧)且靠右侧(-Y侧)的位置。管道42配置在相对于发动机11以及鼓风装置22的中心轴CL向右侧(-Y侧)偏移的位置。

如图6所示,倾斜板41配置在底板5H的下侧(-Z侧)。倾斜板41例如配置在容器31A的+Y侧端部的-Z侧。倾斜板41配置在增压器12的排气涡轮12A的上侧(+Z侧)。另外,在主视观察下,在倾斜板4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的宽度的内侧且倾斜板41的上方,配置有DPF装置31的传感器31C。倾斜板41例如固定于十字框架5G。十字框架5G是与从主框架5F向上侧(+Z侧)立起的立式构件5V(图)连续地连接的构件,在主视观察下,配置为朝向左侧(+Y侧)向上侧(+Z侧)倾斜的状态。倾斜板41也可以固定于底板5H。

管道42在倾斜板41的右侧(-Y侧)排列配置。在主视观察下,管道42配置在与SCR装置33的传感器33C重叠的位置。管道42配置在与倾斜板41大体相同的高度位置(Z轴方向的位置)。

如图5等所示,第一引导装置40配置在从鼓风装置22向后方流动的空气所通过的范围内。即,由以风扇22A的外径为外缘的底面构成的圆筒内相当于从鼓风装置22向后方流动的空气所通过的大致范围,但在该范围的内部配置有倾斜板41、管道4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X轴方向)上,在鼓风装置22与第一引导装置40之间配置有发动机11。从鼓风装置22向后方流动的空气包括通过发动机11的空气。通过发动机11的空气受到发动机11的热量而温度上升,但通过了发动机11的空气的温度低于发动机11运转时或者运转刚停止后的废气后处理装置30中的罩构件35的内部的温度。

图9以及图10是表示作为第一引导构件的倾斜板41的一例的图。图9是立体图,图10是表示从图9所示的X轴的+侧观察倾斜板41时的形状的主视图。如图9以及图10所示,倾斜板41具有固定部41A、倾斜部41B、底面部41C以及侧面部41D。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41A、倾斜部41B、底面部41C以及侧面部41D分别形成为平面状,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曲面状或具有凹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倾斜板41为通过将形成有切口部的一张板状构件折弯而使各部分成为一体的结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通过焊接等接合多个板状构件而成的结构。板状构件例如能够使用钢板。

固定部41A借助螺栓等固定构件固定于例如十字框架5G。如图6所示,固定部41A与十字框架5G的倾斜相应地相对于接地面倾斜配置。

倾斜部41B将从鼓风装置22向后方(-X方向)流动的空气朝向DPF装置31向上侧(+Z侧)引导。底板5H在与倾斜板41对应的部分具有开口部。被倾斜部41B引导的空气通过该开口部而流向罩构件35的内部。倾斜部41B配置为随着从前侧(+X侧)朝向后侧(-X侧)而向上方(+Z方向)倾斜的状态。倾斜部41B的下边配置为随着从右侧(-Y侧)朝向左侧(+Y侧)而向前方(+X方向)倾斜的状态。

底面部41C与倾斜部41B的下部连接。底面部41C配置在覆盖增压器12中的排气涡轮12A的上侧(+Z侧)的位置(参照图6、图7等)。底面部41C通过覆盖排气涡轮12A的上侧(+Z侧),来抑制水等液体从上侧(+Z侧)侵入到增压器12,从而确保增压器12的水密性。底面部41C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配置。具体地说,底面部41C随着朝向左侧端部(+Y侧端部)而与右侧端部(-Y侧端部)相比较低地倾斜。底面部41C配置为相对于与接地面平行的假想面H以规定角度α倾斜的状态(参照图6、图9、图10)。因此,附着于底面部41C的水等液体沿着底面部41C的倾斜而向左方(+Y方向)流动。规定角度α能够适当设定。

另外,底面部41C具有缘部41E。缘部41E配置在底面部41C的前侧(+X侧)。缘部41E抑制附着于底面部41C的液体向前侧(+X侧)溢出而落下。此外,底面部41C具有缺口部41F。缺口部41F例如配置在底面部41C的前侧(+X侧)且左侧(+Y侧)的角部。缺口部41F配置在缘部41E的左侧(+Y侧)。缺口部41F可以为直线状或曲线状,也可以为具有角部的形状。缺口部41F使在底面部41C之上流动的水等液体集中落下。因此,底面部41C、缘部41E以及缺口部41F使落到倾斜板41的水等液体从比增压器12所在的部位靠左侧(+Y侧)的位置落下(参照图6)。因此,底面部41C、缘部41E以及缺口部41F抑制液体落到增压器12上或液体浸入增压器12,从而更加可靠地确保增压器12的水密性。

侧面部41D与倾斜部41B以及底面部41C连接。侧面部41D相对于倾斜部41B以及底面部41C而言配置在左侧(+Y侧)。侧面部41D向前侧(+X侧)伸出,从而避免从鼓风装置22向后方(-X方向)流动的空气集中而逸散到左侧(+Y侧)。

图11以及图12是表示作为第二引导构件的管道42的一例的立体图。图11是从前侧(+X侧)观察时的图,图12是从后侧(-X侧)观察时的图。如图6以及图7所示,管道42配置在罩构件35的前面部35B的前侧(+X侧)。管道42具有空气取入构件43和侧方引导构件44。

空气取入构件43获取从鼓风装置22向后方(-X方向)流动的空气。空气取入构件43具有前侧(+X侧)以及上侧(+Z侧)开放的形状。空气取入构件43的开口部侧相对于侧方引导构件44而言向前侧(+X侧)突出。空气取入构件43具有后面部43A、底面部43B、侧面部43C和43D、以及上部连接部43E。在本实施方式中,后面部43A、底面部43B、侧面部43C以及43D分别形成为平面状,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曲面状或具有凹凸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取入构件43为通过将形成有切口部的一张板状构件折弯而使各部分成为一体的结构,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通过焊接等接合多个板状构件而成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板状构件例如能够使用钢板。

后面部43A形成为矩形。后面部43A是相对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参照图2)。换句话说,后面部43A与YZ平面平行地配置。后面部43A借助螺栓等固定构件固定于例如十字框架5G。在后面部43A的下边连接有底面部43B。在后面部43A的侧边连接有侧面部43C以及43D。

底面部43B形成为例如梯形。底面部43B从后面部43A的下边朝向前侧(+X侧)且下侧(-Z侧)延伸出。换句话说,底面部43B相对于接地面倾斜地配置。底面部43B具有随着从后部朝向前部而左右扩宽的梯形形状。

侧面部43C以及43D例如分别形成为梯形。侧面部43C从后面部43A中的右侧(-Y侧)的侧边朝向前侧(+X侧)延伸出。侧面部43D从后面部43A中的左侧(+Y侧)的侧边朝向前侧(+X侧)且左侧(+Y侧)延伸出。因此,侧面部43D相对于侧面部43C而言配置为随着从后部朝向前部而向左侧(+Y侧)扩开的状态(参照图6)。由此,空气取入构件43具有从后面部43A朝向开口部而向左侧(+Y侧)扩宽的形状。因此,如图5所示,空气取入构件43具有朝向配置鼓风装置22的方向扩宽的形状,并且如上所述,底面部43B从下方朝向上方倾斜,因此,能够将从鼓风装置22向后方(-X方向)流动的空气推起且集中而有效地获取该空气。

侧面部43C具有缺口部43F。缺口部43F从侧面部43C的上边朝向下侧(-Z侧)形成为矩形。缺口部43F将空气取入构件43的内部、即由后面部43A、底面部43B、侧面部43C以及43D包围的部分与侧方引导构件44的内部连通。

上部连接部43E连接侧面部43C与侧面部43D。侧面部43D在前侧(+X侧)的上端具有台阶部43G。上部连接部43E设置于台阶部43G。上部连接部43E从台阶部43G向侧面部43C侧延伸。上部连接部43E对侧面部43C与侧面部43D之间进行支承,确保车宽方向上的空气取入构件43的刚性。需要说明的是,上部连接部43E例如能够使用钢板,侧面部43C以及侧面部43D通过焊接或螺栓等固定构件固定。

侧方引导构件44例如也能够使用钢板并通过将钢板折弯或焊接等而形成。侧方引导构件44将从缺口部43F流入的空气向右方(-Y方向)引导。侧方引导构件44相对于空气取入构件43向右方(-Y方向)延伸地配置。侧方引导构件44使从鼓风装置22向后方(-X方向)流动的空气朝右方(-Y方向)弯曲后向罩构件35的内部引导。侧方引导构件44形成为矩形的箱状。侧方引导构件44具有底面部44A、侧面部44B、前面部44C、后面部44D以及上面部44E。侧方引导构件44的左侧(+Y侧)的侧部开口且与空气取入构件43连通。

底面部44A、侧面部44B、前面部44C、上面部44E以及后面部44D分别呈矩形,且形成为平面状,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矩形以外的形状,还可以为曲面状或具有凹凸的形状。

底面部44A与水平面平行。底面部44A的左侧(+Y侧)的端部固定于缺口部43F的下端部。底面部44A从缺口部43F的下端部沿着左右方向(Y轴方向)配置。底面部44A堵塞侧方引导构件44的下侧(-Z侧)。侧面部44B堵塞侧方引导构件44的右侧(-Y侧)的侧方。前面部44C堵塞侧方引导构件44的前侧(+X侧)。上面部44E堵塞侧方引导构件44的上侧(+Z侧)。即,由底面部44A、侧面部44B、前面部44C、后面部44D、上面部44E形成供空气流动的流路。

后面部44D配置在侧方引导构件44的后侧(-X侧)。后面部44D具有开口部44F。开口部44F配置在后面部44D的右侧端部(-Y侧端部)。罩构件35的前面部35B的与开口部44F对应的位置被开口(参照图7)。因此,利用开口部44F将侧方引导构件44的内部与罩构件35的内部连通。开口部44F将侧方引导构件44的内部、即由底面部44A、侧面部44B、前面部44C、上面部44E以及后面部44D包围的部分与侧方引导构件44的后侧(-X侧)的空间连通。后面部44D的左侧(+Y侧)的端部配置在与空气取入构件43的后面部43A重叠的位置。后面部44D例如借助螺栓等固定构件紧固于后面部43A。

在侧方引导构件44的内部设置有引导板44G。引导板44G将在侧方引导构件44的内部流动的空气向开口部44F引导。引导板44G形成为矩形。引导板44G配置在开口部44F的右侧(-Y侧)的端边与前面部44C之间。具体地说,在俯视观察(从上方(+Z侧)观察的情况)下,引导板44G配置为随着从左侧朝向右侧而引导板44G向后侧(-X侧)倾斜的状态,引导板44G的一边与前面部44C接合,对置于该一边的另一边与开口部44F的右侧的短边接合。因此,通过具有引导板44G,使由空气取入构件43获取并在侧方引导构件44的内部向右方(-Y方向)流动的空气有效地向开口部44F流动。

[第二引导装置]

接下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车身5具有的作为引导装置的第二引导装置50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废气后处理装置30、第二引导装置50以及冷却装置20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另外,图13表示从前侧(+X侧)且下侧(-Z侧)观察废气后处理装置30等时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简化图示出发动机11等。图14是将包含图13的第二引导装置50的主要部分放大示出的图。另外,图14以省略了底板5H的状态示出。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第二引导装置50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后部。第二引导装置50配置在DPF装置31的容器31A与SCR装置33的容器33A之间。第二引导装置50配置为具有覆盖供给管32E的容器间部分32G的前侧(+X侧)以及左右方向的两侧方这样的构造。第二引导装置50将从前侧(+X侧)在空间部K流动来的空气导入供给管32E中的容器间部分32G。另外,第二引导装置50遮挡从DPF装置31以及SCR装置33释放出的热量。

图15是表示第二引导装置50的一例的立体图。如图15所示,第二引导装置50具有前面部(壁部)51、侧面部(壁部)52和53、以及上面部54。第二引导构件50例如能够使用钢板并通过将钢板折弯或焊接等而形成。前面部51具有第一面51A以及第二面51B。第一面51A配置为,构成第一面51A的面成为与前后方向垂直的关系(参照图18)。第二面51B以下侧(-Z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面51A的位置靠前侧(+X侧)的方式,配置为相对于与前后方向垂直的面(YZ平面)倾斜的状态(参照图18)。如图18所示,在前面部51固定有用于保持容器间部分32G的保持用具58。保持用具58将容器间部分32G保持为不与第二引导装置50接触的状态。保持用具58抑制热量直接从第二引导装置50传递到容器间部分32G。

侧面部52形成为平面状。侧面部52配置在容器间部分32G的右侧(-Y侧)。侧面部53具有第一面53A以及第二面53B。第一面53A以及第二面53B例如形成为平面状。第一面53A以及第二面53B沿着容器间部分32G配置。侧面部52以及53具有用于固定于罩构件35的后面部35C的固定片55以及56。固定片55以及56借助螺栓等固定构件固定于后面部35C的内表面。

上面部54形成为平面状。上面部54与水平面平行地配置。上面部54具有缺口部54A。容器间部分32G在缺口部54A处贯穿上面部54而配置。

第二引导装置50在下侧端部(-Z侧端部)具有空气取入部57。空气取入部57与图1所示的空间部K连续地相连。第二引导装置50沿着上下方向(Z轴方向)设置有内部的空间,即由前面部51、侧面部52、侧面部53以及上面部54包围的空间。第二引导装置50能够将从空气取入部57获取到的空气沿着容器间部分32G向上侧(+Z侧)推起而使其流动。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自卸车1中,在使发动机11工作的情况下,发动机11通过使从燃料箱13供给的燃料燃烧而产生废气。该废气经由排气管11C供给至废气后处理装置30。废气后处理装置30对供给来的废气进行后处理。

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中,DPF装置31、混合装置32以及SCR装置33的各部分的温度在废气的热量的作用下上升。当各部分的温度上升后,罩构件35的内部充满热量,罩构件35的内部的温度上升。在该情况下,安装于DPF装置31的传感器31C以及安装于SCR装置33的传感器33C的检测精度有可能因热影响而下降。另外,与传感器31C以及传感器33C连接的布线等有可能因热影响而发生变形等。

另一方面,在发动机11工作的情况下,鼓风装置22的风扇22A进行旋转。鼓风装置22通过风扇22A旋转而向后方(-X方向)输送空气。在由风扇22A送至后方(-X方向)的空气中包含从散热器21的前侧(+X侧)通过了散热器21的空气。该空气的温度是比罩构件35的内部温度低的温度。

图16是表示从鼓风装置22送至后方(-X方向)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在图16中,由粗实线(S1、S3)或粗虚线(S2)和箭头示出空气流动的位置和方向。如图16所示,空气S1以及空气S2从鼓风装置22越过发动机11向后方(-X方向)流动并到达例如第一引导装置40。该空气S1以及空气S2由第一引导装置40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

图17是表示由第一引导装置40引导后的空气S1以及S2的流动的图。图17也与图16同样地由粗实线(S1、S2)和箭头示出空气流动的位置和方向。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空气S2通过倾斜板41的倾斜部41B被从罩构件35的下侧(-Z侧)朝向罩构件35的内侧向上侧(+Z侧)输送。进而,空气S2从设于底板5H的未图示的开口部流入到罩构件35的内部。

在罩构件35的内侧,空气S2沿着DPF装置31的容器31A的左侧端部(+Y侧端部)向后方(-X方向)流动。空气S2在通过传感器31C附近之后从狭缝35G向罩构件35的外侧排出。即,从鼓风装置22的风扇22A流动来的空气被第一引导装置40向上方推起后向后方输送。通过该空气S2的流动,将容器31A的左侧端部(+Y侧端部)及其周围的空间、传感器31C等冷却。因此,能抑制对传感器31C以及布线等造成的热影响。

另外,空气S1被管道42的空气取入构件43获取,在空气取入构件43的内部向后方(-X方向)流动。空气S1在缺口部43F被向侧方引导构件44输送,在侧方引导构件44的内部向右方(-Y方向)流动。即,空气S1的流动从后方(-X方向)向右方(-Y方向)弯曲。此外,空气S1被引导板44G引导而向后方(-X方向)流动,从开口部44F流入到罩构件35的内侧。换句话说,空气S1的流动从右方(-Y方向)向后方(-X方向)弯曲。

在罩构件35的内侧,空气S1沿着SCR装置33的容器33A的右侧端部(-Y侧端部)向后方(-X方向)流动。空气S1在通过传感器33C附近之后从狭缝35G向罩构件35的外侧排出。即,从鼓风装置22的风扇22A流动来的空气被第一引导装置40向上方推起而弯曲后被向后方输送。通过该空气S1的流动,容器33A的右侧端部(-Y侧端部)及其周围的空间、传感器33C等被冷却。因此,能抑制对传感器33C以及布线等造成的热影响。

另一方面,如图16所示,空气S3从鼓风装置22越过发动机11后向后侧(-X侧)的空间部K流动。空气S3的一部分从空间部K向上侧(+Z侧)流动并到达例如第二引导装置50。该空气S3被第二引导装置50导入罩构件35的内部且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后部。即,从鼓风装置22的风扇22A流动来的空气被第二引导装置50向上方推起后被向后方输送。

图18是详细表示被第二引导装置50引导的空气S3的流动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图18中省略了侧面部52的图示。如图18所示,空气S3被从第二引导装置50的下侧端部(-Z侧端部)导入第二引导装置50的内部。空气S3在由前面部51、侧面部52以及侧面部53包围的空间内沿着供给管32E的容器间部分32G向上方(+Z方向)流动。空气S3被第二引导装置50的上面部54向后方(-X方向)引导,并经由狭缝35G向罩构件35的外侧排出。通过这样的空气S3的流动,第二引导装置50的前面部51、侧面部52、53和上面部54以及供给管32E的容器间部分32G被冷却。因此,能抑制对在容器间部分32G的内部流动的尿素水造成的热影响。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具备将空气向废气后处理装置30所在的上方推起而进行引导的引导装置。因此,利用由引导装置引导的空气,能将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多个部分冷却。由于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多个部分的各个部分同时被冷却,因此,废气后处理装置30高效地被冷却。由此,能够缓和由废气后处理装置30产生的热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引导装置具备:作为第一引导构件的倾斜板41,其将来自鼓风装置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第一方向引导并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的第一部分;以及作为第二引导构件的管道42,其将来自鼓风装置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向第二方向引导并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的第二部分。因此,利用由倾斜板41引导的空气S2以及由管道42引导的空气S1,能将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多个部分(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冷却。由于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多个部分的各个部分同时被冷却,因此废气后处理装置30高效地被冷却。由此,能够缓和由废气后处理装置30产生的热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废气后处理装置30配置在发动机11的上方,第一引导构件包括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前方、且将空气以向上方推起的方式引导而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倾斜板41。因此,能够有效地将从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前侧流动来的空气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废气后处理装置30配置在发动机11的后方,第二引导构件包括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与鼓风装置之间、且将空气引导到侧方之后向后方引导而导入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管道42。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向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侧方引导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废气后处理装置30具有供废气流动的容器31A和容器33A、以及在容器31A和容器33A的侧面配置的传感器31C和传感器33C,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包括传感器31C以及传感器33C。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有效地冷却传感器31C以及传感器33C。

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能够分别有效地冷却在DPF装置31的容器31A的侧面配置的传感器31C和在SCR装置33的容器33A的侧面配置的传感器31C。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容器31A以及容器33A在侧面彼此对置的状态下配置在车辆主体2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传感器31A配置在容器31A的侧面中的与对置于容器33A的部分不同的部分,传感器33C配置在容器33A的侧面中的与对置于容器31A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因此,传感器31A以及33A避开容器31A与容器33A之间的容易充满热量的部位即对置部分而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对传感器31A以及33A造成的热影响,并且能够有效地冷却传感器31A以及33A。

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还具备设于发动机11的增压器12,第一引导构件41配置在覆盖增压器12的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来自上侧(+Z侧)的雨水等液体浸入到增压器12,从而确保增压器12的水密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废气后处理装置30包括供还原剂流动的供给管32E,引导装置是对来自鼓风装置的空气以向供给管32E推起的方式进行引导的第二引导装置50。因此,利用由第二引导装置50引导的空气S3,能够将容器间部分32G以及还具有对供给管32E的容器间部分32G进行保持的作用的第二引导装置50冷却。由此,对于供给管32E,能够缓和由废气后处理装置30产生的热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第二引导装置50具有沿着供给管32E而设置且保持供给管32E的保持用具58。由此,供给管32E被稳定地保持,因此能够抑制供给管32E例如与第二引导装置50的前面部51、侧面部52以及53等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空间部K配置在废气后处理装置30的下方,第二引导装置50具有与空间部K连续地相连的空气取入部57。因此,能够将从空气取入部57获取到的空气沿着容器间部分32G向上侧(+Z侧)推起而使其流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自卸车1中,供给管32E具有在容器31A与容器33A之间配置的容器间部分32G,第二引导装置50以覆盖容器间部分32G的状态配置。因此,能够遮挡从DPF装置31以及SCR装置33释放出的热量。

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加以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倾斜板41配置在覆盖增压器12的上方的位置的结构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局限于此,倾斜板41也可以配置在不覆盖增压器12的上方的位置。

附图标记说明

H 假想面

K 空间部

S1、S2、S3 空气

1 自卸车

2 车辆主体

3 货箱

3A 废气流入口

4 行驶装置

5 车身

5A 下甲板

5B 上甲板

5C、5D 梯子

5F 主框架

5G 十字框架

5H 底板

6 车轮

6F 前轮

6R 后轮

7、7F、7R 车轴

8 驾驶室

9 平台

9A 检查口

10 动力产生装置

11 发动机

11A 主体部

11B 吸气管

11C 排气管

12 增压器

12A 排气涡轮

12B 压缩机

13 燃料箱

20 冷却装置

21 散热器

22 鼓风装置

22A 风扇

30 废气后处理装置

31 DPF装置

31A、33A 容器

31B 过滤器

31C、33C 传感器

32 混合装置

32A 上游侧弯管

32B 直管

32C 下游侧弯管

32D 尿素水箱

32E 供给管

32F 喷射器

32G 容器间部分

33 SCR装置

33B 还原催化剂

34 连接管

35 罩构件

35A、44E、54 上面部

35B、44C、51 前面部

35C、43A、44D 后面部

35D、35E、41D、43C、43D、44B、52、53 侧面部

35F、35G 狭缝

40 第一引导装置

41 倾斜板

41A 固定部

41B 倾斜部

41C、43B、44A 底面部

41E 缘部

41F、43F、54A 缺口部

42 管道

43 空气取入构件

43E 上部连接部

43G 台阶部

44 侧方引导构件

44F 开口部

44G 引导板

50 第二引导装置

51A、53A 第一面

51B、53B 第二面

55、56 固定片

57 空气取入部

58 保持用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