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转向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2879阅读:2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动力转向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ー种动カ转向控制器。
技术背景 电子电路表面组装技术SMT (Surface Mount Technology),又称为表面贴装或表面安装技木。它是ー种将无引脚或短引线表面组装元器件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 (PrintedCircuit Board)的表面或其它基板的表面上,再通过流焊或浸焊等方法加以焊接组装的电路连接技术。而PCB空板经过SMT上件,如跳线,再经过DIP (Dual Inline-pin Package)插件的整个过程,简称PCBA(Printed Circuit Board+Assembly)。SMT是目前电子组装行业里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エ艺。在汽车动力转向控制器中也用到了 SMT技术。如图I和图2所示,在汽车动カ转向控制器中控制板I和驱动板4之间的电流和信号传递是通过排针2来实现的。在SMT焊接中,不论是采用自动贴片还是人工手动摆件,整板在过炉过程中均需要保证排针2始終处在驱动板4上的丝印框3中直立不倒。但由于每根排针2都是独立存在,为了在焊接过程中提高排针2摆放位置精度和摆放效率,目前动カ转向控制器采用上连接板6将排针2连接成为ー个整体。为保证排针2与控制板I顺利装配,采用高于排针2顶部且顶部设计成锥形的导柱5,在一整排的排针2两侧均设有导柱5,导柱5在排针2与控制板I装配时起导向作用。导柱5与上连接板6整体注塑成型,且上连接板6位于排针2的中上部。虽然排针2以及现有的导柱5和上连接板6可以根据重心位置的设计能够保持排针2平衡而直立不倒,但在实现PCBA过程吋,由于导柱5、上连接板6和排针2的整体重心偏上,整板在链条上走动时链条存在轻微的抖动,且过炉时采用热风对流加热方式,这样即使锡膏通过自身一定的粘性将排针2固定在驱动板4上的丝印框3中,但在整个过炉过程中排针2仍有倾倒的风险。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动カ转向控制器,能有效地保证排针稳定地站立,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カ转向控制器,能有效地保证排针稳定地站立。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カ转向控制器,包括驱动板、跳线、导柱和上连接板,还包括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位于所述排针中下部,且与所述排针相连为一体;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一端与所述下连接板且远离跳线的一端连接;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支撑柱另一端连接,且所述支撑块底面与所述排针焊接面在同一平面内。[0012]优选地,在所述驱动板上且与所述支撑块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支撑槽,所述支撑槽与所述支撑块适配。优选地,所述下连接板、支撑柱和支撑块整体注塑成型。优选地,所述排针的重心,所述导柱和上连接板整体注塑成型后的重心,以及所述下连接板、支撑柱和支撑块整体注塑成型后的重心在同一平面内。优选地,在所述下连接板下方将所述排针局部设计成弯曲结构。优选地,在所述下连接板下方所述排针局部为S型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动カ转向控制器,包括驱动板、跳线、导柱和上连接板,还包括下连接板,所述下连接板位于所述排针中下部,且与所述排针相连为一体;支撑柱,所述支撑柱一端与所述下连接板且远离跳线的一端连接;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与所述支撑 柱另一端连接,且所述支撑块底面与所述排针焊接面在同一平面内。该动カ转向控制器中在排针中下部设有下连接板、支撑柱和支撑块,三者整体注塑成型后的重心偏下,与导柱和上连接板整体注塑成型后偏上的重心相作用,使排针和导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支撑柱和支撑块的整体重心较现有技术中的重心偏下。且支撑块底面与排针焊接面处在同一平面内,再与下连接板和支撑柱相互作用,能有效地保证排针稳定地站立,也保证了排针焊接位置的精度。同时,在所述下连接板下方位置所述排针局部为弯曲结构,这样即使焊接位置产生偏差、驱动板与相应壳体装配出现偏差,导致控制板与排针和相应壳体装配存在偏差,这样的偏差使焊接点产生应力,且应カ过大时会导致焊点失效,但所述排针会利用自身的弯曲结构的弹性变形,大大地降低焊接点承受的应力,从而降低了焊点失效的风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I为现有技术中动力转向控制器示意图;图2为排针理想连接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カ转向控制器示意图ー;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动カ转向控制器示意图ニ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排针S型结构示意图。其中,图I-图5中I控制板、2排针、3丝印框、4驱动板、5导柱、6上连接板、7下连接板、8支撑柱、9支撑块、10支撑槽、11跳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动カ转向控制器,能够有效地保证排针稳定地站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カ转向控制器,包括驱动板4、跳线11、导柱5和上连接板6,还包括下连接板7,下连接板7位于排针2中下部,且与排针2相连为一体;支撑柱8,支撑柱8 一端与下连接板7且远离跳线11的一端连接;支撑块9,支撑块9与支撑柱8另一端连接,且支撑块9底面与排针2焊接面在同一平面内。该动カ转向控制器中在排针2中下部设有下连接板7、支撑柱8和支撑块9,三者整体注塑成型后的重心偏下,与导柱5和上连接板6整体注塑成型后偏上的重心相作用,使排针2和导柱5、上连接板6、下连接板7、支撑柱8和支撑块9的整体重心较现有技术中的重心偏下。且支撑块9底面与排针2焊接面处在同一平面内,再与下连接板7和支撑柱8相互作用,能有效地保证排针2稳定 地站立,也保证了排针2焊接位置的精度。同吋,在下连接板7下方位置排针2局部为弯曲结构,这样即使焊接位置产生偏差、驱动板4与相应壳体装配出现偏差,导致控制板I与排针2和相应壳体装配存在偏差,这样的偏差使焊接点产生应力,且应カ过大时会导致焊点失效,但所述排针2会利用自身的弯曲结构的弹性变形,大大地降低焊接点承受的应力,从而降低了焊点失效的风险。其中,如图3所示,为了降低上述导柱5、上连接板6、下连接板7、支撑柱8、支撑块9和上述排针2的整体重心,将上述下连接板7布置在上述排针2的中下部,且与上述排针2相连为一体。其中,如图3所示,根据上述支撑柱8和支撑块9自身的強度,同时考虑到上述驱动板4上的跳线11的存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上述排针2的一侧设有上述支撑柱8和支撑块9,且在远离上述驱动板4上的跳线11的上述排针2的ー侧。其中,如图4所示,为了更好地稳固上述排针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上述驱动板4上设有支撑槽10,该支撑槽10在上述驱动板4上的位置与上述支撑块9相对应,使上述支撑块9与该支撑槽10适配,且上述支撑块9与该支撑槽10之间留有微调间隙,这样使得上述排针2根据自身的弯曲结构进行微调变为可能,从而使装配更加顺利。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降低模具复杂度和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上述下连接板7、支撑柱8和支撑块9三者整体注塑成型。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为了更好地保证上述排针2稳定地站立,不因重心的原因使上述排针2存在倾倒的风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上述排针2的重心,上述导柱5和上连接板6整体注塑成型后的重心,以及上述下连接板7、支撑柱8和支撑块9整体注塑成型后的重心设计在同一平面内。其中,如图5所示,由于焊接过程中上述排针2的焊接位置可能产生偏差,上述驱动板4与相应壳体装配可能会出现偏差,导致上述控制板I与上述排针2和相应壳体装配可能存在偏差,这样就需要上述导柱5和上述排针2顶部可以进行微调,而这样就会使焊点承受额外的应力,而且应カ过大会导致焊点失效。为了减小焊点承受的应力进而降低焊点失效的风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上述下连接板7下方位置上将上述排针2局部设计成弯曲结构,可以是S型结构也可以是C型结构或Z型结构等其它弯曲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先选用在上述下连接板7下方位置上将上述排针2局部设计成S型结构,且每根上述排针2的S型结构互不干扰。[003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 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动カ转向控制器,包括驱动板(4)、跳线(11)、导柱(5)和上连接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连接板(7),所述下连接板(7)位于所述排针(2)中下部,且与所述排针(2)相连为一体; 支撑柱(8),所述支撑柱(8) —端与所述下连接板(7)且远离所述跳线(11)的一端连接; 支撑块(9),所述支撑块(9)与所述支撑柱(8)另一端连接,且所述支撑块(9)底面与所述排针(2)焊接面在同一平面内。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动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驱动板(4)上且与所述支撑块(9)对应的位置上设有支撑槽(10),所述支撑槽(10)与所述支撑块(9)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动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7)、支撑柱(8)和支撑块(9)整体注塑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动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针(2)的重心,所述导柱(5)和上连接板(6)整体注塑成型后的重心,以及所述下连接板(7)、支撑柱(8)和支撑块(9)整体注塑成型后的重心在同一平面内。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动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连接板(7)下方所述排针(2)局部为弯曲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转向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连接板(7)下方所述排针(2)局部为S型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动力转向控制器包括驱动板、跳线、导柱和上连接板,还包括下连接板,下连接板位于排针中下部,且与排针相连为一体;支撑柱,支撑柱一端与下连接板且远离跳线一端连接;支撑块,支撑块与支撑柱另一端连接,且支撑块底面与排针焊接面在同一平面内。在排针中下部设下连接板、支撑柱和支撑块,整体注塑成型后重心偏下,与导柱和上连接板整体注塑成型后偏上的重心相作用,使整体重心偏下。支撑块底面与排针焊接面处在同一平面内有效地保证排针稳定地站立。同时,排针局部为弯曲结构,这样即使焊接或装配存在偏差,这样的偏差使焊接点产生应力,排针会利用弯曲结构的弹性变形,大大地降低焊接点承受的应力,从而降低了焊点失效的风险。
文档编号B62D5/04GK202439749SQ20122004204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9日
发明者王文平, 王旭, 班雯 申请人:北京经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