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847856阅读:来源:国知局
70的输入齿轮71,啮合有第一齿轮机构50的第二齿轮52以及第二齿轮机构60的第四齿轮62双方。第二齿轮52与第四齿轮62在第三轴Χ3基准下的周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和输入齿轮71啮合(参照图3)。
[0062]主体部72包括相互啮合的多个伞齿轮以及收容它们的收容外壳,并构成差动齿轮机构。输出装置70利用主体部72,将经由相互独立的两个齿轮机构50、60从差动齿轮装置20侧以及第二旋转电机40侧输入至输入齿轮71的旋转以及转矩向左右两个输出轴80(S卩,左右两个车轮W)分配来进行传递。输出装置70作为具有差动齿轮机构的输出装置(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而发挥功能。
[0063]由此,能够边以遵循最佳燃烧效率特性的方式(高效且废气较少的状态)控制内燃机E边使第一旋转电机30发电,并能够利用内燃机E的转矩的一部分与(在需要的情况下)第二旋转电机40的转矩而使车辆行驶。
[0064]然而,若考虑车辆用驱动装置I的车载性,则优选使装置整体尽可能小型化。在相对于内燃机E沿车辆的宽度方向邻接地配置的FF车辆用的车辆用驱动装置I中,特别优选在轴向上小型化。这针对多个构成部件(差动齿轮装置20、第一旋转电机30、以及减震器D)所并排配置的第一轴Xl上的部件最为适用。
[0065]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差动齿轮装置20的整体在圆筒状的差动输出部件25的内侧配置为在沿第一轴Xl基准下的径向观察时与差动输出部件25重叠。因此,能够在差动输出部件25所占有的轴向的空间内配置差动齿轮装置20的整体。另外,由于在差动输出部件25的外周面一体地设置有第一输出齿轮26,所以也能够在差动输出部件25所占有的轴向的空间内配置第一输出齿轮26。由此,能够将差动齿轮装置20以及第一输出齿轮26的双方收纳在差动输出部件25所占有的空间内,从而缩短差动输出部件25、差动齿轮装置20、以及第一输出齿轮26所占有的空间的轴向长度。
[0066]不仅针对上述第一轴Xl上的部件,即使针对第二轴X2上的部件(第二旋转电机40)也同样地要求轴向长度的缩短。若能够将沿着第二轴X2的轴向长度抑制为较短,则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载性。或者,能够不扩大沿着第二轴X2的轴向长度地将大型的旋转电机用作主要作为辅助马达而发挥功能的第二旋转电机40。或者,也能够根据所要求的规格而均衡地实现两者。鉴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独立地具备差动齿轮装置20与输出装置70之间的动力传递系统、和第二旋转电机40与输出装置70之间的动力传递系统,并能够实现各个动力传递系统的配置位置的最佳化。
[0067]这里,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包含第一轴Xl以及第三轴X3双方的假想平面定义为第一基准面Rl。另外,将包含第二轴X2以及第三轴X3双方的假想平面定义为第二基准面R2。另外,将包含第一轴Xl以及第二轴X2双方的假想平面定义为第三基准面R3。另夕卜,将包含第一轴Xl的假想铅直平面定义为第四基准面R4。另外,将包含第一轴Xl的假想水平面定义为第五基准面R5。另外,将包含第二轴X2的假想水平面定义为第六基准面R6。另夕卜,将包含第三轴X3的假想水平面定义为第七基准面R7。
[0068]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差动齿轮装置20与输出装置70之间传递驱动力的第一齿轮机构50的旋转轴心的第四轴X4配置为,相对于第三基准面R3位于第三轴X3侧。成为在第二旋转电机40与输出装置70之间传递驱动力的第二齿轮机构60的旋转轴心的第五轴X5也配置为,相对于第三基准面R3位于第三轴X3侧。第一齿轮机构50与第二齿轮机构60均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三基准面R3位于第三轴X3侧。另外,第一齿轮机构50与第二齿轮机构60的大部分均配置于由三个基准面Rl?R3围成的三棱柱状空间的外侧。
[0069]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第一齿轮机构50的旋转轴心的第四轴X4配置为相对于第一基准面Rl位于与第二轴X2侧相反的一侧。第一齿轮机构50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一基准面Rl位于与第二轴X2侧相反的一侧。另外,第四轴X4配置为相对于第七基准面R7位于与第二轴X2侧相反的一侧(下侧)。构成第一齿轮机构50的第二齿轮52与第一连结轴53均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七基准面R7位于与第二轴X2侧相反的一侧(下侧)。构成第一齿轮机构50的第一齿轮51配置为其一部分相对于第七基准面R7位于第二轴X2侧(上侧)。
[0070]另外,第四轴X4配置为相对于第二基准面R2位于第一轴Xl侧,且相对于第四基准面R4位于第三轴X3侧。第一齿轮机构50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二基准面R2位于第一轴Xl侧,且相对于第四基准面R4位于第三轴X3侧。这样,第一齿轮机构50的整体配置于由第二基准面R2、第一基准面Rl、以及第四基准面R4划分的空间。第一齿轮机构50的除去第一齿轮51的一部分外的大部分配置于由第二基准面R2、第七基准面R7、以及第四基准面R4划分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机构50具有沿轴向观察时与减震器D重叠的部分。另一方面,第一齿轮机构50不具有沿轴向观察时与第二旋转电机40重叠的部分。
[0071]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第二齿轮机构60的旋转轴心的第五轴X5配置为相对于第二基准面R2位于与第一轴Xl侧相反的一侧。构成第二齿轮机构60的第四齿轮62与第二连结轴63均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二基准面R2位于与第一轴Xl侧相反的一侧。构成第二齿轮机构60的第三齿轮61配置为其一部分相对于第二基准面R2位于第一轴Xl侧。这里,若将包含第四轴X4的假想铅直平面定义为第八基准面R8,则第二齿轮机构60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八基准面R8位于与第一轴Xl侧相反的一侧。
[0072]另外,第五轴X5配置为相对于第一基准面Rl位于第二轴X2侧,且相对于第三基准面R3位于第三轴X3侧。第二齿轮机构60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一基准面Rl位于第二轴X2侧,且相对于第三基准面R3位于第三轴X3侧。另外,第五轴X5配置为相对于第五基准面R5位于第二轴X2侧(上侧),且相对于第六基准面R6位于第三轴X3侧(下侧)。构成第二齿轮机构60的第四齿轮62与第二连结轴63均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五基准面R5位于第二轴X2侧(上侧),且相对于第六基准面R6位于第三轴X3侧(下侧)。构成第二齿轮机构60的第三齿轮61配置为其整体相对于第六基准面R6位于第三轴X3侧(下侧),并且其一部分相对于第五基准面R5位于第三轴X3侧(下侧)。
[0073]第二齿轮机构60的整体配置于由第七基准面R7、第八基准面R8、以及第三基准面R3划分的空间。第二齿轮机构60的除去第三齿轮61的一部分外的大部分配置于由第五基准面R5、第二基准面R2、以及第六基准面R6划分的空间。第二齿轮机构60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与减震器D较大程度地分离,并且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不与减震器D重叠。第二齿轮机构60也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与第一齿轮机构50较大程度地分离,并且也配置为沿轴向观察时不与第一齿轮机构50重叠。
[0074]通过采用这样的配置结构,能够避免第二齿轮机构60与第一齿轮机构50的轴向的干扰,并能够避免第二齿轮机构60与减震器D的轴向的干扰。由此,如图4所示,能够将第二齿轮机构60配置于轴向上靠减震器D侧的位置,进而能够将第二齿轮机构60配置于轴向上靠内燃机E侧的位置。
[0075]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输出装置70的输入齿轮71啮合的第二齿轮52相对于第一齿轮51配置于轴向上靠减震器D侧的位置,与输入齿轮71啮合的第四齿轮62相对于第三齿轮61配置于轴向上和减震器D侧相反的一侧。由此,与差动齿轮装置20的齿圈23以及和它一体旋转的第一输出齿轮26嗤合的第一齿轮51、以及与第二旋转电机40的第二输出齿轮45啮合的第三齿轮61相对于输入齿轮71配置于轴向上的相互相反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输出齿轮26以及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输入齿轮71、以及第四齿轮62”、还有“第三齿轮61以及第二输出齿轮45”沿着轴向按照记载的顺序配置为逐渐接近内燃机E侧。
[0076]在这样的配置中,如能够从图4清楚地理解的那样,能够将第二齿轮机构60配置于轴向上靠内燃机E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沿轴向观察时不与减震器D重叠的第二齿轮机构60的第三齿轮61配置为,具有沿第五轴X5基准下的径向观察时与减震器D重叠的部分。即,将第二齿轮机构60与轴向上内燃机E侧接近地配置直至第二齿轮机构60的至少一部分占据与减震器D相同的轴向的位置。由此,也能够将第二旋转电机40配置于轴向上靠内燃机E侧的位置。由此,能够将装置整体的沿着第二轴X2的轴向长度抑制为较短。或者,如上述那样,能够不扩大装置整体的沿着第二轴X2的轴向长度地使用大型的第二旋转电机40。
[0077]〔第二实施方式〕
[0078]参照附图对车辆用驱动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I在第一齿轮机构50由具有一个齿的惰齿轮55构成的点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以下,主要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此外,关于未特别明确记载的点,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0079]第一齿轮机构50具有:一个圆板状部件56;以及在其旋转轴心的位置支承该圆板状部件56的支承轴57。在圆板状部件56的外周面形成有惰齿轮55。这里,惰齿轮55是以与和差动齿轮装置20的齿圈23—体旋转的第一输出齿轮26、以及输出装置70的输入齿轮71的双方啮合的方式设置于两者间的中间齿轮。惰齿轮55发挥使第一输出齿轮26的旋转方向与输入齿轮71的旋转方向相一致、并且填埋第一输出齿轮26与输入齿轮71之间的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